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8课 中国同盟会◇教学目标◇唯物史观全面分析三民主义,理解三民主义的局限性在于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时空观念能理清孙中山民主革命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家国情怀认识孙中山早期革命的艰辛,感受革命者的爱国情怀,树立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国同盟会成立的过程和作用。教学难点三民主义的内涵及作用。◇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的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那么,孙中山是怎样开始从事革命活动的 中国同盟会和三民主义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8课《中国同盟会》,了解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抱负。二、新课讲授(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1.教师讲解:孙中山名文,号逸仙,出身于广东香山一个农民家庭。曾化名中山樵,以后以“中山”名世。早年在檀香山求学,回国后在香港、广州两地学习医学,接触到一些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学说,认识到“医国”比“医人”更重要,开始走上革新政治的道路。2.材料展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孙中山《上李鸿章书》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要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教师提问:阅读上述材料和教材第46页,分析孙中山救国思想发生变化的原因。学生回答:1894年夏,孙中山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多项改革建议,遭到冷遇。失望之余,他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才能拯救中国。3.教师引导:阅读教材第46~47页,总结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学生回答:(1)成立革命团体: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华侨成立兴中会。(2)宗旨: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3)性质: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4.教师讲解:1895年,孙中山回到香港,联络陆皓东等人成立香港兴中会总会,同时开展筹款、联络会党和军队等秘密工作,准备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据点。10月,起义消息泄露,陆皓东等人被捕牺牲,起义失败。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遭到清政府通缉,被港英当局驱逐出境。从此,他断发改装,流亡海外,先后在日、美、英等国考察社会实际,发展革命组织。教师评价:地位:孙中山是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二)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1.教师引导:《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2.材料展示: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47~48页,归纳中国同盟会成立条件、成立时间与地点、政治纲领、总理、机关报、地位、作用。学生回答:(1)成立条件:①随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迅速传播,出现了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这些著作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②各种革命团体纷纷成立,影响较大的有华兴会和光复会。③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孙中山的主张逐渐得到其他革命党人的认同,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2)成立时间与地点:1905年8月,日本东京。(3)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4)总理:孙中山。(5)机关报:《民报》。(6)地位(性质):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7)作用: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机构和明确的奋斗目标,有力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3.教师总结:①中国同盟会在推翻清政府、结束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中起到重要作用。②中国同盟会为中国国民党的诞生奠定了基础。③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④中国同盟会提出了中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性思想“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⑤中国同盟会作为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第一次从组织上把全国主要的革命团体联合起来,使分散的革命力量聚集成为统一的革命力量。4.材料展示: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教师讲解: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教师引导:填写三民主义及含义。学生活动:革命纲领 三民主义 含义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民族主义(前提) 推翻清朝统治,反对民族压迫创立民国 民权主义(核心)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国民一律平等,总统和议员由国民选举产生平均地权 民生主义(补充和发展) 核定全国地价,国家根据核定地价征收地租税,同时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实现土地国有,解决贫富不均等问题 5.教师总结:三民主义的局限性:①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反封建不彻底。②没有提出明确反帝主张。(三)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1.教师引导:查找相关资料并阅读教材第49~50页,填表归纳革命志士的奋斗。学生活动:起义 时间 领导者 结果 地位或意义萍浏醴(lǐ) 起义 1906年 刘道一、 蔡绍南 失败 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安庆起义 1907年 徐锡麟浙江绍 兴起义 1907年 秋瑾广西起义 1907年 孙中山、 黄兴黄花岗起义 1911年 孙中山、 黄兴 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2.教师引导:阅读教材第49~50页,归纳黄花岗起义时间、结果及意义。学生活动汇报:(1)时间:1911年4月,同盟会在广州发动起义。(2)结果:起义失败,人们将收殓到的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广州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历史上也将这次起义称为“黄花岗起义”。(3)意义: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三、课堂总结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日益加重。在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等人的推动下,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革命团体不断涌现。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建立中国同盟会,负责领导各地的革命活动。民主革命逐渐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板书设计◇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