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章人的由来一,人类的起源和发展1,进化论的建立者 达尔文。2,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3,研究人类进化最可靠的证据:化石(指石化了的遗体,遗物和遗迹)4,从猿到人的进化:环境变化—>部分森林古猿下地生活-->直立行走(人猿分界的标注)-->制造和使用工具-->(用火)大脑发达-->产生语言-->原始社会文明5,现代类人猿包括: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和猩猩,其中与人类血缘关系最近的是黑猩猩。二人的生殖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睾丸,睾丸的功能是产生精子,并且分泌雄性激素。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卵巢,卵巢的功能是产生卵细胞,并且分泌雌性激素。受精卵是精子与卵子的结合,形成了受精卵的过程,此过程在输卵管处进行。胎儿发育的过程:受精卵-->胚泡-->胚胎-->胎儿(8周)-->新生儿 (38周)。分娩是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从母体的阴道排出的过程。孕妇妊娠约持续38周(266天)。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是胎盘。胎儿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获得所需营养物质和氧气,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通过母体血液吸收,养料氧气和排出代谢废物新生命诞生的标志:精卵结合形成受精卵;怀孕的标志:胚泡植入子宫内膜;新生儿诞生的标准:分娩。1)形成受精卵,分裂成胚泡的场所是输卵管。2)怀孕指胚泡附着在子宫内膜。3)胚胎的发育场所是子宫。4)胚胎发育早期,所需营养由卵黄提供。5)胚胎发育后期,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获得营养物质(胎盘是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6)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液体-----羊水中。7)新生命的起点是受精卵,而不是婴儿出生。试管婴儿:用人工法,让卵细胞在体外受精,并进行早期胚胎发育,然后移植到母体子宫内发育而诞生的婴儿。生殖过程三,青春期青春期的发育特点的最显著特征是身高突增。青春期发育的其他特征:1)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的功能明显增强;2)性器官迅速发育,男孩出现遗精,女孩来月经;(性腺激素和性激素的调节)3)出现第二性征 。第二性征出现的原因是卵巢和睾丸分泌的性激素。(第一性征男性女性性器官)4)脑发育趋于完善。青春期是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青春期男孩女孩心理发生明显变化,有较多的心理矛盾,有强烈的独立意识,遇挫折又有依赖性性意识萌动男孩性器官比女孩发育晚.女生青春期比男生早1-2年。第二章人体的营养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包括糖类,蛋白质,脂肪,水,无机盐,维生素六类。可以直接被消化道吸收的是水无机盐和维生素。2,糖类,蛋白质,脂肪都是组成细胞的主要有机物,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其中糖类---最主要的供能物质;脂肪----备用的能源物质;蛋白质---建造和修复身体的重要原料。蛋白质 人体对它的需要量小,却是人体必需从食物摄取的有机物,人的生长发育及受损细胞的修复更新提供能量。水 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物质,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占体重60%-70%,运输营养物质及尿素等废物。无机盐 不能提供能量,人体如果缺少这类物质,就可能会患佝偻病,缺铁性贫血等疾病糖类 主要能源物质。如葡萄糖,蔗糖,淀粉维生素 人体内种类最多的物质脂肪 人体内的备用能源物质(质量相等物质脂肪释放的能量最多)3,几种无机盐及维生素缺乏时的症状和食物来源。无机盐 缺乏时的症状 食物来源铁(血红蛋白,运输氧气) 缺铁性贫血 肝脏,豆类,菠菜补铁和蛋白质磷 厌食,贫血,肌无力,骨痛等 奶制品,豆类钙 儿童---佝偻病,中老年人和妇女—骨质疏松症 豆类,肉,水产(补钙时同时需要补充维生素D)碘(微量)(甲状腺激素重要成分) 地方性甲状腺肿,呆小症(智力体格发育障碍) 海产品,肝脏,小米,碘盐,紫菜,海带锌(微量) 生产发育不良,味觉发生障碍 海产品,瘦肉,奶类维生素 缺乏时的症状维生素A 皮肤干燥,夜盲症,干眼症 动物肝脏、胡萝卜(含有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以转化为维生素A,绿蔬不含维A)鱼肝油维生素B1 神经炎,脚气病,消化不良,食欲不振 肉类,豆,谷,动物内脏维生素C 坏血病,抵抗力下降,牙龈出血 蔬菜水果维生素D 佝偻病骨质疏松症 奶,豆类,海鱼,动物肝脏,多晒太阳维生素是一类比较简单的有机物,虽然不是构成细胞的主要原料,也不为人体提供能量,但他无可替代。第七类营养素--“膳食纤维”。测定食物中能量的实验:原理:通过测量食物燃烧放出热能的多少来测定食物中的能量。注意事项:(种子燃烧不充分、有热量散失到周围是误差的主要原因)A,温度计下端要浸入水中,但不要接触瓶底。B,刚燃烧的花生种子要尽快放到瓶底,待花生种子完全燃烧后再测量水温。计算公式:1克食物能量=(水的体积X水温差 X4.2焦)÷食物的质量实验结果分析:为了避免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结果应当取各种重复组的平均值。注意:实验中燃烧过程有能量损失,所以测量结果的数据必实际值偏低。二, 消化和吸收消化是指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的过程。包括物理消化(将食物切断,磨碎,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和化学消化(食物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在消化酶的作用下分解为能被细胞吸收的小分子有机物)(水,无机盐,为小分子,直接通过细胞膜被细胞吸收)(脂肪,淀粉,蛋白质为大分子必须分解成小分子才能被细胞吸收)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7)组成。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肝脏,胰腺(大消化腺)等分布在消化道外器官,以及分布在消化道壁内的小腺体:胃腺,肠腺。(前列腺,甲状腺不是消化腺)葡萄糖,氨基酸,水,无机盐,维生素 是小分子物质可以直接被细胞吸收。淀粉蛋白质脂肪未大分子,必须先分解成小分子有机物才能被细胞吸收。指出右图的各结构名称:1唾液腺 2口腔(消化淀粉) 3食道4肝脏 5胃(含盐酸和蛋白酶) 6胰腺8小肠 9大肠 10肛门项目 名称 功能 消化液消化系统 口腔 牙咀嚼,舌搅拌,食物与唾液混合,使部分淀粉转化胃麦芽糖 唾液:唾液淀粉酶咽 食物通道食道 食物通道,通过蠕动将食物推入胃中胃 通过蠕动拌磨食物,使食物与胃液融合,初步消化蛋白质。吸收部分水,无机盐,酒精。 胃液:胃蛋白酶小肠 通过蠕动促进食物与消化液混合,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消化糖、脂肪、蛋白质;吸收水,无机盐,氨基酸,葡萄糖,甘油和脂肪酸。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肠液,胰液大肠 通过蠕动将食物推向肛门,吸收残余部分水无机盐维生素肛门 将粪便排出体外消化腺 唾液腺 分泌唾液,含唾液淀粉酶,初步消化淀粉 口腔胃腺 分泌胃液,含蛋白酶,初步消化蛋白质 胃肝脏 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乳化脂肪成脂肪颗粒胰腺 分泌胰液,含多种消化酶,消化蛋白质、糖、脂肪 胰分泌,流进小肠肠腺 分泌肠液,含多种消化酶,消化蛋白质、糖、脂肪 小肠三大营养物质消化过程特别提醒:1)淀粉初步消化的场所是口腔A:最终消化的场所是小肠D。2)蛋白质初步消化的场所是胃C;最终消化的场所是小肠D。3)脂肪消化的场所只有小肠D。4)胆汁不含消化酶(不能将脂肪分解胃甘油和脂肪酸)但具有消化作用(将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小肠是人体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未被小肠吸收的水,无机盐,维生素被大肠吸收。剩余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吸收,与消化:部位 吸收 消化 其他口腔 初步消化淀粉成麦芽糖 咀嚼,搅拌唾液腺 初步消化淀粉成麦芽糖咽 食物和空气的通路食道 蠕动将食物推入胃胃 吸收部分酒精、水、无机盐 初步消化蛋白质成多肽。 消化系统最大器官,(胃液:蛋白酶)肝 乳化脂肪成脂肪微粒 最大的消化腺,胆汁无消化酶,只有乳化作用胰 消化糖类、脂肪、蛋白质 消化各种营养物质,胰腺小肠 吸收大量水、无机盐,维生素,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 消化糖类、脂肪、蛋白质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 消化各种营养物质,肠腺大肠 吸收少量水、无机盐、部分维生素肛门常见考点:1)分泌胆汁的是肝脏而不是胆囊。 2)唾液中有唾液淀粉酶;胃液中有胃蛋白酶 3)消化道中最长的器官是小肠。4)消化道中含消化液最多的器官是小肠(含肠液,胰液,胆汁)5)消化道中具有吸收功能的器官是:胃,小肠,大肠 6)消化道中具有消化功能的器官是:口腔,胃,小肠 7)消化道中不能消化、不能吸收的器官:咽、食道、肛门。8小肠的特性: 1) 长:小肠很长为5~6米。(增大了小肠的消化和吸收面积)2)大:消化吸收面积大,内表面有皱襞和小肠绒毛。增大了小肠的消化和吸收面积)3)薄: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薄,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4)多:小肠内含有多种消化酶利于消化食物(有胆汁、胰液、肠液)小肠吸收的营养物质大多数会经血液汇集道肝脏,肝脏可以将暂时不用的葡萄糖合成为糖原贮存起来,以备需要时利用。肝脏还可以将一些有毒物质转化为无毒物质,例如酒精。肝为排毒器官。9,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化学性消化。利用的是淀粉遇淀粉变蓝的原理来检验:(1)1号试管可做为2号试管的对照。其中变蓝的试管是1号。原因淀粉遇碘液变蓝,不变蓝的试管是2号。原因是唾液把淀粉分解了(2)把试管放在37 温水里,是模拟的人体的温度。此时酶的活性最强。高温会破坏酶的活性,低温会抑制酶的活性。(3)若在1号试管中加入馒头碎屑,2号加入馒头块,都加入唾液后放入37 水中10分钟后,冷却后都滴加2滴碘液,则1号试管不变蓝,说明碎屑比较容易消化。碎屑模拟的是牙齿的咀嚼和舌头搅拌,为物理性消化。馒头变甜与唾液,咀嚼,搅拌有关。三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合理营养:是指全面而平衡的营养。每日摄入总能量:早:中:晚=30%:40%:30%,三餐按时。《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基本原则中有一条:食物多样,谷物为主,粗细搭配。“平衡膳食宝塔”中谷类食物需求最多,油脂类的食物需求最少。绿色食物:产品良好生态环境,无污染,安全优质的食物。不偏食,老年人少吃盐可防止高血压。发芽的土豆有毒不能吃,水果蔬菜要用水浸泡、冲洗后再吃,要买经过检疫的肉制品。密封食物不能过保质期。青少年应每天比成人摄入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一,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体的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组成,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肺为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指出图中的各结构名称:1鼻,2喉,3咽,4气管,5支气管,6肺)咽是消化道和呼吸道的共同通道。吞咽时,会厌软骨像盖子一样盖住喉口,以免食物进入气管。喉不仅是呼吸的通道,也是发声器官,由肺部呼出的气流振动喉部声带发出声音。呼吸道有骨和软骨作支架,功能:保证呼吸道气流通畅,还能使吸入的气体变得温暖,湿润,和清洁。但是呼吸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保持环境中的空气新鲜,清洁是非常重要。比如:支气管感染或者过敏会引起哮喘。1)温暖-----鼻腔内黏膜中的毛细血管,它们能预热吸入的冷空气。2)湿润-----鼻腔内黏膜和气管内壁表面腺细胞分泌黏液,它们能湿润吸入的空气。3)清洁-----鼻腔内黏膜和气管内表面腺细胞分泌的黏液,鼻腔内鼻毛和气管壁上的纤毛,它们能阻挡和粘住吸入的灰层和细菌,此外,粘液还能杀灭一些细菌。5,痰的形成:痰形成的部位是气管和支气管。气管内表面纤毛向咽喉部方向不停地摆动,把外来的尘粒、细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过咳嗽排出体外。6,吃饭时不能大声说笑的原因:吞咽时会厌软骨来不及盖住喉口,食物误进入气管,就会引起剧烈咳嗽。(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咽是食物和气体共同的通道,吞咽食物时会厌软骨会盖住喉口,气体无法进入喉,故吞咽和呼吸不能同时进行)二,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位于胸腔中,左右各一个,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一分钟大约呼吸16次。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既肺的通气)通过呼吸运动来完成:(重要)呼吸运动 气压关系 肋间肌,膈肌 肋骨 膈顶部 胸廓 肺 肺内气压呼气(甲) 肺内>外界 舒张 向下,向内 上升 缩小 收缩 增大吸气(乙) 外界>肺内 收缩 向上,向外 下降 扩大 扩张 减小考点:1)呼吸运动不是呼吸作用;2)呼气和吸气结束的瞬间(B,C点)肺内的气压等于外界气压;3)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 4)肺静脉中流动脉血。吸气时:外界压>肺内>胸腔压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完成的)(血液由静脉血变动脉血),1)当吸入的空气到达肺泡时,2)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同时,3)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血液中二氧化碳降低),并随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肺泡数量多;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也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完成的,扩散指的气体从高浓度向低浓度处扩散),1)血液中的氧气运送到组织细胞处,(动脉血变成静脉血)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氧气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到组织细胞内,同时,2)细胞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也会通过扩散作用进入到血液中。3)进入细胞的氧气,最终在细胞内的线粒体中参与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为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呼吸作用表达式:常见考点:1)氧气浓度最高的是:肺泡>血液>组织细胞。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是:组织细胞>>血液>肺泡肺活量测量尽量吸气再尽力呼气取平均值。第四章 人体物质的运输流动的组织—血液1人的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液含量最多的是血浆)。在血液中加入抗凝剂,(作用:防止血液凝固)并将其静置一段时间,血液出现分层现象,共分三层,1)上层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是血浆,2)中间薄薄的一层白色物质是白细胞和血小板。 3)下层红色的部分是红细胞。 D未加抗凝剂时血液分为血清和血块。2血浆的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等)和体内产生的代谢废物。血浆90%是水。3三种血细胞的比较,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种类 形态特点 功能 病症红细胞 呈两面凹的圆盘状,数量最多,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 运输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 过少:贫血白细胞 有细胞核,有DNA可做亲子鉴定,体积最大 吞噬病菌,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过多:发炎血小板 个体最小,形态不规则,无细胞核。 止血和加速凝血 过少:血流不止 过多:形成血栓1.血液呈红色是由于红细胞中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含铁,血红蛋白在氧气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容易与氧分离。2.指出图中显微镜下观察的人血涂片(液体材料)1)红细胞(数量最多)2)白细胞(体积最大),3)血小板(体积最小),4)血浆(空白处,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中)3.血液不仅具有运输作用,而且还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4.干细胞保持分裂和分化能力,能分化成各种各样的细胞,形成组织。干细胞可以用于器官或者组织损伤的治疗。5.造血干细胞能分化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存在于脐带血和骨髓中。血流管道---血管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1)选择尾鳍色素少(便于观察)的活的小鱼:2)用浸湿的棉絮(或纱布)包裹在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目的;保持正常呼吸。将载玻片盖在尾鳍上;用低倍显微镜进行观察。2,血管的种类,结构与功能种类 功能 结构特点,受伤状态(2)动脉 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的血管,主干向支流。(含氧量高血鲜红) 管壁最厚,弹性最大,血流速度最快,(喷射鲜红色血液),止血:按压近心端,较细(1)静脉 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分支流向主干。(含氧低高血暗红) 管壁较薄,弹性较小,血流速度较慢,四肢静脉内有静脉瓣(作用:防止血液倒流)缓慢流传暗红色血液,止血:按压远心端,较粗(3)毛细血管 连通最小动脉和最小静脉之间的血管,红细胞单行通过。物质交换的场所。 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管径最小,只允许红细胞管壁最薄,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血流速度最慢。(便于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出血:自然止血,应消毒血液流动方向:动脉—>毛细血管—>静脉考点: 1)号脉、把脉,摸的是动脉脉搏,动脉搏动是心脏收缩舒张引起的;2)“青筋”指静脉;3)输血、抽血、输液选择静脉的原因:分布较浅,管腔大管壁薄(便于针刺入);血流速度慢(容易止血);4)输液需要扎橡皮管,使静脉隆起(有利于针刺入);5)毛细血管分布最广泛。6)四肢静脉内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静脉瓣。主动脉等动脉中没有动脉瓣(动脉瓣位于心室和动脉之间)。静脉瓣老化,会导致静脉曲张。输送血液的泵---心脏心脏是一个主要由肌肉组成的中空的器官,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心脏中有两种瓣膜,它们是位于心房和心室之间的房室瓣和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动脉瓣,由于它们的存在使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再由心室流向动脉。心尖朝左,上房下室。左心房—>肺静脉;右心房-->上,下腔静脉;左心室-->主动脉;右心室-->肺动脉。一次心跳包括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先是左右心房收缩,血液从心房流向心室(动脉瓣关,房室瓣开),接着是左右心室收缩,血液从心室流向动脉(动脉瓣开,房室瓣关),最后是心房和心室同时舒张,血液由全身流回心房(动脉瓣关,房室瓣开)。动脉血是含氧量丰富,颜色鲜红的血;静脉血是含氧量较少,颜色暗红的血。心脏血液流动放向:静—>房-->室-->动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循环途径: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组织细胞周围各处毛细胞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体血液成分变化:动脉血变成静脉血(含氧少,颜色暗红)参考考点:主动脉中流动脉血,上、下静脉中流静脉血(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体循环意义:为全身组织细胞运输氧和营养物质,带走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口诀:上下通左右封,房连静室连动;心脏左动血,右静血)左房左室-->动脉血,右房右室-->静脉血) (循环途径:室动毛静房)(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的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肺部毛细血管处的血液变化;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含氧多颜色鲜艳)常见考点:肺动脉中流静脉血肺静脉中流动脉血,(肺静脉中氧气增大,二氧化碳减少)肺循环意义:肺泡中氧气与血液中红细胞的血红蛋白结合,血液中二氧化碳进入肺泡排出体外。8,1)心脏主要由肌肉组织(心肌)构成。2)左心室最厚,输送血液的距离最远3)瓣膜:防止血液倒流4) 心房和心室之间有房室瓣f,e:朝向心室开,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5)心室和动脉之间有动脉瓣h,i:朝向动脉开,血液只能从心室流向动脉。6)心脏左侧血液流动方向:肺静脉c——左心房A——左心室B——主动脉a(流的是动脉血)7)心脏右侧血液流动方向:上、下腔静脉d,g——右心房C——右心室D——肺动脉b(流的是静脉血)。输血和血型成年人血量约为体重7-8%。一次失血超过1200-1500毫升,就会发生生命危险;超过800-1000毫升,会出现头晕,心跳加快,眼前发黑和出冷汗等症状;失血不超过400毫升,可在短期内得到补充而恢复正常。人的血型有A型 B型 AB型 O型四种。安全输血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在紧急时,任何血型的人都可以缓慢地输入少量的O型血(万能供血者),AB型(万能受血者)的人可以缓慢地输入少量的O型血,A型,B型。大量输血时需要输入同型血。(异型血缓慢输入否则红细胞会发生凝血反应)成分输血的原则是“缺什么补什么”,如贫血者应该输入红细胞,严重血小板缺乏患者(血友病)应该输入血小板,烧伤,烫伤患者应该输入血浆。创伤性输血输全血.18-55周岁公民自愿献血。每次献血200-300毫升不影响健康。血压指血管侧压力。心脏收缩动脉压最高值收缩压,心脏舒张动脉压最低叫舒张压。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1,排泄是指体内二氧化碳,尿素,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排出体外过程。食物残渣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遗(大便),不属于细胞代谢废物,不是排泄。2,排泄途径:1)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排出部分水,无机盐,尿素 2)呼吸系统:以气体的形式排出二氧化碳,少量水 3)泌尿系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大量水,无机盐,尿素泌尿系统的组成:1)肾脏---形成尿液; 2) 输尿管—输送尿液;3)膀胱—暂时贮存尿液 4)尿道—排出尿液。排尿途径:肾脏--- 输尿管—膀胱—尿道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肾小球:是一个血管球,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毛细血管缠绕而成,又汇集成出球小动脉。指出下图中的各结构:1入球小动脉 2出球小动脉 3肾小球 4肾小囊 5肾小管尿的形成:肾小球和紧挨着的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液中的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都可以通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过滤到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1.8L/天)。(原尿中不含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大部分的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中,送回血液,多余的水,无机盐及全部的尿素等物质则形成尿液(1.5L/天)排出体外。原尿和血液的区别:原尿中无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尿液和原尿的区别:尿液中无葡萄糖如果尿液中有蛋白质,血细胞,是肾小球的出现病变。尿液中有葡萄糖则可能是肾小管出现病变。或胰岛素分泌不足。排尿的意义:1)排出废物,2)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3)维持组织细胞正常生理功能。备注:尿素主要排出路径:血液 -->肾小球 -->肾小囊--> 肾小管--> 输尿管 -->膀胱--> 尿道肾单位的血液循环途径:肾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球-->出球小动脉-->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 肾静脉.参考考点:1)血液经过肾脏后(肾静脉)尿素这种废物减少,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动脉血变成静脉血)。入球小动脉、肾小球和出球小动脉都是流动脉血。当血液流经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时,动脉血变成静脉血。比较血浆、原尿和尿液(克、100毫升)(1)特点:原尿不含大分子蛋白质。尿液特点:不含葡萄糖和蛋白质。葡萄糖全部肾小管吸收。注意尿液中无机盐含量1.1 和尿素含量1.8比原尿和血浆高的原因是:大部分水被肾小管重吸收了。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1,人的眼和视觉角膜:无色透明,可以透过光线 2):晶状体:像双凸透镜能折射光线 3)瞳孔:光线的通道4)虹膜:有色素决定眼球颜色-黑眼珠,可以调节瞳孔大小。明时孔小,暗时孔大 5)睫状体:内有平滑肌,可调节晶状体的曲度看近处晶状体曲度大(厚);看远处晶状体曲度小(薄)。6)巩膜:白色坚韧,起保护作用(白眼球) 7)脉络膜: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给视网膜提供营养,使眼球内部形成“暗室” 8)视网膜:含有许多对光线敏感的细胞,感受光的刺激 9)玻璃体:透明的胶状物质,支撑眼球壁,并折射光线。视觉的形成:外界物体的反射光线---->角膜--->瞳孔(控制光线强弱)--->晶状体(发生折射)--->玻璃体--->视网膜(产生物像,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视觉神经 --->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形成视觉)备注:在视网膜上形成物象,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3,近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或者晶状体曲度过大。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矫正:戴凹透镜4,远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或者晶状体曲度过小,物象落在视网膜的后方;矫正:戴凸透镜。5,耳的结构和功能:耳的结构(指出图中各结构名称)6听觉的形成:外界声波 --->外耳 --->鼓膜振动--->听小骨--->耳蜗(感受声音信息,产生神经冲动--->)听觉神经--->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形成听觉)注意:听觉形成不是反射,因为反射弧不完整,却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常见考点:1)听觉感受器是耳蜗不是鼓膜;2)听觉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不是在耳蜗形成。3)内耳的半规管和前庭能感受头部位置变化情况,和晕车有关。备注:1)被巨大声音震聋损伤的是鼓膜。遇大声响时迅速张口,使咽鼓管张开或闭嘴堵耳,使咽鼓管维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鼻咽部有炎症时要及时治疗,避免病菌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眼球功能完好,看不见是视觉神经或视觉中枢受损。耳道功能完好,听不到是听觉神经或听觉中枢受损。二,神经系统的组成(八大系统:神经,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生殖,运动,内分泌。)对生理功能起调节作用的是神经系统。,神经:由脊髓发出的神经叫脊神经,分布在躯干、四肢的皮肤和肌肉里。由脑发出的神经叫脑神经,大都分布到头部的感觉器官、皮肤。肌肉等处。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它的功能是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信息传递和处理的基础结构。神经元几个突起为树突用于接收信息,一个长突起为轴突,神经元突起的末端与多个神经元的突起相接触。长的突起大都外表套有一层鞘,两者共同组成神经纤维;神经纤维集成束,外面包有膜,构成一条神经。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做神经末梢。常见考点:1)植物人没有损伤脑干;2)走路歪斜,酒精麻痹小脑;3)胡言乱语,酒精麻痹大脑(语言中枢);4)脊髓的功能是反射(是排尿反射的神经中枢,是低级中枢受到大脑皮层控制)和传导。三,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1,反射: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产生的有规律的反应。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参与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2)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A感受器 感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如视网膜、耳蜗B传入神经 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传到脊髓中特定的神经中枢C神经中枢 对传入的神经冲动进行分析,并产生新的神经冲动D传出神经 把神经中枢产生的冲动传导到效应器的神经末梢E效应器 由传出神经末梢与相应的肌肉、腺体(如唾液腺)组成,接受神经冲动并由相应的反应3)膝跳反射的反射弧:膝盖处韧带(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大腿肌肉(效应器)常见考点:1)草履虫、含羞草没有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不是反射而是叫应激性;2)传入神经受损,无感觉无反射;3)传出神经(或效应器)受损,有感觉无反射;4)不是先感觉烫手再缩手。6)反射发生的条件必须满足: (1)有刺激 (2)反射弧完整 ,五个结构缺一不可反射的类型:1) 简单反射(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位于骨髓:人生来就具有,如:缩手反射,眨眼反射,排尿反射,膝跳反射。排便反射,吸允反射;2) 复杂反射(条件反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通过长期生活积累形成,如:听见上课铃声进教室、行人听到身后的喇叭声迅速躲避等。8, 1)感受器受损:无感觉无反射;传入神经受损:无感觉无反射;中枢神经受损:无感觉无反射传出神经受损:有感觉无反射;效应器受损:有感觉无反射。四,激素调节1,激素由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它们组成内分泌系统,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外分泌腺有导管,分泌物由导管运出腺体外,不进入循环系统如汗腺,唾液腺,泪腺2激素分泌腺及分泌的激素激素名称 产生部位 激素功能 分泌异常1垂体 分泌生长激素 调节生长 1幼年分泌不足患侏儒症(矮,智力正常) 2幼年分泌过多患巨人症 3成年分泌过多患肢端肥大症2甲状腺 分泌甲状腺激素 促进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1幼年分泌不足患呆小症(矮呆) 2分泌过多患甲亢(进食多,体重降低,精神亢奋) 3缺碘患地方性甲状腺肿3胸腺 分泌胸腺腺激素4肾上腺 分泌肾上腺激素 使心跳加速,面红耳赤,血压升高 肾上腺激素增加中枢神经兴奋性,调动人体潜力。5胰岛 分泌胰岛素 调节糖类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 分泌不足患糖尿病(尿液中出现葡萄糖)(既是内分泌-胰岛素,又是外分泌-胰液)6卵巢 分泌雌性激素7睾丸 分泌雄性激素3,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关系:人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到激素调节的影响。4,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不足,则只能静脉注射胰岛素,不能口服,因为胰岛素是一种 蛋白质如果口服会在消化系统被消化掉。5,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到激素调节的影响第七章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1,生态环境的主要原因-----人类过度活动和破坏2,生物入侵:生物随着商品贸易和人员往来迁移到新的环境中并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例如”植物杀手”微甘菊,地中海实蝇等3,酸雨及其对生物的危害(酸雨PH小于5.6)4,酸雨形成原因:主要使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制造成的。我国的酸雨主要使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硫)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5,温室效应的形成原因:由于全球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地球平均温度不断上升。危害:温室效应使 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逐渐上升,一些地区的台风更加频繁,还有一些地区则更加干旱,最终造成世界各地农作物的减产和多种生物的灭绝。臭氧层破坏的原因:人类大量使用含有含氟的冰箱和空调等,以及因超音速飞机迅速发展而导致含氮废气的大量排放,致使臭氧层遭到严重破坏。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