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2025八年级上册 第11课 五四运动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历史2025八年级上册 第11课 五四运动 教案

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1课 五四运动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
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要遵循唯物史观,客观地分析、评价;结合巴黎和会的召开,说明五四运动爆发的必然性。
时空观念
在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基础上,回顾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认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历程;知道五四运动后期,运动中心转移到上海。
史料实证
通过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通过五四运动的口号,分析五四运动的性质。
历史解释
知道新文化运动“新”在哪里,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性质;理解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家国情怀
了解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感悟学生的爱国情怀,深刻体会五四精神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五四运动的重大意义。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对准孔教的原因,理解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巴黎和会上,顾维钧代表中国就山东问题进行了详尽的陈述。他从历史、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论证了山东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有力地驳斥了日本的无理要求。顾维钧的发言逻辑严密,语言流畅,使得日本代表在辩论中完全处于下风。这次发言不仅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也使顾维钧本人成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外交家。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发言虽然展现了他卓越的外交才能,但是弱国无外交,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点燃了五四运动的导火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1课《五四运动》。
二、新课讲授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教师讲解:辛亥革命的失败和民国初期的政治混乱,使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革新运动,把人们从封建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培养国民独立人格,才能挽救民族危亡。
教师引导:阅读教材第64~66页,总结新文化运动开始标志、代表人物和最为重要的阵地。
学生1回答: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
学生2回答: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
学生3回答: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和《新青年》编辑部。
材料展示:
2.教师讲解:1917年初,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邀请陈独秀出任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也迁到北京。当时《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有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他们大多任教于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和《新青年》编辑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教师过渡:从此,新文化运动蓬勃开展起来。
3.教师提问: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有哪些
学生回答:(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新文化运动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针对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猖獗一时的尊孔复古逆流,《新青年》上发表了大量文章予以批驳。李大钊发表《孔子与宪法》等文,历数尊孔与宪法性质相悖之处,反对定孔教为国教。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2)提倡民主与科学
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大口号,提倡民主就是要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就是要反对愚昧。陈独秀将它们形象地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并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3)文学革命
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陈独秀紧接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和新文学逐渐普及开来,更多人接受了新思想。
教师总结:(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①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②提倡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口号与两面旗帜)。③提倡文学革命,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2)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3)意义: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对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4)对待传统文化:全面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
1.教师讲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法、日等战胜国于1919年1月至6月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也派代表参加。中国代表在会议上提出废除外国在华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正当要求。然而,英、法、美等列强操纵会议,对中国的要求置若罔闻,竟然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长期积压在中国人民心头的怒火,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2.教师引导:阅读教材第66~68页,概括五四运动爆发、口号、运动概况。
学生1汇报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3000多名学生揭露帝国主义列强侵略行径,并举行示威游行。
学生2汇报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
学生3汇报五四运动概况:
时间 中心 主要 力量 形式 结果
1919年 5月4日 北京 学生 示威、游行、罢课 被镇压逮捕
  3.教师讲解: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迅速得到全国各地的声援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济南、天津、上海等100多个城市的学生纷纷起来响应,先后举行罢课。
4.教师讲解:(1)五四运动的扩大
时间 中心 主要 力量 形式 结果
1919年 6月5日 上海 工人 罢工、罢课、罢市 直接目标得到实现
  (2)结果: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5.材料展示:
尽管不停地被逮捕,学生并没有罢休,而是一次又一次增援上街演讲……北京大学理科的校舍,已经成为第二临时拘留所;文科所在也被武装军警重重包围。学生遭遇如此大规模的武力镇压时,丝毫未表现出要妥协的迹象……北京多数学生做好了决心不屈、随时入狱的准备。
教师讲解:6月3日,北京学生再次走上街头,开展大规模爱国宣传活动,遭到军警镇压,先后有800多名学生被捕。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北京、唐山等地工人也举行罢工,声援学生爱国斗争。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的风潮,随即席卷全国十几个商业中心城市。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主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举国上下汹涌澎湃的反帝浪潮,迫使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职务。6月11日,陈独秀等人散发《北京市民宣言》,号召学生、商人、劳工继续斗争,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由于社会各界的压力,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实现,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
教师总结:
(1)五四运动的性质:①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②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③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2)五四运动的意义: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3)五四精神: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
三、课堂总结
面对北洋军阀统治下混乱的政治局面,为推动社会进步,挽救民族危亡,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发起新文化运动,有力促进了思想解放。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引发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板书设计◇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