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考点集训】统编版(2024)道法七下第四单元 生活在法治社会 知识提纲+练习(教师版+学生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考点集训】统编版(2024)道法七下第四单元 生活在法治社会 知识提纲+练习(教师版+学生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生活在法治社会
第九课 法律为我们护航
第一框 日益完善的法律体系 第二框 法律保障生活
1、法律与生活的关系(P76蓝字)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保障,法律为我们的成长营造文明有序、和谐自由的环境。
2、(我国)法律体系的性质(本质)(P77)
①法律是统治阶级利益和意志的体现。
②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法律体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因此,我国的法律体系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法律体系。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P77)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立足国情和实际需要,加快推进各领域立法工作,形成并不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4、我国当前的立法进展是怎样的?为什么要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P78)
(1)立法进展:我国积极推进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生态文明、防范风险等重要领域立法,加快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立法步伐,努力健全国家治理急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
(2)原因:①社会生活的发展无止境,法律体系的完善也无止境。
②★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良好法治环境。
5、★如何理解“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原因、要求)?(P79、P75蓝字)
(1)原因:①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实施、束之高阁,或者实施不力、做表面文章,那制定再多法律也无济于事。②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远离违法犯罪,我们才能健康成长。③遵守法律,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
(2)要求:作为社会一员,我们不仅要关注法律体系建设,为法律的完善贡献力量,而且要从内心深处拥护法律,信仰法律的力量和价值,做到崇尚法律、遵守法律、捍卫法律,让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
6、★法律的作用?(P80-P81)
(1)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在国家治理、社会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法律的基本作用)
(2)法律维护社会秩序。
①法律通过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实现社会的有序运行;②通过建立和实行各种社会制度,维护社会的文明和谐;③通过调解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3)法律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①社会公共利益是全体社会成员的整体利益,蕴含每个人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法律通过设定个人权利的界限,平衡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②个人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不得滥用权利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4)法律促进社会发展。
①法律为促进各行业各领域事业发展,建立健康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秩序,提供方向指引和有力保障。②不断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强调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新时代社会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实现社会生活的制度化、法治化。
第九课 法律为我们护航 随堂练
1.近年来,随着无人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安全隐患日益凸显。为保障无人机飞行的规范性和公共安全,我国制定了《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这表明( C )
A.我国已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 B.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C.我国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建设 D.公民法治意识不断地增强
2.“凡是你在的地方,我都在,我是法律,我保护你所有的生活!当你意识到法律其实就在身边,并运用法律保护自己时,法律才有意义!”对此,下面理解正确的是( A )
A.法律的生命力和权威在于实施 B.有了法律保护,我们可以为所欲为
C.法律已经深深嵌入我们的生活之中 D.法律只有在保护公民时,才有意义
3.“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这反映法律( A )
A.是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意志的体现 B.所有公民利益和意志的体现
C.为现代化国家提供良好的环境 D.能满足人民群众的一切需求
4. 我国第一个王朝——夏,以“禹刑”作为法律制度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古巴比伦将《汉谟拉比法典》刻在石柱上表明“君权神授”,实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以上共同说明了( C )
A.法律只对一部分人有约束力 B.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意志的体现
C.法律是统治阶级利益和意志的体现 D.法律是人类社会从来就有的行为规范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采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这一法律条文表明( C )
A.法律平衡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B.法律只保障我们正当的合法权益
C.法律规范我们生活又保障我们生活 D.法律促进各行业各领域事业发展
6.“木受绳则直,人学法则慎”“国因法而昌,法因人而贵”“良好的法律秩序是一切的基础”。这些名言警句充分说明法律( C )
①为健康的社会秩序提供方向②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唯一标准③保障人民群众能够安居乐业④在国家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下列行为直接体现出法律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的是( C )
A.晓齐在考试中作弊被学校给予警告处分 B.员工明明因多次迟到被公司扣除季度奖金
C.妈妈带小林去卫生院免费接种乙肝疫苗 D.小红积极参加“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8.《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第一条规定:“为了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保障中小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支持中小企业创业创新,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扩大城乡就业,发挥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制定本法。”这表明法律( A )
A.促进社会发展 B.保障个人生活 C.惩治违法犯罪 D.弘扬人文精神
第十课 走近民法典
第一框 认识民法典
1、民法典的地位(P83蓝字)
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2、民法典的调整范围和实施意义(P84)
(1)调整范围:民法典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2)实施意义:①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②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有利于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3、民法典是如何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的?(P84)
民法典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
4、★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哪些?(P85)
民法典确立了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等基本原则。
第一框 认识民法典 随堂练
1.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对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作出明确详实的规定,并规定侵权责任,被誉为“新时代人民权利的宣言书”。这说明民法典( B )
①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 ②是保护未成年人的专门法律
③只规定我们应该履行的义务 ④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更好的法律保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现实生活中因救人反被告的事件时有发生,“扶不扶”“救不救”一度困扰公众。民法典明确了侵权人和受益人的各自责任,同时也明确了见义勇为者依法不承担民事责任,这有助于解决“英雄流血又流泪”的问题。上述材料表明民法典( A )
A.彰显社会公德,符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要求 B.唤起社会良知,鼓励人们无条件地予以救助
C.更好地保护了侵权人的合法权益 D.进一步弘扬了团结友善的中华传统美德
3.民法典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 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 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这一规定表明( D )
A.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B.法律只规定我们应该履行的义务
C.民法典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民法典规定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七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下列做法正确诠释了民法典诚信原则的是( D )
①中学生陈某为兑现帮同学搞钱玩游戏的承诺而拦路抢劫 ②小丽答应小红不管什么情况,都要绝对保护小红的隐私
③商家在客户并不知情的情况下补发了交易中漏发的货物 ④吴某用十年时间兑现了为儿子偿还生前所欠债务的承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下列关于民法典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①民法典是一部对公民一切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 ②民法典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民法典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 ④民法典确立了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等基本原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第二框 保护人身权
1、如何正确认识人身权(P87)
(1)意义:拥有人身权,我们才能独立、自由、有尊严地生活。
(2)内容:人身权包括生命权、健康权、肖像权、隐私权等。
(3)要求:我们既要保护自己的人身权,也要尊重他人的人身权。
2、★法律保护人身权(P87-88)
(1)法律保护生命权和健康权(P87)
①意义:生命和健康是我们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
②要求:(对自己)当自身生命和健康受到他人非法侵害时,我们有权依法自卫和请求法律保护。(对他人)我们要关爱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做侵害他人生命和健康的事情。
(2)法律保护肖像权(P87)
①肖像的含义:肖像是每个人人体容貌的有形识别标志,再现了个人基本特征。
②肖像权的内容:我们有权依法制作、使用、公开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
③侵犯肖像权的行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见P88相关链接)。
(3)法律保护隐私权(P88)
①隐私的含义:隐私是我们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②意义:法律规定隐私权,划定了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保障了我们私生活的自由与安宁,保护我们的正常生活不受干扰、内心世界不被侵扰。尊重和保护隐私权既是法律规定,也是道德要求,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促进社会文明和谐。
第二框 保护人身权 随堂练
1. 2019年10月1日,《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正式施行,明确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转移、披露儿童个人信息的,应该征得儿童监护人的同意。《规定》实施( B )
①有利于依法保护少年儿童的隐私权 ②能够杜绝儿童个人信息泄露
③有利于增强儿童的自我保护能力 ④对网络平台搜集儿童个人信息进行规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 王某犯下多起抢劫案,引起各方关注,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为了回应社会大众对该案的关注,当地普法办联合电视台对宣判过程进行拍摄报道。在狱中的王某得知此事后,认为电视台的新闻报道侵犯了他的肖像权,遂委托律师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本案中,电视台的行为( D )
①侵犯了王某的名誉权和肖像权 ②已构成侵害王某的肖像权和隐私权
③是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没有侵犯其肖像权 ④依法报道违法犯罪案件,未侵犯公民权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 近年来,一些恶性的校园欺凌案件不时刺痛人们的神经,给社会敲响了警钟。在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到来之际,小明搜集到一张漫画(如图),下列对漫画认识正确的是( A )
①欺凌者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权 ②面对校园欺凌要讲究策略、机智应对
③未成年人实施欺凌行为不用负法律责任 ④欺凌者的行为是犯罪行为,应受刑罚处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 小王到商场选购文具,被商场保安怀疑偷窃而强行带到办公室进行搜身。并宣称这是商场的防窃规定。小王准备控告商场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他的依据是( A )
A.商场的行为侵犯了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 B.公民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
C.商场无权制定维护自身利益的规章制度 D.商场的行为侵犯公民的隐私权和荣誉权
第三框 保障财产权
1、法律保障财产权的原因和要求(P89)
(1)原因: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财产,财产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2)要求: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当合法财产受到侵害时,我们可以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法律保护合法财产的所有权(P89)
(1)含义: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权人对自己的财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
(2)意义:我们拥有的合法财产,是实现其他权利的物质基础。切实保护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对于保障人们的正常生活、激励人们创造和积累财富、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辨析 含义 举例
占有权 财产所有人对其财产的实际控制权 用自己的合法收入买了一辆汽车
使用权 财产所有人根据财产的性能和用途加以利用,以满足自己需要的权利 每天开车上下班
收益权 财产所有人在其经营、使用的财产上获得经济利益的权利 把汽车租给别人获得租金
处分权 指财产所有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处理其财产的权利 事实上的处分(如吃掉、用掉)和法律上的处分(如财产捐给、赠给、送给、卖给他人)
3、★法律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P90)
法律规定合同制度的意义:遵循诚信原则、依法履行合同是合同当事人的义务,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有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说明】合同是债权产生最常见的原因。
4、★法律保护知识产权(P90)
(1)含义:知识产权是人们对其智力成果等依法享有的权利。
(2)种类: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
(3)原因:是社会财富的重要来源。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尊重劳动、保护创新。
(4)要求:我们要积极参与社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尊重他人的劳动,不做侵害他人智力成果的事情。
5、★法律保护继承权(P91)
(1)继承的方式:在我国,继承的方式有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两种。
①法定继承是指由法律直接规定继承人的范围及继承顺序,按法律规定的遗产份额分配原则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继承方式。
②遗嘱继承是指继承人按照被继承人所立的合法有效的遗嘱,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继承方式。
继承方式的法律效力: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它的最大优点在于被继承人能够充分按照自己的意愿处分财产。
第三框 保障财产权 随堂练
小宁的爸爸在镇上买了一套房子,全家在这套房子里住了三年。小宁升入高中后,爸爸将房子卖给了他人。小宁的爸爸依法行使了对这套房产的( A )
①占有权  ②使用权  ③处分权  ④收益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可以通过合法方式取得财产,并依法占有和使用,获得收益和进行处分。下列体现公民行使财产收益权的是( A )
A.将房屋出租他人收取租金  B.用合法收入购买家用轿车
C.将个人合法财产赠与他人  D.骑城市共享单车绿色出行
3. 小李骑电动车去超市,将车寄存在超市的存车处,超市存车处发给小李一张存车牌,并承诺凭当日的购物小票可以免费取车,但小李从超市出来取车时发现车已经丢失。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小李未与超市存车处签订合同,故存车处不用赔偿
B.小李与超市存车处成立保管合同,存车处应给予赔偿
C.存车处只有照看电动车的义务,无保管赔偿的义务
D.小李只有交了存车费才与存车处成立保管合同,否则合同不成立
4. 2024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显示,全国检察机关2023年起诉侵犯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及商业秘密等犯罪1.8万人,同比上升40.8%;办理知识产权民事行政诉讼监督案件2508件,是2022年的2.7倍。这警示青少年要( C )
A.健全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 B.增强全社会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C.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尊重创造 D.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5. 王某有一儿一女,平时生活全由其女儿照料,成年的儿子对他漠不关心。王某立下遗嘱,去世后遗产将全部留给女儿。对此,你的判断是( B )
①王某行使了对自己财产的处分权  ②其女儿获得遗产的方式是法定继承 
③其儿子没有履行赡养义务,丧失了继承权  ④其女儿不是法定继承人,无权继承遗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第十一课 远离违法犯罪
第一框 法不可违
1、违法行为的内涵和类型(P94)
(1)内涵: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应受惩罚的行为。
(2)类型:违法行为通常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①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是民事违法行为。
②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承担行政责任的行为是行政违法行为。
③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是刑事违法行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
【★选择题常考】区分违法行为的种类
违法行为 对社会的危害程度 违反的法律 举例 承担的法律责任
一般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相对轻微 民事法律规范 欠钱不还、侵犯肖像权、著作权、违反合同 民事责任: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等。
行政违法行为 相对轻微 行政法律规范 闯红灯、违反治安管理、扰乱公共秩序 行政责任:①行政处分(国家对违法的公职人员处以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处分)②行政处罚(行政机关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件、责令停产停业、行政拘留等处罚)
犯罪 刑事违法行为 严重 刑事法律规范 故意杀人、抢劫 刑事责任(刑罚处罚):①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②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联系 ①都是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要承担法律责任。②二者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如不及时改正,发展下去就可能走向犯罪。
【说明】
①区分违法行为的种类,看处罚最好判断,可参考P95和P98(上表最后一栏)
②“拘留”默认是行政拘留,适用于行政违法行为;“刑事拘留”适用于刑事违法行为。(刑事拘留是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所采取的临时剥夺其人身自由的强制方法。刑事拘留是一种强制措施而非刑事处罚手段。)
③“行政拘留”、“罚款”适用于行政违法行为,“拘役”、“罚金”适用于刑事违法行为(犯罪)。
2、★违反法律必须承担法律责任的原因和要求(P95)
(1)原因:只要是违法行为,都会对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造成损害,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要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要求:我们要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公平正义。
【判断】违法不一定犯罪,犯罪一定违法。(√)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刑事责任。(×)
第一框 法不可违 随堂练
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下列案例与违法行为类别对应正确的是( D )
案例 违法行为类别
①李某拾得他人的遗失物拒绝归还 行政违法行为
②於某因犯高空抛物被处罚金 民事违法行为
③刘某贩卖伪劣口罩20万只 刑事违法行为
④张某闯红灯被交警罚款 行政违法行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根据以下图示推断,张某的违法行为最有可能是( B )
A. 私自离校,旷课逃学 B. 散播谣言,扰乱秩序
C. 殴打他人,致其重伤 D. 敲诈勒索,数额巨大
3.中学生王某自从沉迷网络,就更加放纵自己,经常小偷小摸,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知悔改,后因拦路抢劫,被法院依法判刑。王某先被拘留后被判刑,是因为其行为分别为( D )
A.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 B.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C.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 D.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
第二框 犯罪与刑罚
1、刑法的含义和作用(P96)
(1)含义:刑法是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应当承担何种刑事责任和对犯罪人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
(2)★作用:我国刑法是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
2、★犯罪的基本特征?(P97-P98)
①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②犯罪是具有刑事违法性的行为。(刑事违法性是区分犯罪与其他违法行为的法律分界线。)
③犯罪是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说明】犯罪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严重社会危害性(最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应受刑罚处罚性(必然法律后果)。这一知识选择题经常考,而且经常故意混淆搭配。另外,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是严重社会危害性,“严重”二字也不可少。
3、刑罚的含义和类型(P98)
(1)含义:刑罚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所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利为主要内容。
(2)★类型:我国的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①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②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说明】主刑只能独立适用(即对一种犯罪只能适用一种主刑);附加刑既能独立适用,也能附加主刑使用。
4、★面对犯罪行为的正确做法(P98)
①面对犯罪行为,我们要敢于斗争,及时对受害者给予声援和救助;(见义勇为/有勇)
②更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有勇有谋地同犯罪行为作斗争。(见义“智”为/有谋)
第二框 犯罪与刑罚 随堂练
1.对下列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A )
A.醉驾要受到刑罚处罚 B.拘役属于行政处罚
C.拘役是附加刑的一种 D.醉驾只承担民事责任
2.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下列案例与违法行为类别对应不正确的是( B )
A.王某因散布谣言造成不良影响,被公安机关拘留10日——行政违法行为
B.小丽的哥哥骑摩托车不带头盔,被交警处以200元罚款——民事违法行为
C.大学生韩某因非法收购和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被处罚金5万元——刑事违法行为
D.孙某捏造事实,损害他人名誉,被要求消除影响,公开赔礼道歉——民事违法行为
3.对于故意高空抛物的,根据具体情形,以危害公共安全罪、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论处,特定情形要从重处罚。这警示我们要( D )
①胆大心细,向下抛物时要看清是否有行人 ②珍视生命,不做危害他人生命安全的事
③高空抛物必入刑,应在网上曝光抛物人信息 ④学法知法,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西安市雁塔区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吴某某等34人跨境电信网络诈骗案,其中法院以诈骗罪依法判处被告人吴某某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二万元。对此,下列解读错误的是( B )
A.吴某某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B.有期徒刑六年和罚金二万元是主刑
C.雁塔区法院作出宣判的依据是刑法 D.有期徒刑六年体现应受刑罚处罚性
5.下列对判决书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C )
判决书(摘选)
本院认为,依照的规定,判决如下:
被告人王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公共场所扒窃他人财物,构成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两年,并处罚金一万元。
A.判决的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B.判决书中的“本院”为人民检察院
C.被告人王某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D.判决书中的有期徒刑、罚金均为主刑
6.《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1)》中披露,2017-2021年,未成年人涉嫌严重暴力犯罪占比稳中有降,未成年人毒品犯罪占比持续下降,校园欺凌和暴力犯罪数量继续下降,但同时指出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低龄化趋势。这警示我们( D )
A.社会戾气在影响,消除犯罪无良方 B.少年犯罪危害大,全民执法重处罚
C.问题少年有问题,家校合力全解决 D.道德法律进头脑,防微杜渐助成长
第三框 严于律己
1、★如何做到严于律己,远离违法犯罪?(P100-P102)
①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
违法犯罪会对他人、社会和国家造成危害。我们要时刻警惕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那种认为自己年龄小与违法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
②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
(原因:很多犯罪都不是一朝一夕铸成的,而是有一条从不良行为到违法行为、再到犯罪的变化轨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干预、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作了明确规定,给我们划出了明确的是非界限。
③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自控力,严于律己,积极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防患于未然。
2、刑法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P100-P101相关链接)
①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②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③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④对依照前三款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⑤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第三框 严于律己 随堂练
1.某中学与市人民法院,共同举办了一场主题为“守护青春,普法宣传共成长”的普法活动。该中学法治副校长吴法官为师生们讲解了校园欺凌和性侵害的危害。这警示我们青少年要( D )
①预防违法犯罪,制定法律法规 ②加强学校保护,打击校园霸凌
③提高对校园欺凌和性侵害的认识,增强自我保护 ④树立法治观念,用法律的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某中学法治副校长在该校作法治报告时指出:“现在不少中学生认为夜不归宿、沉迷网络、偷偷进网吧打游戏、参与赌博且数额较大等行为无伤大雅。殊不知极有可能一步一步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上述所列行为中属于严重不良行为的是( D )
①夜不归宿 ②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③辱骂他人 ④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A.①③ B.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3.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防患于未然。分析小强同学的成长经历,你认为下列排序合理的是( A )
①小强不接受教训,因聚众斗殴、偷窃财物,被公安机关拘留
②小强自从结识了社会上的“朋友”,便无心学习,经常旷课打架,收到学校纪律处分
③小强用自己的切身经历告诫他人要防微杜渐,杜绝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远离犯罪
④小强仍不知悔改,为搞钱上网,和他人拦路抢劫,最终因抢劫罪被判刑
A. ② → ① → ④ → ③ B. ② → ③ → ① → ④
C. ② → ④ → ① → ③ D. ④ → ② → ③ → ①
4.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法律的规定警示我们( A )
①要防微杜渐,预防违法犯罪 ②要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
③只要不犯罪 ,犯点小错没关系 ④对未成年人过于严厉 ,需调整刑责年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生活在法治社会
第九课 法律为我们护航
第一框 日益完善的法律体系 第二框 法律保障生活
1、法律与生活的关系(P76蓝字)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保障,法律为我们的成长营造文明有序、和谐自由的环境。
2、(我国)法律体系的性质(本质)(P77)
①法律是统治阶级利益和意志的体现。
②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法律体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因此,我国的法律体系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法律体系。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P77)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立足国情和实际需要,加快推进各领域立法工作,形成并不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4、我国当前的立法进展是怎样的?为什么要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P78)
(1)立法进展:我国积极推进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生态文明、防范风险等重要领域立法,加快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立法步伐,努力健全国家治理急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
(2)原因:①社会生活的发展无止境,法律体系的完善也无止境。
②★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良好法治环境。
5、★如何理解“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原因、要求)?(P79、P75蓝字)
(1)原因:①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实施、束之高阁,或者实施不力、做表面文章,那制定再多法律也无济于事。②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远离违法犯罪,我们才能健康成长。③遵守法律,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
(2)要求:作为社会一员,我们不仅要关注法律体系建设,为法律的完善贡献力量,而且要从内心深处拥护法律,信仰法律的力量和价值,做到崇尚法律、遵守法律、捍卫法律,让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
6、★法律的作用?(P80-P81)
(1)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在国家治理、社会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法律的基本作用)
(2)法律维护社会秩序。
①法律通过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实现社会的有序运行;②通过建立和实行各种社会制度,维护社会的文明和谐;③通过调解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3)法律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①社会公共利益是全体社会成员的整体利益,蕴含每个人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法律通过设定个人权利的界限,平衡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②个人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不得滥用权利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4)法律促进社会发展。
①法律为促进各行业各领域事业发展,建立健康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秩序,提供方向指引和有力保障。②不断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强调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新时代社会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实现社会生活的制度化、法治化。
第九课 法律为我们护航 随堂练
1.近年来,随着无人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安全隐患日益凸显。为保障无人机飞行的规范性和公共安全,我国制定了《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这表明( )
A.我国已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 B.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C.我国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建设 D.公民法治意识不断地增强
2.“凡是你在的地方,我都在,我是法律,我保护你所有的生活!当你意识到法律其实就在身边,并运用法律保护自己时,法律才有意义!”对此,下面理解正确的是( )
A.法律的生命力和权威在于实施 B.有了法律保护,我们可以为所欲为
C.法律已经深深嵌入我们的生活之中 D.法律只有在保护公民时,才有意义
3.“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这反映法律( )
A.是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意志的体现 B.所有公民利益和意志的体现
C.为现代化国家提供良好的环境 D.能满足人民群众的一切需求
4. 我国第一个王朝——夏,以“禹刑”作为法律制度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古巴比伦将《汉谟拉比法典》刻在石柱上表明“君权神授”,实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以上共同说明了( )
A.法律只对一部分人有约束力 B.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意志的体现
C.法律是统治阶级利益和意志的体现 D.法律是人类社会从来就有的行为规范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采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这一法律条文表明( )
A.法律平衡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B.法律只保障我们正当的合法权益
C.法律规范我们生活又保障我们生活 D.法律促进各行业各领域事业发展
6.“木受绳则直,人学法则慎”“国因法而昌,法因人而贵”“良好的法律秩序是一切的基础”。这些名言警句充分说明法律( )
①为健康的社会秩序提供方向②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唯一标准③保障人民群众能够安居乐业④在国家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下列行为直接体现出法律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的是( )
A.晓齐在考试中作弊被学校给予警告处分 B.员工明明因多次迟到被公司扣除季度奖金
C.妈妈带小林去卫生院免费接种乙肝疫苗 D.小红积极参加“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8.《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第一条规定:“为了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保障中小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支持中小企业创业创新,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扩大城乡就业,发挥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制定本法。”这表明法律( A )
A.促进社会发展 B.保障个人生活 C.惩治违法犯罪 D.弘扬人文精神
第十课 走近民法典
第一框 认识民法典
1、民法典的地位(P83蓝字)
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2、民法典的调整范围和实施意义(P84)
(1)调整范围:民法典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2)实施意义:①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②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有利于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3、民法典是如何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的?(P84)
民法典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
4、★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哪些?(P85)
民法典确立了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等基本原则。
第一框 认识民法典 随堂练
1.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对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作出明确详实的规定,并规定侵权责任,被誉为“新时代人民权利的宣言书”。这说明民法典( )
①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 ②是保护未成年人的专门法律
③只规定我们应该履行的义务 ④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更好的法律保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现实生活中因救人反被告的事件时有发生,“扶不扶”“救不救”一度困扰公众。民法典明确了侵权人和受益人的各自责任,同时也明确了见义勇为者依法不承担民事责任,这有助于解决“英雄流血又流泪”的问题。上述材料表明民法典( )
A.彰显社会公德,符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要求 B.唤起社会良知,鼓励人们无条件地予以救助
C.更好地保护了侵权人的合法权益 D.进一步弘扬了团结友善的中华传统美德
3.民法典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 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 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这一规定表明( )
A.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B.法律只规定我们应该履行的义务
C.民法典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民法典规定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七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下列做法正确诠释了民法典诚信原则的是( )
①中学生陈某为兑现帮同学搞钱玩游戏的承诺而拦路抢劫 ②小丽答应小红不管什么情况,都要绝对保护小红的隐私
③商家在客户并不知情的情况下补发了交易中漏发的货物 ④吴某用十年时间兑现了为儿子偿还生前所欠债务的承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下列关于民法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民法典是一部对公民一切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 ②民法典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民法典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 ④民法典确立了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等基本原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第二框 保护人身权
1、如何正确认识人身权(P87)
(1)意义:拥有人身权,我们才能独立、自由、有尊严地生活。
(2)内容:人身权包括生命权、健康权、肖像权、隐私权等。
(3)要求:我们既要保护自己的人身权,也要尊重他人的人身权。
2、★法律保护人身权(P87-88)
(1)法律保护生命权和健康权(P87)
①意义:生命和健康是我们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
②要求:(对自己)当自身生命和健康受到他人非法侵害时,我们有权依法自卫和请求法律保护。(对他人)我们要关爱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做侵害他人生命和健康的事情。
(2)法律保护肖像权(P87)
①肖像的含义:肖像是每个人人体容貌的有形识别标志,再现了个人基本特征。
②肖像权的内容:我们有权依法制作、使用、公开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
③侵犯肖像权的行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见P88相关链接)。
(3)法律保护隐私权(P88)
①隐私的含义:隐私是我们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②意义:法律规定隐私权,划定了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保障了我们私生活的自由与安宁,保护我们的正常生活不受干扰、内心世界不被侵扰。尊重和保护隐私权既是法律规定,也是道德要求,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促进社会文明和谐。
第二框 保护人身权 随堂练
1. 2019年10月1日,《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正式施行,明确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转移、披露儿童个人信息的,应该征得儿童监护人的同意。《规定》实施( )
①有利于依法保护少年儿童的隐私权 ②能够杜绝儿童个人信息泄露
③有利于增强儿童的自我保护能力 ④对网络平台搜集儿童个人信息进行规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 王某犯下多起抢劫案,引起各方关注,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为了回应社会大众对该案的关注,当地普法办联合电视台对宣判过程进行拍摄报道。在狱中的王某得知此事后,认为电视台的新闻报道侵犯了他的肖像权,遂委托律师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本案中,电视台的行为( )
①侵犯了王某的名誉权和肖像权 ②已构成侵害王某的肖像权和隐私权
③是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没有侵犯其肖像权 ④依法报道违法犯罪案件,未侵犯公民权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 近年来,一些恶性的校园欺凌案件不时刺痛人们的神经,给社会敲响了警钟。在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到来之际,小明搜集到一张漫画(如图),下列对漫画认识正确的是( )
①欺凌者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权 ②面对校园欺凌要讲究策略、机智应对
③未成年人实施欺凌行为不用负法律责任 ④欺凌者的行为是犯罪行为,应受刑罚处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 小王到商场选购文具,被商场保安怀疑偷窃而强行带到办公室进行搜身。并宣称这是商场的防窃规定。小王准备控告商场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他的依据是( )
A.商场的行为侵犯了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 B.公民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
C.商场无权制定维护自身利益的规章制度 D.商场的行为侵犯公民的隐私权和荣誉权
第三框 保障财产权
1、法律保障财产权的原因和要求(P89)
(1)原因: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财产,财产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2)要求: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当合法财产受到侵害时,我们可以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法律保护合法财产的所有权(P89)
(1)含义: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权人对自己的财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
(2)意义:我们拥有的合法财产,是实现其他权利的物质基础。切实保护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对于保障人们的正常生活、激励人们创造和积累财富、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辨析 含义 举例
占有权 财产所有人对其财产的实际控制权 用自己的合法收入买了一辆汽车
使用权 财产所有人根据财产的性能和用途加以利用,以满足自己需要的权利 每天开车上下班
收益权 财产所有人在其经营、使用的财产上获得经济利益的权利 把汽车租给别人获得租金
处分权 指财产所有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处理其财产的权利 事实上的处分(如吃掉、用掉)和法律上的处分(如财产捐给、赠给、送给、卖给他人)
3、★法律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P90)
法律规定合同制度的意义:遵循诚信原则、依法履行合同是合同当事人的义务,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有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说明】合同是债权产生最常见的原因。
4、★法律保护知识产权(P90)
(1)含义:知识产权是人们对其智力成果等依法享有的权利。
(2)种类: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
(3)原因:是社会财富的重要来源。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尊重劳动、保护创新。
(4)要求:我们要积极参与社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尊重他人的劳动,不做侵害他人智力成果的事情。
5、★法律保护继承权(P91)
(1)继承的方式:在我国,继承的方式有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两种。
①法定继承是指由法律直接规定继承人的范围及继承顺序,按法律规定的遗产份额分配原则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继承方式。
②遗嘱继承是指继承人按照被继承人所立的合法有效的遗嘱,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继承方式。
继承方式的法律效力: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它的最大优点在于被继承人能够充分按照自己的意愿处分财产。
第三框 保障财产权 随堂练
小宁的爸爸在镇上买了一套房子,全家在这套房子里住了三年。小宁升入高中后,爸爸将房子卖给了他人。小宁的爸爸依法行使了对这套房产的( )
①占有权  ②使用权  ③处分权  ④收益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可以通过合法方式取得财产,并依法占有和使用,获得收益和进行处分。下列体现公民行使财产收益权的是( )
A.将房屋出租他人收取租金  B.用合法收入购买家用轿车
C.将个人合法财产赠与他人  D.骑城市共享单车绿色出行
3. 小李骑电动车去超市,将车寄存在超市的存车处,超市存车处发给小李一张存车牌,并承诺凭当日的购物小票可以免费取车,但小李从超市出来取车时发现车已经丢失。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李未与超市存车处签订合同,故存车处不用赔偿
B.小李与超市存车处成立保管合同,存车处应给予赔偿
C.存车处只有照看电动车的义务,无保管赔偿的义务
D.小李只有交了存车费才与存车处成立保管合同,否则合同不成立
4. 2024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显示,全国检察机关2023年起诉侵犯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及商业秘密等犯罪1.8万人,同比上升40.8%;办理知识产权民事行政诉讼监督案件2508件,是2022年的2.7倍。这警示青少年要( )
A.健全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 B.增强全社会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C.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尊重创造 D.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5. 王某有一儿一女,平时生活全由其女儿照料,成年的儿子对他漠不关心。王某立下遗嘱,去世后遗产将全部留给女儿。对此,你的判断是( )
①王某行使了对自己财产的处分权  ②其女儿获得遗产的方式是法定继承 
③其儿子没有履行赡养义务,丧失了继承权  ④其女儿不是法定继承人,无权继承遗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第十一课 远离违法犯罪
第一框 法不可违
1、违法行为的内涵和类型(P94)
(1)内涵: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应受惩罚的行为。
(2)类型:违法行为通常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①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是民事违法行为。
②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承担行政责任的行为是行政违法行为。
③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是刑事违法行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
【★选择题常考】区分违法行为的种类
违法行为 对社会的危害程度 违反的法律 举例 承担的法律责任
一般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相对轻微 民事法律规范 欠钱不还、侵犯肖像权、著作权、违反合同 民事责任: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等。
行政违法行为 相对轻微 行政法律规范 闯红灯、违反治安管理、扰乱公共秩序 行政责任:①行政处分(国家对违法的公职人员处以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处分)②行政处罚(行政机关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件、责令停产停业、行政拘留等处罚)
犯罪 刑事违法行为 严重 刑事法律规范 故意杀人、抢劫 刑事责任(刑罚处罚):①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②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联系 ①都是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要承担法律责任。②二者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如不及时改正,发展下去就可能走向犯罪。
【说明】
①区分违法行为的种类,看处罚最好判断,可参考P95和P98(上表最后一栏)
②“拘留”默认是行政拘留,适用于行政违法行为;“刑事拘留”适用于刑事违法行为。(刑事拘留是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所采取的临时剥夺其人身自由的强制方法。刑事拘留是一种强制措施而非刑事处罚手段。)
③“行政拘留”、“罚款”适用于行政违法行为,“拘役”、“罚金”适用于刑事违法行为(犯罪)。
2、★违反法律必须承担法律责任的原因和要求(P95)
(1)原因:只要是违法行为,都会对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造成损害,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要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要求:我们要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公平正义。
【判断】违法不一定犯罪,犯罪一定违法。(√)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刑事责任。(×)
第一框 法不可违 随堂练
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下列案例与违法行为类别对应正确的是( )
案例 违法行为类别
①李某拾得他人的遗失物拒绝归还 行政违法行为
②於某因犯高空抛物被处罚金 民事违法行为
③刘某贩卖伪劣口罩20万只 刑事违法行为
④张某闯红灯被交警罚款 行政违法行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根据以下图示推断,张某的违法行为最有可能是( )
A. 私自离校,旷课逃学 B. 散播谣言,扰乱秩序
C. 殴打他人,致其重伤 D. 敲诈勒索,数额巨大
3.中学生王某自从沉迷网络,就更加放纵自己,经常小偷小摸,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知悔改,后因拦路抢劫,被法院依法判刑。王某先被拘留后被判刑,是因为其行为分别为( )
A.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 B.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C.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 D.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
第二框 犯罪与刑罚
1、刑法的含义和作用(P96)
(1)含义:刑法是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应当承担何种刑事责任和对犯罪人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
(2)★作用:我国刑法是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
2、★犯罪的基本特征?(P97-P98)
①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②犯罪是具有刑事违法性的行为。(刑事违法性是区分犯罪与其他违法行为的法律分界线。)
③犯罪是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说明】犯罪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严重社会危害性(最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应受刑罚处罚性(必然法律后果)。这一知识选择题经常考,而且经常故意混淆搭配。另外,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是严重社会危害性,“严重”二字也不可少。
3、刑罚的含义和类型(P98)
(1)含义:刑罚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所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利为主要内容。
(2)★类型:我国的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①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②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说明】主刑只能独立适用(即对一种犯罪只能适用一种主刑);附加刑既能独立适用,也能附加主刑使用。
4、★面对犯罪行为的正确做法(P98)
①面对犯罪行为,我们要敢于斗争,及时对受害者给予声援和救助;(见义勇为/有勇)
②更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有勇有谋地同犯罪行为作斗争。(见义“智”为/有谋)
第二框 犯罪与刑罚 随堂练
1.对下列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
A.醉驾要受到刑罚处罚 B.拘役属于行政处罚
C.拘役是附加刑的一种 D.醉驾只承担民事责任
2.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下列案例与违法行为类别对应不正确的是( )
A.王某因散布谣言造成不良影响,被公安机关拘留10日——行政违法行为
B.小丽的哥哥骑摩托车不带头盔,被交警处以200元罚款——民事违法行为
C.大学生韩某因非法收购和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被处罚金5万元——刑事违法行为
D.孙某捏造事实,损害他人名誉,被要求消除影响,公开赔礼道歉——民事违法行为
3.对于故意高空抛物的,根据具体情形,以危害公共安全罪、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论处,特定情形要从重处罚。这警示我们要( )
①胆大心细,向下抛物时要看清是否有行人 ②珍视生命,不做危害他人生命安全的事
③高空抛物必入刑,应在网上曝光抛物人信息 ④学法知法,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西安市雁塔区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吴某某等34人跨境电信网络诈骗案,其中法院以诈骗罪依法判处被告人吴某某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二万元。对此,下列解读错误的是( )
A.吴某某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B.有期徒刑六年和罚金二万元是主刑
C.雁塔区法院作出宣判的依据是刑法 D.有期徒刑六年体现应受刑罚处罚性
5.下列对判决书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
判决书(摘选)
本院认为,依照的规定,判决如下:
被告人王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公共场所扒窃他人财物,构成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两年,并处罚金一万元。
A.判决的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B.判决书中的“本院”为人民检察院
C.被告人王某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D.判决书中的有期徒刑、罚金均为主刑
6.《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1)》中披露,2017-2021年,未成年人涉嫌严重暴力犯罪占比稳中有降,未成年人毒品犯罪占比持续下降,校园欺凌和暴力犯罪数量继续下降,但同时指出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低龄化趋势。这警示我们( )
A.社会戾气在影响,消除犯罪无良方 B.少年犯罪危害大,全民执法重处罚
C.问题少年有问题,家校合力全解决 D.道德法律进头脑,防微杜渐助成长
第三框 严于律己
1、★如何做到严于律己,远离违法犯罪?(P100-P102)
①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
违法犯罪会对他人、社会和国家造成危害。我们要时刻警惕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那种认为自己年龄小与违法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
②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
(原因:很多犯罪都不是一朝一夕铸成的,而是有一条从不良行为到违法行为、再到犯罪的变化轨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干预、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作了明确规定,给我们划出了明确的是非界限。
③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自控力,严于律己,积极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防患于未然。
2、刑法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P100-P101相关链接)
①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②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③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④对依照前三款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⑤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第三框 严于律己 随堂练
1.某中学与市人民法院,共同举办了一场主题为“守护青春,普法宣传共成长”的普法活动。该中学法治副校长吴法官为师生们讲解了校园欺凌和性侵害的危害。这警示我们青少年要( )
①预防违法犯罪,制定法律法规 ②加强学校保护,打击校园霸凌
③提高对校园欺凌和性侵害的认识,增强自我保护 ④树立法治观念,用法律的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某中学法治副校长在该校作法治报告时指出:“现在不少中学生认为夜不归宿、沉迷网络、偷偷进网吧打游戏、参与赌博且数额较大等行为无伤大雅。殊不知极有可能一步一步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上述所列行为中属于严重不良行为的是( )
①夜不归宿 ②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③辱骂他人 ④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A.①③ B.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3.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防患于未然。分析小强同学的成长经历,你认为下列排序合理的是( )
①小强不接受教训,因聚众斗殴、偷窃财物,被公安机关拘留
②小强自从结识了社会上的“朋友”,便无心学习,经常旷课打架,收到学校纪律处分
③小强用自己的切身经历告诫他人要防微杜渐,杜绝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远离犯罪
④小强仍不知悔改,为搞钱上网,和他人拦路抢劫,最终因抢劫罪被判刑
A. ② → ① → ④ → ③ B. ② → ③ → ① → ④
C. ② → ④ → ① → ③ D. ④ → ② → ③ → ①
4.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法律的规定警示我们( )
①要防微杜渐,预防违法犯罪 ②要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
③只要不犯罪 ,犯点小错没关系 ④对未成年人过于严厉 ,需调整刑责年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