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基 本 信 息学科 小学科学 版本 大象版年级 六年级上册单元名称 第1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单元主题 微观世界探秘者——从细胞到健康防护的科学之旅课时安排 5课时一、单元主题微观世界探秘者——从细胞到健康防护的科学之旅二、单元大情景“微生物研究所实习计划”学生化身“实习研究员”,加入校园微生物研究所,通过完成五项科研任务探索微观世界:1.任务1:显微装备操作员(学习显微镜使用)2.任务2:发酵实验室助手(探究酵母菌作用)3.任务3:霉菌调查专员(研究霉变条件)4.任务4:病原体分析员(区分感冒类型)5.任务5:疫情防控策划师(设计防护方案)最终目标:制作《微观世界科研报告》,举办“微生物与健康”科普展览会。三、课程标准分析依据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核心概念 5.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5.1生物体由细胞组成)10.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10.3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学习内容 5.1.1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10.3.1 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双重影响学段目标 (3-4年级) ①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和微生物;②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微生物生长条件;③分析传染病防控的科学原理并实践。四、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显微镜下的细胞》、《发面的秘密》、《发霉的馒头》、《不一样的“感冒”》和《疫情与防护》这5课:(一)第1课《显微镜下的细胞》1.核心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显微镜结构(目镜、物镜、载物台等),学习规范操作;观察植物细胞(如洋葱表皮)和动物细胞(如口腔上皮),对比细胞结构差异(细胞壁、叶绿体等);建立“细胞是生物基本单位”的科学观念。2.关键活动:制作临时装片,绘制细胞结构图,理解细胞与生命活动的关系。(二)第2课《发面的秘密》1.核心内容:探究酵母菌(单细胞真菌)在发面中的作用,通过对比实验(加酵母/不加酵母面团)验证发酵产生二氧化碳的现象;分析温度对酵母活性的影响(最适温度25-30℃)。2.关键活动:测量面团膨胀高度,用石灰水检测CO ,理解微生物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三)第3课《发霉的馒头》1.核心内容:观察霉菌形态(菌丝、孢子),设计对照实验探究霉变条件(温暖潮湿环境易发霉);探究防霉方法(干燥、冷藏、真空包装)。2.关键活动:记录不同温湿度下霉斑生长情况,分析防腐原理(如干燥抑制代谢)。(四)第4课《不一样的“感冒”》1.核心内容:区分病毒性感冒(流感病毒)与细菌性感冒(链球菌),通过案例对比症状差异(病毒:突发高热;细菌:化脓性扁桃体炎);理解抗生素对细菌有效但对病毒无效的原理。2.关键活动:模拟病原体传播实验(荧光粉模拟病毒扩散),培养卫生防护意识。(五)第5课《疫情与防护》1.核心内容:以新冠肺炎为例,分析传染病防控三环节(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实践防护措施(七步洗手法、口罩佩戴、疫苗接种)。2.关键活动:设计校园防疫海报,演练应急响应流程(如隔离上报机制)。五、教学目标维度 目标内容科学观念 1. 理解细胞是生命基本单位;2. 认识微生物对人类的双重影响。科学思维 1. 通过对比实验归纳微生物生长条件;2. 用模型解释传染病传播链。探究实践 1. 规范操作显微镜观察细胞;2. 设计“口罩防护有效性”对比实验。态度责任 1. 培养实验室安全操作意识;2. 树立“科学防疫,人人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六、学情分析1.年龄特点:六年级学生抽象思维初步发展,但对“微生物”“免疫”等概念仍需具象支撑。2.认知基础:已知“细菌致病”,但对细胞结构、病毒特性缺乏系统认知。3.兴趣点:显微观察的神秘感、角色扮演(研究员)、解决实际问题(设计防疫方案)。七、活动设置课时 活动主题 活动目标 达成方式(含跨学科融合)第1课 显微装备训练营 掌握显微镜操作,观察细胞结构 显微镜分步操作视频(信息技术);绘制细胞结构图(美术)第2课 发酵密码破译 验证酵母菌产气作用及温度影响 面团发酵实验(生活劳动);CO 检测报告(化学)第3课 霉菌追踪行动 探究霉变条件及防霉方法 馒头霉变对比实验(控制变量);防霉包装设计(工程)第4课 病原体鉴定科 区分感冒类型及抗生素作用原理 症状对比思维导图(语文);抗生素纸片实验(生物)第5课 防疫指挥部 设计校园防疫方案并实践 荧光粉传播模拟(数学:统计接触点);防疫海报设计(艺术)八、教学方法1.问题链驱动法:(1)第1课:显微镜如何放大细胞?→操作步骤分解练习(2)第4课:为什么抗生素对病毒无效?→病毒/细菌结构模型对比2.工程实践法:第5课:设计“校园防疫路线优化图”(数学:最短路径计算)3.情境模拟法:第3课:扮演“食品质检员”检测霉变食品(社会责任感培养)九、学习方法1.合作探究:4人小组分工:操作员(显微镜)、记录员(实验数据)、汇报员(结论)、监督员(安全)2.迁移应用:家庭实验:检测家中冰箱不同区域的防霉效果(应用第3课知识)3.批判性思维训练:辩论赛:“微生物是人类的朋友还是敌人?”(结合第2-3课案例)十、评价策略(一)单元总体评价策略类型 占比 内容过程性评价 60% 实验记录单(30%)+课堂参与度(20%)+小组协作(10%)终结性评价 40% 《科研报告》(25%)+防疫方案设计(15%)(二)分活动评价表第1课《显微镜下的细胞》活动评价表评价维度 ★(基础) ★★(良好) ★★★(优秀)显微镜操作 完成对光调焦 规范使用高倍镜 独立处理镜筒下滑故障细胞观察 找到细胞群 清晰观察单细胞 对比动植物细胞差异科学绘图 画出基本轮廓 标注2个结构 用色区分细胞器第2课《发面的秘密》活动评价表评价维度 ★(基础) ★★(良好) ★★★(优秀)实验操作 完成面团制作 准确记录面团膨胀高度(单位:cm) 独立设计温度对比实验(25℃/40℃)气体检测 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 解释气体产生原理(酵母呼吸) 设计实验验证气体成分(排水集气法)数据分析 记录2组数据 绘制温度-膨胀高度折线图 分析酵母最适温度范围(25-30℃)第3课《发霉的馒头》活动评价表评价维度 ★(基础) ★★(良好) ★★★(优秀)实验设计 设置干燥/潮湿环境 控制单一变量(如温度) 设计多因素(温湿度)对比实验观察记录 描述霉斑颜色(黑/绿) 测量霉斑直径并记录 显微镜下绘制霉菌形态(菌丝+孢子)防霉方案 列举1种防霉方法(干燥) 设计防霉包装草图(真空袋) 测试包装防霉效果并优化(7天对比)第4课《不一样的“感冒”》活动评价表评价维度 ★(基础) ★★(良好) ★★★(优秀)症状分析 区分病毒/细菌感冒症状(如发热vs化脓) 制作症状对比思维导图 解释抗生素作用机制(破坏细胞壁)实验操作 完成纸片扩散实验(1种抗生素) 测量抑菌圈直径(游标卡尺) 分析抑菌圈与抗生素浓度关系健康宣传 设计1条卫生标语(勤洗手) 制作“感冒类型”科普卡片 组织班级卫生知识竞赛第5课《疫情与防护》活动评价表评价维度 ★(基础) ★★(良好) ★★★(优秀)模型构建 模拟1种传播途径(飞沫) 设计传播路径追踪图 建立传播概率数学模型(R0值)防护实践 演示七步洗手法 测试口罩密封性(水雾渗透实验) 设计校园防疫路线优化图(单行道)方案设计 提出1项防护措施(通风) 制定班级防疫公约(5条) 策划全校防疫演练方案(含隔离点)十一、作业设计第1课《显微镜下的细胞》作业设计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评价标准(★→★★★)基础作业 标注显微镜结构图(目镜、物镜等) ★:标对3处★★:标全5处★★★:补充功能说明(如物镜放大倍数)提升作业 用手机微距模式拍摄植物细胞(如花瓣表皮) ★:拍到模糊细胞群★★:清晰呈现单细胞轮廓★★★:标注细胞壁/细胞核拓展作业 撰写《列文虎克与显微镜》科学史小报(200字) ★:简述发明历程★★:配显微镜进化图★★★:分析对现代医学影响第2课《发面的秘密》作业设计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评价标准(★→★★★)基础作业 记录面团发酵实验数据(膨胀高度) ★:记录1组数据★★:记录3组数据+单位(cm)★★★:对比温度影响(如25℃vs40℃)提升作业 设计酵母菌产气检测实验(气球法) ★:组装简易装置★★:记录气球膨胀时间★★★:分析温度与产气量关系拓展作业 调查传统发酵食品(馒头/啤酒) ★:列举2种食品★★:说明发酵微生物名称★★★:手绘发酵过程流程图第3课《发霉的馒头》作业设计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评价标准(★→★★★)基础作业 列举3种防霉方法 ★:写1种(干燥)★★:写3种(干燥/冷藏/真空)★★★:说明原理(如干燥抑制代谢)提升作业 设计防霉包装(纸巾+密封袋) ★:完成简单包装★★:7天后霉斑减少50%★★★:优化材料(如加干燥剂)拓展作业 记录霉菌生长日记(图文) ★:记录3天变化★★:测量霉斑直径+显微镜图★★★:分析温湿度关联性(密封处理)第4课《不一样的“感冒”》作业设计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评价标准(★→★★★)基础作业 对比病毒/细菌感冒症状(表格) ★:列出2条差异★★:分类症状(如病毒:高烧;细菌:化脓)★★★:解释抗生素无效原因(病毒无细胞壁)提升作业 模拟“飞沫传播”实验(荧光粉) ★:演示1米内传播★★:测量2米外残留点★★★:设计阻隔方案(如挡板)拓展作业 制作“抗生素使用指南”海报 ★:写2条原则(不滥用)★★:配药房实拍图★★★:添加耐药性警示漫画第5课《疫情与防护》作业设计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评价标准(★→★★★)基础作业 设计七步洗手法示意图 ★:画出4步★★:标注关键步骤(指尖/手腕)★★★:添加细菌清除率数据提升作业 测试口罩密封性(水雾法) ★:发现1处漏气★★:对比3种口罩密封性★★★:提出改进方案(鼻梁条塑形)拓展作业 制定《班级防疫公约》 ★:列出3条措施★★:附执行分工表★★★:设计晨检流程图(含体温异常处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