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六、变异、育种和进化1.基因突变对氨基酸序列的影响(1)替换:除非终止密码子提前或延后出现,否则只改变1个氨基酸或不改变。(2)增添:插入位置前的氨基酸序列不改变,影响插入位置后的氨基酸序列。(3)缺失:缺失位置前的氨基酸序列不改变,影响缺失位置后的氨基酸序列。2.细胞癌变(1)原因:致癌因子(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等)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①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表达的蛋白质是细胞正常的生长和增殖所必需的。②抑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或者促进细胞凋亡。(2)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细胞之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等等。3.可遗传变异类型的判断(1)基因组成:看染色体上的基因组成是否发生改变,若发生改变,则为基因突变。(2)基因位置:若基因的种类和数目未变,但染色体上的基因位置改变,则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或“倒位”或基因重组中的“互换”。(3)基因数目:若基因的数目改变,但基因的种类和位置未变,则为染色体数目变异;若基因数目和位置改变,但基因的种类不变,则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或“缺失”。4.界定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5.产生配子种类及比例的几种类型6.生物育种(1)“亲本新品种”为杂交育种。(2)“亲本新品种”为单倍体育种。(3)“种子或幼苗新品种”为诱变育种。(4)“种子或幼苗新品种”为多倍体育种。7.生物进化(1)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2)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3)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产生是物种形成的标志。(4)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5)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6)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1.基因突变一定产生等位基因。 (×)提示:病毒和原核细胞的基因一般是单个存在的,不存在等位基因。2.基因编码序列缺失一个碱基对,可能出现翻译提前终止或从缺失部位以后翻译的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的情况。 (√)3.肺部细胞中原癌基因执行生理功能时,细胞生长和分裂失控。 (×)提示:肺部细胞中原癌基因发生突变后,可能导致细胞生长和分裂失控。4.自然条件下,互换导致的基因重组并不会普遍发生在各种生物类群中。 (√)5.单倍体个体都一定没有等位基因和同源染色体。 (×)提示:若单倍体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其中可含等位基因和同源染色体。6.基因型为AAAa的四倍体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AA∶Aa=1∶1。 (√)7.基因型为BBb的三体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B∶b∶BB∶Bb=2∶1∶1∶2。 (√)8.含两个或两个以上染色体组的生物一定是二倍体或多倍体。 (×)提示:由配子发育来的个体,无论细胞含几个染色体组,都叫单倍体。9.二倍体生物花药离体培养后即可得到纯合子。 (×)提示:此过程得到的是单倍体幼苗。10.杂交育种只能利用已有基因的重组,按需选择,并不创造新基因。 (√)11.生物抗药性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种群的抗药性增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2.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升高。 (√)13.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 (√)14.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导致了协同进化。 (×)提示: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1 / 1六、变异、育种和进化1.基因突变对氨基酸序列的影响(1)替换:除非终止密码子提前或延后出现,否则只改变1个氨基酸或不改变。(2)增添:插入位置前的氨基酸序列不改变,影响插入位置后的氨基酸序列。(3)缺失:缺失位置前的氨基酸序列不改变,影响缺失位置后的氨基酸序列。2.细胞癌变(1)原因:致癌因子(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等)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①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表达的蛋白质是细胞正常的生长和增殖所必需的。②抑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或者促进细胞凋亡。(2)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细胞之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等等。3.可遗传变异类型的判断(1)基因组成:看染色体上的基因组成是否发生改变,若发生改变,则为基因突变。(2)基因位置:若基因的种类和数目未变,但染色体上的基因位置改变,则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或“倒位”或基因重组中的“互换”。(3)基因数目:若基因的数目改变,但基因的种类和位置未变,则为染色体数目变异;若基因数目和位置改变,但基因的种类不变,则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或“缺失”。4.界定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5.产生配子种类及比例的几种类型6.生物育种(1)“亲本新品种”为杂交育种。(2)“亲本新品种”为单倍体育种。(3)“种子或幼苗新品种”为诱变育种。(4)“种子或幼苗新品种”为多倍体育种。7.生物进化(1)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2)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3)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产生是物种形成的标志。(4)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5)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6)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1.基因突变一定产生等位基因。 ( )2.基因编码序列缺失一个碱基对,可能出现翻译提前终止或从缺失部位以后翻译的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的情况。 ( )3.肺部细胞中原癌基因执行生理功能时,细胞生长和分裂失控。 ( )4.自然条件下,互换导致的基因重组并不会普遍发生在各种生物类群中。( )5.单倍体个体都一定没有等位基因和同源染色体。 ( )6.基因型为AAAa的四倍体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AA∶Aa=1∶1。 ( )7.基因型为BBb的三体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B∶b∶BB∶Bb=2∶1∶1∶2。( )8.含两个或两个以上染色体组的生物一定是二倍体或多倍体。 ( )9.二倍体生物花药离体培养后即可得到纯合子。 ( )10.杂交育种只能利用已有基因的重组,按需选择,并不创造新基因。 ( )11.生物抗药性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种群的抗药性增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2.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升高。 ( )13.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 ( )14.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导致了协同进化。 (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06 第二部分 六、变异、育种和进化 讲义(学生版).docx 06 第二部分 考前回归教材 六、变异、育种和进化 讲义(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