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考点集训】统编版(2024)道法七下第三单元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知识提纲+练习(教师版+学生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考点集训】统编版(2024)道法七下第三单元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知识提纲+练习(教师版+学生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六课 传承核心思想理念
第一框 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特点(P49蓝字)
(1)重要性: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②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2)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2、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和做法?(P49蓝字)
(1)原因: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2)做法:①要传承核心思想理念、弘扬中华人文精神、践行中华传统美德;②要用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坚定文化自信,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的地位和作用(P50正文+蓝字)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深邃博大,是解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密码。
②长期以来,这些思想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至今仍然散发着历久弥新的魅力。
③有助于我们理解、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我们走好人生道路提供有益启迪。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的内涵(P51-P53)
(1)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华民族对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有深刻的思考,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主张尊重、顺应大自然运行的规律,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
(2)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
中华民族倡导做人做事要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条件出发,既怀抱梦想,又关注现实,在实践中探求真知,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正确对待和处理事情。
(3)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
中华民族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生生不息、不断变化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创造与创新。
(4)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
中华民族主张“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认为社会发展必须惠及人民,满足人民实际的利益需求,让人民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
第一框 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 随堂练
1.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新征程上,要继续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听真话、察实情。为此,我们应该( C )
①真诚倾听群众呼声,关注现实 ②尊重、顺应大自然的运行规律
③从群众的急难出发,为民解困 ④真实反映群众愿望,实事求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昆明滇池边,3万多只来自西伯利亚的红嘴鸥惬意地享受着春城的暖阳;红河蝴蝶谷,上亿只蝴蝶宝宝羽化成蝶;滇东罗平,百万亩金黄色油菜花竞相绽放;澜沧景迈山中,千年古茶林云雾缭绕、神秘幽深.....这就是我们美丽的云南。这样的美景得益于云南( A )
①尊重、顺应大自然运行的规律 ②贯彻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
③坚持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的思想 ④践行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的理念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3.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五年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连续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稳步提升城乡低保、优待抚恤,失业和工伤保障标准。健全残疾人保障和关爱服务体系,健全社会救助体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女入学问题。这些举措( B )
①体现了党和政府践行重民本的核心思想理念 ②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保障公平正义
③表明公平正义的实现需要法治保障 ④体现了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我国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实现3046公里生态屏障全面锁边“合龙”;浙江加快推广"以竹代塑”产品。这些措施体现了( A )
①尚和合的思想理念 ②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③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 ④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第二框 做核心思想理念的传承者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的形成及内涵?(P54)
(1)形成过程: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逐渐凝结为具有主导性、根本性意义的核心思想理念。
(2)基本内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
★各核心思想理念的具体要求与实践意义是什么?(P54-P56)
理念 具体要求 实践意义
讲仁爱(P54) ①爱亲人、爱社会、爱万物;②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实现“由亲及众及人类及万物”的扩展。 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温情传递。
重民本(P54) ①以人民为中心,爱民保民利民;②站稳人民立场,增强服务人民的本领。 赢得人民的支持,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守诚信(P55) ①真实无欺、言行一致;②树立诚信意识,做诚实守信之人。 维护社会信任基础,保障经济与伦理秩序。
崇正义(P56) ①坚持做正确的事,做符合道义的事;②在面对个人利益选择时,我们应当将道义置于优先位置,让我们的言行合乎道义。 弘扬社会正气,坚守民族大义,才能保障个体尊严与社会正义,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尚和合(P56) ①追求和谐,强调多样性统一;②正确看待差异与矛盾,坚持多样性统一,构建和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关系、优化资源配置、保障人与自然共生共荣,为文明永续提供内在动力。
求大同(P56) ①胸怀天下,追求和谐美好的理想社会;②热爱祖国和人民,积极为人类进步和进步作贡献。 推动全球治理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跨学科】本框核心思想理念各自对应的常见古语、名言汇总如下:
讲仁爱 “亲亲”“仁民”“爱物” 仁者爱人
重民本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
守诚信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 一个企业的成功,始于质量,成于诚信
崇正义 “君子义以为上”“见利思义”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激浊扬清,嫉恶好善
尚和合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求大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二框 做核心思想理念的传承者 随堂练
1.下面内容是同学们收集的资料,资料内容反映的主题应是( C )
苏武被困匈奴19年,须发尽白不易志。文天祥拒绝元朝高官厚禄的收买,英勇就义。
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
A.尚和合 B.重民本 C.崇正义 D.守诚信
2.安徽省桐城市的“六尺巷”、西递村的“作退一步想”墙角、临涣古镇的“一杯茶调解法”,这些蕴藏在徽风皖韵里的化解纠纷的方法共同体现了( B )
A.守诚信的核心思想理念 B.尚和合的核心思想理念 C.求大同的核心思想理念 D.重民本的核心思想理念
3.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在讲话中强调,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该讲话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有( B )
①尚和合 ②重民本 ③崇正义 ④谋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4.游客曲先生在橘子洲游玩时不慎丢失手机,一时身无分文,急需购票返回山西。观光旅游车队驾驶员周娇掏出身上所有现金并兑换零钱凑给他。曲先生回到山西后,联系上周娇并归还了600元借款。我们可以从故事中体会到( A )
①诚实守信,为人之本②仁爱爱人,美德闪光
③行己有耻,闻过则改④平等待人,文明有礼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第七课 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第一框 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 第二框 做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
1、★中华人文精神的价值(P59、P58蓝字、P62)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索和道德情操的涵养。
②(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成就美好人生。
③历史上的中华人文精神,渗透在诗书礼乐等精神文明的创造中,发挥了强大的熏陶教化、凝聚示范作用。
2、★中华人文精神的主要体现及其作用(P59-P61)
中华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处世方法、教化思想、美学追求、生活理念等诸多方面。
(1)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
①内涵:求同存异,就是既找出共同点,找到最大公约数,又保留不同点,尊重不同意见。和而不同,就是倡导和谐相处,协调不同意见,但不盲从苟同。
②作用:求同能让人们更加亲近、友善,存异则让人们彼此尊重、包容。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有助于解决人际矛盾,为化解当代社会冲突提供重要启示。
(2)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
①内涵:各种各样的文化表现形式都承载着做人做事的道理,可以教育人、感化人,成就理想人格。
②作用: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对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精神境界具有重要意义。
(3)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①体现:诗歌、舞蹈、绘画、书法等文艺作品不但具有美妙形态,而且富有独特神韵,可谓“形具而神生”。在文化生活中,人们追求立象尽意,主张将人的思想情感与外界景物融为一体。
②作用: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气质。
(4)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①体现:中华民族倡导俭朴、简约的生活方式,强调不为物役,追求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和谐统一。
②作用: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有助于人们坚守做人的品格,克服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有利于真正实现人的价值。
3、★如何弘扬中华人文精神?(P63-P64)
(1)弘扬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
体现:中华民族推崇“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主张“四海之内皆兄弟”,提倡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
要求:我们应当正确运用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方法,为促进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2)弘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
体现:立己达人,兼善天下。
要求:①我们要积极进取,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努力奋进;②爱人利人,择善而行,追求至善的人生境界。③我们应当向榜样学习,勇担使命,久久为功,争做向上向善的好少年。
第七课 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随堂练
1. 春秋时期,管仲和鲍叔牙是好友。两人虽然性格和才能各异,但能够相互理解和尊重,共同为齐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这启示我们与他人相处应该( C )
A.友好相处,消除差异 B.相互尊重,逐渐趋同 C.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D.开放包容,全盘模仿
2. 面对当今世界的种种偏见、对抗、分裂,中国积极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强调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让一切文明的精华造福当今、造福人类。材料蕴含的中国智慧有( C )
①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②兼收并蓄、交流互鉴 ③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④革故鼎新、与时俱进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3. 《石灰吟》是明代文学家于谦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表达了于谦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启迪人们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体现了( B )
A. 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 B.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
C. 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D. 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4.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取材于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青绿两色,点染出中国山水的清朗峻秀;舞步蹁跹,传递出传统文墨的意蕴悠远。这体现了( C )
A. 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 B.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
C. 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D. 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5.“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这些诗作感情真挚、朴素自然,表达了他( D )
A. 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 B.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
C. 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D. 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6. 某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围绕建立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面向学生征集宣传标语。下列标语不适用的有( D )
①人而无礼,焉以为德 ②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③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④天地之大,黎元为本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第八课 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第一框 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 第二框 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
1、中华传统美德的地位和作用(P65蓝字、P66、P68)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
运用好这些宝贵资源,有助于我们明是非、辨善恶、知荣辱,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困惑,提升社会道德水平,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华传统美德是进行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道德理念和规范,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③★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2、★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及其体现、作用(P66-P68)
(1)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
①体现:判断一切是非、善恶、荣辱,都需要明确的标准。“由义为荣,背义为辱。”中华民族一贯以遵守道德为荣,以违背道德为耻。
②作用:这一荣辱观念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人日用而不觉的道德标准。
(2)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①体现:“德者,本也。”“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崇道德、一心向善的优良传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②作用:不断向有美德、有才能、有贡献的人学习,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
①体现:“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将自己的前途命运与祖国兴衰、民族存亡紧紧联系在一起,尽心竭力报效国家。
②作用:爱国情怀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
①体现:中华民族强调“明伦”“尽责”,要求每个人明确认识到自己的人伦职责,不仅要担负起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而且要兼济天下,为天下人谋幸福。
②作用:这种担当意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和崇高境界,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支撑。
3、★如何践行中华传统美德?(P68-P71)
在生活中,我们要大力弘扬和践行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1)做自强不息的人。
①原因: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的精神动力。
②做法: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应当自立自强、刚健有为,以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不断开辟人生的新天地。
(2)做敬业乐群的人。
①做法:对待学习和工作,我们要专心致志,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我们要乐于与他人交往,在集体中与人和睦相处、团结协作。
②原因:只有敬业乐群,才能成就事业,实现人生价值。
(3)做扶危济困的人。
①做法:“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当他人身处困境时,我们应当主动伸出援助之手。“仗义疏财”“雪中送炭”等成语是扶危济困美德的集中体现。
②原因:助人者,人恒助之;正是有了这种美德,我们的社会才是一个充满爱心与温情的文明社会。
(4)做见义勇为的人。
做法:①真正勇敢的人具有捍卫正义的勇毅精神,并能付诸行动。②当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时,当他人遇到危难时,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帮助他人。
(5)做孝老爱亲的人。
①原因:百善孝为先。“孝”的本质是“爱”和“敬”。
②做法:我们应当孝敬老人,爱护亲人,将爱的情感和责任扩展到全社会。
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随堂练
1.从诗经中的“夙夜在公”到《尚书》中的“以公灭私”,再到西汉贾谊《治安策》中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从明朝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清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再到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我们可以看出( B )
A.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 B.传统美德已融入我们的价值观,成为文化基因
C.爱国主义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D.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青少年应当身体力行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我们要在生活中寻找“贤”,将他们作为榜样。下列同学的行为与之相符的是( B )
A.初一(1)班的小勇迟到后为了班级不扣分,报了(2)班
B.小东看到叔叔参加志愿者活动,也到社区做志愿者
C.马上毕业的小丽为了留纪念,和同学爬上雕像合照
D.小新看到一些人闯红灯过马路,也跟着过了马路
3.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下表中嘉言金句与中华传统美德对应恰当的是( C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古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今有“宁肯高原埋忠骨,绝不丢失一寸土”,卫国戍边的万千官兵守边护边、不怕牺牲,像钉子一样牢牢钉在战位上。他们宁洒热血、不失寸土( D )
①反映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 ②彰显新时代戍边英雄官兵的昂扬风貌
③突显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 ④有效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和边境稳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 下框为某班黑板报中的一段文字,该期黑板报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D )
A.规划美好人生 B.坚定理想信念 C.关心国家发展 D.弘扬传统美德
6.中华传统美德,践行方显其力量。下列人物事迹与其身体力行的美德一致的有( C )
①韩旭辉扎根基层20余载,用生命诠释了人民公仆本色——敬业乐群,名誉至上
②王宇鹏母亲病危,他毅然决然为母亲捐献自己三分之一的肝脏——孝敬长辈,爱护亲人
③杭州亚运会蹦床决赛王梓赛失误,他汲取经验,不断努力,在巴黎奥运会斩获银牌——战胜困难,自强不息
④外卖小哥左文凯在送餐途中发现有火灾,毫不犹豫逆行上楼灭火,并救出行动不便的老人——专心致志,尽职尽责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7. 一位卖菜老人骑三轮车过马路时,剐蹭了正常行驶的汽车,交警认定卖菜老人全责。车主体谅老人的不易,便主动放弃索赔,老人坚持要把自己身上仅有的现金赔给车主。这位卖菜老人的行为( B )
①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②能够彻底消除违法失信现象
③践行了诚信的核心价值观 ④能够保障社会生活井然有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2025年1月7日,2024年第四季度“陕西好人榜”发布。本次上榜的好人中,有以柔弱之肩承担家庭重担,16年如一日照顾痴哑失明姑姐的李彩霞;有带着“图书馆”走学校、进山区,把“爱上阅读”的种子植入8万多名儿童心中的图书馆馆长焦美宁;有捡到巨款不为所动,尽显当代学子好风尚的雷腾……一个个“凡人英雄”( D )
①凝聚开拓创新的力量之源 ②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树立道德标杆,传递道德力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六课 传承核心思想理念
第一框 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特点(P49蓝字)
(1)重要性: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②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2)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2、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和做法?(P49蓝字)
(1)原因: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2)做法:①要传承核心思想理念、弘扬中华人文精神、践行中华传统美德;②要用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坚定文化自信,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的地位和作用(P50正文+蓝字)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深邃博大,是解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密码。
②长期以来,这些思想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至今仍然散发着历久弥新的魅力。
③有助于我们理解、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我们走好人生道路提供有益启迪。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的内涵(P51-P53)
(1)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华民族对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有深刻的思考,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主张尊重、顺应大自然运行的规律,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
(2)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
中华民族倡导做人做事要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条件出发,既怀抱梦想,又关注现实,在实践中探求真知,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正确对待和处理事情。
(3)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
中华民族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生生不息、不断变化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创造与创新。
(4)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
中华民族主张“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认为社会发展必须惠及人民,满足人民实际的利益需求,让人民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
第一框 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 随堂练
1.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新征程上,要继续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听真话、察实情。为此,我们应该( )
①真诚倾听群众呼声,关注现实 ②尊重、顺应大自然的运行规律
③从群众的急难出发,为民解困 ④真实反映群众愿望,实事求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昆明滇池边,3万多只来自西伯利亚的红嘴鸥惬意地享受着春城的暖阳;红河蝴蝶谷,上亿只蝴蝶宝宝羽化成蝶;滇东罗平,百万亩金黄色油菜花竞相绽放;澜沧景迈山中,千年古茶林云雾缭绕、神秘幽深.....这就是我们美丽的云南。这样的美景得益于云南( )
①尊重、顺应大自然运行的规律 ②贯彻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
③坚持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的思想 ④践行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的理念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3.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五年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连续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稳步提升城乡低保、优待抚恤,失业和工伤保障标准。健全残疾人保障和关爱服务体系,健全社会救助体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女入学问题。这些举措( )
①体现了党和政府践行重民本的核心思想理念 ②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保障公平正义
③表明公平正义的实现需要法治保障 ④体现了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我国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实现3046公里生态屏障全面锁边“合龙”;浙江加快推广"以竹代塑”产品。这些措施体现了( )
①尚和合的思想理念 ②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③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 ④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第二框 做核心思想理念的传承者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的形成及内涵?(P54)
(1)形成过程: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逐渐凝结为具有主导性、根本性意义的核心思想理念。
(2)基本内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
★各核心思想理念的具体要求与实践意义是什么?(P54-P56)
理念 具体要求 实践意义
讲仁爱(P54) ①爱亲人、爱社会、爱万物;②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实现“由亲及众及人类及万物”的扩展。 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温情传递。
重民本(P54) ①以人民为中心,爱民保民利民;②站稳人民立场,增强服务人民的本领。 赢得人民的支持,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守诚信(P55) ①真实无欺、言行一致;②树立诚信意识,做诚实守信之人。 维护社会信任基础,保障经济与伦理秩序。
崇正义(P56) ①坚持做正确的事,做符合道义的事;②在面对个人利益选择时,我们应当将道义置于优先位置,让我们的言行合乎道义。 弘扬社会正气,坚守民族大义,才能保障个体尊严与社会正义,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尚和合(P56) ①追求和谐,强调多样性统一;②正确看待差异与矛盾,坚持多样性统一,构建和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关系、优化资源配置、保障人与自然共生共荣,为文明永续提供内在动力。
求大同(P56) ①胸怀天下,追求和谐美好的理想社会;②热爱祖国和人民,积极为人类进步和进步作贡献。 推动全球治理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跨学科】本框核心思想理念各自对应的常见古语、名言汇总如下:
讲仁爱 “亲亲”“仁民”“爱物” 仁者爱人
重民本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
守诚信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 一个企业的成功,始于质量,成于诚信
崇正义 “君子义以为上”“见利思义”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激浊扬清,嫉恶好善
尚和合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求大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二框 做核心思想理念的传承者 随堂练
1.下面内容是同学们收集的资料,资料内容反映的主题应是( )
苏武被困匈奴19年,须发尽白不易志。文天祥拒绝元朝高官厚禄的收买,英勇就义。
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
A.尚和合 B.重民本 C.崇正义 D.守诚信
2.安徽省桐城市的“六尺巷”、西递村的“作退一步想”墙角、临涣古镇的“一杯茶调解法”,这些蕴藏在徽风皖韵里的化解纠纷的方法共同体现了( )
A.守诚信的核心思想理念 B.尚和合的核心思想理念
C.求大同的核心思想理念 D.重民本的核心思想理念
3.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在讲话中强调,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该讲话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有( )
①尚和合 ②重民本 ③崇正义 ④谋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4.游客曲先生在橘子洲游玩时不慎丢失手机,一时身无分文,急需购票返回山西。观光旅游车队驾驶员周娇掏出身上所有现金并兑换零钱凑给他。曲先生回到山西后,联系上周娇并归还了600元借款。我们可以从故事中体会到( )
①诚实守信,为人之本②仁爱爱人,美德闪光
③行己有耻,闻过则改④平等待人,文明有礼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第七课 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第一框 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 第二框 做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
1、★中华人文精神的价值(P59、P58蓝字、P62)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索和道德情操的涵养。
②(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成就美好人生。
③历史上的中华人文精神,渗透在诗书礼乐等精神文明的创造中,发挥了强大的熏陶教化、凝聚示范作用。
2、★中华人文精神的主要体现及其作用(P59-P61)
中华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处世方法、教化思想、美学追求、生活理念等诸多方面。
(1)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
①内涵:求同存异,就是既找出共同点,找到最大公约数,又保留不同点,尊重不同意见。和而不同,就是倡导和谐相处,协调不同意见,但不盲从苟同。
②作用:求同能让人们更加亲近、友善,存异则让人们彼此尊重、包容。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有助于解决人际矛盾,为化解当代社会冲突提供重要启示。
(2)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
①内涵:各种各样的文化表现形式都承载着做人做事的道理,可以教育人、感化人,成就理想人格。
②作用: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对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精神境界具有重要意义。
(3)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①体现:诗歌、舞蹈、绘画、书法等文艺作品不但具有美妙形态,而且富有独特神韵,可谓“形具而神生”。在文化生活中,人们追求立象尽意,主张将人的思想情感与外界景物融为一体。
②作用: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气质。
(4)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①体现:中华民族倡导俭朴、简约的生活方式,强调不为物役,追求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和谐统一。
②作用: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有助于人们坚守做人的品格,克服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有利于真正实现人的价值。
3、★如何弘扬中华人文精神?(P63-P64)
(1)弘扬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
体现:中华民族推崇“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主张“四海之内皆兄弟”,提倡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
要求:我们应当正确运用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方法,为促进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2)弘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
体现:立己达人,兼善天下。
要求:①我们要积极进取,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努力奋进;②爱人利人,择善而行,追求至善的人生境界。③我们应当向榜样学习,勇担使命,久久为功,争做向上向善的好少年。
第七课 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随堂练
1. 春秋时期,管仲和鲍叔牙是好友。两人虽然性格和才能各异,但能够相互理解和尊重,共同为齐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这启示我们与他人相处应该( )
A.友好相处,消除差异 B.相互尊重,逐渐趋同 C.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D.开放包容,全盘模仿
2. 面对当今世界的种种偏见、对抗、分裂,中国积极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强调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让一切文明的精华造福当今、造福人类。材料蕴含的中国智慧有( )
①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②兼收并蓄、交流互鉴 ③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④革故鼎新、与时俱进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3. 《石灰吟》是明代文学家于谦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表达了于谦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启迪人们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体现了( )
A. 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 B.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
C. 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D. 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4.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取材于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青绿两色,点染出中国山水的清朗峻秀;舞步蹁跹,传递出传统文墨的意蕴悠远。这体现了( )
A. 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 B.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
C. 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D. 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5.“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这些诗作感情真挚、朴素自然,表达了他( )
A. 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 B.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
C. 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D. 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6. 某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围绕建立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面向学生征集宣传标语。下列标语不适用的有( )
①人而无礼,焉以为德 ②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③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④天地之大,黎元为本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第八课 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第一框 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 第二框 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
1、中华传统美德的地位和作用(P65蓝字、P66、P68)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
运用好这些宝贵资源,有助于我们明是非、辨善恶、知荣辱,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困惑,提升社会道德水平,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华传统美德是进行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道德理念和规范,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③★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2、★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及其体现、作用(P66-P68)
(1)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
①体现:判断一切是非、善恶、荣辱,都需要明确的标准。“由义为荣,背义为辱。”中华民族一贯以遵守道德为荣,以违背道德为耻。
②作用:这一荣辱观念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人日用而不觉的道德标准。
(2)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①体现:“德者,本也。”“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崇道德、一心向善的优良传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②作用:不断向有美德、有才能、有贡献的人学习,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
①体现:“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将自己的前途命运与祖国兴衰、民族存亡紧紧联系在一起,尽心竭力报效国家。
②作用:爱国情怀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
①体现:中华民族强调“明伦”“尽责”,要求每个人明确认识到自己的人伦职责,不仅要担负起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而且要兼济天下,为天下人谋幸福。
②作用:这种担当意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和崇高境界,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支撑。
3、★如何践行中华传统美德?(P68-P71)
在生活中,我们要大力弘扬和践行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1)做自强不息的人。
①原因: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的精神动力。
②做法: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应当自立自强、刚健有为,以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不断开辟人生的新天地。
(2)做敬业乐群的人。
①做法:对待学习和工作,我们要专心致志,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我们要乐于与他人交往,在集体中与人和睦相处、团结协作。
②原因:只有敬业乐群,才能成就事业,实现人生价值。
(3)做扶危济困的人。
①做法:“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当他人身处困境时,我们应当主动伸出援助之手。“仗义疏财”“雪中送炭”等成语是扶危济困美德的集中体现。
②原因:助人者,人恒助之;正是有了这种美德,我们的社会才是一个充满爱心与温情的文明社会。
(4)做见义勇为的人。
做法:①真正勇敢的人具有捍卫正义的勇毅精神,并能付诸行动。②当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时,当他人遇到危难时,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帮助他人。
(5)做孝老爱亲的人。
①原因:百善孝为先。“孝”的本质是“爱”和“敬”。
②做法:我们应当孝敬老人,爱护亲人,将爱的情感和责任扩展到全社会。
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随堂练
1.从诗经中的“夙夜在公”到《尚书》中的“以公灭私”,再到西汉贾谊《治安策》中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从明朝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清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再到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我们可以看出( )
A.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 B.传统美德已融入我们的价值观,成为文化基因
C.爱国主义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D.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青少年应当身体力行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我们要在生活中寻找“贤”,将他们作为榜样。下列同学的行为与之相符的是( )
A.初一(1)班的小勇迟到后为了班级不扣分,报了(2)班
B.小东看到叔叔参加志愿者活动,也到社区做志愿者
C.马上毕业的小丽为了留纪念,和同学爬上雕像合照
D.小新看到一些人闯红灯过马路,也跟着过了马路
3.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下表中嘉言金句与中华传统美德对应恰当的是(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古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今有“宁肯高原埋忠骨,绝不丢失一寸土”,卫国戍边的万千官兵守边护边、不怕牺牲,像钉子一样牢牢钉在战位上。他们宁洒热血、不失寸土( )
①反映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 ②彰显新时代戍边英雄官兵的昂扬风貌
③突显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 ④有效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和边境稳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 下框为某班黑板报中的一段文字,该期黑板报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规划美好人生 B.坚定理想信念 C.关心国家发展 D.弘扬传统美德
6.中华传统美德,践行方显其力量。下列人物事迹与其身体力行的美德一致的有( )
①韩旭辉扎根基层20余载,用生命诠释了人民公仆本色——敬业乐群,名誉至上
②王宇鹏母亲病危,他毅然决然为母亲捐献自己三分之一的肝脏——孝敬长辈,爱护亲人
③杭州亚运会蹦床决赛王梓赛失误,他汲取经验,不断努力,在巴黎奥运会斩获银牌——战胜困难,自强不息
④外卖小哥左文凯在送餐途中发现有火灾,毫不犹豫逆行上楼灭火,并救出行动不便的老人——专心致志,尽职尽责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7. 一位卖菜老人骑三轮车过马路时,剐蹭了正常行驶的汽车,交警认定卖菜老人全责。车主体谅老人的不易,便主动放弃索赔,老人坚持要把自己身上仅有的现金赔给车主。这位卖菜老人的行为( )
①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②能够彻底消除违法失信现象
③践行了诚信的核心价值观 ④能够保障社会生活井然有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2025年1月7日,2024年第四季度“陕西好人榜”发布。本次上榜的好人中,有以柔弱之肩承担家庭重担,16年如一日照顾痴哑失明姑姐的李彩霞;有带着“图书馆”走学校、进山区,把“爱上阅读”的种子植入8万多名儿童心中的图书馆馆长焦美宁;有捡到巨款不为所动,尽显当代学子好风尚的雷腾……一个个“凡人英雄”( )
①凝聚开拓创新的力量之源 ②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树立道德标杆,传递道德力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