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跨学科主题学习】——探究“束水攻沙”原理(含选择题解析)2025-2026学年地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跨学科主题学习】——探究“束水攻沙”原理(含选择题解析)2025-2026学年地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跨学科主题学习】——探究“束水攻沙”原理
  从大禹治水到明代潘季驯“束水攻沙”,先辈们付出了艰辛努力。古代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不足以应对黄河洪水威胁的根源问题,只能被动防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建了龙羊峡、刘家峡、三门峡、小浪底等干支流水利枢纽和一大批平原蓄滞洪工程,黄河洪水得到了有效控制。
  (跨学科·历史)古人“筑堤束水、以水攻沙”“蓄清刷黄”来治理黄河(下图)。据此完成1~2题。
1.“筑堤束水”设计有可能分布在 (  )
A.有“地上河”的中游
B.水土流失严重的中游
C.有“地上河”的下游
D.水土流失严重的下游
2.河道修建多重堤防的主要目的是改变河流的 (  )
A.水量 B.含沙量 C.水质 D.流速
  调水调沙是在现代化技术条件下,利用工程设施和调度手段,通过水流的冲刷,将水库里的泥沙和河床上的淤沙适时送入大海。2024年度黄河汛前调水调沙工程于6月23日正式启动,为期20天左右。下图为黄河流域水系示意图及小浪底调水调沙图。据此完成3~4题。
3.小浪底水利枢纽位于黄河 (  )
A.源头 B.上游 C.中游 D.下游
4.小浪底调水调沙会使黄河下游地区 (  )
A.降低河床 B.出现断流
C.加剧洪涝 D.缓解凌汛
5.(跨学科·生物)贵州水土流失严重,经过我国科学家的不断努力科研,原产于非洲的狼尾草被成功培育成耐旱、耐贫瘠、耐低温和高产优质的新一代高原狼尾草(下图),成为治理水土流失的“救星”。这是因为 (  )
A.植物对气候的调节作用
B.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动物提供食物
C.植物的根系能够保持水土
D.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增加降雨量
  根据黄河水情和水利枢纽工程的需要,黄河小浪底水库于2024年6月23日8时开闸泄洪(此时离雨季还有半个月左右),进行一年一度的调水调沙。黄河激流从坝上的洞群喷涌而出,形成一条气势磅礴的“巨瀑”,也使库区泥沙淤积现象得到改善。下图示意黄河小浪底水库泄洪时刻。据此完成6~7题。
6.黄河调水调沙选在该时段进行,是因为此时 (  )
A.黄河流域正值汛期,水量较大
B.黄河中游径流含沙量大,有利于冲沙减淤
C.黄河下游泥沙淤积量大,能最大量地冲沙减淤
D.汛期将至,为防汛作准备
7.为缓解黄河下游地区“水少沙多”的状况,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
①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加强水土保持
②植树造林,遏制我国北方地区的沙尘暴天气 ③加强流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调度 ④在中游地区实施天然降水和径流收集与储集工程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表为黄河主要水文站检测黄河流量和含沙量比较表。
站名 吉迈 贵德 兰州 河口 三门峡 桃花峪 洛口 利津
流量/(m3·s-1) 130 750 1 120 840 1 360 1 460 1 140 1 350
含沙量/(kg·m-3) 0.1 2.5 2.7 6.8 42.8 27.5 25 24
  注:河口为黄河上中游分界点;桃花峪为黄河中下游分界点。
材料二:黄河治理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近年来,银川市坚持“源头治理、中段提升、末端兜底”的思路,通过实施城镇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截污纳管、清淤疏浚、人工湿地建设等工程,切实加大入黄排水沟综合整治,促进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节选自“银川新闻网”
材料三:“二十大报告指出,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急难险重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宁夏回族自治区水旱灾害防御中心高级工程师岳志春告诉记者,五年来,作为全国唯一全境属于黄河流域的宁夏,黄河治理取得了辉煌成就,累计投资30亿元,全面完成了黄河宁夏段二期防洪工程建设。区段防洪标准提高到20年至50年一遇,成功抵御了2018年、2019年、2020年连续3年大洪水过程,实现了“堤防无一决口、群众无一伤亡”的历史佳绩。
——节选自《宁夏日报》
(1)请结合材料一,说说黄河泥沙变化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请根据材料二、材料三,说说宁夏黄河治理的思路和优势。
(3)请你根据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治理黄河的意义。
【详解答案】
1.C 解析: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由于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泥沙大增,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使河床抬高,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对于“地上河”的治理,主要采取的措施是“筑堤束水”。故选C。
2.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河道修建多重堤防,主要是“筑堤束水、以水攻沙”,也就是通过堤坝不让河水分流,束水以槽,加快流速,提高河流搬运能力,把泥沙挟送到海里,减少泥沙沉积以达到治沙的作用,D正确;水量与河流补给来源有关,多重堤防的修建并不能改变黄河的水量,A错误;结合前面分析,河道修建多重堤防可以改变河流速度,进而影响泥沙沉积,对含沙量有一定的作用,含沙量变大,水质变差,但结合材料可知,攻沙治沙才是主要目的,B、C错误。故选D。
3.C 解析: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是河口和桃花峪。黄河源头到河口为上游,河口到桃花峪为中游,桃花峪以下为下游,读图可知,小浪底水利枢纽位于河口到桃花峪河段,位于黄河中游。故选C。
4.A 解析: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黄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在夏季暴雨的冲刷下,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增,黄河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河床逐渐抬高,人们被迫不断加高堤坝,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易决口成灾。小浪底是黄河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它具有发电、防洪、减淤、防凌等综合作用。小浪底调水调沙会使黄河下游地区降低河床。故选A。
5.C 解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非洲的狼尾草被成功培育成耐旱、耐贫瘠、耐低温和高产优质的新一代高原狼尾草,成为治理水土流失的“救星”,原因是狼尾草的根系发达,具有耐旱、耐贫瘠等特点,能够保持水土。故选C。
6.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黄河流域的正常雨季是在每年的7、8月,小浪底水库选择在6月23日进行调水调沙,主要是因为黄河流域汛期将至,降低库容可为防汛工作作准备,D正确;小浪底水库在调水调沙时,黄河流域还未真正进入汛期,此时黄河水量还是比较小的,不利于冲沙减淤,A、B、C错误。故选D。
7.C 解析:“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加强水土保持”可以减少黄河的泥沙量,从而利于减少下游河段的泥沙量,①正确;黄河的泥沙主要来自中游的黄土高原,该区域的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植树造林,遏制我国北方地区的沙尘暴天气”对于减少黄河流域的泥沙量作用较小,②错误;“加强流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调度”利于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分配与使用,可以缓解下游地区水量比较少的问题,③正确;“在中游地区实施天然降水和径流的收集与储集工程”会使下游地区的水量更少,④错误。故选C。
8.(1)变化特点:上游含沙量小,中游含沙量迅速增大,下游含沙量有所下降但仍较大。原因:上游植被覆盖较好,水土流失轻;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下游地势平坦,泥沙沉积。
(2)思路:坚持“源头治理、中段提升、末端兜底”的思路,实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等工程,加大入黄排水沟综合整治。优势:全境属于黄河流域,便于统一规划治理;投入大量资金进行防洪工程建设,提升防洪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3)有利于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保障沿岸地区工农业发展和经济繁荣;提高防洪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和传承黄河文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