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平房区2025年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平房区2025年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平房区2025年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大多会充分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有的像炽热耀眼的阳光,有的像奔腾呼啸的大海,有的像旋律优美的赞歌。当然也有与此大相径廷的,那就是比较含蓄地表达情感。这种方式似乎并不强劲猛列,但蕴含着丰富的言外之义,可以让读者更深切地感受到情感的曲折回旋,领悟到更多的意蕴。无论作者采取哪种表达情感,情感本身必须真实诚挚。
1. 语段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流露(lòu) B. 炽热(chì) C. 旋律(xuàn) D. 曲折(qǔ)
2. 语段中画横线的成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奔腾呼啸 B. 大相径廷 C. 强劲猛列 D. 言外之义
3. 对语段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无论采取哪种表达情感,情感本身必须真实诚挚。
B. 无论作者采取哪种表达情感,情感必须本身真实诚挚。
C. 无论作者采取哪种方式表达情感,情感本身必须真实诚挚。
D. 作者无论采取哪种方式表达情感,情感必须本身真实诚挚。
4. 下列相关信息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是语录体儒家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B.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香山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C.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
D. 《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西行漫记》,作者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
5. 下面情境中,语言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情境】假如你遇到一名日本游客来哈尔滨玩,你想推荐他去哈尔滨七三一遗址纪念馆参观。你会对他说:
A. “哈尔滨七三一遗址纪念馆陈列着你们日本人的罪孽,你不应该去看看吗?”
B. “哈尔滨七三一遗址纪念馆是真实历史的一面镜子,我觉得你去参观会有很多收获。”
C. “哈尔滨七三一遗址纪念馆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平房区,乘坐地铁即可到达。”
D. “作为日本人,我觉得你不能忘记中日之间的历史,我们有责任让事实大白于天下。”
6. 填入横线最恰当的一项是(  )
春联是文学殿堂里的一枝奇葩,它发自千人之心,出自万人之手,各展其才,各显千秋,豪放________,婉约________,粗犷________,细腻________,洋洋洒洒,蔚为大观。
A. 如旭日喷薄  似风拂杨柳  如小桥流水  若大江东去
B. 若大江东去  如小桥流水  如旭日喷薄  似风拂杨柳
C. 如小桥流水  似风拂杨柳  若大江东去  如旭日喷薄
D. 似风拂杨柳  如小桥流水  如旭日喷薄  若大江东去
7. 按教材原文填空。
学习古诗文最大的好处就是诗人内心丰盈。刘禹锡的《秋词》里“(1)______,便引诗情到碧霄”秋景明丽,诗情豪迈;王湾《次北固山下》行舟江上,感受长江“(2)______,(3)______”的辽阔宽广、波平浪静;李商隐《夜雨寄北》里,“(4)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把眼前的凄苦兑换成了团聚的欢乐;《论语》中,“(5)______,切问而近思”告诉我们要涉猎广泛,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多思考当前的事;《天净沙·秋思》中,“(6)______,(7)______”借景抒情,表达羁旅之思。
二、阅读(45分)
(一)(8分)
阅读《醉翁亭记》,完成下面小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8.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蔚然:_______ (2)酣:_______
9.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10.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表达作者怎样的志趣?
阅读《北冥有鱼》,完成下面小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抟:_______(2)息:_______
1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13. 作者笔下的“鹏”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分别是什么?
(二)(11分)
阅读《在月亮上盖房子难在哪儿》,完成下面小题。
在月亮上盖房子难在哪儿
①在月球上盖房子,真的遥不可及吗?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一群“中国超级泥瓦匠”为人类在月球上建起科研站。从公开报道来看,目前这一研究还很前沿,但作为人类唯一抵达过的地外天体,月球一直是科学家研究的重要对象。地外建造似乎遥不可及,但它是人类科学技术进步的探索需要,也是航天强国的战略需要。
②目前,国外建造月面基地的技术思路是高能束3D打印,存在大尺寸结构一次性成型困难、耗能大等问题。华中科技大学团队借鉴中国传统砌筑和榫卯连接方式,将中国传统制砖砌筑的建造方法与3D打印建造方法相结合,利用月壤烧出带有榫卯结构的月壤砖,再用机器人砌筑,像搭“乐高”一样在月球上盖房子。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搭建出较大尺寸的月面建筑结构,而且能耗和造价更低。
③相比于传统建造,地外建造面对的问题和挑战尤为复杂。在月球上实施建造,首先必须克服极端环境的考验。月球上每年约发生1000次2至3级的月震,还有宇宙射线的强辐射、太阳风、微陨石冲击以及月面复杂形貌与地质等。其次,月球拥有超高真空环境,并且存在三四百摄氏度的大温变,传统土木建造方式几乎无法实施,结构稳定性也无法保证。我国探测掌握的最新数据是,月球白天最高温度在120摄氏度左右、夜晚温度大概在零下200摄氏度左右,夜晚比白天低300摄氏度。超过此前的估计,如此大的温差给月面建造带来了极大挑战。所以,月面原位建造成为极端复杂且涉及多学科交叉的超级工程。
④将一瓶矿泉水重量的材料运送至月球,要花费20万美元,高昂的成本也是制约地外建造的重要因素。因此,地外建造所必需的钢筋、混凝土、水等材料不可能都从地球上“外带”,只有尽可能利用月球上的天然月壤材料进行原位建造。
⑤在月面进行建筑建造,是长期探月的需要,将来肯定能够实现,但仅就目前的研究基础来看,短期内实现还比较困难,真正实现“在月亮上盖房子”的目标,也许还需要20至30年,甚至更长时间。这项研究可能无法立竿见影。
⑥人类对未知领域的科学探索往往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大胆_________、小心_________,不断_________、不断_________、灵机一动,都是突破重大科学难题需要经历的。从长远看,尽早着手在月球表面开展建筑建造的研究工作,更好地认清其关键问题、核心困难,不断激发我国科研人员、青年学者的研究兴趣,不断积累经验和技术非常有必要,且对建立我国的科学自信意义非凡。
⑦何时能实现在月球上“盖房子”?这需要经历一个科学家群体不断上下求索的过程,未必能在一代科学家身上实现。但是,以跨学科交流推动各相关领域科学家凝聚共识、共同解决难题、应对各种挑战显然是必须要做的工作。
⑧中国工程院丁烈云院士说:“科学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对于很多事关国家和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科学难题而言,潜心研究的过程有时甚至比最终结果还重要。”
14. 联系上下文,第⑥段横线处应该依次填入的词语,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假设 求证 探索 积累 B. 提问 研究 求证 探索
C. 求证 研究 假设 积累 D. 求证 提问 探索 假设
15. 从文中看,在月亮上盖房子主要有哪些困难?根据文章内容完成填空。
在月球实施建造面临的问题 (1)___________ 月震等各种情况以及月面的复杂
(2)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
高昂的成本
16. 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一个括号内只能填写一种说明方法)
月球白天最高温度在120摄氏度左右、夜晚温度大概在零下200摄氏度左右,夜晚比白天低300摄氏度。( )( )
17. 以下这段文字放在文中哪一段落比较合适?请简要说明理由。
目前我国科技团队已制备出国内首个模拟月壤真空烧结打印样品。他们将月面建筑命名为“月壶尊”,将完成砌筑拼装建造工作的机器人命名为“中国超级泥瓦匠”,将用于月球表面原位资源3D打印的机器人命名为“月蜘蛛”。他们说:“为关键技术起一个个可爱的、富有中国特色的名字,意在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三)(15分)
阅读《海棠依旧》,完成下面小题。
海棠依旧
羊白
①那年我十三岁,淘气得不得了,我上树掏鸟,不小心摔了下来,腿折了。起初我并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以为只要在家里躺几天,就又可以蹦蹦跳跳了。然而右腿越来越疼,脚腕肿得连秋裤都穿不进去了,父母这才用架子车把我拉到了县医院。
②这是我第一次住院。我天真地以为,任何毛病,只要到了医院,总会有办法的。然而在经过两次手术后,我的腿仍没劲,有时还会突然失去知觉。父母的脸色越来越难看,我也模糊地意识到事情严重了。我开始害怕了,一个残酷的词——残废,迅速涌上了我的大脑。
③我开始胡思乱想:我再也不会蹦啊跳啊,不能去上学了,我将永远躺在床上或坐在轮椅上,成为父母的累赘……我的脾气开始变得暴躁起来,动不动就和父母顶嘴。我嚷道:“我不想再受罪了,我要……出院……”“我不想活了。”我不甘心就这样被摧毁,可又有什么办法呢?我只能躺着,望着天花板发呆。母亲坐在床沿,不知所措,只是抹泪。
④父母想尽各种办法来安慰我,护士和医生也劝我要我配合治疗,说第三次手术一定会成功的。我根本不信,脾气也越来越坏。
⑤一天,病房里住进来一位老奶奶,她是被人用板车推进来的,听说是得了骨髓炎。她躺在我对面的病床上,不时有儿女来看她。看得出,她家境很好,是城里人。当天晚上,老奶奶和我父母变熟识了,自然而然地聊到了我的腿。老奶奶看我把头蒙在被子里,就故意和我说话,说她以前在乡下教过书,问我是哪所学校的。我知道她想开导我,可我不想接她的话茬。
⑥父母埋怨我没礼貌,被老奶奶制止了,说她也是病人,知道病人的难受,虽说难受也得受,但不能老沉在难受里,那样愈想愈难受。说着她从兜里掏出几颗糖,递给我父母,转交给我。
⑦在随后的日子里,老奶奶为了鼓励我,让我振作起来,给我讲了许多小故事。一方面我承认老奶奶的故事讲得很好,我对她也不再反感;但另一方面我又在心里嘀咕着:这里不是课堂,是医院,一阵阵袭来的疼痛是不讲道理的。
⑧一天清晨,我从被窝里探出头来,并望向窗外。突然,在窗户的右角,我看见了一枝桃花。准确地说,只有六朵,嫣红嫣红的,新鲜极了,我似乎能闻到香味。我的头向窗户探去,渴望能看到更多的桃花。可一阵疼痛又把我的身体拉了回来。这时,吹来一阵微风,桃花乱颤,仿佛在跳舞,似乎整个春天都跃到了窗口,向我招手。我已经好几个月没到室外去了,我几乎已把春天遗忘了。这不经意的一枝桃花,虽然我看不清它的全貌,心里的激动却是强烈的。老奶奶看出了我的兴奋,她徐徐地说:“花信风,第十三番花信风吹来了!”
⑨花信风?十三番?我不明白她在说什么。老奶奶兴致勃勃地解释道:“花与风之间是有约定的。每年从小寒到谷雨的四个月时间里,共要吹二十四番风。一番风吹来,一种花儿开。一番吹开梅花,二番吹开山茶,三番吹开水仙,四番吹开瑞香……直到立夏,所有的花都开放。风有信,花不误,岁岁如此,永不相负,这样的风便叫花信风……”
⑩我惊讶地听着,多美的风啊,多美的约定!
我问老奶奶:“海棠花开是哪一番风?”老奶奶掐指算算,笑着说:“是第十六番风,再过三十天左右,那风儿一吹,海棠就开了。一定的!”然后她问我:“为什么喜欢海棠?”我说:“我家院子里有一棵海棠树,我不清楚它开了没有。”老奶奶微笑,说:“花信风,人信己,不要胡思乱想,安安心心做第三次手术,说不定,一个月后,还真能回家看上海棠哩。”接着,老奶奶给我朗诵并讲解了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使我对“海棠依旧”“绿肥红瘦”有了莫名的亲切感。
在我顺利地做完第三次手术,临出院的前几天,我才从父母那里得知,老奶奶得的其实并不是骨髓炎,而是骨癌。我躺在病床上,看着老奶奶和儿女们正笑语盈盈地说着话,我鼻子一酸。
我在被窝里攥紧拳头,暗暗告诉自己:我要回家看海棠,我相信海棠依旧。
(选自《2023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24年1月版,有改动)
18. “我”在摔折腿后,心情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请结合文章和提示,完成下表。
情节 经过两次手术后 ①___________ 老奶奶给“我”讲故事 ②_________ 得知老奶奶得的不是骨髓炎,而是骨癌
心理 “我”开始害怕 “我”不想理她 ③________ “我”对“海棠依旧”有了莫名的亲切感 ④__________
19. 第⑧段对桃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0. 第⑤段中写道“我知道她想开导我,可我不想接她的话茬”。第⑦段中“我对她也不再反感”,为什么“我”不再反感了?
21. 文章标题“海棠依旧”意蕴深厚,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22. 小说结尾交代“老奶奶得的其实并不是骨髓炎,而是骨癌”,有什么表达效果?
(四)(11分)
阅读《不做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回答问题。
不做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①转发的热门文章,原来是炒作;欣赏的名人名言,居然是代笔;分享的养生知识,竟是伪科学;各种心灵鸡汤、励志美文,其实似是而非……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如今,面对海量信息,该给自己提个醒:不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②信息爆炸的时代,一种相反的体验却是“信息收缩”。面对海量资讯、多元观点,一些人仿佛置身迷宫之中,因为通道太多而束手无策,不知道该如何筛选甄别。所以,“转发”“跟帖”的热度,成了信息选择的风向标;“点击”“点赞”的数量,成了观点参考的指示牌。于是,分享同一个段子,阅读同一篇网文,转发自同一个大V……在信息的狂涌中,难免失去了独立思考的宁静。
③思考是一种能力,需要不断练习才能提升。然而,走捷径总是更简单。喜欢大而化之,喜欢立竿见影,喜欢流于表面的现象,喜欢一看可知的结论,这样的“认知取向”之下,对思辨性、专业性强的内容,对复杂的哲理、深刻的思考,反而不再感兴趣。长此以往,思考力就在简化中退化,自己的头脑变得空空如也,没了沉潜深流,徒剩一地鸡毛。
④技术的演进对人类思维的影响,是一个引人思考的哲学命题。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曾忧心,电视的流行让人越来越不愿阅读,越来越不愿思考,甚至造成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隔绝。如果说电视因其直观性、娱乐性而弱化了思考力,那么互联网信息的碎片化、芜杂化,也可能给我们的心灵带来同样的影响。波兹曼的思考,是向时代的发问:当技术在获取知识的途径上做了一个减法,我们如何给自己的思想做一个加法?
⑤实际上,网络并没有改变人们的思维实质,只是改变了抵达思考的方式。面对触手可及的庞大信息,是迷失方向还是有效整合,取决于思考习惯的养成。满足于当复读机、传声筒,不愿思考;满足于浅阅读、浅吸收,不会思考;满足于囫囵吞束、一知半解,不善思考,最终就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即便是碎片化阅读,也需要系统性积累,才能把握住背后的思维路径、认识方法,从而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如果是简单化观点,更需要想想其中的逻辑误区、认识盲点,不仅是否定肯定,而且要理解分析。
⑥在易如反掌地拥有“观点”“态度”和“感受”之时,更需防止盲目、偏见和极端挤占了逻辑与理性的空间。不管哪个时代,也不会每个人都是思想家。然而,每个人却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者。不是只当数据丛林中的猎人和采集者,也应该有不甘为“信息传播者”而愿为“思想瞭望者”的志趣。叔本华说,经过自己思考获得的真理像自己天生的四肢——也只有这些东西才真正属于我们。只有保持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辨,才能真正带来人类智慧的增长,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⑦“思考是勤奋的一部分,人最大的懒惰是思想懒惰”。身处这个时代,有太多声音萦绕耳边。要在花繁柳茂中拨开、雨骤风狂里站定,不仅需要“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眼界,也需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思考,唯有如此,“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才能于众里寻他中浮现眼前。
23. 请用自己的话明确概括出选文的中心论点。
24. 选文第②段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5. 读选文第⑦段,概括如何在当今时代纷繁的信息中掌握真理。
26. 下面两则材料中哪一则作为选文第⑤段的论据最合适?请简要陈述理由。
【材料一】业余时间我习惯刷手机玩。无论是看知乎还是微信,我一定会打开一个便签工具,随时把自己觉得有必要深究的东西在便签里记一笔,并对便签做好分类整理,还经常思考这些碎片化知识。
【材料二】每天早上起床后,小邱习惯性地边洗漱边刷微博,在赶往教室的路上,她仍然不停地滑动手机,点击热搜榜。到了教室,她一边吃早饭一边和朋友在微信上分享最新信息。
三、作文(50分)
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命题作文
27. 如果告别意味着分离,那就让我们以约定再见的积极心态去告别,期待下一次相遇,你见到的是更好的、更成熟的自己;如果告别意味着改变,那就让我们以养成一个新的好习惯的方式去告别坏习惯,用时间和新兴趣磨炼出新的自我;如果告别意味着释怀,那就让我们以接受现实、不再沉溺于悲伤的心态去告别,把碎片凝结成回忆,奔赴下一趟旅程……
请以“告别”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作文纸的第一行(题目前空四格);
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④不少于600字;
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材料作文
28. 木匠砍了一棵树,做了三个一样的木桶:一个装粪,叫粪桶,众人躲着;一个装水,叫水桶,众人用着;一个装酒,叫酒桶,众人品着。桶是一样的,因装的东西不同命运也就不同。
人生亦如此,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生活。观念比能力重要,方向比努力重要。思想决定高度,格局决定结局。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不得抄袭,不要套作;
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参考答案
【答案】1. B 2. A 3. C
4.【答案】B
5.【答案】B
6.【答案】B
7.【答案】 ①. 晴空一鹤排云上 ②. 潮平两岸阔 ③. 风正一帆悬 ④. 何当共剪西窗烛 ⑤. 博学而笃志 ⑥. 夕阳西下 ⑦. 断肠人在天涯
【答案】8. ①. 茂盛的样子 ②. 尽兴地喝酒
9. (1)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于山光水色之中。
(2)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
10. 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以文记乐的情趣,流露出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得意,以及捉笔成文的自负。
【答案】11. ①. 盘旋飞翔 ②. 气息,这里指风
12. (1)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2)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
13. 外在:硕大无比、力大无穷。
内在:志存高远、善借长风。
【答案】14. A 15. ①. 极端环境的考验 ②. 超高真空环境 ③. 三四百摄氏度的大温差
16. ①. 列数字 ②. 作比较
17. 放在文中第⑥段合适。材料主要说明了我国团队已制备出国内首个模拟月壤真空烧结打印样品,并以富有中国特色的名字来对其进行命名,贡献出中国力量。而第⑥段说明了尽早展开月面建筑的研究工作对建立我国科学自信的重要意义,两者在内容上形成照应。
【答案】18. ①. 老奶奶想开导“我” ②. 老奶奶给“我”讲《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③. “我”不再反感 ④. “我”变得坚强,感激敬佩老奶奶
19. ①引出后文老奶奶叙说花信风及“我”喜爱海棠花的内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照应文章题目;②嫣红的桃花,生机勃勃,似乎整个春天跃到了窗口,向“我”招手,让“我”看到了希望,给“我”力量,预示“我”将对自己的病情充满信心,相信自己能战胜病魔,重新站起来。
20. 老奶奶能站在病人的角度,理解“我”的感受,替“我”向父母解释;为了安慰“我”,又担心“我”
排斥她,善解人意地通过父母转交给“我”几颗糖;为了鼓励安慰“我”老奶奶给“我”讲故事;她的故事讲得很好。(任写三点即可)
21. ①按照老奶奶“二十四番花信风”的说法,海棠应该在“我”做完第三次手术后盛开;②暗示“我”的情绪由消极转向积极,表现“我”对自己“一定能站起来”充满信心;③同时表示“我”要像老奶奶一样,面对病魔不消极,不气馁,要以坚强、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
22. 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使平淡的情节陡生波澜,撞击读者心灵;让人对善良、随和的老奶奶顿生敬意,更增添了其智慧、乐观、豁达的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升华文章主旨。
【答案】23. 不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24. 举例论证。举出某些人面对海量信息,没有筛选甄别而盲从的事例,具体论证失去独立思考能力的危害,从反面证明了中心论点。
25. 要扩大自己的眼界;要深入的思考。
26. 材料一最恰当。材料一主要讲述了“我”在碎片化阅读中,有效整合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的方法,而第⑤段论证的正是“我们还要学会有效整合的思考习惯”这一观点,材料一论据有力地论证第⑤段的观点,因而恰当。而材料二主要写的是小邱进行碎片化阅读,并没有对这些内容进行整合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不能作为第⑤段的论据。
27、28.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