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四学四步】1.2《认识气温计》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AI赋能+四学四步】1.2《认识气温计》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1.2《认识气温计》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 《认识气温计》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引导学生认识气温计结构,能利用模型练习读数和记录,知道气温计是测量气温的工具,为第3课测量气温的实践活动做准备。 聚焦部分:首先承接第1课内容,指出用词句描述天气的冷热状况不准确,需使用专用工具——气温计,才能更加准确描述气温。本科首页插图,两位同学正是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暗示气温计在观测天气中的重要性。 探索部分:首先认识气温计,了解气温计的结构包括玻璃泡、液柱、刻度、使用单位,在与直尺的比较中,找出二者的异同,加深学生对气温计结构的认识。其次,利用气温计模型练习读数和记录。这是本科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需指导学生正确观察方法、准确读数方法和记作方法。将指导与练习结合,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达到会观察、会读数、会记作的目的。 研讨部分: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交流各小组练习读数时遇到了什么困难。读数方法是 本课的教学重点,要让学生充分表达,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气温计读数时应该注意的地方。关于第二个问题的研讨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非常有意义。通过研讨,让学生认识到,气温计测量获得的准确数据,让我们在描述的天气情况时更加精准,更能发现天气变化的规律。 拓展部分:希望学生到生活中去了解、认识和使用不同的温度计,研究它们的结构 特点和功能的关系。
2.学情分析 气温计和湿度计,一般家庭都有,学生并不陌生。学生只知道叫温度计,而不知道叫气温计,二者概念出现混淆。气温计的正确读数对3 年级学生来说是困难的,本课学生要利用气温计模型练习读数,形成技能,为实测气温打下基础。
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 (1)气温计是测量气温的专用工具。 (2)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科学思维: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的方法,找出气温计、体温计和水温计的异同。 探究实践:利用气温计模型练习掌握气温计的正确读数方法。 态度责任:通过精准读数和记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气温计正确读数和记录方法。 难点:比较不同温度计结构和功能的异同。
5.教学策略 (一)教学方法 1.信息化手段 (1)利用课件教学,将教学内容可视化,充分调动学生眼、耳学习功能。 (2)利用投影,展示学生课堂练习结果,便于评价。 (3)AI赋能创设情景,沉浸式学习,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 2.情境教学方式 导入部分,AI讲述我国古代战国时期人们发明的气温测量工具——冰瓶(水瓶),展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认识科学探索的脚步自古有之。 拓展部分,播放AI 视频,了解不同温度计的结构和功能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学生讨论交流体温计、气温计不能测量开水温度的原因。情景的设置,将问题化难为易。 3.合作学习的方法 本课科学活动主要是比较:比较气温计和尺子结构、比较气温计读数记数结果、比较不同温度计的结构和功能。这些比较活动便于学生开展组内、组际间的合作交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 (二)教学设计 整体教学思路:情境导入——科学探索(认识气温计、读数与记录)——拓展(了解、认识、比较不同的温度计),体现“四学四步”模式:课前——问题引导,独立自学;课中——师生互动,点拨助学;学生合作,交流互学;课后——拓展应用,反思悟学。教学步骤,环环相扣。
6.学习活动设计 (一)情景导入 1. 在上节课描述天气冷热状况的基础上,引入气温概念。 (1)气温是观察记录天气的重要内容。什么是气温?天气的热冷程度叫气温。 (2)不同的人对天气冷热的感受常常不一样。你用词句描述今天的气温。(学生用词句描述,师生评价) 2. AI讲述古人测量气温的方法。提问:古人是怎么感知天气冷热的? 学生回答:用冰瓶(水瓶)。 3. 冰瓶(水瓶)就是最原始的气温计,这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干的结晶。1593 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最早发明气体温度计,使人们更加准确地观测、描述气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今天的气温计的结构是怎样的?测量气温时怎么读数?(板书课题) (二)科学探索 1. 认识气温计 (1)发放实物:尺子和气温计,一组一套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①尺子和气温计都是测量工具,分别有什么功能? ②比较尺子和气温计的结构有什么相同? ③阅读教材气温计结构图,说说气温计和尺子比有哪些不同? 学生组内观察交流后班级汇报: ①尺子是用来测量长度的,气温计是用来测量气温的。 ②相同点:尺子和气温计都有刻度标识,通过刻度来读取测量数值。 ③不同点:气温计除了刻度之外,还有单位符号、液柱、玻璃泡。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 ℃ 表示。 2.读数与记录 用气温计测量周围空气的温度,可知道我们所在的区域内的气温。我们可以利用气温计模型练习读数。 (1)发放气温计模型,每人一支。 (2)指导学生读数与记作 ①出示模型1. 算一算:每个小格表示多少摄氏度。 1个大格表示________摄氏度,【10】 1个大格又分为_______个小格,【10】 1个小格表示_______摄氏度.【1】 读取气温计测量的温度。【读作:三十八摄氏度】 记录气温计测量的温度。【记作:38 ℃】 教师指导观察气温计方法。读数时,应注意正确的观察方法。下面哪位同学的观察方法正确? 学生回答:小强是平视,小明是俯视,小芳是仰视。小强是正确的。 教师强调:观察气温时,视线与气温计液柱表面持平。 ②出示模型2. 这个气温计模型的温度是多少?比一比谁读得准确?怎么记录? 学生回答:读作零摄氏度,记作0℃(书写在黑板上,或本上投影展示)。 教师点拨: 零刻度,是读数的起点。 零刻度以上的数,从下往上数; 零刻度以下的数,从上往下数。 ③出示模型3. 天寒地冻时,气温计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回答:液面在零刻度线下。 教师:这种情况表示气温低于0 ℃。从零往下数,液面的刻度在哪? 学生回答:液面在零下4摄氏度处。 教师:读作零下四摄氏度,记作-4℃。 (3)出示示意图和读数口诀 读书口诀: 零刻度,读数起, 向上数,摄氏几, 向下数,零下几。 (4)巩固:观察记录气温计模型温度。(下发任务单) 学生填完任务单后,利用展台投影,互相评价。 (三)研讨: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1.我们在利用气温计模型练习读数时,遇到了什么问题?应该注意什么? 预设:读数不准确,刻度方向弄反了等。应该注意读数时视线要与气温计中液柱的上表面保持水平;读零下的度数时,一定要注意是从上往下数,而不是从下往上数。 2.利用气温计测量气温对于我们交流天气情况有什么帮助? 预设:用气温计测量气温,能提供准确数据 ,在交流时,可以避免不同人对冷热感受差异;可以对比不同时间、地点气温,寻找变化规律;可以根据数据变化,合理穿搭、合理安排活动。 (四)拓展:不同温度计 1. 测量温度的仪器叫温度计。学生阅读教材回答: 测量气温的叫气温计 测量体温的叫________【体温计】 测量水温的叫________【水温计】 2. 观察体温计和水温计,它们与气温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后,播放视频,听听AI的回答。 3. 听AI介绍之后,我们可以用气温计和体温计测量开水的温度吗? 学生回答:不可以。气温计和体温计的量程不够。气温计最大量程是50 ℃,体温计最大量程是42 ℃。开水的温度是100 ℃,远远超过它们的量程,只能使用水温计测量,水温计的最大量程在100 ℃ 以上。 (五)课堂练习 1. 根据列气温计显示,下列不正确的是 (  )。 2. 下列三个数据中,表示温度最低的是(  )。 A.26摄氏度 B.0摄氏度 C.-6摄氏度 3. 感冒发烧时经常使用温度计来获取体温信息,下列哪个工具最合适 (  ) 4. 右图中读气温计读数的操作正确的是 (  )。 5. 温度计有哪些部分?请将各部分的名称和相应的部位连线。 参考答案 1.C 2.C 3.B 4.B 5.
7.教学成效及特色亮点 (一)教学成效 1. 天气是冷还是热,每一个人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气温是表示大气冷暖程度的物理量,它对天气的影响很大,并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学生每天测量到的气温,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而气温计又是用来测量气温的专用工具,运用气温计可以测量周围空气的温度,可以知道我们所在区域的气温。因此,引导学生认识气温计是测量天气气温的重要环节。本课学习目标明确,重点难点突出。 2. 本课自始至终在组内、组际间设计一系列比较活动,导入部分的用工具测量气温和不用工具测量气温比较;探索部分直尺和气温计结构的比较,气温模型读数记作的不同评价;拓展部分的不同温度计结构功能的比较,这些比较活动突出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 3. 通过讲练结合、做评结合、点面结合,学生学会利用气温计模型练习掌握气温计的正确读数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二)特色亮点 1. AI赋能创设导入情节。AI讲述我国古人测量气温的工具,不仅引出气温计概念,而且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敬佩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2.以学生活动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在讲讲练练中,在相互评价中,掌握气温计正确读数方法和记作方法,将枯燥乏味知识在练习的实践中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 3. 在拓展部分,运用AI讲述不同温度计结构和功能的不同,不仅起到知识衔接作用,而且还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