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6张PPT)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必备知识 清单破知识点1 成土因素1.土壤(1)定义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2)作用土壤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2.成土因素(1)自然因素成土母质 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气候 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生物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地形 在山区,随着地势的升高,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率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成土母质能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时间 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就越成熟知识拓展 风化作用与风化物①风化作用: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称为风化作用。②风化物: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2)人类活动①积极影响:可以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②消极影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可对土壤造成消极影响,导致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土壤污染等。知识点2 土壤剖面 1.定义: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与地面平行展布的土层所构成。土层 特点有机层 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腐殖质层 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色或黑色淋溶层 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有机质含量低,色泽较淡淀积层 与淋溶层相伴存在,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母质层 为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母岩层 为坚硬的岩石2.土壤分层及特点关键能力 定点破定点 我国的土壤1.我国森林植被和草原植被下形成的四种土壤类型 分布 特征棕壤 主要分布于东半部广大地区,西部山地的一定高度上也有分布 棕壤发育在温带落叶阔叶林下,剖面具有鲜棕色的淀积层,土层较厚,质地黏重,表层有机质含量高,自然肥力较高红壤 红壤发育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剖面呈均匀的土红色,有机质分解快、流失多,腐殖质少,质地较黏重,肥力较低黑土 主要分布在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以西、长城以北、贺兰山以东的广大地区 黑土是在草甸草原植被下发育的,有深厚而肥沃黑土层的土壤。黑土层较厚,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壤肥力高。表层疏松,通气透水,底土黏重,保水保肥。土壤结构良好,易于耕作黑钙土 黑钙土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和草原植被下发育的暗黑色土壤。剖面上部具有深厚的腐殖质层,自然肥力较高,结构良好2.我国土壤的地域差异类型 分布 成因黑色土壤 东北平原 冬季寒冷,有机质分解慢、积累较多红色土壤 南方低山丘陵 高温多雨,矿物质淋溶作用强,氧化铁等含量高青色土壤 东部地区长期积水之地 土壤中的铁多以氧化亚铁形式存在,土壤呈青灰色白色土壤 西部地区 气候干旱,盐碱含量比较高,有机质少,水分较少黄色土壤 黄土高原 在黄土基础上发育而成学科素养 情境破素养 盐碱地的形成与改良(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情境探究民勤绿洲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位于甘肃省武威市,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围。民勤绿洲生态脆弱、植被稀疏,沙化、盐碱化严重,是我国风沙危害最严重和水资源最缺乏的地区之一。民勤绿洲是我国西北地区典型的灌溉农业区,主要的灌溉水源是地表水和地下水。据研究,民勤绿洲土地退化类型主要是沙化退耕地与盐碱化土地,建立人工植被体系的关键是选择适宜民勤地区自然条件的造林模式,即选择适宜的造林树种和造林密度。据当地统计,柽柳造林成活率在85%~90%,年生长量可达1 m,使土壤盐碱含量下降21.4%~35.1%,而且可使植被盖度提高到35%以上。问题1 分析民勤绿洲土壤盐碱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提示 不合理的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盐分随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而盐分在地表积累形成。问题2 推测民勤县治理盐碱地选择种柽柳的理由。提示 柽柳造林成活率高;柽柳生长快;柽柳排盐效果显著。讲解分析1.土壤盐碱化又称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因素 对盐碱化的影响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 旱雨季节明显,旱季漫长、雨季短暂,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成土母质风化释放出的可溶性盐分无法淋溶,只能随水搬运至排水不畅的低平地区,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盐分便聚积于表层土壤内,导致土壤盐碱化地形地势 地势低平的内陆盆地、山间洼地和平坦、排水不畅的平原地区有地表水和地下水汇集,地下水经常维持在较高水位,容易导致盐碱化地下水状况 地下水位和地下水矿化度影响着土壤盐碱化的程度,一般地下水位越高,地下水矿化度越高,土壤积盐程度越严重2.盐碱化的成因母质和生物 含盐母质经地壳运动会暴露出来成为陆地,从而使土壤含盐;耐盐能力强的植物,吸收积累大量盐分,死亡后把盐分留在表层土壤中或地表;某些盐生植物在生长过程中,能把体内的盐分分泌出来(称为泌盐植物),就地累积于植株的附近,日积月累从而大大增加土壤表层中的盐分人类活动 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的平原灌区,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的主要原因。如灌排系统不配套;大水漫灌、串灌;渠道渗漏;平原蓄水不当;利用矿化度较高的地表水或地下水进行灌溉;不合理的耕种方式3.盐碱地的改良措施措施 说明排水 地势低洼的盐碱地,挖排水沟,让水带走部分土壤盐分灌水洗盐 根据“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规律,把水灌到地里,在地面形成一定深度的水层,使土壤中的盐分充分溶解,再通过排水沟把溶解了盐分的水排走,降低土壤含盐量种植 水稻 在水源充足的盐碱地种植水稻,水稻种植后,一般田间要经常保持水层,土壤含水量处于饱和状态,在土壤含盐量相同的情况下,水田中的盐分浓度较旱地低,通过长时间淹灌和排水换水,土壤中的盐分可以被淋洗和排出增施有机肥 有机肥能增加土壤腐殖质,有利于团粒结构的形成,改良盐碱地的通气、透水和养料状况;有机肥分解后产生的有机酸能中和土壤的碱性深耕 深翻 盐分在盐碱地中的分布为表层多、下层少,经过深耕深翻,可把表层盐分翻到下层,把下层含盐分较少的土壤翻到表层。深耕深翻能疏松耕作层,切断土壤毛细管,有效控制土壤返盐客土 压碱 客土就是别处的土。客土能改善盐碱地的物理性质,有抑盐、淋盐、压碱和增加土壤肥力的作用,可使土壤含盐量降低到不致危害作物生长的程度合理 种植 根据作物对盐碱、旱涝的适应性,在盐碱地上种植作物,要因地种植,合理布局。向日葵、甜菜、大麦等为耐盐碱性较强的作物,在盐分较高的溶液中也可吸收足够的水分,不易死亡适时 耙地 耙地可疏松表土,截断土壤毛细管水向地表输送盐分,防止返盐。耙地要适时,要浅春耕,抢伏耕,早秋耕,耕干不耕湿农田 覆盖 农田覆盖作物秸秆或地膜等,可使土壤中的水分蒸发减弱,盐分随水分的上升量减少,进而降低土壤盐碱化程度典例呈现例题 (2024山东省实验中学期中)松嫩平原西部有大面积盐碱化湿地。平原深层地下水中含大量盐类物质。强烈的蒸发使地下水通过岩层松散孔隙上升,引起盐碱化。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了当地盐碱化。为了治理盐碱化湿地,科技人员建立了“稻—苇—鱼”模式,该模式可有效改善土壤盐碱化问题。下图为盐碱湿地组成及利用方式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1)与沼泽区和湖泡区相比,草甸区盐碱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地下水多 B.蒸发旺盛C.地势较高 D.地表水少(2)轻、中度盐碱化草甸土种植水稻对抑制盐碱化的作用是 ( )A.水稻根系吸收地下水,降低水位B.水稻吸收表土中的盐分C.水稻田抑制地下水上升D.水稻土可以中和盐分DC素养解读 该题组以松嫩平原盐碱化湿地为情境,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图文材料,从中提取相关信息,分析当地盐碱化湿地的成因及种植水稻对当地盐碱化的影响,让学生对松嫩平原盐碱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解题思路 (1)由材料可知,与沼泽区和湖泡区相比,草甸区的地表水较少,当水分少而蒸发旺盛时,含盐量大的深层地下水就会进入表层土体,引起表层土体盐分积累,进而导致草甸区盐碱化严重,D正确、A错误。沼泽区、湖泡区与草甸区的蒸发旺盛程度差异不大,但沼泽区和湖泡区由于地表水分较多,盐碱化较轻,B错误。地势较高对地表水分有影响,但不是造成草甸区盐碱化严重的主要原因,C错误。(2)种植水稻需要大量引水灌溉,从而形成稳定的水层,稻田里稳定的水层可以抑制地下水上升,从而减少地下盐分上移聚集,抑制盐碱化,C正确。水稻根系虽可吸收地下水,但由于水稻田表层有稳定的水层,因此无法降低水位,A错误。水稻对表土中盐分的吸收有限,B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水稻土不能中和盐分,需要对稻田进行灌排水才能将土壤中的盐分淋洗和排出,D错误。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基础过关练题组一 成土因素 土壤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下图示意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据此完成下面五题。1.关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土壤是指陆地的疏松表层B.土壤肥力是土壤的本质特征C.质地疏松是土壤特有的本质属性D.土壤肥力高低只取决于所含有机质的多少2.下列成土因素中,图示没能直观显示的是( )A.成土母质 B.气候 C.地形 D.时间3.下列关于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说法错误的是 ( )A.湿热地区的土壤形成比干冷地区快B.湿热地区土壤淋溶作用强C.冷湿环境不利于有机质积累D.气候分布规律影响土壤分布规律4.与陡坡相比,缓坡土壤肥力一般较高是因为( )A.有机质积累多 B.自然植被茂密C.矿物养分流失快 D.生物残体分解快5.关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及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有机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B.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C.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D.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其硅的含量明显高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 (经典题)人类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可以影响土壤的形成速度和发育程度及发育方向,对土壤形成具有快速、深刻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面两题。6.我国南方平原地区由于长期耕作形成的土壤是 ( )A.水稻土 B.黑垆土 C.红黄壤 D.砖红壤7.下列关于土壤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与工农业生产的关系不密切B.土壤退化与人类不合理的耕作经营活动有关C.水稻土的形成与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无关D.土壤是一种永续性的可更新的资源,无论如何利用都不会损耗其肥力题组二 土壤剖面 土壤剖面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一般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水平层状构造,在野外可以根据颜色、质地、结构等指标对其进行区分。下图为某森林土壤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题。8.关于丙层的名称及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淋溶层 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B.腐殖质层 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C.淋溶层 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D.腐殖质层 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土壤的形成受到气候、生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区域温度越高、降水越多,土壤有机质分解越快、淋溶作用越强。下图示意我国东北局部地区的土壤分布,该地区由于长期过度开发利用,甲土壤退化严重。据此完成下面三题。9.甲土壤的特点是( )A.质地以砂粒为主B.有机质分解慢,易积累C.土壤颜色呈淡灰色D.蓄水保肥性能差10.黑钙土因土层上部有腐殖质层、中下部有钙积层而得名。由此推测其分布区的典型植被为 ( )A.落叶阔叶林 B.针阔叶混交林C.温带草甸草原 D.温带荒漠11.农民在耕作过程中发现,甲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下降。为扭转该状况,可以( )A.施用化肥 B.平整土地C.蓄水保墒 D.秸秆还田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土壤在发育过程中往往形成不同层次,其垂直方向上的物质组成和颜色各异。2020年10月3日,我国广东某学校高一地理兴趣小组利用国庆假期到郊区进行了红壤的野外观测调研。通过测量红壤的深度和垂直分层,同学们成功地制作了土壤剖面。同学们还采集了制作的土壤剖面中不同土层的土样,回校后完成了土样的组成及酸碱性测定实验,并撰写了研究性学习报告。报告中写道:测定红壤分布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低山丘陵地区,其pH在6.5以下,碱性较强;红壤黏度高,通气性差。下图为同学们绘制的土壤剖面图。(1)该地理兴趣小组的报告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请指出并改正。(2分)(2)请帮该地理兴趣小组填写完整土壤剖面图。(2分)(3)红壤的垂直剖面图中,甲层包括 层和 层,并说明红壤中甲层发育较薄的原因。(6分) (4)红壤是一种肥力较低的土壤,试说明其改良措施。(2分)能力提升练题组一 土壤的形成 下图为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示意图。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地形、气候、生物、时间及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据此完成下面三题。1.土壤质地(土壤颗粒大小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生物 B.气候C.成土母质 D.人类活动2.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有( )①成土母质的风化过程②有机质的积累过程③水分含量的调节过程④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3.草地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森林土壤,主要是因为 ( )A.草类植株小,消耗有机质少B.草地微生物分解有机质少C.草地近地表根系茂密D.草类根系分布更深 下图示意土壤形成过程。据此完成下面两题。4.风化壳形成的物质来源是( )A.成土母质 B.基岩C.原始土壤 D.成熟土壤5.图中成土母质到原始土壤的形成过程是( )A.低等植物在成土母质上着生B.低等动物在成土母质上活动C.木本植物在成土母质上着生D.草类植物在成土母质上着生 土壤容重指一定体积的土壤烘干后质量与烘干前体积的比值。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疏松多孔,土壤容重较小。土壤容重可以反映植被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程度。下图示意我国大兴安岭某地不同植被下不同深度土壤容重(单位:g·cm-3)。据此完成下面三题。6.该地不同树种对土壤作用不同的主要表现是( )A.白桦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上下一致B.樟子松白桦混交林土壤有机质含量高C.樟子松林土壤孔隙随深度增加逐渐增大D.樟子松林较白桦林根系长,土壤容重大7.对该地土壤改良作用最好的是( )A.樟子松林 B.针叶林C.樟子松白桦混交林 D.白桦林8.下列关于不同地区土壤容重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A.西北荒漠土小于长白山森林土B.南方红壤大于东北黑土C.长白山森林土大于华北平原棕壤D.内蒙古草原土大于南方红壤题组二 我国常见的土壤 在我国古代,一直存在着“社稷祭祀”的制度。以五色土建成的社稷坛包含着古代人对土地的崇拜。五色土是在东、南、中、西、北五个方位选取的青、红、黄、白、黑五种不同颜色的土(不包括海南、香港、澳门、台湾),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9.结合我国自然环境分析,下列土壤与主要分布地区的搭配,正确的是( )A.红土—青藏高原B.青土—华北平原C.白土—东南丘陵D.黑土—长江中下游平原10.下列关于各种颜色土壤的成因,解释正确的是 ( )A.红土:气候干旱,土壤矿物质风化强烈,只剩下红色氧化铁B.黄土: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多C.黑土:土壤中的腐殖质积累较多,呈黑色D.白土:土壤中含有较多的有机质,呈白色11.从青到黄再到白,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热量条件变化 B.水分条件变化C.农业类型差异 D.地势高低差异 熟化是通过耕种、定向培育,将自然土壤转变成适合农作物生长且肥沃的土壤的过程。我国东北的黑土、南方的红壤经熟化都可成为水稻土。下面图1为自然土壤与水稻土结构示意图,图2为黑土、红壤和水稻土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图1图212.南方湿热地区红壤经熟化形成的水稻土与自然红壤相比( )A.母岩风化强 B.土壤肥力高C.颜色不变 D.结构更简单13.红壤和黑土熟化成水稻土的过程有差异,主要是两种土壤中哪一自然要素造成熟化过程的差异( )A.土壤水分 B.矿物质C.土壤酸碱性 D.土壤温度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基础过关练1.B 2.D 3.C 4.A 5.C 6.A 7.B 8.A9.B 10.C 11.D1.B 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A错误;土壤肥力是土壤的本质特征,B正确、C错误;土壤肥力取决于土壤中水、肥、气、热四个要素之间的协调程度,D错误。2.D 图中的固体基岩和风化基岩代表成土母质,降水代表气候,坡地代表地形,但没能直观显示时间。3.C 根据题意,分析如下:分析 结论湿热地区水热条件优越,利于生物生长、繁殖,土壤形成比干冷地区快 A不符合题干要求湿热地区降水多,土壤淋溶作用强 B不符合题干要求冷湿环境下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速度较慢,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 C符合题干要求气候是影响土壤的重要因素,因此其分布规律影响土壤分布规律 D不符合题干要求4.A 陡坡水流速度快,侵蚀能力强,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率较快,有机质、矿物养分难以保留,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缓坡水流速度慢,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率较慢,有机质、矿物养分容易积累,土壤肥力一般较高,A正确。热带雨林自然植被茂密,但土壤肥力较低,因此自然植被茂密不是影响陡坡、缓坡土壤肥力差异的主要因素,B错误。与陡坡相比,缓坡矿物养分流失慢,C错误。生物残体分解速度主要受气候条件影响,缓坡气候条件不一定比陡坡优越,D错误。5.C 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是矿物质的最初来源,但不是植物有机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A错误。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发育的土壤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并不是残积物和坡积物,B错误。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C正确。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其硅的含量低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D错误。知识拓展 成土母质对土壤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的影响6.A 我国南方平原地区由于长期耕作形成的土壤是水稻土。7.B 土壤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故A错误;如果人类的耕作经营活动不合理,如“只种不养”,必然会导致土壤退化,故B正确、D错误;水稻土指在长期淹水种稻条件下,受到人类活动和自然成土因素的双重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耕作土壤,因此其形成与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有关,故C错误。8.A 图中甲为有机层,是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乙为腐殖质层,是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丙为淋溶层,是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矿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丁为淀积层,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故选A。9.B 依据图中信息可知,甲土壤为黑土,东北地区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积累多,有机质含量高,颜色呈暗灰至灰黑色,底土黏重,毛细管孔隙多,蓄水、保肥性能好。10.C 黑钙土的中下部有钙积层,说明该地区降水较少,土壤的淋溶作用较弱,土壤含盐量较高,发育草甸草原,C正确;落叶阔叶林地区的地带性土壤为棕壤,A错误;针阔叶混交林地区的土壤为暗棕壤,B错误;温带荒漠地区的土壤为荒漠土,D错误。11.D 要提高甲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可采取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粮肥轮作、栽培绿肥等措施,D正确。施用化肥能提高土壤肥力,但不能直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A错误;平整土地能减轻水土流失,不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措施,B错误;蓄水能提高土壤的含水量,不能提高有机质含量,C错误。12.答案 (1)“碱性较强”改为“酸性较强”。(2)如图:(3)有机 腐殖质 原因:红壤分布在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高,有机质分解快;降水丰富,淋溶作用强,养分流失多。(4)实施秸秆还田,提高其有机质含量;增施熟石灰,中和其酸性;掺入沙土,增加其通气性。解析 (1)由材料可知,红壤pH在6.5以下,据此可推知红壤属于酸性土壤。(2)上层为淋溶层,下层为淀积层。(3)红壤的垂直剖面图中,甲层是红壤的表层,包括有机层和腐殖质层。红壤分布在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高,有机质分解快;降水丰富,淋溶作用强,养分流失多,导致有机层和腐殖质层都较薄,即甲层发育较薄。(4)改良红壤的措施从提高其有机质含量、中和其酸性、增加其通气性等方面考虑。能力提升练1.C 2.B 3.C 4.B 5.A 6.B 7.C 8.B9.B 10.C 11.B 12.B 13.A1.C 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但是与土壤质地关系不大,A错误;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但与土壤质地关系较小,B错误;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C正确;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极为深刻,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但并不是影响土壤质地的主要因素,D错误。2.B 成土母质的形成主要是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的结果,生物对成土母质的风化过程不起主要作用,①错误;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因此生物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过程起着主要作用,②正确;生物活动对土壤水分含量的调节过程不起主要作用,③错误;绿色植物有选择地吸收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再归还给地表,因此生物对土壤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起着主要作用,④正确。故选B。知识拓展 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3.C 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大量有机质,因此使得土壤有机质含量高,C正确。与森林相比,草类植株小,消耗有机质少,草地气候较森林地区干旱,微生物分解的有机质少,但这都不是草地有机质含量高于森林土壤的主要原因,A、B错误。与森林相比,草类根系分布更浅,D错误。知识拓展 生物对土壤的影响4.B 风化壳是地表岩石经风化后的残积物在地面上构成的一层外壳,因此风化壳形成的物质来源是基岩,故B正确。5.A 地表裸露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疏松的成土母质。成土母质虽然已具有一定的通气蓄水性能,并能分解释放少量的矿物养分,但仍然没有肥力。一些低等植物在成土母质上着生后,岩体风化加速,成土母质性能得到改善,肥力才不断发展。因此,低等植物在成土母质上着生是成土母质到原始土壤的形成过程,故A正确。6.B 结合材料可知,土壤容重指一定体积的土壤烘干后质量与烘干前体积的比值。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疏松多孔,土壤容重较小,据此结合图中信息判断,白桦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上下不一致,A错误;图示樟子松白桦混交林土壤容重小,说明土壤有机质含量高,B正确;图示樟子松林的土壤容重随深度增加而增大,说明樟子松林土壤孔隙随深度增加逐渐减小,C错误;樟子松林较白桦林根系长,土壤容重小,D错误。7.C 读图可知,樟子松白桦混交林土壤容重最小,有机质含量最高,说明其对该地土壤改良作用最好,C正确。8.B 根据材料可知,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疏松多孔,土壤容重较小。我国南方红壤由于有机质分解快,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质黏重,土壤容重大,而东北黑土有机质含量高,土壤容重小,B正确;西北荒漠土有机质含量低,长白山森林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所以西北荒漠土土壤容重大于长白山森林土,A错误;长白山森林土,纬度较高,枯枝落叶多,分解慢,比华北平原棕壤有机质含量高,土壤容重小,C错误;我国南方红壤由于有机质分解快,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内蒙古草原土,有机质分解慢,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较高,所以内蒙古草原土土壤容重小于南方红壤,D错误。9.B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青藏高原以白土为主,A错误;华北平原以青土为主,B正确;东南丘陵以红土为主,C错误;长江中下游平原以青土为主,D错误。10.C 红土是因为降水较多,淋溶作用强烈,当雨水淋洗时,许多化合物都被洗去,然而氧化铁(铝)最不易溶于水,因此被大量保留下来,使土壤呈红色,A错误;黄土中有机质含量较少,B错误;黑土中腐殖质积累较多,呈黑色,C正确;白土中有机质含量较少,D错误。11.B 从青到黄再到白,是由沿海向内陆变化的,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其主要原因是水分条件变化,B正确;热量条件主要从赤道向两极方向发生变化,A错误;农业类型差异、地势高低差异不是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主要因素,C、D错误。12.B 由材料可知,熟化是通过耕种、定向培育,将自然土壤转变成适合农作物生长且肥沃的土壤的过程,因此与自然红壤相比,红壤经熟化形成的水稻土富含腐殖质,肥力较高,B正确;母岩风化主要受温差、植被等影响,自然红壤酸性更强,母岩风化更强,A错误;自然红壤呈红色,而红壤经熟化形成的水稻土是黄泥田,故颜色发生改变,C错误;读图1可知,水稻土的结构更复杂,D错误。13.A 读图可知,黑土经过脱沼泽、种稻熟化为黑泥田型水稻土;红壤经过渍水、种稻熟化为黄泥田型水稻土,两者的差异主要是黑土需要排水,红壤需要渍水,A正确。由材料无法得出二者熟化过程的差异与矿物质、土壤酸碱性、土壤温度有关,B、C、D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docx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