5.3 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教案-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3 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教案-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3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及解读
(一)课程标准
结合具体的判断活动,区分判断的不同类型;了解形成恰当判断的条件,学会正确运用判断。
(二)课程标准解读
1.知识层面:要求学生清晰掌握判断的不同类型,包括简单判断(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以及复合判断(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的特征、结构和逻辑规则。能够准确辨别各种判断类型,理解它们在表达和思维中的不同作用。
2.能力层面:通过具体的判断活动,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的能力,使其能够根据实际情境和问题,恰当选择和运用不同类型的判断来准确表达思想、解决问题,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素养层面: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在面对复杂的现实问题和信息时,能够运用正确的判断方法进行理性分析和判断,避免逻辑错误,提高思维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同时,通过参与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和能力,使其能够在交流与合作中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理解他人的意见,共同解决问题。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框题是统编版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 的第三框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判断的概述以及简单判断的相关知识,对判断有了初步的认识。本框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介绍复合判断,通过阐述复合判断的含义、组成和种类,重点讲解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的逻辑结构、真假值特征以及正确运用的要求和意义。这不仅是对前面所学判断知识的拓展和深化,也为后续学习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奠定了基础,在整个教材的逻辑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教材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复合判断的相关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特点。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生活经验,对一些简单的判断能够进行基本的分析和理解。然而,复合判断相对复杂,涉及到多种判断类型及其逻辑规则,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例如,在区分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的不同逻辑结构和真假值判断上,可能会出现混淆;在面对实际问题时,难以准确选择和运用合适的复合判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解决问题。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觉得逻辑知识较为抽象和枯燥,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复合判断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
三、核心素养目标
(一)科学精神
1.通过对复合判断及其种类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准确把握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理性分析问题。学会区分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的不同特征,理解其在思维和表达中的作用,提高思维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2.在分析复合判断的真假值以及正确运用复合判断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思考,能够对各种信息和观点进行理性判断,不盲目跟从,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同时,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尝试运用不同类型的复合判断,探索创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二)公共参与
1.引导学生在公共生活中,能够运用复合判断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准确理解他人的意见,有效地参与讨论和决策。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让学生学会在交流中尊重他人的观点,同时能够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想法,提高公共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2.结合时政热点和生活实际案例,让学生认识到正确运用复合判断在解决社会问题、参与公共事务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的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的逻辑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参与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复合判断:深入讲解复合判断的含义、组成部分(联结词和支判断),让学生明确复合判断与简单判断的区别,通过大量实例帮助学生建立对复合判断的清晰认知,理解复合判断在思维和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
2.分析判断的不同类型及其种类:重点剖析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的逻辑结构、特点和种类。详细讲解联言判断中各联言支的关系以及真假值判断方法;区分选言判断中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的不同,掌握其各自的联结词和真假值规则;深入解读假言判断中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条件关系和逻辑特征,使学生能够准确辨别和运用不同类型的复合判断。
(二)教学难点
1.准确分析判断的不同类型及其种类:由于复合判断的类型多样,逻辑结构较为复杂,学生在实际分析和判断时容易出现混淆和错误。例如,在区分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时,对于一些模糊的表述难以准确判断;在判断假言判断的条件关系时,容易因对条件的理解不准确而出现误判。因此,需要通过具体案例的详细分析、对比和练习,引导学生掌握准确分析判断类型及其种类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2.复合判断的真假判定:复合判断的真假值取决于其支判断的真假以及联结词的逻辑性质,不同类型的复合判断真假判定规则各不相同,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较大的难点。例如,联言判断要求所有联言支都为真时整个判断才为真;相容选言判断只要有一个选言支为真则整个判断为真;假言判断的真假则与前件和后件之间的条件关系密切相关。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这些规则进行真假判定时容易出错。因此,需要通过制作真值表、实例演练等方式,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复合判断真假判定的方法,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搜集大量与复合判断相关的时政热点案例、生活实例,如中美贸易战中的外交声明、2025 年游泳世锦赛中国队夺冠的新闻报道、第三届链博会成果的相关描述等,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复合判断的不同类型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小组讨论法: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和争议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例如,在学习选言判断时,让学生讨论 “面对就业压力,大学生是应该选择考研深造,还是直接就业,或者自主创业”,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选言判断的知识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3.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工具,制作关于复合判断的逻辑结构、真假值判断等内容的图表、动画,如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的真值表动画演示,将抽象的逻辑知识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2025年7月中下旬中国与越南将在广西举行“携手同行——2025”陆军联合训练的新闻报道,提问学生:从这则新闻中,你能找出哪些判断?这些判断与我们之前学过的简单判断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复合判断。
设计意图:通过结合最新时政热点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感受到逻辑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简单判断知识,为学习复合判断做好铺垫。
展示本单元知识结构图:
(二)新课讲授
本课知识结果图:
探究一:复合判断及其种类
1.含义及组成:通过展示一些包含复合判断的句子,如 “中国不仅要维护自身利益,而且要守护国际公平正义之原则”“要么武松把老虎打死,要么武松被老虎吃掉”,讲解复合判断是其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它由联结词和支判断两部分组成。让学生分析这些句子中的联结词和支判断分别是什么,加深对复合判断结构的理解。
2.种类:介绍根据断定情况的不同,复合判断分为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等多个种类。通过举例说明不同类型复合判断的特点,如联言判断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如 “鲁迅既是文学家,又是思想家”),选言判断断定对象的可能情况(如 “明天或者下雨,或者天晴”),假言判断对对象之间的条件联系加以断定(如 “如果明天天气好,我们就去爬山”)。让学生辨别一些句子分别属于哪种复合判断类型,初步建立对复合判断种类的认识。
一、复合判断及其种类
1.含义:是其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
2.组成:由联结词和支判断两部分组成。3.种类:根据断定情况的不同,复合判断分为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等多个种类。
探究二:联言判断
1.含义及结构:结合 “中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又要注重生态效益” 这一例子,讲解联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组成联言判断的支判断叫作联言支,一个联言判断至少包含两个联言支。常常用来联结联言支的词项,叫作联言判断的联结项,如 “并且”“既…… 又……”“不但…… 而且……”“虽然…… 但是……” 等,在日常语言的表达中,联言判断的联结项有时可以省略。让学生找出例子中的联言支和联结项,并举例说明自己生活中遇到的联言判断。
2.要求:通过展示一个联言判断的真值表,讲解在联言判断中,当且仅当,组成它的各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的。也就是说,它要求各个联言支的断定都要与实际相符合。如果有一个联言支是假的,这个联言判断就是假的。例如,“小明既聪明又勤奋”,只有当 “小明聪明” 和 “小明勤奋” 这两个联言支都为真时,整个联言判断才为真;如果小明不聪明或者不勤奋,那么这个联言判断就是假的。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联言判断真假值的判断方法。
3.意义:引导学生思考联言判断在生活中的应用,讲解正确运用联言判断,有助于人们将认识对象的多种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考虑,多方面地分析和把握事物的情况,从而使思考更加周密,判断更为恰当。例如,在制定一项政策时,需要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运用联言判断可以更全面地表述政策的目标和要求。
4.典例:展示题目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强调了食品标签中食品添加剂的标示方式,要求所有食品添加剂必须在食品标签上明显标注。食品标签不得标示违背营养科学常识的内容,也不应具有暗示预防治疗疾病作用的内容。
从复合判断的类型看,上述规定属于( )
联言判断 B. 选言判断 C. 假言判断 D. 性质判断”
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两个条件是同时存在的关系,从而得出属于联言判断的结论,巩固学生对联言判断的理解。
二、正确运用联言判断
1.含义:是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
2.组成:联言支+联结项
例:这篇散文文笔生动 并且 这篇散文富有哲理。
联言支 联结项 联言支
①联言支:组成联言判断的支判断叫作联言支。一个联言判断至少包含两个联言支。
②联结项:“并且”“既……又……”“不但……而且……”“虽然……但是……”等,是常常用来联结联言支的词项,叫作联言判断的联结项。(在日常语言表达中,有时可以省略。)
3. 联言判断的真假(全真则真,一假则假)在联言判断中,当且仅当,组成它的各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的。也就是说,它要求各个联言支的断定都要与实际相符合。如果有一个联言支是假的,这个联言判断就是假的。
4.正确运用联言判断的意义:有助于人们将认识对象的多种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考虑,多方面地分析和把握事物的情况,从而使思考更加周密,判断更为恰当。
拓展深化:联言判断VS关系判断
(一)联系
两者都属于判断的范畴,都是对事物情况的断定,且都可以通过陈述句表达。在语言形式上,有时会借助类似的联结词(如 “和”“与”),容易被混淆。例如,“小明和小红是学生”(联言判断)与 “小明和小红是朋友”(关系判断),表面结构相似,实则逻辑性质不同。
(二)区别
(1)断定内容不同
1.联言判断:断定多个事物情况同时存在,是对若干个简单判断(联言支)的组合。例如,“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且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断定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 和 “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两种情况同时成立。
2.关系判断:断定事物之间的关系,不涉及多个独立情况的并存,而是聚焦于对象间的关联。例如,“中国与俄罗斯是战略协作伙伴”,仅断定 “中国” 和 “俄罗斯” 之间存在 “战略协作伙伴” 这一关系。
(2)逻辑结构不同
联言判断由联言支(多个简单判断) 和联结项(如“并且”“既… 又…”)构成,逻辑形式为“p 并且 q”。
关系判断由关系者项(断定的对象)、关系项(对象间的关系) 和量项(对象范围) 构成,逻辑形式为“aRb”(a、b 为对象,R 为关系)。
(3)真假判定依据不同
联言判断的真假取决于所有联言支是否均为真,若有一个联言支为假,则整个判断为假。
关系判断的真假取决于对象间是否实际存在断定的关系,与单个对象的性质无关。例如,“3 大于 2”为真,因“大于”关系实际存在;“2 大于 3”为假,因关系不成立。
探究三:选言判断
1.含义及结构:以 “面对困难,我们要么勇敢克服,要么逃避退缩” 为例,讲解选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可能情况的判断。组成选言判断的支判断叫作选言支,一个选言判断至少包含两个选言支。常常用来联结选言支的词项,叫作选言判断的联结项,如 “或者…… 或者……”“要么…… 要么……”“不是…… 就是……” 等,在日常语言表达中,选言判断的联结项一般不能省略。让学生分析例子中的选言支和联结项,并举例说明选言判断在生活中的应用。
2.种类:讲解选言判断分为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相容选言判断是选言支所断定的对象情况可以同时并存的选言判断,常用 “或者…… 或者……” 来表达;不相容选言判断是选言支所断定的对象情况只能有一种存在,不能有两种和两种以上的情况并存的选言判断,常用 “要么…… 要么……” 来表达。通过举例 “他或者是老师,或者是医生”(相容选言判断)和 “这次比赛,要么甲队夺冠,要么乙队夺冠”(不相容选言判断),让学生区分两种选言判断的不同。
3.判断:展示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的真值表,讲解一个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如果没有选言支是真的,这个相容选言判断就是假的。一个不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有而且只能有一个是真的;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言支是真的,或者没有选言支是真的,这个不相容选言判断就是假的。通过具体例子,如 “今天或者是星期一,或者是星期二”(相容选言判断)和 “要么今天是晴天,要么今天是雨天”(不相容选言判断),让学生根据真值表判断其真假,加深对选言判断真假值的理解。
4.要求:强调正确运用选言判断应该注意要根据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确定应该使用相容还是不相容选言判断,不能误用;要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尽量把对象的可能情况都揭示出来,不要遗漏有选择价值的可能情况。例如,在分析一道数学题的解题方法时,要全面考虑所有可能的解法,不能遗漏。
5.意义:讲解正确运用选言判断,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表达关于对象的各种可能的情况,而且能够明确解决问题的范围和途径。例如,在制定旅游计划时,列出不同的旅游目的地和交通方式等选言支,能够更清晰地规划旅游方案。
6.典例:展示例子“毕业典礼上,校长宣布全年级第一名的同学上台领奖,可是连续叫了好儿声之后,那位学生才慢慢地走上台。后来,老师问那位学生说:‘怎么了?是不是生病了?还是没听清楚?’学生答:‘不是的,我是怕其他同学没听清楚。’
学生思考:上述事件中,老师的问话为什么没有得到学生的认可?”,引导学生分析老师的问话是一个相容选言判断,但没有涵盖学生真实的想法,所以没有得到学生认可,进一步理解选言判断的运用要求。
三、正确运用选言判断
1.含义:是断定对象的可能情况的判断。
2.组成:选言支+联结项
例:这堂课 要么 你上 要么 我上
联结项 选言支 联结项 选言支
①选言支:组成选言判断的支判断叫作选言支。
②联结项:一个选言判断至少包含两个选言支。“或者……或者……”“要么……要么……”“不是……就是……”等,是常常用来联结选言支的词项,叫作选言判断的联结项。(在日常语言表达中,选言判断的联结项一般不能省略。)
3.★分类:依据选言判断对选言支之间关系的断定情况,选言判断分为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
4.意义: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表达关于对象的各种可能的情况,而且能够明确解决问题的范围和途径。
5.★要求:
①要根据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确定应该使用相容还是不相容选言判断,不能误用;
②要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尽量把对象的可能情况都揭示出来,不要遗漏有选择价值的可能情况。
探究四:假言判断
1.含义及结构:通过 “如果天下雨,那么地就会湿” 这一例子,讲解假言判断是断定事物某情况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的判断,又叫条件判断。一个假言判断由表示条件关系的两个判断组成,其中,表示条件的判断叫作假言判断的前件,表示依赖这一条件而成立的判断叫作假言判断的后件。“如果…… 那么……”“只有…… 才……”“…… 当且仅当……” 等,是常用来联结前件与后件的词项,叫作假言判断的联结项。让学生分析例子中的前件、后件和联结项,并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假言判断。
2.种类:讲解假言判断分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充分条件关系的判断,常用 “如果…… 那么……”“倘若…… 则……” 等联结词,例如 “如果物体摩擦,那么物体就会生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必要条件关系的判断,常用 “只有…… 才……”“没有…… 就没有……” 等联结词,例如 “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充分必要条件关系的判断,常用 “…… 当且仅当……” 等联结词,例如 “一个数是偶数,当且仅当它能被 2 整除”。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三种假言判断的条件关系和逻辑特征。
3.典例:展示题目 “在假言判断中,常用的联结项为( )
①要么…… 要么……
②如果…… 那么……
③只有…… 才……
④…… 当且仅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引导学生分析各个选项,得出正确答案,巩固对假言判断联结项的认识。
四、正确运用假言判断(条件判断)
1.含义:是断定事物某情况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的判断。
2.组成:前件+联结项+后件
①前件:表示条件的判断叫作假言判断的前件。
②后件:表示依赖这一条件而成立的判断 叫作假言判断的后件。
③联结项:“如果……那么……”“只有……才……”“……当且仅当……”等,是常用来联结前件与后件的词项,叫作假言判断的联结项。
3.★分类:
4.正确运用假言判断的实质:
①假言判断既然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条件关系的判断,它的真假就不取决于前件、后件本身的真假,而取决于判断所揭示的事物之间的条件关系能否成立。
②有时,前件和后件都是假的,但事物情况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条件关系,这样的判断仍然可以是真的。
5.★正确运用假言判断的前提:掌握假言判断前件和后件所揭示的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关系。
6.判断的重要性判断是由概念构成的,又是构成推理的基本要素。没有判断就不能明确概念,没有判断也不能进行推理。
拓展深化:复合判断比较
(三)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复合判断包括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分别总结三种复合判断的含义、结构、真假值判断方法以及正确运用的要求和意义。提醒学生注意区分不同类型复合判断的特点,在实际生活中要正确运用复合判断,准确表达思想,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四)课后练习
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该语句是( )
①复合判断,“不是……是……”是联结项
②联言判断,两个联言支的断定都是真的
③相容选言判断,两个选言支的断定可以同时存在
④不相容选言判断,两个选言支的断定只能有一个是真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渭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被称为“华夏之根、文化之源、三圣故里”。渭南市下辖临渭区、华州区两个区,韩城市、华阴市两个县级市,潼关、大荔、合阳、澄城、白水、蒲城、富平七个县。据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渭南市”与“韩城市”之间是属种关系
②“渭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属于联言判断
③“渭南市各县(市、区)属于渭河流域”是真判断
④“渭南市”与“华夏之根”两个概念的内涵不一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揭幕战开场第3分钟,厄瓜多尔通过定位球进球,但进攻队员被VAR判为越位。根据国际足联的定义,VAR意为“视频助理裁判”,由现役裁判员担任,当场上出现争议判罚或主裁判需要调取比赛录像时,可以通过回放多机位视频协助主裁判做出更加公正的判罚决定。由此推出一定为真的是( )
①有的公正判罚是借助VAR裁判的
②所有的VAR都需要回放比赛视频
③有的VAR可以不用回放比赛视频
④如果赛场有争议就有VAR协助判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云南省地理位置独特,气候多样,自然资源丰富,也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可以说 “云南省既是旅游大省又是民族文化大省”。以引文中的判断为前提,可必然推出的结论是( )
A.云南省既不是旅游大省,又不是民族文化大省
B.云南省虽然是旅游大省,但不是民族文化大省
C.云南省要么是旅游大省,要么是民族文化大省
D.云南省或者是旅游大省,或者是民族文化大省
5.校团委号召同学们利用寒假参加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开学后,班主任向甲、乙、丙、丁四人了解他们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情况,具体如下:
①四个人都没有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②丁没有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③乙和丁至少有一人没有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④四个人中确实有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后来得知上述四种情况两种为真,两种为假。由此可以推出( )
A.甲没有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B.乙参加了志愿服务活动
C.丙没有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D.丁参加了志愿服务活动
参考答案:ADADD
七、教学反思及反馈评价
(一)教学反思
1.亮点:结合 2025年时政热点(如中越联合训练)导入,增强了知识的现实关联性,学生参与度较高;通过案例对比(如联言判断与关系判断),帮助学生突破易混淆点,逻辑思维训练效果明显。
2.不足:假言判断的三种类型(充分、必要、充要条件)较抽象,部分学生对 “条件关系” 理解仍不透彻,真值表的运用需进一步强化;课堂练习时间有限,对学生易错点的针对性反馈不足。
3.改进方向:增加生活化案例(如“只有完成作业,才能看电视”),用情景模拟帮助理解条件关系;设计分层练习,课后通过线上平台推送错题解析。
(二)反馈评价
从课堂互动看,45%的学生能准确区分联言、选言判断,但假言判断的判定正确率仅30%,反映出难点突破需加强。课后问卷显示,学生认可“时政案例+逻辑分析”的模式,建议增加小组辩论活动(如用复合判断分析社会热点),深化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