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勾股定理 质量评价 (学生版+答案版) 2025-2026学年数学北师大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章 勾股定理 质量评价 (学生版+答案版) 2025-2026学年数学北师大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一章 勾股定理 质量评价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姓名:_______  班级:_______  分数: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一个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4,5,它的斜边长的平方x2的值为( )
A.41 B.9 C.21 D.29
2.在下列四组数中,属于勾股数的是( )
A.1,, B.3,4,5
C.2,8,10 D.0.3,0.4,0.5
3.如图,从电线杆离地面6 m处向地面拉一条10 m长的钢缆,则地面钢缆固定点A到电线杆底部B的距离AB是( )
A.6 m B.7 m C.8 m D.9 m
4.已知△ABC中,∠A,∠B,∠C所对的边分别是a,b,c,∠A+∠B=∠C,则它的三边a,b,c的比可能为( )
A.1∶1∶2 B.1∶2∶3
C.3∶4∶5 D.13∶5∶14
5.如图,在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组成3×4的网格图中有a,b,c,d四条线段,下列能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三边的线段是( )
A.a,b,c B.b,c,d
C.a,b,d D.a,c,d
6.如图,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四边形是正方形,已知正方形A的面积是64,正方形B的面积是100,则半圆C的面积是( )
A.36 B.4.5π C.9π D.18π
7.如图,在Rt△ABC中,∠ABC= 90°,AC=10,AB=6,则图中五个小直角三角形的周长之和为( )
A.14 B.16 C.18 D.24
8. 如图,点E在△ACD的高AB上,且△ABD和△BCE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若BE=5,CD=17,则AC的长为( )
A.17 B.15 C.14 D.13
9.如图,长方体的底面边长分别为3 cm和9 cm,高为7 cm。若一只蚂蚁从P点开始经过4个侧面爬行一圈到达Q点,则蚂蚁爬行的最短路径长为( )
A.20 cm B.22 cm C.24 cm D.25 cm
10.如图,P是等边三角形ABC内的一点,且PA=3,PB=4,PC=5,以BC为边在△ABC外作△BQC≌△BPA,连接PQ,则以下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PBQ=60° B.∠PQC=90°
C.∠APC=120° D.∠APB=150°
【解析】根据△ABC是等边三角形,得出∠ABC=60°,根据△BQC≌△BPA,得出∠CBQ=∠ABP,PB=QB=4,PA=QC=3,∠BPA=∠BQC,求出∠PBQ=60°;根据△BPQ是等边三角形,△PCQ是直角三角形,即可求解.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1.已知两条线段的长分别为15 cm和8 cm,则当第三条线段的长取整数 cm时,这三条线段能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12.《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的数学名著,其中“勾股”章有一题,大意是说:已知长方形门的高比宽多6尺,门的对角线长10尺,那么门的高和宽各是多少?如果设门的宽为x尺,那么根据题意,可列方程为 。
13.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若斜边长为10,一条直角边长为6,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 。
14.如图,△ABC中,∠C=90°,AC=6,BC=8,D,E分别在AC,BC上,且DE∥AB,将△ABC沿DE折叠,使C点落在斜边AB上的F处,则AF的长是 。
15.如图,在△ABC中,AB=AC=10,BC=12,AD是BC边上的高,若P,Q分别是AD和AC上的动点,则PC+PQ的最小值是 。
【解析】由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可得出AD垂直平分BC,过点B作BQ⊥AC于点Q,BQ交AD于点P,则此时PC+PQ取最小值,最小值为BQ的长,在△ABC中,利用面积法可求出BQ的长度,即可求解。
三、解答题(共90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6.(8分)在△ABC中,∠C=90°,设AB=c,BC=a,AC=b。
(1)已知a=8,b=15,求c;
(2)已知c=13,b=5,求a。
17.(6分)如图是证明勾股定理的一种方法:用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请利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18.(8分)如图,在一次夏令营活动中,小明从营地A出发,沿北偏东53°方向走了400 m到达点B,然后再沿北偏西37°方向走了300 m到达目的地C。求A,C两点间的距离。
19.(8分)图①、图②均为3×5的正方形网格,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每个小正方形的顶点称为格点,线段AB的端点A,B均为格点。分别在给定的网格中找一格点C,按下列要求作图:
(1)在图①中,连接AC,BC,使AC=AB,∠BAC=90°;
(2)在图②中,连接AC,BC,使AC=BC,∠ACB=90°。
20.(8分)如图,四边形ABCD是一块草坪,量得四边长AB=3 m,BC=4 m,DC=12 m,AD=13 m,∠B=90°,求这块草坪的面积。
21.(9分)如图,已知等腰三角形ABC的底边BC=10 cm,D是腰AB上一点,且CD=8 cm,BD=6 cm,求△ABC的周长。
22.(10分)如图,铁路上A,B两站相距35 km,C,D为两村庄,且DA⊥AB,CB⊥AB,已知AD=20 km,CB=15 km,在AB上是否存在一点E,使它到C,D两村庄的距离相等?若存在,求出此时AE的距离;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3.(10分)分析下列各组勾股数:
当n=2时,a=2×2=4,b=22-1=3,c=22+1=5;
当n=3时,a=2×3=6,b=32-1=8,c=32+1=10;
当n=4时,a=2×4=8,b=42-1=15,c=42+1=17;
……
根据你发现的规律写出:
(1)当n=10时的勾股数;
(2)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符合上述特点的勾股数,并加以说明。
24.(11分)定义:如图,点M,N把线段AB分割成AM,MN,NB,若以AM,MN,NB为边的三角形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则称点M,N是线段AB的勾股分割点。
(1)若AM=1.5,MN=2.5,BN=2,则点M,N是线段AB的勾股分割点吗?请说明理由;
(2)若AM为直角边,AB=24,AM=6,求BN的长。
25.(12分)【问题情境】如图,在△ABC中,AB=AC。
【特殊求证】(1)P为BC上的中点,试说明AB2-AP2=PB·PC;
【探究说明】(2)若P为BC上的任意一点,(1)中的结论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拓展探究】(3)若P为BC延长线上一点,说明AB,AP,PB,PC之间的数量关系。第一章 勾股定理 质量评价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姓名:_______  班级:_______  分数: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一个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4,5,它的斜边长的平方x2的值为(A)
A.41 B.9 C.21 D.29
2.在下列四组数中,属于勾股数的是(B)
A.1,, B.3,4,5
C.2,8,10 D.0.3,0.4,0.5
3.如图,从电线杆离地面6 m处向地面拉一条10 m长的钢缆,则地面钢缆固定点A到电线杆底部B的距离AB是(C)
A.6 m B.7 m C.8 m D.9 m
4.已知△ABC中,∠A,∠B,∠C所对的边分别是a,b,c,∠A+∠B=∠C,则它的三边a,b,c的比可能为(C)
A.1∶1∶2 B.1∶2∶3
C.3∶4∶5 D.13∶5∶14
5.如图,在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组成3×4的网格图中有a,b,c,d四条线段,下列能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三边的线段是(A)
A.a,b,c B.b,c,d
C.a,b,d D.a,c,d
6.如图,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四边形是正方形,已知正方形A的面积是64,正方形B的面积是100,则半圆C的面积是(B)
A.36 B.4.5π C.9π D.18π
7.如图,在Rt△ABC中,∠ABC= 90°,AC=10,AB=6,则图中五个小直角三角形的周长之和为(D)
A.14 B.16 C.18 D.24
8. 如图,点E在△ACD的高AB上,且△ABD和△BCE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若BE=5,CD=17,则AC的长为(D)
A.17 B.15 C.14 D.13
9.如图,长方体的底面边长分别为3 cm和9 cm,高为7 cm。若一只蚂蚁从P点开始经过4个侧面爬行一圈到达Q点,则蚂蚁爬行的最短路径长为(D)
A.20 cm B.22 cm C.24 cm D.25 cm
10.如图,P是等边三角形ABC内的一点,且PA=3,PB=4,PC=5,以BC为边在△ABC外作△BQC≌△BPA,连接PQ,则以下结论中不正确的是(C)
A.∠PBQ=60° B.∠PQC=90°
C.∠APC=120° D.∠APB=150°
【解析】根据△ABC是等边三角形,得出∠ABC=60°,根据△BQC≌△BPA,得出∠CBQ=∠ABP,PB=QB=4,PA=QC=3,∠BPA=∠BQC,求出∠PBQ=60°;根据△BPQ是等边三角形,△PCQ是直角三角形,即可求解.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1.已知两条线段的长分别为15 cm和8 cm,则当第三条线段的长取整数17cm时,这三条线段能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12.《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的数学名著,其中“勾股”章有一题,大意是说:已知长方形门的高比宽多6尺,门的对角线长10尺,那么门的高和宽各是多少?如果设门的宽为x尺,那么根据题意,可列方程为x2+(x+6)2=102。
13.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若斜边长为10,一条直角边长为6,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24。
14.如图,△ABC中,∠C=90°,AC=6,BC=8,D,E分别在AC,BC上,且DE∥AB,将△ABC沿DE折叠,使C点落在斜边AB上的F处,则AF的长是3.6。
15.如图,在△ABC中,AB=AC=10,BC=12,AD是BC边上的高,若P,Q分别是AD和AC上的动点,则PC+PQ的最小值是9.6。
【解析】由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可得出AD垂直平分BC,过点B作BQ⊥AC于点Q,BQ交AD于点P,则此时PC+PQ取最小值,最小值为BQ的长,在△ABC中,利用面积法可求出BQ的长度,即可求解。
三、解答题(共90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6.(8分)在△ABC中,∠C=90°,设AB=c,BC=a,AC=b。
(1)已知a=8,b=15,求c;
(2)已知c=13,b=5,求a。
解:(1)在△ABC中,∠C=90°,由勾股定理得
c2=a2+b2=82+152=289,因为c>0,所以c=17。
(2)在△ABC中,∠C=90°,由勾股定理得
a2=c2-b2=132-52=144,因为a>0,所以a=12。
17.(6分)如图是证明勾股定理的一种方法:用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请利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解:因为大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a+b)2,也可以表示为c2+4×ab,
所以(a+b)2=c2+4×ab,
即a2+b2+2ab=c2+2ab,所以a2+b2=c2。
18.(8分)如图,在一次夏令营活动中,小明从营地A出发,沿北偏东53°方向走了400 m到达点B,然后再沿北偏西37°方向走了300 m到达目的地C。求A,C两点间的距离。
解:过点B作BE∥AD。
所以∠DAB=∠ABE=53°,
因为37°+∠CBA+∠ABE=180°,
所以∠CBA=90°,
所以AC2=BC2+AB2=3002+4002=5002,
所以AC=500 m,即A,C两点间的距离为500 m。
19.(8分)图①、图②均为3×5的正方形网格,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每个小正方形的顶点称为格点,线段AB的端点A,B均为格点。分别在给定的网格中找一格点C,按下列要求作图:
(1)在图①中,连接AC,BC,使AC=AB,∠BAC=90°;
(2)在图②中,连接AC,BC,使AC=BC,∠ACB=90°。
解:(1)如图①,点C即为所求。
(2)如图②,点C即为所求。
20.(8分)如图,四边形ABCD是一块草坪,量得四边长AB=3 m,BC=4 m,DC=12 m,AD=13 m,∠B=90°,求这块草坪的面积。
解:连接AC,由题意得AB2+BC2=AC2,
所以AC=5 m,
在△ADC中,AC2+DC2=169,AD2=169,
所以AC2+DC2=AD2,且∠ACD=90°,
所以草坪的面积为
S△ABC+S△ADC=AB·BC+AC·DC=36(m2)。
21.(9分)如图,已知等腰三角形ABC的底边BC=10 cm,D是腰AB上一点,且CD=8 cm,BD=6 cm,求△ABC的周长。
解:设AB=x cm。
因为BC2=BD2+CD2。
所以△BDC为直角三角形,∠BDC=90°。
因为△ABC为等腰三角形,
所以AB=AC=x cm。
因为AC2=AD2+CD2,所以x2=(x-6)2+82。
所以x=。
所以△ABC的周长为2AB+BC= cm。
22.(10分)如图,铁路上A,B两站相距35 km,C,D为两村庄,且DA⊥AB,CB⊥AB,已知AD=20 km,CB=15 km,在AB上是否存在一点E,使它到C,D两村庄的距离相等?若存在,求出此时AE的距离;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存在。设AE为x,则BE=35-x。
因为C,D两村到E站距离相等,所以CE=DE,
在Rt△DAE和Rt△CBE中,
DE2=AD2+AE2,CE2=BE2+BC2,
所以AD2+AE2=BE2+BC2。
即x2+202=(35-x)2+152,解得x=15,
所以AE的距离为15 km。
23.(10分)分析下列各组勾股数:
当n=2时,a=2×2=4,b=22-1=3,c=22+1=5;
当n=3时,a=2×3=6,b=32-1=8,c=32+1=10;
当n=4时,a=2×4=8,b=42-1=15,c=42+1=17;
……
根据你发现的规律写出:
(1)当n=10时的勾股数;
(2)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符合上述特点的勾股数,并加以说明。
解:(1)当n=10时,a=2×10=20,b=102-1=99,
c=102+1=101。
(2)a=2n,b=n2-1,c=n2+1。
理由:因为a=2n,b=n2-1,c=n2+1,
所以a2=4n2,b2=n4-2n2+1,c2=n4+2n2+1。
因为4n2+n4-2n2+1=n4+2n2+1,
所以a2+b2=c2。
所以a=2n,b=n2-1,c=n2+1是勾股数。
24.(11分)定义:如图,点M,N把线段AB分割成AM,MN,NB,若以AM,MN,NB为边的三角形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则称点M,N是线段AB的勾股分割点。
(1)若AM=1.5,MN=2.5,BN=2,则点M,N是线段AB的勾股分割点吗?请说明理由;
(2)若AM为直角边,AB=24,AM=6,求BN的长。
解:(1)是。理由:因为AM2+BN2=1.52+22=6.25,MN2=2.52=6.25,
所以AM2+NB2=MN2。
所以以AM,MN,NB为边的三角形是一个直角三角形。
所以点M,N是线段AB的勾股分割点。
(2)设BN=x,则MN=24-AM-BN=18-x。
①当MN为最长线段时,依题意得MN2=AM2+NB2,
即(18-x)2=36+x2,解得x=8。
②当BN为最长线段时,依题意得BN2=AM2+MN2,
即x2=36+(18-x)2,解得x=10。
综上所述,BN=8或10。
25.(12分)【问题情境】如图,在△ABC中,AB=AC。
【特殊求证】(1)P为BC上的中点,试说明AB2-AP2=PB·PC;
【探究说明】(2)若P为BC上的任意一点,(1)中的结论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拓展探究】(3)若P为BC延长线上一点,说明AB,AP,PB,PC之间的数量关系。
解:(1)如图①,连接AP,由题意,得
AP⊥BC,BP=CP,所以AB2-AP2=BP2,
又因为BP=CP,所以BP·CP=BP2,
所以AB2-AP2=PB·PC。
(2)成立.理由:如图②,连接AP,作AD⊥BC,交BC于点D,所以BD=CD,
AB2-AP2=AD2+BD2-(AD2+DP2)=BD2-DP2,
又因为BP=BD+DP,CP=CD-DP=BD-DP,
所以BP·CP=(BD+DP)(BD-DP)=BD2-DP2,
所以AB2-AP2=PB·PC。
(3)AP2-AB2=PB·PC。
如图③,P是BC延长线上一点,连接AP,并作AD⊥BC于点D,所以BD=CD,
AP2-AB2=(AD2+DP2)-(AD2+DB2)
=PD2-BD2,
又因为BP=BD+DP,CP=DP-CD=DP-BD,
所以BP·CP=DP2-BD2,
所以AP2-AB2=PB·P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