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女娲造人》同步课件+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3课《女娲造人》同步课件+素材

资源简介

(共63张PPT)
袁珂
导入新课
想象为生活添翼
神话令你我心驰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人是怎么来的?是谁造的人?
女娲
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走进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在这天地里有一块古代文学的瑰宝,它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一个产物——神话。大家喜欢看神话吗 那我们现在去浏览一下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几个动画片段。你们能说出哪些神话故事的名称吗 举例:盘古开天、夸父追日、钻木取火、女娲造人……说起女娲,同学们可能并不陌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神话《女娲造人》。
导入新课
世界上是先有男人,
还是先有女人
脑筋急转弯
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
1.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重点)
2.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难点)
3.激发想象力和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素养)
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袁珂(1916—2001),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袁珂先生著述颇丰。1950年,第一部神话专著《中国古代神话》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由此奠定了袁珂先生的学术声望。之后,袁珂先生先后撰写了《中国神话传说》《古神话选释》《中国民族神话词典》、《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神话故事新编》《山海经校注》《巴蜀神话》(合著)等20多部著作以及800余万字的论文。
整体感知——作者介绍
本文是根据《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而改编成的。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女娲造人”的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类的起源
做出科学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
的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象来解决这个问题了。
整体感知——背景介绍
神话是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故事,是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现象或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神话的特点:
①神话把自然加以形象化,运用大胆新奇而又合理的想象进行不自觉的艺术加工;
②神话的创作基础是现实生活,创作方法则是浪漫主义的;
③体现了远古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信念。由此可知,神话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是先民解释世界的尝试。女娲造人故事本身属于先民的创世神话。
整体感知——文体知识
创世神话
创世神话是关于天地开辟、人类和万物起源的神话。又称开辟神话。创世神话是人类幼年时期用幻想的形式对自然、宇宙所做的幼稚解释与描述,反映出古代人对天地宇宙和人类由来的原始观念。
整体感知——文体知识
(1)开辟( )     (2)女娲( )
(3)莽莽榛榛( ) (4)揉团( )
(5)掘起( ) (6)澄澈( )
(7)掺和( ) (8)寂寞( )


zhēn
róu
jué
chénɡ chè
chān

整体感知——重点生字
多音字

和平
和牌
唱和
和稀泥
和面



开辟
复辟

shěng
xǐng
省事
省亲



huò
huó
整体感知——重点生字

chéng
dèng
澄澈
澄沙
chuàng
chuāng
创造
创伤

预习检查
形近字
( pì )开辟

( pì )偏僻

( zhēn )莽莽榛榛
( zhēn )日臻完善


( chè )澄澈
( zhé )车辙


( chè )撤退

( jué )崛起
( jué )倔强

( jué )挖掘


整体感知——重点生字
(1)生气蓬勃: 。
(2)兴高采烈: 。
(3)疲倦不堪: 。
(4)杞人忧天: 。
(5)神通广大: 。
(6)灵机一动: 。
(7)庇护: 。
富有朝气,充满活力
兴致高,情绪热烈
形容非常疲乏,不能忍受
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
泛指超凡的本领;形容本领大,无所不能
形容临时想出办法来
袒护,保护
整体感知——重点词语
辨析词语。
词语 开辟 开拓
同 异
例 ①市政府把这一带_____为高科技园区。 ②老师鼓励我们通过阅读_____视野。 都有“发掘、创立”之意。
“开辟”的对象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具体的,强调从无到有进行开发和建设。
“开拓”的对象多是抽象的,强调从小到大的扩展过程,多用于学习、工作和研究。
开辟
开拓
整体感知——重点词语
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圈点勾画重点,准备复述课文。
复述导航:
1.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口齿清楚,态度大方,条理清晰,注意把握复述时的语调、语态。
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1
2
3
4
5
6
整体感知——复述课文
1.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天地开辟以后,女娲感到很孤独,于是用黄泥揉出了人,从此世界上有了人类。
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第一部分(1-4):女娲决定在天地间创造一种像自己的生物。
第二部分(5-16):写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第三部分(17-18):写女娲把小人儿分成男女,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使人类得以世世代代延续下来。
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精读细研
1.女娲是谁?她有什么本领?
(1)女娲是一个神通广大的神。
(2)她神通广大,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能造人。
精读细研——分析课文
2.女娲为什么造人?
因为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人类;显得荒凉寂寞,不够生气蓬勃。她感到非常孤独。
精读细研——分析课文
3.女娲是怎么造人的
女娲造人
揉黄泥
挥洒泥浆

人类绵延


精读细研——分析课文
4.女娲造出的人是怎样的?女娲给他们取了什么名字?他们怎样称呼女娲?
女娲造出的人是聪明美丽的生物,会喊“妈妈”,身体小,相貌举止有些像神,和飞的鸟、爬的兽都不同,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气概。
女娲给他们取的名字是人,
他们称呼女娲为妈妈。
精读细研——分析课文
5.“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一句中“这样”指代什么
让男人和女人配合起来,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
精读细研——分析课文
6、请在梳理全文内容的基础上,补出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女娲造人
造人原因—
________     
添点生气
具体过程
揉泥捏人
挥藤洒泥
绵延方法——男女配合
勤劳
智慧
伟大
寂寞荒凉
精读细研——分析课文
7、“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这句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衬托女娲造人不辞辛苦。
精读细研——分析课文
8.在造人的前后,女娲的情感有什么变化?怎样理解这种变化?
感到非常孤独。
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精神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从此,她再也不感觉到孤独、寂寞了。
造人前:
造人后:
通过女娲的心理和神态描写,可以看出她对人类诞生的喜悦之情。这种喜悦的感受,来自对生命的创造和生命所呈现出的勃勃生机。
精读细研——分析课文
1.课文处处洋溢着人类诞生的喜悦之感,请找出相关句子。
①女娲在造出人后,“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因为这生命是自己一手创造的。
②体现在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
欢呼,如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
“妈妈”,许多小人的欢呼跳
跃等。
精读细研——合作探讨
2、文章哪里最见作者的想象力?
作者将 塑造成一个怎样的形象?
女娲
1. 她是一个神通广大的“神”。她能力非凡,造人的手段、方法体现了“神”的威力。
2. 她又具有人性。文章描绘了她人的心理,人的情感,人的生活体验。她有人的孤独感。她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
精读细研——合作探讨
3.故事中哪些内容体现出女娲的“神”性?哪些内容体现出女娲的“人”性?
一天变化七十次
揉黄泥造人
挥洒泥浆造人
……
寂寞孤独
自豪欣慰
忙碌疲倦
……
“神”的非凡能力和神奇方法
“人”的心理、情感、活动
神性
人性
精读细研——合作探讨
文章想象是大胆的,也是真实合理的。
女娲是神,具有非凡的能力,她造人的手段、方法体现了“神”的威力;而在细节的处理上,作者又赋予了她人的心理,人的情感,人的生活体验。
从而使想象内容既显“神威”,又合人情事理。
精读细研——合作探讨
4.女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女娲是一个勤劳、智慧、有爱心、神通广大的母亲形象的化身。
精读细研——合作探讨
5、我们要学习女娲什么精神?
女娲是一个勤劳、智慧、仁爱、伟大的女神形象,但同时具有人的心理、情感和生活体验。我们要学习她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
精读细研——合作探讨
6.文章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所写的内容真实吗?这样的内容反映了古代人民的什么愿望?
(1)文章采用了想象的写作手法。
(2)所写的内容是不真实的。这些内容反映了远古时代人类对自己来源的好奇和探索。
精读细研——合作探讨
俗说开天辟地,未有人民,女娲搏黄土做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人也。
2、对照下面的记载,看看课文主要增添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能见出作者的想象力;又做了怎样的删减,为何要这样处理。
1、翻译全文。
——《风俗通》
精读细研——合作探讨
7、对比阅读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tuán)黄土做人。
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縆(gēng)人也。
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捏成团
民间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把黄土捏成团造了人。
工作繁忙
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完成这项工作
所以富贵的人是女娲捏黄土造的;
而贫贱的人是女娲用绳沾泥浆,把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
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牵、拉
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
指粗绳索
加入环境描写
加入造人的原因
加入人造出来后欢欣喜悦的场面。
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加入女娲的人物细节描写
加入作者的评述
删去
精读细研——合作探讨
删去了原文中人为什么分富贵与贫贱的内容。
1、加入环境描写。
2、造人的原因。
3、人造出来后欢欣喜悦的场面。
4、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5 、增添了女娲的动作神态描写、女娲的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的情绪。
6、作者的评述。
作用:增添的内容让情节更加生动,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活,故事更有吸引力。
删减的内容:
原因:那是封建迷信观念,封建时代统治者的愚民之策,作者在新时期的创作中删去了。
精读细研——合作探讨
增添的内容:
8、你认为人真的是女娲造出来的吗?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塑造这一形象的?
科学家已经研究出人是由类人猿演化而来的。
《女娲补天》是作者根据《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神话。袁珂以大胆新奇的想像,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
马克思在谈到希腊艺术时曾指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由此可知,神话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
精读细研——合作探讨
9.在作文中,运用想象的手法有什么要求?
①想象必须要合理;
②想象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
精读细研——合作探讨
课堂小结
本文记述了女娲造人的全过程,塑造了一个既有神性,又具有勤劳、智慧、伟大等人类母亲特点的女娲形象,表现了远古时代人类对自身起源的好奇和探索。
课堂小结——中心思想
感悟一:女娲是神,具有非凡的能力,她造人的方法体现了“神”的威力;同时,她又是人,她有人的心理、人的感情、人的生活体验。女娲在创造人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做母亲的自豪和欣慰;晚霞里、星光下,女娲的忙碌疲倦正显露出一位母亲勤劳和伟大的优秀品质。
感悟二: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与探求精神,女娲不正是一个创造者吗?这种创造精神正是我们今天所迫切需要的。我们要培养创造精神,做新时期的创造者。
课堂小结——学后感悟
1、想象奇特,贴近生活
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神话传说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作者的想象虽大胆却合情合理,使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
课堂小结——写作特色
2、重点突出,描写细腻
本文对女娲造人的整个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对人诞生前的世间的状况则一笔带过。而写女娲造人的过程时,详写揉泥成团造人,略写挥藤洒泥造人,很好地突出了女娲的形象,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文章细致刻画了女娲的心理、动作神态等,表现了女娲的勤劳、智慧与仁爱。
课堂小结——写作特色
3、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文章在叙事时,详略得当,对能突出中心的地方详写,对与中心关系不大的地方则略写。例如,人来到世间的过程,是本文的重点,所以作者对女娲造人的方法详写,对造人之前的世界的景象则略写。两种造人方法,作者详写了第一种,后一种用了两段,简略讲述。这是因为前者更能体现女娲造人的精神,是第二种方法的基础,这样安排突出了重点。
课堂小结——写作特色
女娲是这个神话中最古老的始祖母神,她毕生做了两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一是造人,二是补天,为人类立了大功。
本文记述了女娲造人的全过程,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表现了原始人类对人类起源的好奇和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所做出的丰富想象,表
达了作者对生命诞生的喜悦之情。
课堂小结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和探求精神,也使我们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追索,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课堂小结
具体过程
繁衍方法:
造人原因:
女娲造人
勤劳
智慧
伟大
寂寞荒凉,添点生气
揉泥成团造人
挥藤洒泥造人
男女配合,创造后代
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拓展延伸
1.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
——爱因斯坦
2.想象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亚里士多德
3.想象力是人类能力的试金石,人们正是依靠想象力征服世界! ——被誉为创造学之父的奥斯本
拓展延伸
盘古开天辟地
我国远古比较著名的神话
精卫填海
后羿射日
精卫填海
鲧禹治水
刑天舞干戚
共工怒触不周山
嫦娥奔月
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
——雨果
夸父追日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1.给下列词中画线的字注音。
开辟(  )      女娲(   ) 莽莽榛榛(   )
澄澈( )      生气蓬勃(   )
气概( )    搅混(   ) 疲倦不堪(   )
2.下列成语意思与成语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A.草木丛生的样子──莽莽榛榛
B.形容非常疲乏──疲倦不堪
C.形容本领高超,无所不能──无所事事
D.指心灵手巧,突然想出办法或注意──灵机一动
C
Pì wā zhēn chéng péng
gài hún kān
正确的应为:形容本领高超,无所不能──神通广大
布置作业——课堂检测
3. 对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A. 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广阔无边的样子)
B. 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延续不断)
C. 她工作了许久,还没有达到她的志愿,而她本人已经疲.倦.不.堪.了。(形容非常疲乏,不能忍受)
D. 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极美妙;极巧妙)
A
布置作业——课堂检测
4.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
A. 课文原题为《女娲创造人类》。作者袁珂,神话学家,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校注》等。
B. 神话是由人民集体口头创作,表现对自然力量的崇拜、斗争,以及对理想追求和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
C. 创世神话是关于天地开辟、人类起源和万物起源的神话,如《女娲造人》《盘古开天辟地》都属于创世神话。
D. 《女娲造人》这篇神话运用奇妙的想象,科学地解释了人类的起源,反映了古代的人们对人类由来的原始观念。
布置作业——课堂检测
5.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 这篇神话赞扬了人可贵的气概。
B. 这篇神话赞扬了人无穷的创造力。
C. 这篇神话反映了古代人对于人类由来的原始想象。
D. “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呢?”这句话是对女娲的语言描写,同时
设置悬念,引出下文女娲造人。
D
布置作业——课堂检测
1.请同学们搜集有关资料,了解人类诞生的其他说法。
2.仿照课文的写法,请同学们展开大胆、新奇、合理的想象,选择我国古代的一则神话故事,改写成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
布置作业——课后作业
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