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10月月考科学试卷一、填空题1.(2024五上·海盐月考)通常我们把那些 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自然界中最重要的光源是 。2.(2024五上·海盐月考)我们能看见周围的物体,是因为物体把照射到它们表面的光 出来进入到我们的眼睛中。夜视仪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们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这种看不见的光是 。3.(2024五上·海盐月考)当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 。当白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会分成红、 、黄、绿、 、靛、 等各种颜色的光,这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4.(2024五上·海盐月考)在电视正常播放情况下,用放大镜观察电视机屏幕,你会发现屏幕画面颜色是由 、 、 三种颜色的细小条纹组成的,因为这三种颜色的光按照不同颜色及比例会构成所有看见光的颜色,这三种颜色称为光的三基色。5.(2024五上·海盐月考)“潭清疑水浅”,这是光的 造成的,“池水映明月”与光的 现象有关。6.(2024五上·海盐月考) 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三大类。其中 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例子有 、 、 ; 是地壳岩石经过风化后沉积形成的,例子有 、 、 ; 由岩石在高温和高压下发生变化形成的,例子有 、 。7.(2024五上·海盐月考)地幔介于 和 之间,包括上地幔和 两部分。 地幔的顶部为坚硬的岩石,与地壳的岩石合称为 。岩浆在 中流动,推动着六大板块移动。二、选择题8.(2024五上·海盐月考)在不透光的房子里,桌面上放有一本书,我们能做到的是( )。A.看书上的字 B.分辨出封面的颜色 C.感知书的厚薄9.(2024五上·海盐月考)出现月食现象时,太阳、月亮、地球排列情况是( )。A.B.C.10.(2024五上·海盐月考)下面现象说明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是( )。A.水面波光粼粼 B.花朵五颜六色 C.阳光下的树荫11.(2024五上·海盐月考)与声音传播相比,光的传播( )。A.比声音慢B.只能在空气中传播C.不能自己绕到障碍物的后面12.(2024五上·海盐月考)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图画法符合实际的是( )。A. B. C.13.(2024五上·海盐月考)把一根筷子斜插入盛水的玻璃杯里,从正面看到的情形和图中相符的是( )A. B. C.14.(2024五上·海盐月考) 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很多外部因素也能改变地形地貌,下列不属于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现象是( )。A.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B.唐山大地震C.敦煌的雅丹地貌15.(2024五上·海盐月考)镜子不能直接安装在井口,否则会暴露行踪,潜望镜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根据制作潜望镜的要求,对于镜筒的材料,我会选择 ,我选择的理由是 。A.透明塑料盒(可裁剪) B.不透明纸盒(可裁剪)C.不透明的纸盒避免外界的干扰 D.透明的塑料盒光线好,看得清楚16.(2024五上·海盐月考) 小明在西藏旅游时,当地的导游告诉他:当地山体中有很多不同种类的贝壳类化石,这说明( )。A.这里曾经是海洋后来变迁为陆地B.远古人类把贝壳带上高原C.长有贝壳类生物原来是生活在高原上的,后来才到水中生活17.(2024五上·海盐月考)下面是制作潜望镜的步骤,正确的顺序是( )。①画线 ②将镜子插入纸盒开口 ③沿斜线剪开 ④在镜面前方各开一个窗口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②④③ D.③④①②18.(2024五上·海盐月考)如图所示,桥洞与水中的倒影组成了一个圆形。若长期下雨造成水位上涨,则桥洞与它的倒影组成的形状可能会是( )。A. B. C.三、画图题19.(2024五上·海盐月考)利用平面镜对光的反射,在图中请你想办法把水平射入的光引到A点处。(平面镜块数自定)20.(2024五上·海盐月考)画出人看见鱼时的光路图。四、综合题21.(2024五上·海盐月考)认识棱镜(1)当白光进入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 的程度不一样,就出现了 种不同颜色的光。(2)有一束白光如上图进入棱镜,出现的七种不同颜色的光投射在墙上,最上面的是A光,最下面的是B光,根据我们平时的实验知,A是 光,B是 光。(3)在图中作出法线。(4)日常生活中也有类似于上述现象的情景,如彩虹。彩虹的形成是借助于空气中类似棱镜作用的 实现的。(5)制作彩色轮时,我们发现,在圆纸片上涂上 的 色、 色和 色扇形,快速旋转时,色光可以 成白光。22.(2024五上·海盐月考)关于水镜法的思考。(1)水镜法主要涉及了光的两种现象,其中盛水是为了形成光的 ,放镜子是为了形成光的 。(2)在过程中发生了 次折射,分别是从 到 和从 到 。(3)它克服了喷洒水制造彩虹的缺点,因为喷水时易受环境因素影响, 阳光就很容易看不到彩虹。23.(2024五上·海盐月考)在地震科普展板上看到了如图所示的宣传画。从中可知,板块作用是地震的基本成因。由于板块之间的 和 ,造成能量的积累和地壳变形,当变形超过了地壳薄弱部位的承受能力时,就会发生破裂或错动,地震就发生了。24.(2024五上·海盐月考)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 、 、 。厚度最厚的是 ,对应的是鸡蛋的 部分,厚度最薄的是 ,对应的是鸡蛋的 部分。25.(2024五上·海盐月考)如图所示,手电筒发出的光经镜子反射后,光的传播路线应该为 (填“A”“B”或“C”),如果想让手电筒发出的光束照射到点M,镜子应按 (填“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26.(2024五上·海盐月考)同学们利用图甲所示的器材(纸板F可绕ON翻折)探究光的反射定律。(1)图乙中,用激光笔沿AO方向入射,当入射光线与平面镜夹角为60°时,入射角大小为 ;再将纸板F绕ON向后折,纸板F上 (选填“有”或“没有”)反射光线,这一步骤的目的是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 。(2)图乙中,若让另一束光线沿BO方向射向平面镜,反射光线沿OA方向射出,这一现象说明 。(3)为了得到“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一普遍规律,接下来的操作是改变 ,多次实验。(4)图丙中,保持入射光线AO不变,将平面镜绕入射点旋转,使入射角增大10°,则反射光线偏转的角度为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自身;太阳【知识点】光源【解析】【分析】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如通电的日光灯、太阳、萤火虫、点燃的蜡烛、通电的手电筒等都是光源。自然界中最重要的光源是太阳。2.【答案】反射;红外线【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3.【答案】折射;橙;蓝;紫【知识点】棱镜;光的折射【解析】【分析】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当白光进入棱镜时,由于不同颜须色的光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就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4.【答案】红;绿;蓝【知识点】棱镜;光的折射【解析】【分析】雨后的天空偶尔会出现彩虹,这属于光的色散现象;用放大镜观察彩色电视机的屏幕,我们可以看到电视的各种艳丽的颜色都是由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点按不同强度组合成的,这三种颜色叫色光的三原色。5.【答案】折射;反射【知识点】光的折射;光的反射【解析】【分析】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的现象就是光的折射现象。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古诗词中有许多描述光学现象的诗句,如“潭清疑水浅”说的就是光的折射现象;“池水映明月”说的就是光的反射现象。6.【答案】岩浆岩;玄武岩;浮石;花岗岩;沉积岩;砂岩;砾岩;石灰岩;变质岩;页岩;板岩【知识点】地壳的组成【解析】【分析】岩浆岩,是地壳内的高温、高压下形成的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形成的,主要包括花岗岩、玄武岩等;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是由有机物成层堆积而成的岩石,内部含有矿产资源,主要包括有石灰岩、砂岩、页岩等;变质岩,是岩浆岩、沉积岩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改变了原来的结构、构造形成的新的岩石,主要包括大理岩、片岩等。7.【答案】地壳;地核;下地幔;上;岩石圈;软流层【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解析】【分析】地幔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包括上地幔和下地幔两部分。地幔中有一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被称为岩石圈。8.【答案】C【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界面时,会产生反射现象,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产生折射的现象。不透光的物体在阳光下会产生影子。A.没有光线,不可能看到书上的字,故A错误;B.没有光线,不可能分辨出封面的颜色,故B错误;C.感知书的厚薄不用眼睛,可以用手的触觉进行感知,故C正确。9.【答案】A【知识点】月食【解析】【分析】月食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天文现象:当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球之间时,地球会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月球无法反射太阳光,就会出现月食。此时三者位置关系为:三者在同一直线上,地球居中,太阳和月球分别在地球两侧。太阳发出的光线被地球遮挡,在地球背向太阳的一侧形成阴影,月球进入地球的阴影区域时,月食发生。A选项正确。10.【答案】C【知识点】光的传播【解析】【分析】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光照不到的地方就会留下一个暗区,这个暗区形成了影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分析选项中,阳光下的树荫是由于光沿着直线传播。11.【答案】C【知识点】光的传播【解析】【分析】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物体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但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光的传播比空气快,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AB错误。12.【答案】A【知识点】光的折射【解析】【分析】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当光传播时遇到不同种介质,且是斜射入时,会发生折射现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线会向下偏移,选项A正确。如果是光垂直射入水中,光传播路线不发生折射。13.【答案】B【知识点】光的折射【解析】【分析】当我们把一根筷子倾斜着放进盛有水的玻璃杯中时,一个有趣的现象就会出现在眼前:原本笔直的筷子,在水面的交界处仿佛被 “折断” 了一般,而且水下的那部分筷子,看起来是向上弯折的。 这一奇妙现象的背后,是光的折射在发挥作用。筷子本身是不发光的,我们能看到它,是因为筷子表面反射了周围的光线。当这些反射光从水中斜着射向空气时,由于水和空气是两种不同的介质,光在这两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一样,导致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也就是发生了光的折射现象。正是这种折射,让我们的眼睛产生了错觉,觉得筷子在水面处折断了,并且水下部分呈现向上弯折的样子。14.【答案】C【知识点】地壳的运动【解析】【分析】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唐山大地震属于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现象;敦煌的雅丹地貌不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15.【答案】B;C【知识点】光的反射;制作潜望镜【解析】【分析】潜望镜的核心是通过两块平面镜反射光线,实现隐蔽观察,镜筒材料的选择需服务于这一功能。选择不透明纸盒 的关键原因:潜望镜需要通过镜面反射形成特定光路,若使用透明塑料盒,外界杂光会透过盒壁进入镜筒,干扰反射光线,导致视野模糊,无法清晰观察目标。不透明纸盒能隔绝外界光线干扰,确保只有经过镜面反射的光线进入视野,符合潜望镜 “隐蔽且清晰观察” 的需求。16.【答案】A【知识点】化石【解析】【分析】化石是保存在地层里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或遗物。根据化石中古代生物的样子,我们可以推断出它们当时的生活环境,还可以根据化石所在地层的形成年代和变化过程,推演出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当地山体中有很多不同种类的贝壳类化石,这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后来变迁为陆地。17.【答案】B【知识点】光的反射;制作潜望镜【解析】【分析】制作潜望镜的逻辑需遵循 “先规划再操作,先加工后组装” 的流程:①画线:首先需在纸盒上标记出镜子安装的斜线位置和窗口轮廓,这是后续操作的基础,必须第一步完成。③沿斜线剪开:根据画线标记,剪开斜线以形成镜子的安装槽,为插入镜子做准备,此步骤需在组装前完成。②将镜子插入纸盒开口:剪开后即可将镜子固定在斜线形成的开口处,确保镜面角度正确(通常与水平面成 45°)。④在镜面前方各开一个窗口:最后在上下镜面的对应位置开窗口,保证光线能进入并通过镜面反射,完成光路通道。因此,①→③→②→④的顺序最合理。18.【答案】B【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水面作为平面镜,桥洞的倒影与桥洞本身关于水面对称,两者大小相等、距离水面的高度相同。水面升高,桥洞底部到新水面的距离缩短,倒影顶部到新水面的距离也同步缩短(对称性)。因此,桥洞与倒影的高度均变小,且仍保持上下对称,但整体组合形状会比原圆形更 “扁”(上下距离缩短,左右宽度不变)。水位上涨后,桥洞与倒影组成的形状会是上下对称的扁圆形。B正确。19.【答案】【知识点】光的反射;光路图【解析】【分析】观察可知,中间有遮挡物,光不能够直接穿过,需要运用一次平面镜进行反射传播,当光反射过墙后,再运用一块平面镜进行反射,即可将光反射到A点。第一次反射时需要平面镜方向朝上,第二次反射需要平面镜方向朝下。20.【答案】【知识点】光的折射;光路图【解析】【分析】光在传播过程中介质发生改变,光会在介质交换处发生折射,光传播路线会改变,图中鱼实际位置要比人眼看到位置低一点,因为光从鱼处反射入人眼,在水面处会发生偏折,如果从人眼处往鱼处看,光线是向下偏折的。所以我们看到的鱼比实际鱼在的位置要高。21.【答案】(1)折射;七(2)红;紫(3)(4)小水滴(5)相同大小;红;绿;蓝;合成【知识点】棱镜;光的折射【解析】【分析】(1)白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不同色光的折射本领不同(紫光折射最强,红光最弱)。当白光斜射入棱镜时,各色光因折射程度差异而被分解,形成按顺序排列的彩色光带,即光的色散。(2)当白光经棱镜色散后,投射在墙上的七种色光从上到下有固定顺序,从上到下依次为红、橙、黄、绿、蓝、靛、紫,这是由各色光的波长差异导致的折射差异决定的,波长越长(如红光),折射越弱,位置越靠上。(3)法线是过光的入射点且垂直于反射面(或折射面)的虚线,据此画出法线。(4)雨后空气中悬浮着大量小水珠,当太阳光(白光)射入小水珠时,会发生折射、反射、再折射的过程。不同颜色的光因折射程度不同而分离,如同通过棱镜被分解,最终在天空形成彩色光带(彩虹)。(5)红、绿、蓝是光的三原色,它们按适当比例混合可产生各种色光,包括白光。当涂有这三种色光的彩色轮快速旋转时(涂色部分大小相同),由于人眼存在视觉暂留现象,三种色光的视觉信号会在大脑中叠加,最终感知为白光。(1)白光是一种复合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混合组成。当白光进入棱镜时,会发生光是折射现象,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就把白光分解出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颜色的光。(2)实验中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棱镜后侧光屏上的AB范围内可以观察到不同颜色的光。A处应该是红光;B处应该是紫光。该实验说明:我们平时看到的自然光是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3)光的折射法线是光线在通过不同介质(如空气到水或空气到玻璃)时,发生折射现象的参考线。法线与镜面垂直。在光折射的现象中,光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4)三棱镜能够分解太阳光,彩虹的形成是当雨过天睛时,空气中飘浮着很多微小的水滴,这些小水滴起到了三棱镜的作用,把太阳光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这样就形成了彩虹。(5)在制作彩色轮的实验时,用水彩笔将三个扇面分别涂上红、绿、蓝三原色,快速旋转彩色轮,旋转速度足够快时观察到扇面呈白色,说明三色光能够合成白光。22.【答案】(1)折射;反射(2)2;空气;水;水;空气(3)面对【知识点】光的折射;光的反射【解析】【分析】(1)盛水时,水作为透明介质,当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或从水中射出到空气),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是光的折射现象;放置镜子时,光照射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返回原介质,属于光的反射现象。(2)观察可知,阳光射入水中后,传播介质发生改变,产生1次偏折,通过镜子反射后,光线传播出水面,进入空气,介质发生改变,又产生1次折射。所以在过程中发生了2次折射,分别是空气到水,在从水到空气。光发生了两次折射形成了彩虹。(3)彩虹的形成需要充足的太阳光作为光源,通过水珠发生折射、反射和色散。若阳光较弱(如阴天、多云或光照角度不佳),光的能量不足,经水珠色散后难以形成清晰可见的彩色光带,导致彩虹无法被观察到,且观察彩虹时,我们需要背对太阳,此处运用水镜法,克服了面对阳光看不到太阳的缺点。(1)彩虹是气象中的一种光学现象。水镜法主要涉及了光的两种现象,其中盛水是为了形成光的折射,放镜子是为了形成光的反射从而形成彩虹。(2)在过程中发生了2次折射,分别是空气到水,在从水到空气。光发生了两次折射形成了彩虹。(3)根据彩虹形成的条件,在晴朗无风的日子里,背对太阳,用喷雾器朝空中喷水,可以在水雾中看见彩虹。空气中的小水滴使阳光发生色散,形成彩虹。面对阳光就很容易看不到彩虹。23.【答案】碰撞;挤压【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解析】【分析】地球岩石圈被划分为多个板块,这些板块在地球内部能量驱动下不断运动。当板块之间发生碰撞(如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遇)或挤压(如板块相向运动时的相互推挤),板块边界处的岩石会受到巨大压力,导致能量逐渐积累,地壳发生变形。当积累的能量超过地壳薄弱部位(如断层带)的承受极限时,岩石会突然破裂或错动,释放出巨大能量,引发地震。24.【答案】地壳;地幔;地核;地核;蛋黄;地壳;蛋壳【知识点】鸡蛋的内部结构和作用;地球的内部结构【解析】【分析】地壳:地球最外层,平均厚度约 17 千米,海洋地壳更薄(5-10 千米),如同鸡蛋的蛋壳,是最薄的一层。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厚度约 2900 千米,占地球体积的 84%,类似鸡蛋的蛋清,是厚度最厚的部分。地核:地球中心,分为外核和内核,厚度约 3470 千米,相当于鸡蛋的蛋黄。图中从外到内分别是鸡蛋壳(③),蛋白(②),蛋黄(①),所以①代表地核,②代表地幔,③代表地壳。25.【答案】B;顺时针【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光遇到镜子发生了反射,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与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相等,所以答案为B。如果想让手电筒发出的光束照射到点M,应该将平面镜向右下旋转,所以是顺时针旋转。26.【答案】(1)30度;没有;是否在同一平面(2)光路可逆(3)入射角(4)20°【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1)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当入射光线与平面镜夹角为 60° 时,入射角 = 90° - 60° = 30°。纸板 F 绕 ON 向后折后,反射光线仍在原平面,但折后的纸板 F 与原平面不在同一平面,故没有反射光线,此操作目的是验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共面。(2)当光线沿 AO 入射时,反射光线沿 BO 射出;若光线沿 BO 入射,反射光线沿 OA 返回。这表明光在反射过程中,传播路径可以反向追溯,即光路可逆。(3)实验中,仅通过一组入射角( 30°)的数据无法得出普遍规律。改变入射角的大小(例如调整为 20°、45°、60° 等不同角度),多次测量对应的反射角,记录并比较数据,可避免偶然因素影响,验证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是否在各种情况下均成立。(4)光的反射中,反射角始终等于入射角。当平面镜绕入射点旋转,使入射角增大 10° 时,反射角也随之增大 10°。此时,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总共增大 20°(入射角和反射角各增 10°)。由于入射光线方向不变,反射光线的偏转角度等于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夹角的变化量,即20°。(1)当入射光线与平面镜夹角为60°时,入射角大小为30°。因为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垂直于平面镜的线)之间的角度,而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是60°,所以入射角是90° - 60° = 30°。将纸板F绕ON向后折,纸板F上没有反射光线。这一步骤的目的是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因为如果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不在同一平面内,那么折弯纸板后就不会有反射光线出现在纸板上。(2)若让另一束光线沿BO方向射向平面镜,反射光线沿OA方向射出,这一现象说明光路是可逆的。即光沿某一方向射向平面镜,反射后沿另一方向射出,反过来,光沿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向平面镜,也会沿原入射光线的方向反射。(3)为了得到“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一普遍规律,接下来的操作是改变入射角,多次实验。通过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反射角是否始终等于入射角,可以验证这一规律。(4)在图丙中,保持入射光线AO不变,将平面镜绕入射点旋转,使入射角增大10°,则反射光线偏转的角度为20°。这是因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当入射角增大10°时,反射角也增大10°。由于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所以反射光线的偏转角度是入射角变化的两倍,即20°。1 / 1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10月月考科学试卷一、填空题1.(2024五上·海盐月考)通常我们把那些 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自然界中最重要的光源是 。【答案】自身;太阳【知识点】光源【解析】【分析】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如通电的日光灯、太阳、萤火虫、点燃的蜡烛、通电的手电筒等都是光源。自然界中最重要的光源是太阳。2.(2024五上·海盐月考)我们能看见周围的物体,是因为物体把照射到它们表面的光 出来进入到我们的眼睛中。夜视仪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们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这种看不见的光是 。【答案】反射;红外线【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3.(2024五上·海盐月考)当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 。当白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会分成红、 、黄、绿、 、靛、 等各种颜色的光,这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答案】折射;橙;蓝;紫【知识点】棱镜;光的折射【解析】【分析】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当白光进入棱镜时,由于不同颜须色的光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就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4.(2024五上·海盐月考)在电视正常播放情况下,用放大镜观察电视机屏幕,你会发现屏幕画面颜色是由 、 、 三种颜色的细小条纹组成的,因为这三种颜色的光按照不同颜色及比例会构成所有看见光的颜色,这三种颜色称为光的三基色。【答案】红;绿;蓝【知识点】棱镜;光的折射【解析】【分析】雨后的天空偶尔会出现彩虹,这属于光的色散现象;用放大镜观察彩色电视机的屏幕,我们可以看到电视的各种艳丽的颜色都是由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点按不同强度组合成的,这三种颜色叫色光的三原色。5.(2024五上·海盐月考)“潭清疑水浅”,这是光的 造成的,“池水映明月”与光的 现象有关。【答案】折射;反射【知识点】光的折射;光的反射【解析】【分析】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的现象就是光的折射现象。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古诗词中有许多描述光学现象的诗句,如“潭清疑水浅”说的就是光的折射现象;“池水映明月”说的就是光的反射现象。6.(2024五上·海盐月考) 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三大类。其中 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例子有 、 、 ; 是地壳岩石经过风化后沉积形成的,例子有 、 、 ; 由岩石在高温和高压下发生变化形成的,例子有 、 。【答案】岩浆岩;玄武岩;浮石;花岗岩;沉积岩;砂岩;砾岩;石灰岩;变质岩;页岩;板岩【知识点】地壳的组成【解析】【分析】岩浆岩,是地壳内的高温、高压下形成的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形成的,主要包括花岗岩、玄武岩等;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是由有机物成层堆积而成的岩石,内部含有矿产资源,主要包括有石灰岩、砂岩、页岩等;变质岩,是岩浆岩、沉积岩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改变了原来的结构、构造形成的新的岩石,主要包括大理岩、片岩等。7.(2024五上·海盐月考)地幔介于 和 之间,包括上地幔和 两部分。 地幔的顶部为坚硬的岩石,与地壳的岩石合称为 。岩浆在 中流动,推动着六大板块移动。【答案】地壳;地核;下地幔;上;岩石圈;软流层【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解析】【分析】地幔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包括上地幔和下地幔两部分。地幔中有一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被称为岩石圈。二、选择题8.(2024五上·海盐月考)在不透光的房子里,桌面上放有一本书,我们能做到的是( )。A.看书上的字 B.分辨出封面的颜色 C.感知书的厚薄【答案】C【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界面时,会产生反射现象,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产生折射的现象。不透光的物体在阳光下会产生影子。A.没有光线,不可能看到书上的字,故A错误;B.没有光线,不可能分辨出封面的颜色,故B错误;C.感知书的厚薄不用眼睛,可以用手的触觉进行感知,故C正确。9.(2024五上·海盐月考)出现月食现象时,太阳、月亮、地球排列情况是( )。A.B.C.【答案】A【知识点】月食【解析】【分析】月食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天文现象:当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球之间时,地球会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月球无法反射太阳光,就会出现月食。此时三者位置关系为:三者在同一直线上,地球居中,太阳和月球分别在地球两侧。太阳发出的光线被地球遮挡,在地球背向太阳的一侧形成阴影,月球进入地球的阴影区域时,月食发生。A选项正确。10.(2024五上·海盐月考)下面现象说明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是( )。A.水面波光粼粼 B.花朵五颜六色 C.阳光下的树荫【答案】C【知识点】光的传播【解析】【分析】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光照不到的地方就会留下一个暗区,这个暗区形成了影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分析选项中,阳光下的树荫是由于光沿着直线传播。11.(2024五上·海盐月考)与声音传播相比,光的传播( )。A.比声音慢B.只能在空气中传播C.不能自己绕到障碍物的后面【答案】C【知识点】光的传播【解析】【分析】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物体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但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光的传播比空气快,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AB错误。12.(2024五上·海盐月考)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图画法符合实际的是( )。A. B. C.【答案】A【知识点】光的折射【解析】【分析】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当光传播时遇到不同种介质,且是斜射入时,会发生折射现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线会向下偏移,选项A正确。如果是光垂直射入水中,光传播路线不发生折射。13.(2024五上·海盐月考)把一根筷子斜插入盛水的玻璃杯里,从正面看到的情形和图中相符的是( )A. B. C.【答案】B【知识点】光的折射【解析】【分析】当我们把一根筷子倾斜着放进盛有水的玻璃杯中时,一个有趣的现象就会出现在眼前:原本笔直的筷子,在水面的交界处仿佛被 “折断” 了一般,而且水下的那部分筷子,看起来是向上弯折的。 这一奇妙现象的背后,是光的折射在发挥作用。筷子本身是不发光的,我们能看到它,是因为筷子表面反射了周围的光线。当这些反射光从水中斜着射向空气时,由于水和空气是两种不同的介质,光在这两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一样,导致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也就是发生了光的折射现象。正是这种折射,让我们的眼睛产生了错觉,觉得筷子在水面处折断了,并且水下部分呈现向上弯折的样子。14.(2024五上·海盐月考) 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很多外部因素也能改变地形地貌,下列不属于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现象是( )。A.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B.唐山大地震C.敦煌的雅丹地貌【答案】C【知识点】地壳的运动【解析】【分析】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唐山大地震属于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现象;敦煌的雅丹地貌不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15.(2024五上·海盐月考)镜子不能直接安装在井口,否则会暴露行踪,潜望镜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根据制作潜望镜的要求,对于镜筒的材料,我会选择 ,我选择的理由是 。A.透明塑料盒(可裁剪) B.不透明纸盒(可裁剪)C.不透明的纸盒避免外界的干扰 D.透明的塑料盒光线好,看得清楚【答案】B;C【知识点】光的反射;制作潜望镜【解析】【分析】潜望镜的核心是通过两块平面镜反射光线,实现隐蔽观察,镜筒材料的选择需服务于这一功能。选择不透明纸盒 的关键原因:潜望镜需要通过镜面反射形成特定光路,若使用透明塑料盒,外界杂光会透过盒壁进入镜筒,干扰反射光线,导致视野模糊,无法清晰观察目标。不透明纸盒能隔绝外界光线干扰,确保只有经过镜面反射的光线进入视野,符合潜望镜 “隐蔽且清晰观察” 的需求。16.(2024五上·海盐月考) 小明在西藏旅游时,当地的导游告诉他:当地山体中有很多不同种类的贝壳类化石,这说明( )。A.这里曾经是海洋后来变迁为陆地B.远古人类把贝壳带上高原C.长有贝壳类生物原来是生活在高原上的,后来才到水中生活【答案】A【知识点】化石【解析】【分析】化石是保存在地层里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或遗物。根据化石中古代生物的样子,我们可以推断出它们当时的生活环境,还可以根据化石所在地层的形成年代和变化过程,推演出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当地山体中有很多不同种类的贝壳类化石,这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后来变迁为陆地。17.(2024五上·海盐月考)下面是制作潜望镜的步骤,正确的顺序是( )。①画线 ②将镜子插入纸盒开口 ③沿斜线剪开 ④在镜面前方各开一个窗口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②④③ D.③④①②【答案】B【知识点】光的反射;制作潜望镜【解析】【分析】制作潜望镜的逻辑需遵循 “先规划再操作,先加工后组装” 的流程:①画线:首先需在纸盒上标记出镜子安装的斜线位置和窗口轮廓,这是后续操作的基础,必须第一步完成。③沿斜线剪开:根据画线标记,剪开斜线以形成镜子的安装槽,为插入镜子做准备,此步骤需在组装前完成。②将镜子插入纸盒开口:剪开后即可将镜子固定在斜线形成的开口处,确保镜面角度正确(通常与水平面成 45°)。④在镜面前方各开一个窗口:最后在上下镜面的对应位置开窗口,保证光线能进入并通过镜面反射,完成光路通道。因此,①→③→②→④的顺序最合理。18.(2024五上·海盐月考)如图所示,桥洞与水中的倒影组成了一个圆形。若长期下雨造成水位上涨,则桥洞与它的倒影组成的形状可能会是( )。A. B. C.【答案】B【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水面作为平面镜,桥洞的倒影与桥洞本身关于水面对称,两者大小相等、距离水面的高度相同。水面升高,桥洞底部到新水面的距离缩短,倒影顶部到新水面的距离也同步缩短(对称性)。因此,桥洞与倒影的高度均变小,且仍保持上下对称,但整体组合形状会比原圆形更 “扁”(上下距离缩短,左右宽度不变)。水位上涨后,桥洞与倒影组成的形状会是上下对称的扁圆形。B正确。三、画图题19.(2024五上·海盐月考)利用平面镜对光的反射,在图中请你想办法把水平射入的光引到A点处。(平面镜块数自定)【答案】【知识点】光的反射;光路图【解析】【分析】观察可知,中间有遮挡物,光不能够直接穿过,需要运用一次平面镜进行反射传播,当光反射过墙后,再运用一块平面镜进行反射,即可将光反射到A点。第一次反射时需要平面镜方向朝上,第二次反射需要平面镜方向朝下。20.(2024五上·海盐月考)画出人看见鱼时的光路图。【答案】【知识点】光的折射;光路图【解析】【分析】光在传播过程中介质发生改变,光会在介质交换处发生折射,光传播路线会改变,图中鱼实际位置要比人眼看到位置低一点,因为光从鱼处反射入人眼,在水面处会发生偏折,如果从人眼处往鱼处看,光线是向下偏折的。所以我们看到的鱼比实际鱼在的位置要高。四、综合题21.(2024五上·海盐月考)认识棱镜(1)当白光进入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 的程度不一样,就出现了 种不同颜色的光。(2)有一束白光如上图进入棱镜,出现的七种不同颜色的光投射在墙上,最上面的是A光,最下面的是B光,根据我们平时的实验知,A是 光,B是 光。(3)在图中作出法线。(4)日常生活中也有类似于上述现象的情景,如彩虹。彩虹的形成是借助于空气中类似棱镜作用的 实现的。(5)制作彩色轮时,我们发现,在圆纸片上涂上 的 色、 色和 色扇形,快速旋转时,色光可以 成白光。【答案】(1)折射;七(2)红;紫(3)(4)小水滴(5)相同大小;红;绿;蓝;合成【知识点】棱镜;光的折射【解析】【分析】(1)白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不同色光的折射本领不同(紫光折射最强,红光最弱)。当白光斜射入棱镜时,各色光因折射程度差异而被分解,形成按顺序排列的彩色光带,即光的色散。(2)当白光经棱镜色散后,投射在墙上的七种色光从上到下有固定顺序,从上到下依次为红、橙、黄、绿、蓝、靛、紫,这是由各色光的波长差异导致的折射差异决定的,波长越长(如红光),折射越弱,位置越靠上。(3)法线是过光的入射点且垂直于反射面(或折射面)的虚线,据此画出法线。(4)雨后空气中悬浮着大量小水珠,当太阳光(白光)射入小水珠时,会发生折射、反射、再折射的过程。不同颜色的光因折射程度不同而分离,如同通过棱镜被分解,最终在天空形成彩色光带(彩虹)。(5)红、绿、蓝是光的三原色,它们按适当比例混合可产生各种色光,包括白光。当涂有这三种色光的彩色轮快速旋转时(涂色部分大小相同),由于人眼存在视觉暂留现象,三种色光的视觉信号会在大脑中叠加,最终感知为白光。(1)白光是一种复合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混合组成。当白光进入棱镜时,会发生光是折射现象,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就把白光分解出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颜色的光。(2)实验中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棱镜后侧光屏上的AB范围内可以观察到不同颜色的光。A处应该是红光;B处应该是紫光。该实验说明:我们平时看到的自然光是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3)光的折射法线是光线在通过不同介质(如空气到水或空气到玻璃)时,发生折射现象的参考线。法线与镜面垂直。在光折射的现象中,光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4)三棱镜能够分解太阳光,彩虹的形成是当雨过天睛时,空气中飘浮着很多微小的水滴,这些小水滴起到了三棱镜的作用,把太阳光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这样就形成了彩虹。(5)在制作彩色轮的实验时,用水彩笔将三个扇面分别涂上红、绿、蓝三原色,快速旋转彩色轮,旋转速度足够快时观察到扇面呈白色,说明三色光能够合成白光。22.(2024五上·海盐月考)关于水镜法的思考。(1)水镜法主要涉及了光的两种现象,其中盛水是为了形成光的 ,放镜子是为了形成光的 。(2)在过程中发生了 次折射,分别是从 到 和从 到 。(3)它克服了喷洒水制造彩虹的缺点,因为喷水时易受环境因素影响, 阳光就很容易看不到彩虹。【答案】(1)折射;反射(2)2;空气;水;水;空气(3)面对【知识点】光的折射;光的反射【解析】【分析】(1)盛水时,水作为透明介质,当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或从水中射出到空气),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是光的折射现象;放置镜子时,光照射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返回原介质,属于光的反射现象。(2)观察可知,阳光射入水中后,传播介质发生改变,产生1次偏折,通过镜子反射后,光线传播出水面,进入空气,介质发生改变,又产生1次折射。所以在过程中发生了2次折射,分别是空气到水,在从水到空气。光发生了两次折射形成了彩虹。(3)彩虹的形成需要充足的太阳光作为光源,通过水珠发生折射、反射和色散。若阳光较弱(如阴天、多云或光照角度不佳),光的能量不足,经水珠色散后难以形成清晰可见的彩色光带,导致彩虹无法被观察到,且观察彩虹时,我们需要背对太阳,此处运用水镜法,克服了面对阳光看不到太阳的缺点。(1)彩虹是气象中的一种光学现象。水镜法主要涉及了光的两种现象,其中盛水是为了形成光的折射,放镜子是为了形成光的反射从而形成彩虹。(2)在过程中发生了2次折射,分别是空气到水,在从水到空气。光发生了两次折射形成了彩虹。(3)根据彩虹形成的条件,在晴朗无风的日子里,背对太阳,用喷雾器朝空中喷水,可以在水雾中看见彩虹。空气中的小水滴使阳光发生色散,形成彩虹。面对阳光就很容易看不到彩虹。23.(2024五上·海盐月考)在地震科普展板上看到了如图所示的宣传画。从中可知,板块作用是地震的基本成因。由于板块之间的 和 ,造成能量的积累和地壳变形,当变形超过了地壳薄弱部位的承受能力时,就会发生破裂或错动,地震就发生了。【答案】碰撞;挤压【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解析】【分析】地球岩石圈被划分为多个板块,这些板块在地球内部能量驱动下不断运动。当板块之间发生碰撞(如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遇)或挤压(如板块相向运动时的相互推挤),板块边界处的岩石会受到巨大压力,导致能量逐渐积累,地壳发生变形。当积累的能量超过地壳薄弱部位(如断层带)的承受极限时,岩石会突然破裂或错动,释放出巨大能量,引发地震。24.(2024五上·海盐月考)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 、 、 。厚度最厚的是 ,对应的是鸡蛋的 部分,厚度最薄的是 ,对应的是鸡蛋的 部分。【答案】地壳;地幔;地核;地核;蛋黄;地壳;蛋壳【知识点】鸡蛋的内部结构和作用;地球的内部结构【解析】【分析】地壳:地球最外层,平均厚度约 17 千米,海洋地壳更薄(5-10 千米),如同鸡蛋的蛋壳,是最薄的一层。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厚度约 2900 千米,占地球体积的 84%,类似鸡蛋的蛋清,是厚度最厚的部分。地核:地球中心,分为外核和内核,厚度约 3470 千米,相当于鸡蛋的蛋黄。图中从外到内分别是鸡蛋壳(③),蛋白(②),蛋黄(①),所以①代表地核,②代表地幔,③代表地壳。25.(2024五上·海盐月考)如图所示,手电筒发出的光经镜子反射后,光的传播路线应该为 (填“A”“B”或“C”),如果想让手电筒发出的光束照射到点M,镜子应按 (填“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答案】B;顺时针【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光遇到镜子发生了反射,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与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相等,所以答案为B。如果想让手电筒发出的光束照射到点M,应该将平面镜向右下旋转,所以是顺时针旋转。26.(2024五上·海盐月考)同学们利用图甲所示的器材(纸板F可绕ON翻折)探究光的反射定律。(1)图乙中,用激光笔沿AO方向入射,当入射光线与平面镜夹角为60°时,入射角大小为 ;再将纸板F绕ON向后折,纸板F上 (选填“有”或“没有”)反射光线,这一步骤的目的是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 。(2)图乙中,若让另一束光线沿BO方向射向平面镜,反射光线沿OA方向射出,这一现象说明 。(3)为了得到“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一普遍规律,接下来的操作是改变 ,多次实验。(4)图丙中,保持入射光线AO不变,将平面镜绕入射点旋转,使入射角增大10°,则反射光线偏转的角度为 。【答案】(1)30度;没有;是否在同一平面(2)光路可逆(3)入射角(4)20°【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1)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当入射光线与平面镜夹角为 60° 时,入射角 = 90° - 60° = 30°。纸板 F 绕 ON 向后折后,反射光线仍在原平面,但折后的纸板 F 与原平面不在同一平面,故没有反射光线,此操作目的是验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共面。(2)当光线沿 AO 入射时,反射光线沿 BO 射出;若光线沿 BO 入射,反射光线沿 OA 返回。这表明光在反射过程中,传播路径可以反向追溯,即光路可逆。(3)实验中,仅通过一组入射角( 30°)的数据无法得出普遍规律。改变入射角的大小(例如调整为 20°、45°、60° 等不同角度),多次测量对应的反射角,记录并比较数据,可避免偶然因素影响,验证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是否在各种情况下均成立。(4)光的反射中,反射角始终等于入射角。当平面镜绕入射点旋转,使入射角增大 10° 时,反射角也随之增大 10°。此时,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总共增大 20°(入射角和反射角各增 10°)。由于入射光线方向不变,反射光线的偏转角度等于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夹角的变化量,即20°。(1)当入射光线与平面镜夹角为60°时,入射角大小为30°。因为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垂直于平面镜的线)之间的角度,而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是60°,所以入射角是90° - 60° = 30°。将纸板F绕ON向后折,纸板F上没有反射光线。这一步骤的目的是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因为如果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不在同一平面内,那么折弯纸板后就不会有反射光线出现在纸板上。(2)若让另一束光线沿BO方向射向平面镜,反射光线沿OA方向射出,这一现象说明光路是可逆的。即光沿某一方向射向平面镜,反射后沿另一方向射出,反过来,光沿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向平面镜,也会沿原入射光线的方向反射。(3)为了得到“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一普遍规律,接下来的操作是改变入射角,多次实验。通过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反射角是否始终等于入射角,可以验证这一规律。(4)在图丙中,保持入射光线AO不变,将平面镜绕入射点旋转,使入射角增大10°,则反射光线偏转的角度为20°。这是因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当入射角增大10°时,反射角也增大10°。由于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所以反射光线的偏转角度是入射角变化的两倍,即20°。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10月月考科学试卷(学生版).docx 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10月月考科学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