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多反应、多平衡图像分析【方法与技巧】1.多重平衡体系的分类(1)竞争反应(平行反应)平行反应指的是反应物相同,生成物不同的两个或多个反应(其中一个生成目标产物的反应是主反应,其余的是副反应),此类反应被称为平行反应或竞争反应(2)连续反应连续反应是指有关的两个可逆反应有着关联,第一个反应的某一生成物,是第二个反应的反应物,此类反应被称为连续反应或分步反应2.有关多重平衡及选择性的问题:在多重平衡中,几个可逆反应是相互影响的(1)如果主反应的生成物又与主反应的某一反应物发生另一个可逆反应,那么该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就会增大(2)在一定温度下,特定的混合体系,多重平衡选择性为定值。因为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且催化剂不能改变某一物质的平衡转化率(3)如果在同一条件下,两个物质同时可以发生几个可逆反应,那么催化剂的选用就可以使其中某一反应的选择性提高3.多反应、多平衡图像分析方法(1)第一步,审反应方程式①找准竞争(或连续)反应在反应特点方面的异同②分清主、副反应(2)第二步,提取研究状态(平衡、非平衡)①非平衡状态量,其变化与反应速率有关②平衡状态量,则与平衡移动有关(3)第三步,析图。依据图中横坐标、纵坐标的内容找出曲线中的“点”“线”的含义和变化趋势,并用平衡移动原理解答具体问题【高考真题演练】1.(2024·江苏卷)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的过程中的主要反应(忽略其他副反应)为:①CO2(g)+H2(g)===CO(g)+H2O(g) ΔH1=41.2 kJ·mol-1②CO(g)+2H2(g)===CH3OH(g) ΔH2225℃、8×106Pa下,将一定比例CO2、H2混合气匀速通过装有催化剂的绝热反应管。装置及L1、L2、L3…位点处(相邻位点距离相同)的气体温度、CO和CH3OH的体积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L4处与L5处反应①的平衡常数K相等B.反应②的焓变ΔH2>0C.L6处的H2O的体积分数大于L5处D.混合气从起始到通过L1处,CO的生成速率小于CH3OH的生成速率2.(2024·湖南卷)恒压下,向某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CH3OH(g)和CO(g),发生如下反应:主反应:CH3OH(g)+CO(g)CH3COOH(g) ΔH1副反应:CH3OH(g)+CH3COOH(g)CH3COOCH3(g)+H2O(g) ΔH2在不同温度下,反应达到平衡时,测得两种含碳产物的分布分随投料比x(物质的量之比)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投料比x代表 B.曲线c代表乙酸的分布分数C.ΔH1<0,ΔH2>0 D.L、M、N三点的平衡常数:K(L)=K(M)>K(N)3.(2023·江苏卷)二氧化碳加氢制甲烷过程中的主要反应为CO2(g)+4H2(g)===CH4(g)+2H2O(g) H=-164.7 kJ·mol-1CO2(g)+H2(g)===CO(g)+H2O(g) H=41.2 kJ·mol-1在密闭容器中,1.01×105Pa、n起始(CO2)∶n起始(H2)=1∶4时,CO2平衡转化率、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相同时间所测得的CO2实际转化率随温度的变化如题图所示。CH4的选择性可表示为×10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2CO(g)+2H2(g)===CH4(g)+CO2(g)的焓变 H=-205.9 kJ·mol-1B.CH4的平衡选择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C.用该催化剂催化二氧化碳反应的最佳温度范围约为480~530℃D.450℃时,提高的值或增大压强,均能使CO2平衡转化率达到X点的值4.(2023·重庆卷)逆水煤气变换体系中存在以下两个反应:反应Ⅰ:CO2(g)+H2(g)CO(g)+H2O(g)反应Ⅱ:CO2(g)+4H2(g)CH4(g)+2H2O(g)在恒容条件下,按V(CO2)∶V(H2)=1∶1投料比进行反应,平衡时含碳物质体积分数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Ⅰ的ΔH<0,反应Ⅱ的ΔH>0 B.M点反应Ⅰ的平衡常数K<1C.N点H2O的压强是CH4的3倍 D.若按V(CO2)∶V(H2)=1∶2投料,则曲线之间交点位置不变5.(2022·江苏卷)乙醇-水催化重整可获得H2。其主要反应为C2H5OH(g)+3H2O(g)2CO2(g)+6H2(g) ΔH=177.3 kJ·mol-1,CO2(g)+H2(g)CO(g)+H2O(g) ΔH=41.2 kJ·mol-1,在1.0×105Pa、n始(C2H5OH):n始(H2O)=1:3时,若仅考虑上述反应,平衡时CO2和CO的选择性及H2的产率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CO的选择性=×10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曲线①表示平衡时H2产率随温度的变化B.升高温度,平衡时CO的选择性增大C.一定温度下,增大可提高乙醇平衡转化率D.一定温度下,加入CaO(s)或选用高效催化剂,均能提高平衡时时H2产率6.(2022·河北卷)恒温恒容条件下,向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X,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①X===Y;②Y===Z。反应①的速率v1=k1c(X),反应②的速率v2=k2c(Y),式中k1、k2为速率常数。图甲为该体系中X、Y、Z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乙为反应①和②的lnK~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随c(X)的减小,反应①、②的速率均降低 B.体系中v(X)=v(Y)+v(Z)C.欲提高Y的产率,需提高反应温度且控制反应时间 D.温度低于T1时,总反应速率由反应②决定【课时精练】1.以Fe3O4为原料炼铁,主要发生如下反应:反应Ⅰ:Fe3O4(s)+CO(g)3FeO(s)+CO2(g) ΔH1>0反应Ⅱ:Fe3O4(s)+4CO(g)3Fe(s)+4CO2(g) ΔH2将一定体积CO通入装有Fe3O4粉末的反应器,其他条件不变,反应达到平衡,测得CO的体积分数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ΔH2>0B.反应温度越高,Fe3O4主要还原产物中铁元素的价态越低C.在恒温、恒容的反应器中,当压强保持不变时,反应Ⅰ、Ⅱ均达到平衡状态D.温度高于1040 ℃时,反应Ⅰ的化学平衡常数K>42.工业上可以利用水煤气(H2、CO)合成二甲醚(CH3OCH3),同时生成CO2。合成过程中,主要发生三个反应,T ℃时,有关反应及相关数据如下:2H2(g)+CO(g)CH3OH(g) ΔH=-91.8 kJ· mol-12CH3OH(g)CH3OCH3(g)+H2O(g) ΔH=-23.5 kJ· mol-1CO(g)+H2O(g)CO2(g)+H2(g) ΔH=-41.3 kJ· mol-1保持原料气组成、压强、反应时间等因素不变,进行实验,测得CO转化率随温度变化曲线如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T ℃时,水煤气合成二甲醚的热化学方程式:3H2(g)+3CO(g)CH3OCH3(g)+CO2(g) ΔH=-248.4 kJ· mol-1B.T ℃时,增大压强、加入催化剂均可提高CO的平衡转化率C.220 ℃~240 ℃时,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CO转化率升高D.温度高于240 ℃时,温度升高CO转化率降低的原因可能是平衡逆向移动3.25 ℃时,向恒容容器中加入A发生反应:①2N2O5(g)===4NO2(g)+O2(g);②2NO2(g)N2O4(g)。反应体系中N2O5、NO2、O2的分压随时间t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曲线C表示NO2的分压随时间的变化曲线B.25 ℃时,反应②的压强平衡常数Kp= kPa-1C.当O2、N2O4的分压相等时,反应②中的NO2转化率为12.5%D.t1 min后,保持温度和体积不变,再充入NO2(g),则O2(g)的分压增大4.CO2催化加氢合成甲醇是重要的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该过程主要发生下列反应:反应①:CO2(g)+3H2(g)CH3OH(g)+H2O(g) ΔH=-49.5 kJ· mol-1反应②:CO2(g)+H2(g)CO(g)+H2O(g) ΔH=41.2 kJ· mol-1在0.5 MPa条件下,将n(CO2)∶n(H2)为1∶3的混合气体以一定流速通过装有催化剂的反应器,实验测得CO2转化率、CH3OH的选择性[]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曲线①表示CH3OH的选择性随温度的变化B.一定温度下,增大起始n(CO2)∶n(H2)的比值,可提高H2的平衡转化率C.升高温度时,CO的选择性升高D.一定温度下,选用高效催化剂可提高CH3OH的平衡产率5.工业上可用“氨催化氧化法”生产NO,以氨气、氧气为原料,在Pt—Rh合金催化剂存在下生成NO和副产物N2,两个竞争反应化学方程式如下:Ⅰ .4NH3(g)+5O2(g)4NO(g)+6H2O(g)Ⅱ .4NH3(g)+3O2(g)2N2(g)+6H2O(g)现将1 mol NH3、1.45 mol O2充入1 L恒容密闭容器中,在上述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相同时间内有关生成物物质的量随温度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已知:有效转化率=×10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400℃时,主要发生反应ⅡB.由图分析工业上用氨催化氧化制备HNO3,最佳温度约为840 ℃C.520℃时,NH3的有效转化率约为66.7%D.840℃后,NO的物质的量下降,可能是反应Ⅰ平衡逆向移动所致6.335 ℃时,在恒容密闭容器中,1 mol C10H18(l)催化脱氢的反应过程如下:反应Ⅰ:C10H18(l)===C10H12(l)+3H2(g) ΔH1反应Ⅱ:C10H12(l)===C10H8(l)+2H2(g) ΔH2反应Ⅰ和反应Ⅱ的平衡常数分别为K1和K2,反应过程中能量的变化及C10H12和C10H8的产率(x)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1和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ΔH1>0,ΔH2<0B.若温度高于335 ℃,则当x(C10H8)=0.374时,所需时间可能小于8 hC.更换更高效的催化剂,能提高C10H8的平衡产率D.缩小容器体积,K1和K2均减小7.将1 mol CO2(g)和3 mol H2(g)充入2 L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Ⅰ.CO2(g)+3H2(g)CH3OH(g)+H2O(g) ΔH1<0(慢反应)Ⅱ.CO2(g)+H2(g)CO(g)+H2O(g) ΔH2>0(快反应)测得相同时间内c(CO2)、v正(CO2)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200 ℃前,加入催化剂可使a线转化为b线B.300 ℃时,M点对应的反应体系中,v正(CO2)>v逆(CO2)C.400 ℃时,若5 min时达到平衡,则v(CO2)=0.04 mol·L-1·min-1D.400 ℃后,温度对正反应速率的影响比浓度大8.焦炉煤气(主要成分:CH4、CO2、H2、CO)在炭催化下,使CH4与CO2重整生成H2和CO。其主要反应为反应Ⅰ:CH4(g)+CO2(g)2CO(g)+2H2(g) ΔH1=+247.1 kJ·mol-1反应Ⅱ:H2(g)+CO2(g)CO(g)+H2O(g) ΔH2=+41.2 kJ·mol-1反应Ⅲ:C(s)+CO2(g)2CO(g) ΔH3=+172 kJ·mol-1反应Ⅳ:C(s)+H2O(g)CO(g)+H2(g) ΔH4=+131.29 kJ·mol-1在1×105Pa下、将焦炉煤气以一定流速通过装有炭催化剂的反应管,CH4、CO、H2的相对体积和CO2的转化率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相对体积V(CH4)=、相对体积V(CO或H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温度低于900 ℃时,反应Ⅰ基本不发生B.850~900 ℃时,主要发生反应ⅣC.增大焦炉煤气流速一定能提高CO的相对体积D.工业生产上需要研发低温下CH4转化率高的催化剂9.甲烷-湿空气自热重整制氢过程中零耗能是该方法的一个重要优点,原理如下:反应Ⅰ CH4(g)+O2(g)CO(g)+2H2O(g) ΔH=-519 kJ·mol-1反应Ⅱ CH4(g)+H2O(g)CO(g)+3H2(g) ΔH=+206 kJ·mol-1反应Ⅲ CO(g)+H2O(g)CO2(g)+H2(g) ΔH=-41 kJ·mol-1在1.0×105 Pa下,将n始(CH4)∶n始(空气)∶n始(H2O)=1∶2∶1的混合气体以一定流速通过装有催化剂的反应管,平衡时CH4、O2的转化率及CO、CO2的选择性[CO的选择性=×100%]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曲线②表示平衡时O2的转化率随温度的变化关系B.由图可知,温度升高,CO的选择性增大C.975 K时,改用高效催化剂能提高平衡时CO2的选择性D.其他条件不变,增大的值可提高CH4的平衡转化率10.二甲醚(CH3OCH3)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有机化工产品和洁净燃料。CO2加氢制二甲醚的反应体系中,主要发生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反应Ⅰ:CO2(g)+H2(g)CO(g)+H2O(g) ΔH=+41.2 kJ·mol-1反应Ⅱ:CO2(g)+3H2(g)CH3OH(g)+H2O(g) ΔH=-49.5 kJ·mol-1反应Ⅲ:2CH3OH(g)CH3OCH3(g)+H2O(g) ΔH=-23.5 kJ·mol-1在2 MPa,起始投料=3时,CO2的平衡转化率及CO、CH3OCH3、CH3OH的平衡体积分数随温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2CO2(g)+6H2(g)CH3OCH3(g)+3H2O(g)的ΔH=-73.0 kJ·mol-1B.图中X表示COC.为提高二甲醚的产率,需要研发在低温区的高效催化剂D.温度从553 K上升至573 K时,反应Ⅰ消耗的CO2少于反应Ⅱ生成的CO211.聚乙炔可用于制造导电塑料,广泛用于电子工业。工业上利用天然气制乙炔的化学反应原理如下:2CH4(g)C2H4(g)+2H2(g) ΔH1=+340.39 kJ·mol-1C2H4(g)C2H2(g)+H2(g) ΔH2=+35.50 kJ·mol-1在1 L恒容密闭反应器中充入适量的CH4,发生上述反应,测得800 ℃时各含碳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甲曲线代表甲烷、丙曲线代表乙烯 B.若70 min时升温,乙曲线下移,甲曲线上移C.0~40 min内CH4平均反应速率为2.0 mol·L-1·min-1 D.M点正反应速率小于逆反应速率12.通过反应Ⅰ:CO2(g)+3H2(g)CH3OH(g)+H2O(g)可以实现CO2捕获并资源化利用。密闭容器中,反应物起始物质的量之比=3时,在不同条件下(分别在温度为250 ℃下压强变化和在压强为5×105 Pa下温度变化)达到平衡时CH3OH的物质的量分数的变化如图所示。主要反应有:反应Ⅱ:CO2(g)+H2(g)CO(g)+H2O(g) ΔH=+42.5 kJ·mol-1反应Ⅲ:CO(g)+2H2(g)CH3OH(g) ΔH=-90.7 kJ·mo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Ⅰ的ΔH=-133.2 kJ·mol-1B.曲线①表示CH3OH的物质的量分数随温度的变化C.一定温度下,增大的值,可提高CO2平衡转化率D.在5×105 Pa、250 ℃、起始=3条件下,使用高效催化剂,能使CH3OH的物质的量分数从X点达到Y点13.在压强、CO2和H2起始投料一定的条件下,发生反应Ⅰ、Ⅱ:反应Ⅰ.CO2(g)+3H2 (g)CH3OH(g)+H2O(g) ΔH1=-49.0 kJ·mol-1反应Ⅱ.2CO2(g)+5H2(g)C2H2(g)+4H2O(g) ΔH2=+37.1 kJ·mol-1实验测得CO2的平衡转化率和平衡时CH3OH的选择性(CH3OH的选择性=×100%)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曲线②表示CO2的平衡转化率B.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C2H2的含量减小C.温度高于280 ℃时,曲线①随温度升高而升高,说明此时主要发生反应ⅡD.同时提高CO2的平衡转化率和平衡时CH3OH的选择性,应选择在低温低压条件下反应14.乙烯(C2H4)、丙烯(C3H6)、丁烯(C4H8)都是基础化工原料,这三种烯烃之间存在下列三个反应。反应Ⅰ:3C4H8(g)4C3H6(g) ΔH1=+78 kJ·mol-1反应Ⅱ:2C3H6(g)3C2H4(g) ΔH2=+117 kJ·mol-1反应Ⅲ:C4H8(g)2C2H4(g) ΔH3在恒压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时,三种组分的物质的量分数随温度T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Ⅲ的ΔH3=+104 kJ·mol-1B.700 K时,反应Ⅱ的物质的量分数的平衡常数K≈2.22×10-2(以物质的量分数代替平衡浓度)C.提高C4H8的物质的量分数,需研发低温条件下活性好且耐高压的催化剂D.超过700 K后曲线a下降的原因可能是随着温度升高反应Ⅰ逆向移动,反应Ⅱ正向移动15.反应X→2Z经历两步:①XY;②Y2Z。反应体系中X、Y、Z的浓度c随时间t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为c(Y)随t的变化曲线B.t1时,反应体系达到平衡状态C.0~t1时,体系中X的消耗速率等于Y的生成速率D.反应体系中始终存在:c0=c(X)+c(Y)+c(Z)16.中国科学家在淀粉人工合成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该实验方法首先将CO2催化还原为CH3OH。已知CO2催化加氢的主要反应有①CO2(g)+3H2(g)CH3OH(g)+H2O(g) ΔH1=-49.4 kJ·mol-1②CO2(g)+H2(g)CO(g)+H2O(g) ΔH2=+41.2 kJ·mol-1其他条件不变,在相同时间内,温度对CO2催化加氢的影响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已知:CH3OH的选择性=×100%A.增大有利于提高CO2的平衡转化率B.使用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增大活化分子百分数C.其他条件不变,增大压强,有利于反应向生成CH3OH的方向进行D.220~240 ℃,升高温度,对反应②速率的影响比对反应①的小17.据《石油与天然气化工》报导:国家重点实验室在H2S与CH4重整制氢和Mo/Al2O3催化剂的稳定性研究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其主副反应分别为:主反应:2H2S(g)+CH4(g)CS2(g)+4H2(g) ΔH1=-13.68 kJ·mol-1副反应:CH4(g)C(s)+2H2(g) ΔH2=+74.9 kJ·mol-1图1为CH4在两种Mo/Al2O3催化剂上的反应速率与时间的关系图2为在Mo/Cluster Al2O3催化剂上H2的平衡浓度与温度的关系已知1 mmol=10-3 mol,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由图1可知,应选用Mo/Com Al2O3作反应的催化剂B.由图2可知,催化剂的活性降低使氢气平衡浓度降低C.当反应体系的密度为1 g/cm3时,1.2 mmol(g·min)-1的CH4的速率为1.2 mol(L·min)-1D.由图2分析可知,温度升高,主反应平衡逆移程度小于副反应平衡正移程度18.利用H2和CO反应生成CH4的过程中主要涉及的反应如下:反应Ⅰ:CO(g)+3H2(g)CH4(g)+H2O(g) ΔH1=-206.2 kJ·mol-1反应Ⅱ:CO(g)+H2O(g)CO2(g)+H2(g) ΔH2=-41.2 kJ·mol-1向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H2和CO发生上述反应,保持温度和容器体积一定,平衡时CO和H2的转化率、CH4和CO2的产率随起始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CH4的产率=×100%,CH4的选择性=,n(CO2)生成+n(CH4)生成) ×10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当容器内气体总压强保持不变时,反应Ⅰ、Ⅱ均达到平衡状态B.曲线c表示CH4的产率随的变化C.=0.5,反应达平衡时,CH4的选择性为50%D.随着增大,CO2的选择性先增大后减小19.某温度下,向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等物质的量浓度的X(g)和Y(g),同时发生以下两个反应:①X(g)+Y(g)Z(g)+W(g);②X(g)+Y(g)Z(g)+M(g)。反应①的速率可表示为v1=k1c2(X),反应②的速率可表示为v2=k2c2(X)(k1,k2为速率常数)。反应体系中组分X(g)、W(g)的物质的量浓度c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0~10 min内,Y(g)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25 mol·L-1·min-1 B.平衡时,反应②的平衡常数K=C.体系中W和M的浓度之比保持不变,说明反应已平衡 D.反应①的活化能比反应②的活化能更大20.肼(N2H4)是一种含氢量高的燃料。向恒容密闭容器内加入3 mol N2H4,一定条件下体系中存在以下平衡:Ⅰ.N2H4(g)N2(g)+2H2(g)Ⅱ.3N2H4(g)N2(g)+4NH3(g)不同温度下达到平衡时,N2H4均几乎完全分解,分解产物的物质的量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曲线a对应的物质是N2 B.低于M点对应温度时,以反应Ⅰ为主C.体系中还存在2NH3(g)3H2(g)+N2(g) D.N点时,体系内n(N2)∶n(H2)为3∶4【多反应、多平衡图像分析】答案【高考真题演练】1.C。解析:A项,图中白圈标记的曲线代表气体温度,L4处与L5处的温度不同,故反应①的平衡常数K不相等,A错误;B项,由图像可知,L1~L3温度在升高,该装置为绝热装置,反应①为吸热反应,所以反应②为放热反应,ΔH2<0,B错误;C项,从L5到L6,甲醇的体积分数逐渐增加,说明反应②在向右进行,反应②消耗CO,而CO体积分数没有明显变化,说明反应①也在向右进行,反应①为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反应,其向右进行时,n(H2O)增大,反应②为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且没有H2O的消耗与生成,故 n总减小而n(H O)增加,即H2O的体积分数会增大,故L6处的 H2O的体积分数大于L5处,C正确;D项,L1处CO的体积分数大于 CH3OH,说明生成的 CO 的物质的量大于CH3OH,两者反应时间相同,说明CO的生成速率大于 CH3OH的生成速率,D错误;故选C。2.D。解析:题干明确指出,图中曲线表示的是测得两种含碳产物的分布分数即分别为δ(CH3COOH)、δ(CH3COOCH3),若投料比x代表,x越大,可看作是CH3OH的量增多,则对于主、副反应可知生成的CH3COOCH3越多,CH3COOCH3分布分数越高,则曲线a或曲线b表示CH3COOCH3分布分数,曲线c或曲线d表示CH3COOH分布分数,据此分析可知AB均正确,可知如此假设错误,则可知投料比x代表,曲线a或曲线b表示δ(CH3COOH),曲线c或曲线d表示δ(CH3COOCH3),据此作答。A.根据分析可知,投料比x代表,故A错误;B.根据分析可知,曲线c表示CH3COOCH3分布分数,故B错误;C.根据分析可知,曲线a或曲线b表示δ(CH3COOH),当同一投料比时,观察图像可知T2时δ(CH3COOH)大于T1时δ(CH3COOH),而T2>T1可知,温度越高则δ(CH3COOH)越大,说明温度升高主反应的平衡正向移动,ΔH1>0;曲线c或曲线d表示δ(CH3COOCH3),当同一投料比时,观察可知T1时δ(CH3COOCH3)大于T2时δ(CH3COOCH3),而T2>T1可知,温度越高则δ(CH3COOCH3)越小,说明温度升高副反应的平衡逆向移动,ΔH2<0,故C错误;D.L、M、N三点对应副反应ΔH2<0,且TN>TM=TL,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K(L)=K(M)>K(N),故D正确;故答案选D。3.D。解析:A.由盖斯定律可知反应2CO(g)+2H2(g)===CH4(g)+CO2(g)的焓变 H=-2×41.2 kJ·mol-1-164.7 kJ·mol-1=-247.1 kJ·mol-1,A错误;B.CO2(g)+4H2(g)===CH4(g)+2H2O(g)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CH4的含量降低,故CH4的平衡选择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B错误;C.由图可知温度范围约为450~550℃时二氧化碳实际转化率趋近于平衡转化率,此时为最适温度,温度继续增加,催化剂活性下降,C错误;D.450℃时,提高高的值可提高二氧化碳的平衡转化率,增大压强第一个反应平衡正向移动,可提高二氧化碳的平衡转化率,均能使CO2平衡转化率达到X点的值,D正确。 故选D。4.C。解析:A.随着温度的升高,甲烷含量减小、一氧化碳含量增大,则说明随着温度升高,反应Ⅱ逆向移动、反应Ⅰ正向移动,则反应Ⅱ为放热反应焓变小于零、反应Ⅰ为吸热反应焓变大于零,A错误;B.M点没有甲烷产物,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含量相等,投料V(CO2)∶V(H2)=1∶1,则此时反应Ⅰ平衡时二氧化碳、氢气、一氧化碳、水的物质的量相等,反应Ⅰ的平衡常数K==1,B错误;C.N点一氧化碳、甲烷物质的量相等,结合反应方程式的系数可知,生成水的总的物质的量为甲烷的3倍,结合阿伏加德罗定律可知,H2O的压强是CH4的3倍,C正确;D.反应Ⅰ为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反应、反应Ⅱ为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若按V(CO2)∶V(H2)=1∶2投料,相当于增加氢气的投料,会使得甲烷含量增大,导致甲烷、一氧化碳曲线之间交点位置发生改变,D错误;故选C。5.B。解析:根据已知反应①C2H5OH(g)+3H2O(g)2CO2(g)+6H2(g) ΔH=177.3 kJ·mol-1,反应②CO2(g)+H2(g)CO(g)+H2O(g) ΔH=41.2 kJ·mol-1,且反应①的热效应更大,温度升高的时候对反应①影响更大一些,根据选择性的含义,升温时CO选择性增大,同时CO2的选择性减小,所以图中③代表CO的选择性,①代表CO2的选择性,②代表H2的产率,以此解题。A.由分析可知②代表H2的产率,故A错误;B.由分析可知升高温度,平衡时CO的选择性增大,故B正确;C.一定温度下,增大,可以认为开始时水蒸气物质的量不变,增大乙醇物质的量,乙醇的平衡转化率降低,故C错误;D.加入CaO(s)或者选用高效催化剂,不会影响平衡时H2产率,故D错误;故选B。6.D。解析:由图中的信息可知,浓度随时间变化逐渐减小的代表的是X,浓度随时间变化逐渐增大的代表的是Z,浓度随时间变化先增大后减小的代表的是Y;由图乙中的信息可知,反应①的速率常数随温度升高增大的幅度小于反应②的。A.由图甲中的信息可知,随c(X)的减小,c(Y) 先增大后减小,c(Z)增大,因此,反应①的速率随c(X)的减小而减小,而反应②的速率先增大后减小,A项错误;B.根据体系中发生的反应可知,在Y的浓度达到最大值之前,单位时间内X的减少量等于Y和Z的增加量,因此,v(X)=v(Y)+v(Z),但是,在Y的浓度达到最大值之后,单位时间内Z的增加量等于Y和X的减少量,故v(X)+v(Y)=v(Z),B项错误;C.由图可知,随着温度降低,k1、k2均减小,但k2减小的幅度更大且温度低于T1后k2小于k1,温度低于T1后继续降温,反应②速率降低的更多,因此,欲提高Y的产率,即要反应①的速率大于反应②,需降低反应温度并控制反应时间,C项错误;D.由图乙信息可知,温度低于T1时,k1>k2,反应②为慢反应,因此,总反应速率由反应②决定,D项正确;答案选D。【课时精练】1.D。解析:反应Ⅰ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CO体积分数减小,由题图可知,低于570 ℃时,平衡中CO的体积分数随温度升高是增大的,说明升高温度反应Ⅱ平衡逆向移动,则反应Ⅱ为放热反应,即ΔH2<0,A项错误;高于570 ℃时,CO的体积分数随温度升高不断减小,说明以反应Ⅰ为主,反应温度越高,Fe3O4主要还原产物中铁元素的价态越高,B项错误;反应Ⅰ、Ⅱ都是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因此在恒温、恒容条件下,当压强保持不变时,不能说明反应Ⅰ、Ⅱ达到平衡,C项错误;在1040 ℃时,一氧化碳体积分数为20%,则对于反应Ⅰ,其平衡常数K==4,反应Ⅰ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平衡常数增大,所以当温度高于1040 ℃时,反应Ⅰ的化学平衡常数K>4,D项正确。2.B。解析:已知:T ℃时,有关反应及相关数据如下:①2H2(g)+CO(g)CH3OH(g) ΔH=-91.8 kJ· mol-1②2CH3OH(g)CH3OCH3(g)+H2O(g) ΔH=-23.5 kJ· mol-1③CO(g)+H2O(g)CO2(g)+H2(g) ΔH=-41.3 kJ· mol-1由盖斯定律可知,2×①+②+③得反应3H2(g)+3CO(g)CH3OCH3(g)+CO2(g),则其焓变为ΔH=-248.4 kJ· mol-1,A项正确;加入催化剂可以加快反应速率,但是不能改变物质的平衡转化率,B项错误;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由图可知,220 ℃~240 ℃时,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且CO转化率升高,C项正确;反应均为放热反应,温度高于240 ℃时,温度升高导致平衡逆向移动,使得CO转化率降低,D项正确。3.B。解析:起始时刻N2O5分压为40 kPa,发生反应①完全转化为二氧化氮和氧气,氧气分压为20 kPa,二氧化氮发生反应②部分转化为四氧化二氮,平衡时二氧化氮分压为16 kPa,A、B、C分别为N2O5、NO2、O2的分压随时间t的变化曲线,A错误; 2NO2(g)N2O4(g)起始分压/kPa 80 0变化分压/kPa 64 32平衡分压/kPa 16 32Kp=== kPa-1,B正确;某时刻O2、N2O4的分压相等为20 kPa时: 2NO2(g)N2O4(g)起始分压/kPa 80 0变化分压/kPa 40 20平衡分压/kPa 40 20二氧化氮的转化率为50%,C错误;t1 min后,保持温度和体积不变,再充入NO2(g)引起②化学平衡发生移动,由勒夏特列原理知体系中总的物质的量依然增大,O2(g)的物质的量不变,氧气分压减小,D错误。4.D。解析:反应①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后平衡逆向移动,CH3OH的选择性降低;反应②为吸热反应,平衡正向移动生成CO,CH3OH的选择性也降低,所以升高温度之后,CH3OH的总的选择性降低,曲线①表示CH3OH的选择性随温度的变化,A正确;一定温度下,增大n(CO2)∶n(H2)的比值,平衡正向移动,氢气的转化率提高,B正确;升高温度,反应②为吸热反应,平衡正向移动生成CO,CO的选择性升高,C正确。选用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改变转化率,D错误。5.C。解析:400 ℃时,氮气的物质的量更大,再结合关系式:4NH3~4NO,4NH3~2N2,说明主要发生反应Ⅱ,A项正确;840 ℃时一氧化氮的产率最高,副产物氮气产率最低,故工业上用氨催化氧化制备HNO3,选择的最佳温度是840 ℃,B项正确;由图知520 ℃时,生成氮气和一氧化氮的物质的量均为0.2 mol,则反应Ⅱ消耗的氨气的物质的量为0.4 mol,反应Ⅰ消耗的氨气的物质的量为0.2 mol,NH3的有效转化率为×100%≈33.3%,C项错误;840℃后,NO的物质的量下降,可能是反应Ⅰ为放热反应,升温使反应Ⅰ平衡逆向移动所致,D项正确。6.B。解析:由图可知,反应Ⅰ和反应Ⅱ的反应物总能量都低于生成物总能量,都是吸热反应,则ΔH1>0、ΔH2>0,A错误;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增大,若温度高于335 ℃,当x(C10H8)=0.374时,反应所需时间可能小于8 h,B正确;更换更高效的催化剂,化学反应速率增大,但化学平衡不移动,不能提高C10H8的平衡产率,C错误;化学平衡常数是温度的函数,温度不变,平衡常数不变,缩小容器体积,气体压强增大,但K1和K2均不变,D错误。7.B。解析:A.由图可知,200 ℃前,升高温度,二氧化碳的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加快,说明反应未达到平衡,则加入催化剂,二氧化碳的反应速率加快,反应消耗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大,可使a线转化为b线,故A正确;B.由图可知,300 ℃时,二氧化碳的浓度呈增大趋势,说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二氧化碳的正反应速率小于逆反应速率,故B错误;C.由图可知,400 ℃时,二氧化碳的浓度为0.3 mol/L,则5 min内二氧化碳的反应速率为=0.04 mol/(L·min),故C正确;D.由图可知,400 ℃后,二氧化碳正反应速率增大,而二氧化碳的浓度减小,说明温度对正反应速率的影响比浓度大,故D正确。8.C。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温度低于900 ℃时,CH4的相对体积基本上是100%,所以反应Ⅰ基本不发生,所以工业生产上需要研发低温下CH4转化率高的催化剂,A、D正确;850~900 ℃时,H2、CO的相对体积都增大,且增大的幅度相近,而CH4的相对体积变化不大,所以主要发生反应Ⅳ,B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4个反应均为生成CO的反应,且都为吸热反应,所以若想提高CO的相对体积,应选择升高温度,与增大焦炉煤气的流速无关,C不正确。9.C。解析: 由以上分析可知,A、B项正确;催化剂只能缩短反应达平衡的时间,对平衡无影响,C项错误;其他条件不变,增大的值,可提高CH4的平衡转化率,D项正确。10.C。解析:由盖斯定律知:反应Ⅱ×2+Ⅲ得反应:2CO2(g)+6H2(g)??CH3OCH3(g)+3H2O(g) ΔH=2×(-49.5 kJ·mol-1)+(-23.5 kJ·mol-1)=-122.5 kJ·mol-1,A错误;升高温度,反应Ⅰ正向进行,则CO的平衡体积分数应增大,故Y表示CO,B错误;由图可知,温度从553 K上升至573 K时,反应Ⅰ消耗的CO2大于反应Ⅱ生成的CO2,D错误。11.B。解析:根据题干反应方程式特点可知,随着反应进行,甲烷的物质的量逐渐减小,乙烯的物质的量先增大后减小,乙炔的物质的量逐渐增大,因此曲线甲代表乙炔、曲线乙代表甲烷、曲线丙代表乙烯,A错误;两反应均属于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甲烷的物质的量减少,乙炔的物质的量增大,B正确;0~40 min内CH4平均反应速率为×10-2 mol·L-1·min-1=0.02 mol·L-1·min-1,C错误;M点后甲烷的物质的量继续减少,反应正向进行,因此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D错误。12.C。解析:利用盖斯定律,将反应Ⅱ+反应Ⅲ可得反应Ⅰ,故反应Ⅰ的ΔH=-48.2kJ·mol-1,A错误。反应Ⅰ的正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CH3OH的物质的量分数减小,则曲线②表示CH3OH的物质的量分数随温度的变化;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CH3OH的物质的量分数增大,则曲线①表示CH3OH的物质的量分数随压强的变化,B错误。使用高效催化剂,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但不能使平衡发生移动,D错误。13.C。解析: 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反应Ⅱ平衡正向移动,C2H2的含量增大,B项错误。14.D。解析:根据盖斯定律可知,反应Ⅲ=×(反应Ⅰ+反应Ⅱ×2),得到C4H8(g) 2C2H4(g) ΔH3=+104 kJ·mol-1,A正确;反应达到平衡时,升高温度,反应Ⅰ、反应Ⅱ和反应Ⅲ的化学平衡均正向移动,即丁烯(C4H8)的物质的量分数在不断减少,丙烯(C3H6)的物质的量分数先增加后减少,乙烯(C2H4)的物质的量分数在不断增加,故曲线a代表丙烯,曲线b代表丁烯,曲线c代表乙烯;700 K时,丁烯和乙烯的物质的量分数均为0.2,丙烯的物质的量分数为0.6,反应Ⅱ的物质的量分数的平衡常数K=≈2.22×10-2,B正确;降低温度或增大压强,反应Ⅰ、反应Ⅱ和反应Ⅲ的化学平衡均逆向移动,C4H8的物质的量分数增大,故提高C4H8的物质的量分数,需研发低温条件下活性好且耐高压的催化剂,C正确;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丁烯在不断减小,则超过700 K后曲线a下降的原因可能是随着温度升高反应Ⅰ正向移动,反应Ⅱ正向移动,反应Ⅱ丙烯的消耗速率大于反应Ⅰ丙烯的生成速率,D错误。15.D。由题中信息可知,反应X→2Z经历两步:①X→Y;②Y→2Z,因此,图中呈不断减小趋势的a线为X的浓度c随时间t的变化曲线,呈不断增加趋势的线为Z的浓度c随时间t的变化曲线,先增加后减小的线为Y的浓度c随时间t的变化曲线。由以上分析可知,a线为X的浓度c随时间t的变化曲线,故A错误;由图可知,分别代表3种不同物质的曲线相交于t1时刻,因此,t时c(X)=c(Y)=c(Z),但之后X、Y、Z的物质的量还在变化,说明反应没有达到平衡状态,故B错误;由图中信息可知,0~t1时,Y的浓度在不断增大,说明体系中Y的生成速率大于Y的消耗速率,此时反应没有达到平衡,故X的消耗速率大于Y的生成速率,故C错误;反应X→2Z经历两步:①X→Y;②Y→2Z,反应刚开始时c(X)=c0 mol/L,c(Z)=c(Y)=0 mol/L,由反应的系数关系可知,X的消耗量等于Y的生成量,Y的消耗量等于Z生成量的一半,则反应体系中始终存在c0=c(X)+c(Y)+c(Z),故D正确。16.D。解析:增大,即增大H2的浓度,题给反应平衡正向移动,有利于提高CO2的平衡转化率,A正确;使用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增大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加快反应速率,B正确;反应①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即向生成CH3OH的方向移动,C正确;由图像信息可知,220~240 ℃,升高温度,二氧化碳的转化率增大,但甲醇的选择性下降,说明220~240 ℃,升高温度,对反应②速率的影响比对反应①的大,D错误。17.C。解析:A.图1中Mo/Cluster Al2O3作催化剂时CH4的反应速率高,应选用Mo/Cluster Al2O3作反应的催化剂,故A错误;B.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能改变平衡时的浓度,催化剂的活性降低不能使氢气平衡浓度降低,故B错误;C.当反应体系的密度为1 g/cm3时,1 g混合气体的体积V=1 mL,由1.2 mmol(g·min)-1的CH4的速率==1.2 mol(L·min)-1,故C正确;D.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主反应逆移,H2的平衡浓度减小;副反应向正移,H2的平衡浓度增大;从图2知总的H2平衡浓度减小,说明主反应的平衡逆移程度大于副反应的平衡正移程度,故D错误;选C。18.D。解析:起始越大,反应Ⅰ正向进行程度越大,CO转化率越大,直到接近100%,而H2的转化率减小,则曲线a表示CO的转化率,曲线b表示H2的转化率;同时随着起始的增大,CH4的产率也逐渐增大,因生成的CO2与H2会发生反应,导致CO2产率先增大后减小,则曲线c表示CH4的产率,曲线d表示CO2的产率,B正确;反应Ⅰ是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反应Ⅱ是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反应,CO2(g)、H2O(g)、H2(g)同时参与两个反应,故气体总压强保持不变时,反应Ⅰ、Ⅱ均达到平衡状态,A正确;=0.5时,CH4和CO2的产率均为25%,则n(CH4)生成=n(CO2)生成,则的选择性为50%,C正确;曲线c、d分别表示CH4、CO2的产率,由图可制,随着增大,CH4和CO2产率的比值逐渐增大,导致一直减小,即CO2的选择性一直减小,D错误。19.C。解析:0~10 min内,X的浓度变化为(0.6-0.35) mol·L-1,由反应①和②可知,X和Y等物质的量进行反应,则0~10 min内,Y的浓度变化为(0.6-0.35) mol·L-1,Y(g)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25 mol·L-1·min-1,A正确;平衡时c(X)=0.28 mol·L-1,结合反应①、②及起始时充入的X和Y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知,平衡时c(Y)=0.28 mol·L-1,c(Z)=(0.6-0.28) mol·L-1,结合平衡时W的浓度为0.15 mol·L-1可知,反应②生成的M为0.17 mol·L-1,则反应②的平衡常数K===,B正确;相同时间内W和M的浓度之比等于两者的平均反应速率之比,W和M分别是反应①和反应②的产物,故==,由于温度不变,k值不变,则为定值,即为定值,C错误;由平衡时W的浓度为0.15 mol·L-1,M的浓度为0.17 mol·L-1知,反应①的平均反应速率小于反应②的平均反应速率,活化能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慢,故反应①的活化能比反应②的活化能更大,D正确。20.C。解析:A.图中为分解产物的物质的量,当温度升高时,NH3趋于0,以反应Ⅰ为主,根据反应N2H4(g)N2(g)+2H2(g),曲线a对应的物质是H2,故A错误;B.低于M点对应温度时,NH3含量高,以反应Ⅱ为主,故B错误;C.由图可知,不同温度下达到平衡时,N2H4均几乎完全分解,温度升高时,NH3趋于0,所以体系中还存在2NH3(g)3H2(g)+N2(g),故C正确;D.N点时,n(N2)=n(NH3)=2 mol,n(H2)=3 mol,体系内n(N2)∶n(H2)为2∶3,故D错误;故选C。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