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时编号 025备课时间上课时间课题 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 一、长度与时间的测量教材分析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是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的开篇内容,是后续学习速度、加速度等运动学概念的基石。教材先以生活中常见的运动场景引发学生对物体位置变化及运动描述的思考,引出测量长度与时间的必要性。接着详细介绍长度的单位体系,包括国际单位制及常用单位,通过图片展示各类长度测量工具,并着重讲解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在时间测量部分,介绍常见计时工具及时间单位换算。教材还通过 “生活 物理 社会” 栏目,以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工程为例,凸显长度测量在实际中的重大应用,体现物理与生活、工程的紧密联系。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对长度测量有初步接触,对刻度尺有一定认识,但操作不够规范,对测量本质及误差概念缺乏深入理解。在时间测量方面,学生虽能熟练读取钟表时间,但对科学测量时间的方法、工具及单位换算的严谨性认识不足。此阶段学生好奇心旺盛,具备一定观察和动手能力,不过抽象思维尚在发展,对于测量原理、误差分析等较抽象内容的理解需要具体实例与实践操作辅助。核心素养目标 (一)物理观念 1.明晰长度与时间测量在描述物体运动中的关键作用,构建长度和时间的单位观念,熟练进行单位换算。 2.掌握正确使用刻度尺、秒表等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方法,理解测量结果的构成及意义。 (二)科学思维 1.通过对测量数据的分析处理,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学会运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等方法减小误差,培养质疑和创新思维。 2.能将实际测量问题抽象为物理模型,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如在复杂场景中选择合适测量工具和方法。 (三)科学探究 1.经历长度与时间测量的实验探究过程,提升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论证等科学探究能力。 2.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在小组合作中共同完成测量任务,交流分享经验,提升沟通和合作能力。 (四)科学态度与责任 1.养成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尊重测量数据,如实记录和分析,体会测量在科学研究中的基础作用。 2.认识到精确测量在实际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增强对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责任感。教学 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换算关系,能熟练进行不同量级单位的转换。 2.刻度尺和秒表等常用测量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包括操作步骤、读数规则。 3.理解测量误差的概念,掌握减小误差的常用方法。 (二)教学难点 1.刻度尺读数时估读值的确定,理解估读的意义及在测量中的作用。 2.深入理解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及不可避免性,能准确区分误差与错误。 3.根据不同测量需求,合理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 1.讲授法:系统讲解长度和时间的单位、测量原理、工具使用方法及误差等重要概念,确保知识传授的准确性和系统性。 2.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长度和时间测量实验,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掌握测量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讨论法:针对测量过程中的问题、误差分析等组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碰撞,培养合作交流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展示测量工具的使用视频、实际测量案例,通过实物演示刻度尺、秒表操作,增强教学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策略 1.自主学习:布置预习任务,引导学生提前了解教学内容,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和讨论,在小组中明确分工,共同完成测量任务和问题探讨,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探究学习:设置探究性问题,如不同测量工具精度对结果的影响,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数据收集分析得出结论,提升探究能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多种长度测量工具(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皮卷尺)、多种计时工具(机械秒表、电子秒表、石英钟)、教学视频、实验记录表格、课堂练习题。 2.学生准备:自带刻度尺、练习本。教 学 过 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趣味导入(5 分钟) 播放精彩体育赛事片段,如百米赛跑、跳远比赛等,提问:运动员的成绩是如何确定的?引导学生思考其中涉及的长度和时间测量。展示生活中测量长度与时间的场景图片,如裁缝量衣、工人测建筑尺寸、人们看表计时等,引出本节课主题。 认真观看图片,积极思考教师问题,踊跃回答,初步认识到长度和时间测量在生活及体育赛事中的重要性。 从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体育赛事和生活场景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自然引出教学内容,让学生意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知识新授 -长度测量(20 分钟) 长度单位讲解:展示长度单位换算思维导图,介绍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基本单位米(m),以及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之间的换算关系,强调换算时的数量级变化。举例说明各单位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如千米用于表示公路里程,毫米用于表示机械零件尺寸等。 测量工具介绍:展示常见长度测量工具实物,如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皮卷尺等,介绍其用途和特点。重点讲解刻度尺,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刻度尺,指出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通过实例说明如何根据测量需求选择合适量程和分度值的刻度尺。 刻度尺使用教学:播放刻度尺正确使用方法的视频,详细讲解使用步骤:选(根据测量对象选择合适量程和分度值的刻度尺)、放(使刻度尺有刻度的一边紧靠被测物体,放正尺的位置,若零刻度线磨损,选择其他整刻度线作为起始点)、看(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读(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记(记录测量结果,包括数字和单位)。结合教材图5- 4,举例说明正确和错误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判断并指出错误原因。 1.认真观看思维导图,跟随教师思路,理解长度单位换算关系,记录关键换算比例,思考教师所举生活实例中单位的合理性。 2. 观察各种测量工具,了解其外观特点和用途差异,仔细观察手中刻度尺,识别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与同桌交流如何选择刻度尺。 3.观看视频,认真聆听教师讲解,记住刻度尺使用步骤,对照教材图片,分析错误使用方法的问题所在,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 1. 利用思维导图清晰呈现单位换算关系,结合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单位概念,便于记忆。 2. 通过实物展示和学生自主观察,增强学生对测量工具的感性认识,掌握选择刻度尺的方法。 3. 借助视频直观演示和教师详细讲解,规范学生刻度尺使用操作,通过正误对比加深学生对正确使用方法的理解和记忆。实验探究 -长度测量(15 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宽、厚。将学生分组,每组发放实验记录表格,要求学生按照正确方法使用刻度尺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数据。巡视各小组实验情况,及时纠正学生操作错误,解答疑问。实验结束后,选取部分小组展示测量数据,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小组数据差异原因。 学生分组,明确分工(测量员、记录员等),使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长、宽、厚,将数据准确记录在表格中。在教师指导下,规范操作,积极与小组成员交流合作。观察其他小组展示的数据,思考数据差异产生的原因,踊跃发言。 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巩固刻度尺使用方法,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分析数据差异,引出测量误差概念,为后续教学做铺垫。知识新授 -测量误差(10 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小组测量同一本物理课本的数据不完全相同?讲解测量误差概念: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强调误差不可避免,只能减小,举例说明误差产生的原因,如测量工具精度限制、测量方法不完善、测量者估读差异等。介绍减小误差的常用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更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结合实验数据,现场演示如何计算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提醒学生注意平均值保留的小数位数应与测量值一致。 思考教师问题,理解测量误差概念,结合自身实验过程,分析误差产生的可能原因。认真聆听减小误差方法的讲解,观察教师计算平均值的演示过程,记录要点。 通过对实验数据差异的分析,自然引出误差概念,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误差产生原因和减小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增强对测量结果准确性的认识。知识新授 -时间测量(15 分钟) 1.时间单位讲解:展示时间单位换算关系图,介绍国际单位制中时间基本单位秒(s),以及常用单位分钟(min)、小时(h)的换算关系。通过生活实例,如一节课时长、一天时间等,帮助学生理解时间单位。 2.计时工具介绍:展示常见计时工具图片和实物,如机械秒表、电子秒表、石英钟、日晷等,介绍其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重点讲解机械秒表和电子秒表的读数方法,通过演示让学生观察秒表指针转动规律和数字变化,学会读取时间。 3.时间测量方法教学:组织学生进行简单时间测量活动,如测量自己脉搏跳动 1 分钟的次数。指导学生使用秒表进行测量,提醒学生注意操作要点和读数方法。 1.观看时间单位换算图,记住换算关系,结合生活实例加深对时间单位的理解。 2.观察各种计时工具,了解其原理和特点,认真学习机械秒表和电子秒表读数方法,跟随教师演示进行练习。 3.参与脉搏跳动时间测量活动,按照教师指导正确使用秒表测量,记录测量数据,与同学交流测量结果。 1. 利用图表和生活实例,帮助学生建立时间单位概念,理解换算关系。 2.通过图片、实物展示和演示,让学生直观了解计时工具,掌握秒表使用和读数方法。 3.通过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时间测量方法,提高动手能力。课堂小结(5 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换算、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测量误差概念及减小方法等。以思维导图形式在黑板上呈现知识框架,强调重点和易错点。 学生跟随教师思路,积极回忆所学内容,补充回答教师提问,完善知识框架,记录重点内容。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强化重点知识记忆,明确学习要点,培养总结归纳能力。课堂练习(10 分钟) 展示精心设计的课堂练习题,涵盖长度和时间单位换算、刻度尺和秒表读数、测量误差分析等方面。如:给出不同单位的长度数值,要求换算;展示刻度尺和秒表读数图片,让学生读取数据;给出测量数据,分析误差产生原因等。巡视学生答题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 学生认真审题,独立完成练习题,在练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向教师或同学请教。积极参与教师的讲解和讨论,纠正错误,加深理解。 通过针对性练习,及时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发现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解题能力。布置作业(5 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完成教材课后 “实践与练习” 中相关题目;利用刻度尺测量家中家具的长度,使用秒表测量自己做某项家务活动所需时间,并记录测量过程和结果,分析测量误差。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先进的长度和时间测量工具及方法,下节课分享交流。 记录作业内容,明确作业要求,课后认真完成作业,积极查阅资料,为下节课交流做准备。 通过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拓展学生知识面。板书设计 一、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1.长度测量 单位:国际单位制-米(m) 常用单位:km、dm、cm、mm、μm、nm 换算关系:1km = 10 m,1dm = 10 m,1cm = 10 m,1mm = 10 m,1μm = 10 m,1nm = 10 m 测量工具:刻度尺(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皮卷尺 刻度尺使用:选、放、看、读、记 测量误差:概念、产生原因、减小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等) 2.时间测量 单位:国际单位制 - 秒(s) 常用单位:min、h 换算关系:1min = 60s,1h = 60min = 3600s 测量工具:机械秒表、电子秒表、石英钟、日晷 秒表使用:读数方法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