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基 本 信 息学科 小学科学 版本 大象版年级 五年级上册单元名称 第4单元《地壳》单元主题 地球的脉动——探索地壳的奥秘与灾害应对课时安排 5课时一、单元主题“地球的脉动——探索地壳的奥秘与灾害应对”围绕地球内部结构、岩石形成、地壳运动及灾害防御展开,引导学生理解地球动态变化的科学本质,培养防灾意识与工程实践能力。二、单元大情景“地科探险队”科考任务学生化身“地科探险队员”,接受四项科考挑战:1.任务1:火山警报(《火山喷发》)→ 模拟火山喷发,分析成因;2.任务2:地球探秘(《地球的结构》《地壳中的岩石》)→ 制作地球圈层模型,分类岩石标本;3.任务3:山脉密码(《地壳运动》)→ 模拟板块挤压,解密喜马拉雅山脉抬升;4.任务4:灾害防御站(《应对地质灾害》)→ 设计社区防灾方案,演练应急避险。最终目标:完成《地球奥秘科考报告》,举办“地壳科学博览会”。三、课程标准分析依据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8:地球系统学习内容 8.1 地球圈层结构(地壳、地幔、地核)8.2 岩石与矿物8.3 地壳运动与地形变化8.4 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防御学段目标 (3-4年级) ①描述地球内部圈层特征;②解释火山、地震的成因;③设计模型说明板块运动;④提出可行的灾害应对措施。四、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火山喷发》《地球的结构》《地壳中的岩石》《地壳运动》《应对地质灾害》这5课。《火山喷发》核心内容为通过模拟实验(土豆泥+番茄酱)探究火山喷发成因,分析岩浆压力释放的过程。观察火山喷发现象,理解岩石圈与软流层的关系。《地球的结构》核心内容为学习地壳、地幔、地核的分层模型,通过橡皮泥模型制作深化对圈层厚度和特征的理解。计算各圈层比例,绘制地球结构示意图。《地壳中的岩石》核心内容为分类探究岩浆岩(玄武岩)、沉积岩(砂岩)、变质岩(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及特征。进行岩石标本观察与沉积岩模拟实验(沙土沉积)。《地壳运动》核心内容为通过岩层扭曲现象引入板块构造理论,模拟挤压实验展示褶皱形成,关联地震与火山成因。通过橡皮泥模拟岩层挤压,分析喜马拉雅山脉抬升案例。《应对地质灾害》核心内容为聚焦地震、滑坡的预防与应对措施,设计防灾海报并演练科学避险方法(如“伏地、遮挡、抓牢”)。社区灾害风险调查与应急方案制定。本单元以 “现象→结构→机制→应用” 为主线层层递进:1.现象层(《火山喷发》)以直观现象激发探究兴趣;2.结构层(《地球的结构》《地壳中的岩石》)揭示地球内部构成与物质基础;3.机制层(《地壳运动》)解释地壳运动的动力与地表形态成因;4.应用层(《应对地质灾害》)将知识转化为防灾实践能力。通过递进式探究,学生从感性现象上升到理性认知,最终形成“观察-解释-应用”的科学思维闭环,强化防灾责任感与工程实践能力。五、教学目标维度 目标内容科学观念 1.描述地球圈层结构与岩石类型; 2.解释地壳运动与灾害的因果关系。科学思维 1.设计火山喷发模拟实验; 2.制作地球圈层比例模型。探究实践 1.通过模拟实验推演板块运动规律; 2.基于证据提出灾害防御方案。态度责任 树立防灾意识,理解科学服务社会的价值六、学情分析1.年龄特点:五年级学生具象思维为主,需通过实验理解抽象概念(如“软流层”)。2.认知基础:已知“地震会破坏房屋”,但对地球内部构造、板块运动缺乏系统认知。3.兴趣点:角色扮演(探险家)、动手实验(模拟火山)、解决实际问题(设计应急包)。七、活动设置课时 活动主题 活动目标 达成方式(含跨学科融合)第1课 火山实验室 模拟火山喷发,分析能量释放过程 番茄酱+土豆泥实验(跨烹饪科学);慢动作视频分析喷发轨迹(信息技术)第2课 地球建筑师 制作地球圈层模型,计算比例 橡皮泥分层塑形(数学:比例计算);绘制立体剖面图(美术)第3课 岩石侦探社 分类岩石并模拟沉积岩形成 沙土沉积实验(地理);制作“岩石身份证”(语文:特征描述)第4课 山脉密码 模拟板块挤压,解释山脉抬升 橡皮泥挤压实验(力学);喜马拉雅山脉案例视频分析(地理)第5课 灾害防御站 设计社区防灾方案 制作应急包(劳动教育);演练避险动作(体育)八、教学方法1.问题链驱动:火山喷发→“能量从哪来?”→地球内部结构→“圈层如何运动?”→板块挤压→“如何防御灾害?”2.模拟实验可视化:用彩色橡皮泥分层模拟地球圈层(地核:红色;地幔:橙色;地壳:棕色)。3.案例分析法:结合汶川地震视频,分析房屋倒塌原因,引申抗震建筑原理(工程思维)。九、学习方法1.合作探究:4人小组分工:操作员(实验)、记录员(数据)、汇报员(结论)、监督员(流程)。2.思维可视化工具:用双气泡图对比“火山与地震成因”(相同:板块运动;不同:能量释放形式)。3.实践迁移:家庭任务:检查家中安全隐患(如书架固定),绘制安全逃生图。十、评价策略(一)单元总体评价策略类型 内容过程性评价(60%) 实验记录单(30%)、模型作品(20%)、课堂参与(10%)终结性评价(40%) 《地球奥秘科考报告》(30%)、防灾方案设计(10%)(二)分活动评价表活动名称 评价维度 ★ (基础达标) ★★ (良好表现) ★★★ (卓越创新)活动1: 火山实验室 实验操作规范 完成实验步骤 记录喷发现象(高度/范围) 分析能量传递链(压力→释放)数据分析能力 描述现象 对比不同黏稠度岩浆的影响 关联真实火山案例活动2: 地球建筑师 模型准确性 分层正确(地核/地幔/地壳) 厚度比例误差≤10% 标注各圈层温度/物质状态跨学科应用 计算圈层厚度比例 绘制立体剖面图 用3D软件建模(可选)活动3: 岩石侦探社 分类能力 区分3类岩石标本 说明形成原因 制作“岩石身份证”(图文特征)实验探究 完成沙土沉积实验 记录分层时间 对比不同颗粒沉积速度活动4: 山脉密码 模拟实验 挤压橡皮泥形成褶皱 解释喜马拉雅山脉抬升 设计“板块运动”动态演示科学推理 说出板块挤压导致地震 分析断裂带分布图 预测未来地形变化(如红海扩张)活动5: 灾害防御站 方案设计 列出1项防灾措施(如固定家具) 设计家庭应急包(5件物品) 社区避险路线3D建模实践应用 演练“伏地、遮挡、抓牢”动作 制作防灾海报(图文) 组织班级避险演习十一、作业设计课时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第1课 《火山喷发》 基础作业 画火山喷发流程图提升作业 撰写小论文《火山的利与弊》拓展作业 设计“火山监测仪”草图第2课 《地球的结构》 基础作业 标注地球圈层结构图提升作业 计算地壳厚度占比(地球半径6371km)拓展作业 用水果制作地球模型(如火龙果分层)第3课 《地壳中的岩石》 基础作业 填写岩石分类表(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提升作业 模拟沉积岩形成实验报告拓展作业 收集岩石标本并办“岩石展”第4课 《地壳运动》 基础作业 解释喜马拉雅山脉成因提升作业 制作板块运动动态模型(纸板+橡皮筋)拓展作业 研究环太平洋火山带成因第5课 《应对地质灾害》 基础作业 制作家庭应急包清单提升作业 绘制社区逃生路线图拓展作业 设计抗震建筑模型(吸管+纸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