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大单元课时教学设计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一、单元分析1.课标要求:① 运用地图,描述中国的地理位置与疆域特征,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增强国家版图意识与海洋权益意识。② 运用中国行政区划图,识别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③ 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运用我国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的人口分布特征,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④ 运用中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征,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2.核心素养①区域认知:能够运用七下所学区域地理的分析方法,结合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并掌握中国的地理位置与疆域特征,主要岛屿、半岛、濒临的海洋及众多的邻国;运用中国行政区划图,识别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简要归纳出中国人口的增长趋势,描述人口空间分布特点;运用图片和视频资料,描述中国民族的基本国情,据图分析并归纳出我国民族分布特征,说出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地区及民族风情;对我国的疆域和人口分布格局形成空间意识,达到初步认知。②综合思维:结合地图和相关资料,归纳出中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增强国家版图意识与海洋权益意识。结合地图和相关资料,辨别出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初步树立家国观念,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保护祖国领土完整的神圣责任感。③人地协调观:运用各类图表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出中国人口的增长趋势,描述人口空间分布特点及原因;借助我国人口普查资料,理解中国的人口政策变更,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明确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达到真正的人地协调。④地理实践力:能够运用所学,坚定地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权益;结合我国各地方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的措施及其影响。二、单元教学重难点① 教学重点:1.描述中国的地理位置并分析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2.通过学习我国的疆域,增强国家版图意识和海洋权益意识。3.理解我国人口政策,能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分布特点。4.运用地图,简要归纳中国的民族分布特点。② 教学难点:1.描述中国地理位置及疆域特征,能够分析说明辽阔疆域的优势。2.识别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其简称和行政中心。3.结合资料,能够说明我国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二、教材分析①教材地位及作用:本单元主要包含“中国疆域与行政区划”、“人口与民族”4个方面的课程内容,旨在使学生初步了解有关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与人口国策。这些内容是学生认识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人文地理环境特征以及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人口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的最佳素材和出发点。②教材内容及结构:三、学情分析① 已知:通过七年级世界地理的学习,学生拥有基本的读图析图、地理素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八年级中国地理,这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领域。中国疆域辽阔,学生们对伟大祖国的认识不免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大部分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知道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但是对于省区的简称、行政中心,轮廓等内容是没有系统掌握的,这些内容贯穿我们的日常生活,现有的知识储备就难以满足学生对地理知识的需求,因此还需要系统深入的研究和学习。② 解决措施:学生对部分地理概念如主航道中心线、内海等理解难度较大,讲课时可对概念进行简单解释;生僻字进行多次书写练习,多画中国地图进行理解。四、单元评价① 单元学业要求能够描述出中国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的基本状况,中国的地理环境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分布的影响,初步树立家国观念,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保护祖国领土完整的神圣责任感。②单元学业质量标准解析1.1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能够从半球、纬度、海陆位置三方面描述中国的地理位置,并能迁移描述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1.2 借助中国的疆域图,能够指出中国的四至点,主要岛屿、半岛、濒临的海洋,能够分析出东西和南北差距产生的现象及原因,增强国家版图意识与海洋权益意识。1.3 据图能够指出中国的14个陆上邻国和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能够归纳出中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2.1 结合地图和相关资料,能够辨别出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2.2 运用中国行政区划图,能记住它们的简称、行政中心、轮廓及地理位置;并能够在中国行政区划空白图上识别34个省级行政区。3.1. 运用各类图表和相关资料,能够找出中国人口最多及最少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归纳出中国人口的增长趋势及原因,能够说出人口自然增长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3.2 借助中国人口分布图,通过观察能够说出中国人口分布的差异,并找出人口稠密与稀疏地区的分界线;能描述人口空间分布特点及原因。3.3 借助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资料,理解中国的人口政策变更,并能分析出具体的原因,树立正确的人口观。4.1 能够通过图文资料,说出中国民族的数量、构成及其特点,树立正确的民族观。4.2 能够运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分析并归纳出我国民族分布特征。4.3 能够根据图文和视频资料,说出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地区及民族风情,进而结合已有知识和相关资料简单分析深圳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和认同感。五、课时课型作业规划课时 课型 学习内容第一课时 新授课 中国的疆域第二课时 新授课 中国的行政区划第三课时 新授课 人口第四课时 新授课 民族六、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衣揽山河—中国的疆域(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为八年级第一章第一节内容,学习内容为我国的具体地理位置,要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作为海陆兼备的大国辽阔疆域优势,掌握基本国情。本节内容也是后续学习内容的重要知识基础。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国辽阔的疆域,优越的地理位置等,从而强化学生的国家领土主权,国土安全意识,巩固爱国主义思想。(二)学情分析本章节是学习中国地理的第一部分内容,经过七年级下册区域地理的学习,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地理基础知识和区域地理的认识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地理读图能力,因此学生能够运用地图,进行简单的描述及说明。本节内容主要以识记为主,学生并不会对学习内容产生理解困难等问题,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指向在于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地理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认同感。(三)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能够说出我国的半球、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描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综合思维)2.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疆域四至点,会计算我国经度差、时区差、纬度差并分析由此造成的景观差异。(区域认知)3.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认识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区域认知)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爱国情怀,学会正确使用地图。(人地协调)(四)学习活动设计导入:视频《中国大美风光》教师:祖国风光多美丽,祖国母亲有多辽阔呢?祖国母亲即将迎来76周岁生日,为庆祝祖国母亲的生日,我们为她量体裁衣,定制一件旗袍。环节一:众里寻她定位置自主学习(3分钟)1.找出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赤道;找出20°W和160°E。2.找出北回归线、找出北极圈。3.找所在大陆和濒临大洋。【活动】认识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学生:读图比较中国、俄罗斯、加拿大、巴西、蒙古、日本在世界的位置环节二:量体裁衣说疆域教师:给祖国母亲制作旗袍我们需要多少布料呢?她的肩宽和袖长是多少呢?(注意:提示肩宽→陆上国界线;上衣布料→陆地领土面积;袖长→纬度;腰围→经度;裙长→大陆海岸线)生:读图思考。【上衣布料→陆地领土面积】教师:中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与整个欧洲的面积相当。【肩宽→陆上国界线】教师: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2万多千米,与14个国家相邻。从朝鲜开始,逆时针方向依次为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裙长→大陆海岸线】教师:中国的大陆海岸线长约1.8万千米,与6个国家隔海相望。我国与韩国、日本、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6个国家隔海相望。提问:观察地图你能在地图上找到既和中国隔海相望又陆上相连的国家吗?【袖长→纬度】教师:南北跨约50个纬度。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市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最南端——海南省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广,气候差异大。【腰围→经度】教师:东西跨60多个经度。最东端——黑龙江省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最西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帕米尔高原上。我国领土东西跨经度大,时间差异大。环节三:穿针引线话主权教师:祖国母亲的旗袍终于做好啦!祖国附近还有许多海岛,那这些海岛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大的海洋空间呢?教师:中国政府于1958年9月4日宣布中国的领海宽度为12海里。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领海是从领海基线量起最大宽度不超过12海里的一带水域。教师:我国领海面积37万平方千米,可主张的管辖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我国近海分布着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等1.1万余个岛屿。教师:南海诸岛是我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我国固有的领土。环节四 课堂小结第二课时 中国的行政区划(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为八年级第一章第一节内容,学习内容为我国的行政区划,帮助其掌握基本国情。本节内容也是后续学习内容的重要知识铺垫。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到我国三级行政区划,让同学们认识到三级行政区划是国家实行有效管理,实行稳定发展的基础,也是进一步认识区域差异和区域发展合作的基础。(二)学情分析本章节是学习中国地理的第一部分内容,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地理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地理读图能力。因此学生能够运用地图,熟悉34个省级行政区的位置和名称,但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稍有欠缺,需帮助学生进行口诀记忆或填图记忆。(三)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能够说出我国三级行政区的划分及其目的等。(区域认知)2.结合资料,记住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名称和分布以及省级行政中心。(综合思维)(四)学习活动设计环节一 知划分教师:什么是行政区划?为什么要进行行政区划?我们告诉朋友自己所处的教室通常会说是××学校××年级××班级。行政区划是行政区域划分的简称,是国家为了进行分级管理而实行的区域划分。教师:试一试学校图书馆的老师要从网上采购一批图书,请你帮他填写出我们学校的收获地址。生:动手填写。教师:一级行政区划: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二级行政区划:县(自治州、自治县、市);三级行政区划:乡(民族乡、镇)。【活动】三级行政区划对对碰。环节二 记省名教师:34个省级行政区划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活动】逐一认识中国的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记忆口诀】巧记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单位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二宁青陕甘,云贵西四北上天,内重台海福吉安,还有港澳好河山。【活动】① 读成语 秦晋之好 得陇望蜀 黔驴技穷② 看车牌号③ 品戏曲 豫剧 川剧 粤剧④ 尝美食 鲁菜 川菜 湘菜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并读图表1.2 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记忆省级行政中心和简称。【活动】1.读图确定省级行政中心位置。2.猜省会:猜一猜下列描述的是哪个省的行政中心?环节三 找位置教师:① 按照东北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南沿海、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和北部地区不同方位找找省份的位置。② 沿着不同线路,例如找出黄河穿过了哪些省?找出长江穿过了哪些省?环节四 辨轮廓【活动】形象记忆省级行政区域轮廓环节五 课堂小结第三课时 光荣启程 逐梦军营——从中国征兵制度看《人口》(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为八年级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学习内容为我国的人口增长趋势,人口数量及分布特点,掌握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到我国人口数量世界最多,分析人口众多的优势,帮助学生理解我国随国情而不断变化的计划生育国策,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二)学情分析作为八年级学生,大部分同学都对我国计划生育的人口政策有所耳闻,但是为什么实行计划生育,开放二孩及三孩的人口政策,部分学生可能无法理解背后的原因,所以本节课除了人口数量,人口分布特点等基础知识讲解,更重要的是让理解人口政策要随着不同时期不同经济发展特点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变。(三)教学目标1.说出中国的人口数量、人口增长与人口分布的特点。2.根据中国的人口特点,分析中国人口政策制定的原因及其重要意义。3.培养从图表中获取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四)学习活动设计导入:视频《征兵宣传片》环节一 数量--世界人口大国教师:播放视频“中国为什么不强制服兵役”。教师:阅读材料,相比于其他国家,中国的人口总量有什么特点?结论一:人口总数多,基数大环节二 趋势--速度较快材料:我国人口众多,18-22周岁的男性青年人数已经达到5000多万,所以我国没有实行强制性兵役制度,为什么2019年我国要实行强制兵役登记?思考:读图找出中国人口增长有哪些特点?结论二: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人口增长较慢。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口增长迅速。③ 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口增长持续放缓,占世界人口比重逐渐降低。环节三 政策--计划生育材料1:2022年末,全国人口14.1亿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这是我国人口自1962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来源 国家统计局材料2:根据联合国定义,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0%,通常认为这个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材料3:如图所示。结论三:人口增长放缓,人口老龄化严重。教师:人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我国不断优化人口政策。我国从2016年开始实施相对宽松的人口政策并配套支持措施。结论四:人口规模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教师:强制兵役登记制度是为了适应人口变化及军事需求而做出的相应的政策调整。环节四 分布--疏密不均教师:根据资料显示,我国兵源最多的前四名省份分别是:山东、四川、河南、湖南。而最少的为新疆和西藏。除了从数量上对比各地区人口分布外,还可以从人口密度去对比。教师:人口的疏密程度一般用每平方千米土地上的人口数来表示。学生:读图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是哪条?教师:西北部国土占57%,人口占6%。东南部国土占43%,人口占94%。人口地理分界线为黑河—腾冲。结论五:人口分布不均,东密西疏。【合作探究】读图简要解释中国人口分布东密西疏的原因。(提示:可以从地形、气候、交通、经济等方面思考)教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已从以乡村人口为主转为以城镇人口为主,约2/3的人口在城镇生活。环节五 课堂小结第四课时 民族(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围绕我国民族构成、民族分布、民族政策以及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而展开,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符合学科的年龄特点。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是第二节《人口》的延伸和扩展,又为以后深入地学习民族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一年的地理,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一些方法,特别是通过读图分析获取地理知识,学生在这基础上,来学习本节知识应该较为容易。(三)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及分布特征。(重点)2.通过资料搜集了解我国独特而又丰富的民族文化。3.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学习活动设计导入:视频《中国各民族的服饰》和图片展示各少数民族服饰。环节一 石榴花开 籽籽同心【自主学习】根据课本P18,回答以下问题并概括中华民族的构成特点。我国大家庭中共有 个民族,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 %,其他 个民族人口的比例是 %,被称为少数民族。【总结】民族构成特点为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国家。【自主学习】我国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人数较少的是什么民族?超500万有哪些民族?教师:我国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一律平等。中国是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环节二 凝心聚力 共同小康【小组合作01】根据中国民族分布图,各小组合作完成以下任务。1.我国汉族主要分布在哪里?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里?(用方位词描述)2.分布最广泛的少数民族是什么族?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区是?3.我国民族分布特点是什么?教师: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处理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目的是①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贯彻国家的民族政策,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② 各民族对国家统一,以及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边疆安定都作出了重要贡献。环节三 守望相助 竞相绽放教师: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文化既相互交融又多元发展。我国各民族文化既相互交融,又独具特色,多元发展,你知道民族文化包括哪些吗?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并回答。【活动】1.分小组抢答:下列节日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提示:以小组为单位,最先站起并答对者加1分,也可作简要介绍)结论:各民族在风俗、节庆等方面各有特色,共同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尊重和关注。2.分小组抢答:下列服饰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提示:以小组为单位,最先站起并答对者加1分,也可作简要介绍)3.分小组抢答:下列建筑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提示:以小组为单位,最先站起并答对者加1分,也可作简要介绍)结论:受地区自然环境等影响,各少数民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形成了各具内涵的建筑特色。3.分小组抢答:下列文字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提示:以小组为单位,最先站起并答对者加1分,也可作简要介绍)教师: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到少数民族文字?4.分小组抢答:阅读下面两位少数民族青年的自我介绍,说说推广和使用普通话的好处?(提示:以小组为单位,最先站起并答对者加1分)5.分小组抢答:下列乐器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提示:以小组为单位,最先站起并答对者加1分,也可作简要介绍)环节四 课堂小结七、教学反思本节课坚持以学生为本,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为主,教师只是引导、点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注意学生读图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尽量联系生活实际,解释生活现象,拉近西北地区与学生的距离,落实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终身发展地理”两大概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