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导学案(学生版)一、学习目标1. 知识理解:深入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准确认识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分类,并能清晰区分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2. 分析应用:通过运用相关资料,精准说明我国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情况,并能分析其形成原因。3. 方法掌握:全面了解防灾减灾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措施,具备一定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安全防护技能。二、学习重难点1. 重点:熟知自然灾害的主要分类,能熟练区分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掌握防灾减灾的基本方法。2. 难点:学会分析我国不同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切实掌握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安全防护技能。三、自主学习——知识清单1. 常见的自然灾害:自然环境经常发生异常变化,其中有些会造成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危害,这样的异常变化叫做自然灾害。2.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种类多、分布广、发生频繁。3. 防灾减灾:建设大量的 防灾 工程,建设 物资 储备中心;及时调动 救灾人员 进行救灾。四、学习探究1. 探究学习——常见的自然灾害活动安排:根据课本56 - 57页的自然灾害分布图,分别明确气象灾害(图2.48)和地质灾害(图2.49)的分布地区,小组合作讨论分析总结自然灾害的分布地区,并根据讨论结果完成表格。思考问题:我国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有怎样的关系?2. 活学活用——我国的自然灾害活动安排:结合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分布地图,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1:2021年7月18日18时至21日0时,郑州出现罕见持续强降水天气过程,全市普降大暴雨、特大暴雨,累积平均降水量449毫米。材料2:图1为“我国干旱灾害发生频次分布图”和“我国洪涝灾害分布图”。思考问题:郑州此次遭遇的主要自然灾害是什么?这种灾害在我国的分布有什么特点?我国东部地区夏季共同的气候特征是什么?洪水会引发的地质灾害有哪些?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旱涝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3. 难点突破活动安排:2021年11月6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黄色预警,左图为我国寒潮和台风路径(行进路线)图;右图为广州和北京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表是2010 - 2020年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预警次数统计表。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3月次数 2 12 11 7 8 9思考问题:寒潮和台风分别发源于哪里?它们主要影响我国哪些地区?在下面框图内序号位置填写恰当内容(提示:两种灾害左右对比来填写),认识两种自然灾害。对比项目 寒潮 台风发源地 1 2影响地区 3 4性质 5 6灾害性天气 7 8请列举两个针对寒潮和台风的防灾减灾措施。五、课堂检测1. 下列现象中,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A. 工厂排放污水,造成河流污染 B. 修建水库,引发地震C. 火山喷发,造成人员伤亡 D. 乱扔垃圾,导致土壤污染2. 我国西南地区多地震的原因是( )A. 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 B. 位于地中海 - 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C. 位于板块内部,地壳稳定 D. 位于板块张裂地带3. 当发生地震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 站在阳台等待救援 B. 马上乘坐电梯逃跑C. 躲在坚固的桌子下面,护住头部 D. 推开窗户跳楼逃生4.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常遭受的自然灾害是( )A. 寒潮 B. 台风 C. 地震 D. 泥石流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2023年9月5日,四川泸定发生6.8级地震,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1)四川泸定位于我国的哪个地震带附近?(2)地震发生时,如果你在教室里,应该怎么做?(3)为了减少地震带来的危害,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导学案(教师版)一、学习目标1. 知识理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准确认识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分类,并能清晰区分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2. 分析应用:通过运用相关资料,精准说明我国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情况,并能分析其形成原因。3. 方法掌握:全面了解防灾减灾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措施,具备一定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安全防护技能。二、学习重难点1. 重点:熟知自然灾害的主要分类,能熟练区分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掌握防灾减灾的基本方法。2. 难点:学会分析我国不同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切实掌握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安全防护技能。三、自主学习——知识清单1. 常见的自然灾害:自然环境经常发生异常变化,其中有些会造成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危害,这样的 异常变化 叫做自然灾害。设计意图:通过对概念的阐述,让学生对自然灾害有初步的认识,明确自然灾害的界定标准。2.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种类多、分布广、发生频繁。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总体特征,为后续分析具体灾害的分布和成因做铺垫。3. 防灾减灾:建设大量的 防灾 工程,建设 物资 储备中心;及时调动 救灾人员 进行救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防灾减灾的基本措施,培养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四、学习探究1. 探究学习——常见的自然灾害活动安排:根据课本56 - 57页的自然灾害分布图,分别明确气象灾害(图2.48)和地质灾害(图2.49)的分布地区,小组合作讨论分析总结自然灾害的分布地区,并根据讨论结果完成表格。思考问题:我国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有怎样的关系?答案及解析:我国气象灾害的分布与气候密切相关,例如干旱多发生在降水较少、气候干燥的地区;洪涝多发生在降水集中且多暴雨的地区。地质灾害的分布与地形关系较大,如地震多发生在板块交界处,这里地壳运动活跃;滑坡、泥石流多发生在山区,尤其是坡度较陡、岩石破碎、降水集中的地区。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2. 活学活用——我国的自然灾害活动安排:结合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分布地图,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1:2021年7月18日18时至21日0时,郑州出现罕见持续强降水天气过程,全市普降大暴雨、特大暴雨,累积平均降水量449毫米。材料2:图1为“我国干旱灾害发生频次分布图”和“我国洪涝灾害分布图”。思考问题:郑州此次遭遇的主要自然灾害是什么?这种灾害在我国的分布有什么特点?答案及解析:郑州此次遭遇的主要自然灾害是洪涝。洪涝灾害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地区,特别是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的中下游地区。这些地区地势平坦,排水不畅,且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集中,容易引发洪涝灾害。通过分析这个问题,让学生了解我国洪涝灾害的分布特点,学会从材料和地图中获取信息。我国东部地区夏季共同的气候特征是什么?答案及解析:一般来说,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共同的气候特征是高温多雨。我国东部地区主要是季风气候,夏季受夏季风影响,带来丰富的降水,且气温较高。通过分析气候资料,培养学生读取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对我国气候特征的理解。洪水会引发的地质灾害有哪些?答案及解析:洪水会引发的地质灾害有滑坡、泥石流、崩塌等。持续强降水导致山体侵水严重,岩体松软,在重力作用下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大量水流冲击山体,还可能导致山体崩塌。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之间的关联性,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旱涝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答案及解析:我国东部地区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如果夏季风的强弱不稳定,来得早、退得晚,降水就会偏多,容易造成洪涝灾害;反之,来得晚、退得早,降水就会偏少,容易造成干旱灾害。通过分析这个问题,让学生理解我国旱涝灾害频发的根本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地理现象成因的能力。3. 难点突破活动安排:2021年11月6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黄色预警,左图为我国寒潮和台风路径(行进路线)图;右图为广州和北京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表是2010 - 2020年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预警次数统计表。思考问题:寒潮和台风分别发源于哪里?它们主要影响我国哪些地区?答案及解析:寒潮发源于高纬度的内陆地区,如蒙古、西伯利亚一带,主要影响我国的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台风发源于低纬度的热带海洋洋面上,主要影响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通过分析这个问题,让学生了解寒潮和台风的源地和影响范围,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在下面框图内序号位置填写恰当内容(提示:两种灾害左右对比来填写),认识两种自然灾害。答案及解析:对比项目 寒潮 台风发源地 高纬度内陆地区(蒙古、西伯利亚) 低纬度热带海洋洋面影响地区 西北、东北、华北地区 东南沿海地区性质 寒冷、干燥 温暖、湿润灾害性天气 强降温、大风、雨雪 强降水、狂风、风暴潮通过对比填写,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寒潮和台风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请列举两个针对寒潮和台风的防灾减灾措施。答案及解析:寒潮措施:当气温发生骤降时,注意添衣保暖,特别是手、脸的保暖;关好门窗,固紧室外搭建物,防范高空坠物;事先对农作物,畜群等做好防寒准备。台风措施:台风来临时需继续关注台风动态信息,最好不要出门;千万不要在临时建筑物、广告牌、铁塔、大树等附近避风避雨;立即将车开到地下停车场或隐蔽处;渔民需尽快回港避风,无法回港应立即发求救信号。通过列举防灾减灾措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对灾害的能力。五、课堂检测1. 下列现象中,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A. 工厂排放污水,造成河流污染 B. 修建水库,引发地震C. 火山喷发,造成人员伤亡 D. 乱扔垃圾,导致土壤污染答案:C解析:“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滑坡、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工业污染不属于自然灾害,A、D选项是人为原因造成的环境问题;B选项修建水库引发地震是工程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但不是自然发生的,不属于自然灾害范畴;而火山喷发是自然发生的,且造成了人员伤亡,属于自然灾害,所以选C。2. 我国西南地区多地震的原因是( )A. 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 B. 位于地中海 - 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C. 位于板块内部,地壳稳定 D. 位于板块张裂地带答案:B解析:我国西南地区地处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位于地中海 - 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地壳运动活跃,所以多地震。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主要影响我国的台湾及东部沿海地区,A错误;板块内部地壳相对稳定,不易发生地震,C错误;我国西南地区位于板块碰撞挤压地带,而非张裂地带,D错误,故答案选B。3. 当发生地震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 站在阳台等待救援 B. 马上乘坐电梯逃跑C. 躲在坚固的桌子下面,护住头部 D. 推开窗户跳楼逃生答案:C解析:地震发生时,站在阳台等待救援和推开窗户跳楼逃生都非常危险,可能会被掉落的物体砸伤或因跳楼而受伤,A、D错误;地震时电梯可能会发生故障,导致被困,所以不能乘坐电梯逃跑,B错误;躲在坚固的桌子下面,护住头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自己免受掉落物体的伤害,C正确。4.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常遭受的自然灾害是( )A. 寒潮 B. 台风 C. 地震 D. 泥石流答案:B解析:台风发源于低纬度的热带海洋洋面,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距离台风源地较近,且受海洋影响大,所以经常遭受台风的侵袭。寒潮主要影响我国北方地区,A错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不在板块交界处,地震发生相对较少,C错误;泥石流多发生在山区,东南沿海地区平原面积较大,泥石流灾害相对较少,D错误,故答案选B。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2023年9月5日,四川泸定发生6.8级地震,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1)四川泸定位于我国的哪个地震带附近?(2)地震发生时,如果你在教室里,应该怎么做?(3)为了减少地震带来的危害,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答案及解析:(1)四川泸定位于地中海 - 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附近。因为四川泸定地处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属于地中海 - 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的范围。(2)如果在教室里,应迅速躲在坚固的课桌下,抓紧桌脚;用书包、枕头等柔软物品保护好头部;待震动停止后,迅速有序地撤离到室外空旷地带,避免拥挤推搡。(3)为减少地震危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地震监测和预报,及时发布地震预警信息;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标准,确保房屋等建筑在地震中不易倒塌;开展地震逃生演练,提高人们的应急逃生能力;加强对公众的地震知识宣传教育,增强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