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2025八年级上册 第15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历史2025八年级上册 第15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教案

资源简介

第15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教学目标◇
时空观念
观察《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了解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培养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通过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
唯物史观
通过分析史料,探讨红军长征的意义,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观看视频,感悟并弘扬长征精神,培养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过程,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
遵义会议,长征精神。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下图是江西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主题雕塑。“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这首诗再现了当年中央红军夜渡于都河,踏上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场景。中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 他们在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5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一起来感受红军长征的伟大征程!
二、新课讲授
(一)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
1.教师引导:阅读教材第89页,归纳四次反“围剿”胜利的背景、时间、过程与结果。
学生总结汇报:(1)背景: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
(2)时间:1930—1933年。
(3)过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指挥红军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应对。
(4)结果:成功粉碎了四次“围剿”。
2.教师引导: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3.教师提问:第五次“围剿”失利的原因及结果。
学生总结汇报:(1)原因:当时,毛泽东已被剥夺军队领导权。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不顾中国革命实际情况,搬用正规的阵地战经验,在军事指挥上犯了“左”的错误。
(2)结果:红军英勇奋战一年,付出重大牺牲,也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4.教师引导:阅读教材第90页,归纳血战湘江的时间、背景、概况。
学生总结汇报:(1)时间:1934年10月。
(2)背景: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3)概况:蒋介石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红军拼死冲杀,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损失惨重,只剩下3万多人。
5.教师引导: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但敌人已在路上布下重兵,企图一举消灭红军。在危急时刻,毛泽东果断建议红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这一建议得到中央多数同志的支持。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二)遵义会议
1.教师引导:在许许多多的著名历史事件当中,有一场会议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那就是遵义会议。我们一起来看看邓小平是怎么阐述遵义会议的。(出示材料)
1980年8月,邓小平在会见意大利记者法拉奇时说:“在1935年,我们历史上著名的长征中召开的遵义会议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军队中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才真正形成了一个成形的领导,以前的领导都是很不稳定的,而且也很不成熟。”
2.教师提问:从邓小平的这段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来遵义会议之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开始变得稳定,变得成熟。阅读材料第90页,归纳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学生回答:(1)主要内容:遵义会议解决“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2)意义: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三)红军长征的胜利
1.教师提问:下面我们一起来看毛主席的《七律·长征》,请同学来朗读并且提出问题:你能从诗中找到长征经过哪些地方吗 (出示诗《七律·长征》)
学生回答: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岷山
2.教师引导:同学们,接下来让我们根据图片一起感受长征途中的艰险与红军胜利会师后的喜悦。
教师讲解: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灵活变换作战方针,指挥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佯攻贵阳,威逼昆明,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挥师北进,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短暂休整后,红军继续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高耸入云、人迹罕至的大雪山,走过遍布沼泽、杳无人烟的茫茫草地,突破敌人重兵把守的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
3.教师提问:红军在长征途中有哪两次会师
学生回答:(1)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随后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2)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经过长征,分别到达甘肃会宁和将台堡,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4.教师提问:红军长征胜利有何意义
学生回答: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在极其险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坚韧不拔,英勇顽强,无坚不摧,一往无前,铸就伟大的长征精神。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教师总结:长征精神
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小组活动:请同学们绘制长征路线图。根据课本内容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并让小组代表上台展示。
教师总结:长征已经过去几十年了,长征精神在今天依然值得推崇。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而我们这代人的长征路就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三、课堂总结
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剿”,红军进行战略转移。遵义会议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率领红军历经艰难险阻,胜利完成长征,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乃至世界军事史上都是一次伟大的壮举。长征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所以说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具有重要地位。长征还具有现实意义,它是一种伟大精神的象征,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动力。
◇板书设计◇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