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9课 辛亥革命◇教学目标◇史料实证通过解读《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图》,分析辛亥革命的发展形势;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分析其历史作用。历史解释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家国情怀知道革命志士为建立和捍卫民主共和制度做出的努力,体会革命者的革命热情和坚定的决心;体会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不为名利的革命精神。唯物史观通过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认识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与地位。◇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一面浮雕,反映的是武昌起义中革命党人勇往直前的场景。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标志。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辛亥革命,这次革命成功了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了解一下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二、新课讲授(一)武昌起义1.教师讲解:1911年9月,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到四川镇压保路运动,武昌空虚。在同盟会反清革命思想影响下,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积极谋划起义。起义的主要力量是湖北新军中倾向革命的士兵。10月9日,共进会负责人孙武等在汉口租界制造炸弹,不慎爆炸,起义计划泄露,起义领导机关遭到破坏。清政府到处搜捕革命党人,形势非常紧迫。2.教师引导:阅读教材第52~53页,总结武昌起义时间、领导机构、主要力量、地点、经过。学生回答:(1)时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首义)爆发。(2)领导机构: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3)主要力量:湖北新军中倾向革命的士兵。(4)地点:武昌(湖北)。(5)经过:①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他们夺取军械库,进攻总督衙门。一夜之间,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随后,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3.材料展示:见教材第53页《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图》教师补充: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教师引导:1911年12月下旬,孙中山自海外归来,随后独立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阅读教材第54页,归纳中华民国的建立时间、地点、临时大总统及意义。学生回答:(1)时间:1912年1月1日,以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改用阳历。(2)地点:南京。(3)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随后又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4)意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2.教师讲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目的: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制度。(2)思想:体现三权分立、权力制衡、人民主权。(3)颁布时间:1912年3月。(4)内容: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由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法院行使司法权,司法独立等。3.教师总结:《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难有实际的约束效力。(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1.教师讲解:清帝退位(1)背景:武昌起义成功后,出任清政府内阁总理大臣的袁世凯,奉命率军南下镇压革命。他指挥清军先后攻陷汉口、汉阳。湖北军政府迫于压力与袁世凯交涉,力图通过和平方式早日实现共和。(2)概况: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在重重压力下被迫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自己即行辞职,并推举袁世凯出任临时大总统。(3)标志: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下,清廷接受南京临时政府提出的优待条件,发布退位诏书,宣统皇帝退位。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2.教师讲解: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孙中山正式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3.教师引导:阅读教材第56页,归纳宋案爆发的背景、经过及结果。学生阅读汇报:(1)背景: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公然背弃誓言,一再破坏《临时约法》。1912年8月,同盟会会员宋教仁等在征得孙中山同意后,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其他几个政党,组成国民党,并在随后的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占据明显优势。(2)经过:1913年春,准备北上组阁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后身亡。报纸揭露,刺杀宋教仁的幕后黑手是袁世凯的亲信,并可能牵涉袁世凯本人。(3)结果:“宋教仁案”发生后,国民党内围绕武力讨袁问题发生分歧。袁世凯与外国银行团签订条件苛刻的借款合同,积极进行军事部署,随后下令罢免由国民党人担任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并密令北洋军南下。教师过渡:宋案是二次革命的导火线。4.教师讲解:孙中山和黄兴等被迫发布讨袁宣言和通电,二次革命爆发。因国民党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孙中山、黄兴等流亡日本。袁世凯独裁统治正式确立。二次革命是保卫辛亥革命成果、保卫民主共和制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5.材料展示: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1912年3月5日《时报》刊载的文章《新陈代谢》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辛亥革命亲历者吴玉章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鲁迅《阿Q正传》教师讲解: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教材第57页,指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局限性与启示。(1)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2)局限性: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3)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必须依靠新的阶级进行新的探索。三、课堂总结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辛亥革命引发了20世纪中国社会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捍卫民主共和,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但是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果实,中国进入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中国人民仍然在为救国、强国之梦艰难地探索、奋争。◇板书设计◇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