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专题 数轴中的九类动点模型 原卷+解析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培优专题 数轴中的九类动点模型 原卷+解析卷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培优专题 数轴中的九类动点模型
数轴中的动态模型(如动点问题)的历史发展,本质上是数轴工具与运动数学思想结合的产物,其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工具创造 (17世纪)→动态启蒙 (19-20世纪)→教学定型 (21世纪)。数轴动态模型是 笛卡尔几何工具 与 运动数学思想 在教育场景中的实践结晶,其发展映射了数学从抽象理论向应用建模的转化过程。
(2024·安徽合肥·一模)如图,一个点从数轴上的原点开始,先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5个单位长度,可以看出,终点表示数﹣2,已知点A是数轴上的点,请参照图示,完成下列问题:
(1)如果点A表示数﹣3,将点A向右移动7个单位长度,那么终点表示的数是______;
(2)如果点A表示数3,将点A向左移动7个单位长度,再向右移动5个单位长度,那么终点表示的数是______;
(3)如果点A表示数a,将点A向左移动m(m>0)个单位长度,再向右移动n(n>0)个单位长度,那么终点表示数是多少(用含a、m、n的式子表示)?
【答案】(1)4
(2)1
(3)终点表示数是(a﹣m+n)
【分析】(1)根据-3点为A,右移7个单位得到B点为-3+7=4,则可以得出答案;
(2)根据3表示为A点,将点A向左移动7个单位长度,再向右移动5个单位长度,得到点为3-7+5=1,可以得出答案;
(3)方法同(2),根据数轴上表示的数左减右加的原则计算即可..
【详解】(1)∵点A表示数﹣3,
∴点A向右移动7个单位长度,终点B表示的数是﹣3+7=4,
故答案是:4;
(2)∵点A表示数3,
∴将A点向左移动7个单位长度,再向右移动5个单位长度,
那么终点表示的数是3﹣7+5=1;
故答案是:1;
(3)∵A点表示的数为a,
∴将A点向左移动m个单位长度,再向右移动n个单位长度,
那么终点表示数是(a﹣m+n).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数轴的定义及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弄清题中的规律是解本题的关键.
(2024·浙江台州·一模)操作与推理: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一个点来表示,根据下列题意解决问题:
(1)已知x=2,请画出数轴表示出x的点:
(2)在数轴上,我们把表示数2的点定为基准点,记作点O,对于两个不同的点A和B,若点A、 B到点O的距离相等,则称点A与点B互为基准等距变换点.例如图2,点A表示数-1,点B表示数5,它们与基准点O的距离都是3个单位长度,我们称点A与点B互为基准等距变换点.
①记已知点M表示数m,点N表示数n,点M与点N互为基准等距变换点.I.若m=3,则n= ;II.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n= ;
②对点M进行如下操作:先把点M表示的数乘以23,再把所得数表示的点沿着数轴向右移动2个单位长度得到点N,若点M与点N互为基准等距变换点,求点M表示的数;
③点P在点Q的左边,点P与点Q之间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对Q点做如下操作: Q1为Q的基准等距变换点,将数轴沿原点对折后Q1的落点为Q2这样为一次变换: Q3为Q2的基准等距变换点,将数轴沿原点对折后Q3的落点为Q4这样为二次变换: Q5为Q4的基准等距变换点......,依此顺序不断地重复变换,得到Q5,Q6,Q7....Qn,若P与Qn.两点间的距离是4,直接写出n的值.

【答案】(1)见解析;(2)①I,1;II 4-m ②;③2或6.
【分析】(1)在数轴上描点;
(2)由基准点的定义可知,;
(3)(3)设P点表示的数是m,则Q点表示的数是m+8,由题可知Q1与Q是基准点,Q2与Q1关于原点对称,Q3与Q2是基准点,Q4与Q3关于原点对称,…
由此规律可得到当n为偶数,Qn表示的数是m+8-2n,P与Qn两点间的距离是4,则有|m-m-8+2n|=4即可求n;
【详解】解:(1)如图所示,

(2)①Ⅰ.∵2是基准点,m=3,3到2的距离是1,所以到2的距离是1的另外一个点是1,
∴n=1;
故答案为1;
Ⅱ.有定义可知:m+n=4,
∴n=4-m;
故答案为:4-m
②设点M表示的数是m,
先乘以23,得到23m,
再沿着数轴向右移动2个单位长度得到点N为23m+2,
∵点M与点N互为基准等距变换点,
∴23m+2+m=4,
∴m=;
③设P点表示的数是m,则Q点表示的数是m+8,如图,

由题可知Q1表示的数是4-(m+8),Q2表示的数是-4+(m+8),Q3表示的数是8-(m+8),Q4表示的数是-8+(m+8),Q5表示的数是12-(m+8),Q6表示的数是-12+(m+8)…
∴当n为偶数,Qn表示的数是-2n+(m+8),
∵若P与Qn两点间的距离是4,
∴|m-[-2n+(m+8)]|=4,
∴n=2或n=6.
【点睛】本题考查新定义,数轴上数的特点;能够理解基准点的定义是解决问题的基础,从定义中探究出基准点的两个点是关于2对称的;(3)中找到Q的变换规律是解题的关键.
(2024·湖南株洲·二模)【阅读材料】我们知道“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利用此规律,我们可以求数轴上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具体方法是:用右边的数减去左边的数的差就是表示这两个数的两点之间的距离.若点表示的数是,点表示的数是,点在点的右边(即),则点,之间的距离为(即).例如:若点表示的数是,点表示的数是,则线段.
【理解应用】(1)已知在数轴上,点表示的数是,点表示的数是,求线段的长;
【拓展应用】如图所示,点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分别为 ,其中是最大的负整数, 满足,且.(2) ; ; ; .
(3)若点以每秒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以每秒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秒,当 两点之间的距离为个单位长度时,求运动时间的值;
【答案】;;;;;秒或秒
【详解】解:,线段的长为;
是最大的负整数,,
满足,,解得:,,,
又,;故答案为:;;;;
解:秒后点到达的位置是,点到达的位置是,
当 两点之间的距离为个单位长度时,可得:,
整理得:,解得:或,
答:当运动秒或秒时 两点之间的距离为个单位长度
①若A、B两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字是 a、b,则AB两点间的距离;AB中点对应的数字是:。
②数轴动点问题主要步骤:
1)画图——在数轴上表示出点的运动情况:运动方向和速度;
2)写点——写出所有点表示的数:常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向右运动用“+”表示,向左运动用“-”表示;
3)表示距离——右—左,若无法判定两点的左右需加绝对值;
4)列式求解——根据条件列方程或代数式,求值。
注意:要注意动点是否会来回往返运动,速度是否改变等。
③分类讨论的思想:
(1)数轴是数形结合的产物,分析数轴上点的运动要结合图形进行分析,注意多种情况的分类讨论。
(2)对于两个动点P、Q,若点P、Q的左右位置关系不明确或有多种情况,可用p、q两数差的绝对值表示PQ 两点距离,从而避免复杂分类讨论。
模型1.动态规律(左右跳跃)模型
【解题技巧】 运动规律性 :动点按“左右交替”方向移动,步长呈现递增或周期性变化。
代数表达 :动点位置需用含时间变量t的代数式表示。
例如,第n次移动后的位置可表示为:xn=xn 1±kn,其中k为步长基数,符号由移动方向决定。
分类讨论 :根据移动次数、方向变化和步长规律进行分段分析,尤其注意动点是否跨越原点或特定临界点。
常见模型(1):“1左1右”的等差数列式跳跃,两个一组根据规律计算即可;
常见模型(2):“2左2右”的等差数列式跳跃,四个一组根据规律计算即可。
例1(24-25七年级上·河南信阳·期末)在数轴上,一只蚂蚁从原点出发,它第一次向右爬行了1个单位长度,第二次接着向左爬行了2个单位长度,第三次接着向右爬行了3个单位长度,第四次接着向左爬行了4个单位长度,如此进行了2021次,蚂蚁最后在数轴上对应的数是( )
A.1011 B. C.505 D.
【答案】A
【分析】先得到前四次蚂蚁到达的位置,依此类推得到一般性规律,即可得到结果.
【详解】解:蚂蚁第一次到达的位置为1,
蚂蚁第二次到达的位置为-1,
蚂蚁第三次到达的位置为2,
蚂蚁第四次到达的位置为-2,
……
依此类推,第2n-1次到达n,
第2n次到达-n,
故第2021次到达1011.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弄清题中的规律是解本题的关键.
例2(23-24七年级上·浙江杭州·期末)电子跳蚤落在数轴上的某点,第一步从向左跳1个单位到,第二步由向右跳2个单位到,第三步由向左跳3个单位到,第四步由向右跳4个单位到,…,按以上规律跳了140步时,电子跳蚤落在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恰是2019.则电子跳蚤的初始位置点所表示的数是 .
【答案】1949
【分析】易得每跳动2次,向右平移1个单位,跳动140次,相当于在原数的基础上加了70,相应的等量关系为:原数字+70=2019.
【详解】解:设k0点所对应的数为x,
由题意得:每跳动2次,向右平移1个单位,跳动140次,相当于在原数的基础上加了70,
则x+70=2019,
解得:x=1949.
即电子跳蚤的初始位置K0点所表示的数为1949.
故答案为:1949.
【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图形的变化规律,得到每跳动2次相对于原数的规律是解决本题的突破点.
例3(2024·河北石家庄·二模)如图,在数轴原点O的右侧,一质点P从距原点10个单位的点A处向原点方向跳动,第一次跳动到OA的中点A1处,则点A1表示的数为 ;第二次从A1点跳动到OA1的中点A2处,第三次从A2点跳动到OA2的中点A3处,如此跳动下去,则第四次跳动后,该质点到原点O的距离为 .
【答案】
【分析】因为A到原点距离为10,A1为OA的中点,可求出A1到原点距离为5,依次可求出A2、A3、A4到原点的距离.
【详解】解:由题意可知:
∵A到原点距离为10,且A1为OA的中点,∴A1到原点距离为5,
∵A2为OA1的中点,∴A2到原点距离为,
∵A3为OA2的中点,∴A3到原点距离为,
∵A4为OA3的中点,∴A4到原点距离为,
故答案为:5;.
【点睛】本题考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准确找出每一个点代表的有理数.
模型2.动态中点与n等分点模型
【解题技巧】
1)动态中点模型:动态中点指两动点在数轴上运动时,其中点位置随动点运动而变化。设动点A和B在时间t的位置分别为xA(t)和xB(t),则动态中点M(t)的坐标:。
该公式适用于任意时刻动态中点计算。
2)动态n等分模型:将线段AB分为n等份时,第k个等分点的坐标为:。
若A和B为动点,则等分点位置随时间变化,需建立动态表达式。
例1(23-24七年级上·江西上饶·期中)数轴上的三个点,若其中一个点与其它两个点的距离相等,则称该点是其它两个点的“中点”,这三点满足“中点关系”.已知,如图点,表示的数分别为,,点为数轴上一动点.若,,三点满足“中点关系”时,则点表示的数为 .
【答案】或或
【分析】本题考查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是解题的关键.根据中点到其它两点之间的距离相等,分,,点分别为其它两个点的中点,三种情况进行求解即可.
【详解】解:①当点为点,的中点时,点表示的数为;
②当点为点,的中点时,点表示的数为;
③当点为点,的中点时,点表示的数为;
综上:点表示的数为或或;
故答案为:或或.
例2(24-25七年级上·广东佛山·阶段练习)点从原点向距离原点左侧1个单位的点处跳动,第一次跳动到的中点处,第二次从点跳动到的中点处,第三次从点跳动到的中点处,如此不断跳动下去,则第4次跳动后,P点(即表示的数)为 .

【答案】
【分析】解:根据题意可得第一次跳动到的中点处时,;第二次从点跳动到的中点处时,;第三次从点跳动到的中点处时,,第四次从点跳动到的中点处时,,最后结合线段的和差即可求得答案.
【详解】解:∵,
∴第一次跳动到的中点处时,,
第二次从点跳动到的中点处时,,
第三次从点跳动到的中点处时,,
第四次从点跳动到的中点处时,,
∴第4次跳动后,,
∴点表示的数为.
故答案是:.
【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上的找规律问题,此类题目在中考中经常出现,对于找规律的题目首先应找出哪些部分发生了变化,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例3(23-24七年级上·吉林·期末)【背景知识】数轴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利用数轴可以将数与形完美地结合.研究数轴我们发现了许多重要的规律:若数轴上点,点表示的数分别为,则两点之间的距离,线段的中点表示的数为.
【问题情境】数轴上点表示的数为,点表示的数为6,点从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终点匀速运动,同时点从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到达点后,再立即以同样的速度返回点,当点到达终点后,两点都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秒.
【综合运用】
(1)填空:两点间的距离________,线段的中点表示的数为________;
(2)当为何值时,两点间距离为3;
(3)若点为的中点,点为的中点,当点到达点之前,在运动过程中,探索线段和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答案】(1)10,1
(2)当或或时,P,Q两点间距离为3
(3),理由见详解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和中点坐标,数轴上动点问题以及分类讨论思想,
结合点和点表示的数,利用两点之间距离即可求得,利用中点坐标即可求得线段的中点表示的数;
当点P与点B重合时,求得;同理求得点Q与点A重合时的t;当点Q返回到点B时的t,当时,点P表示的数,点Q表示的数,结合题意即可列出方程求的t;当时,点P表示的数是,点Q表示的数是,同理求的t即可;
根据题意得,,当点到达点之前,即当时,点M表示的数是,点N表示的数是,即可得即可.
【详解】(1)解:∵点表示的数为,点表示的数为6,
∴,
线段的中点表示的数为∶,
故答案为:10,1
(2)当点P与点B重合时,;
当点Q与点A重合时,;
当点Q返回到点B时,,
当时,点P表示的数是,点Q表示的数是,
∵,
∴或,
解得:或,
当时,点P表示的数是,点Q表示的数是,
∵,
∴或,
解得或 (不符合题意,舍去),
综上所述,当或或时,P,Q两点间距离为3.
(3),理由如下:
∵点为的中点,点为的中点,
∴,,
当点到达点之前,即当时,
点M表示的数是,
点N表示的数是,
∵,
∴,
∴.
模型3.单(多)动点匀速模型
【解题技巧】
模型(1):动点P从点A(点A在数轴上对应的数是a)出发,以每秒v个单位的速度向右移动,t秒后,到达B点,B点对应的数是:a+vt。
模型(2):动点P从点A(点A在数轴上对应的数是a)出发,以每秒v个单位的速度向左移动,t秒后,到达C点,C点对应的数是:a-vt。
例1(24-25七年级上·河南南阳·期末)同学们通过学习知道了点A,B在数轴上分别表示有理数a,b,则A,B两点之间的距离表示为.请回答:
(1)如图,数轴上表示和5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___,数轴上表示和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___;
(2)若数轴上A,B两点表示的数分别为x和,
①A,B两点之间的距离可表示为___________;
②如果,求x的值;
(3)若数轴上A,B两点表示的数分别为和6,点P是线段上的一个动点,且点P表示的数为x,请直接写出的值.
【答案】(1)7,3
(2)①;②2或
(3)11
【详解】(1)解:根据A,B在数轴上分别表示有理数a,b,则A,B两点之间的距离表示为,
则数轴上表示-2和5的两点之间的距离,
数轴上表示-2和-5的两点之间的距离.
故答案为7,3.
(2)解:①数轴上A,B两点表示的数分别为x和,
A,B两点之间的距离.
②,

解得或.
(3)解:点P在线段上,因此x的取值范围为,
计算的值:
当时,;
当时,,
因此:
【点睛】此题综合考查了数轴距离、绝对值性质、绝对值方程、动点问题以及数轴上的几何意义等多个知识点,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数形结合能力和代数运算能力.
例2(24-25七年级上·陕西咸阳·期中)如图,点、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分别是,1,点在点的右侧,且、两点间的距离为4.
(1)点表示的数为______;
(2)动点从点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运动,同时动点从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
①当为何值时,、两点相遇?
②当点表示的数为2时,求、两点间的距离.
【答案】(1)5
(2)①;②
【分析】本题考查了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数轴上动点问题,熟练掌握以上知识点,正确表示出点、表示的数是解题的关键.
(1)根据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即可求得点表示的数;
(2)①根据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用表示出点、分别为、,当、相遇时,有,解之即可;②先求得,然后求得点,再算得的距离即可.
【详解】(1)解:点表示的数为1,点在点的右侧,且、两点间的距离为4,
点表示的数为,
故答案为:5.
(2)解:①点表示的数为,点从点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运动,
点表示的数为,
点表示的数为1,动点从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运动,
点表示的数为,
点、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分别是,1,
当、相遇时,有,
解得,
故当时,、两点相遇;
②由①可知,当点表示的数为2时,即,
解得,
此时点表示的数为,
点表示的数为5,
点、两点间的距离,
故当点表示的数为2时,点、两点间的距离为.
例3(24-25七年级上·广东佛山·阶段练习)已知点M、N在数轴上分别表示有理数m、n,M、N两点之间的距离表示为,则在数轴上M、N两点之间的距离,如图1,A、B两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分别为和6.
(1)直接写出A、B两点之间的距离______;
(2)若在数轴上存在一点C,使得C到B的距离是到A的距离的2倍,求点C表示的数;
(3)如图2,现有动点P、Q,若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在之间进行往返运动,点P出发的同时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一直向左运动,求当时,时间t的取值.
【答案】(1)
(2)或
(3)或或或或
【分析】本题考查了数轴上表示有理数,数轴两点间的距离,绝对值方程,正确掌握相关性质内容是解题的关键.
(1)根据A、B两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分别为和6,得出,即可作答.
(2)进行分类讨论,则点C在B点的右边;当点C在A点与B点的之间,当点C在A点的左边,分别运用数轴两点间的距离进行列式计算,即可作答.
(3)考虑,则点P表示的数是,列式,解得或,点P第一次从点往点移动时,则点P表示的数是,得,解得或;当点P第二次从出发,列式,解得.据此即可作答.
【详解】(1)解:∵A、B两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分别为和6.

∴A、B两点之间的距离为;
(2)解:设点C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c,
点C在B点的右边,则结合数轴,,
不满足C到B的距离是到A的距离的2倍,故舍去;
当点C在A点与B点的之间,
∵A、B两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分别为和6,C到B的距离是到A的距离的2倍,

解得,
当点C在A点的左边,
∵A、B两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分别为和6,C到B的距离是到A的距离的2倍,

解得,
∴点C表示的数为或;
(3)解:依题意,时间为t,
点Q表示的数是,
∵,
∴,
∴则点P表示的数是,
∵,
∴,
即,
∴或,
解得或,
当点P表示的数去到点,且点P第一次从点往点移动时,
则,
∴则点P表示的数是,
∵,
∴,

即或,
此时或,
当点P刚好回到,此时点Q表示的数是,
∵,
∴,
∵,
∴当点P第二次从A出发,,
则点P表示的数是,
∵,
∴,
∴,
综上或,或或.
模型4.单(多)动点变速模型
【解题技巧】
单个动点在数轴上运动时,速度随时间或位置发生改变,需分段描述其运动轨迹。
例如:动点先以速度v1运动t1秒,再以速度v2反向运动t2秒。
其 位置表达式 :分段表示为x(t)=x0+v1t(0≤t≤t1)和x(t)=x(t1) v2(t t1)(t1上式中为x0初始位置,x(t)为t时刻的位置。
多个动点以不同速度或方向变化协同运动,需分别建模后寻找关联条件(如相遇、距离等)。
动态关系式 :分别表示各动点位置,再通过相遇条件xP(t)=xQ(t)或距离公式∣xP(t) xQ(t)∣=L列方程。
上式中xP(t)为动点P在t时刻的位置;xQ(t)为动点Q在t时刻的位置。
数轴上的单(多)动点变速模型用于描述动点在运动中速度发生变化的场景,需结合分段分析(按时间或位置划分运动阶段,确保每个阶段内速度恒定)和动态方程构建解决问题,最后注意检查解是否在对应时间段内,排除超时或重复解。
例1(23-24七年级上·山东济宁·期中)已知,如图,、、分别为数轴上的三个点,点对应的数为60,点在点的左侧,并且与点的距离为30,点在点左侧,点到距离是点到点距离的4倍.
(1)求出数轴上点对应的数及的距离.
(2)点从点出发,以3单位/秒的速度项终点运动,运动时间为秒.
①点点在之间运动时,则_______.(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②点在点向点运动过程中,何时、、三点中其中一个点是另外两个点的中点?求出相应的时间.
③当点运动到点时,另一点以5单位/秒速度从点出发,也向点运动,点到达点后立即原速返回到点,那么点在往返过程中与点相遇几次?直接写出相遇是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
【答案】(1)点对应的数为30;AC=120;(2)①;②的值为5或20;③相遇2次;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15或.
【分析】(1)根据A点对应的数为60,B点在A点的左侧,AB=30求出B点对应的数,根据AC=4AB求出AC的距离;
(2)①当P点在AB之间运动时,根据路程=速度×时间求出AP=3t,根据BP=AB-AP求解;
②分P点是AB的中点和B点是AP的中点两种情况进行讨论即可;
③根据P、Q两点的运动速度与方向可知Q点在往返过程中与P点相遇2次,设Q点在往返过程中经过x秒与P点相遇,第一次相遇是点Q从A点出发,向C点运动的途中,根据AQ-BP=AB列出方程;第二次相遇是点Q到达C点后返回到A点的途中,根据CQ+BP=BC列出方程,进而求出P点在数轴上的对应的数.
【详解】解(1)点对应的数为60,,点在点的左侧,并且与点的距离为30,
点对应的数为;
点到点距离是,点到点距离的4倍,
;
(2)①当点在之间运动时,


故答案为;
②当点是、两点的中点时,,
,解得;
当点是两点的中点时,,
,解得.
故所求时间的值为5或20;
③相遇2次.
设点在往返过程中经过秒与点相遇.
第一次相遇是点从出发,向点运动的途中.


解得,
此时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是:;
第二次相遇是到达点后返回到点的途中.


解得,
此时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是:.
综上,相遇时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15或.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行程问题相等关系的应用,线段中点的定义,进行分类讨论是解题的关键.
例2(24-25七年级上·四川成都·期末)如图,在数轴上,点O表示原点,点A、B、C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分别是a、b、c,点B为中点,且a,c满.
(1) ______, ______, ______;
(2)点P从点A出发,以2个单位每秒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点Q从点C出发,以1个单位每秒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两点同时出发,当点P运动到点C时,点P,Q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当时,求t的值;
(3)若动点M从点A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的正方向匀速运动至点B,再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的正方向匀速运动;同时,动点N从点C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沿着数轴的负方向匀速运动至点O,到达O点后点N按原速度立即返回点C,当点N运动到点C时,点M,N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k秒,当,求k的值.
【答案】(1)
(2)或
(3)或
【分析】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数轴上的点的运动问题,涉及绝对值方程、一元一次方程以及点的运动规律.需要通过解析方程和运动状态求解点的位置与时间关系.
(1)本题主要考查了非负数的性质,根据有理数的特征、非负数的性质即可解答;掌握几个非负数的和为 0,则每个非负数都为 0 成为解题的关键;
(2)由题意可知,,结合两点距离公式求解绝对值方程即可,注意检验点P在点C左侧;
(3)根据C到达O点前,以及C到达O点后进行分类讨论,注意转折点对方程产生的影响.
【详解】(1)因为,所以,,
又因为点B为中点,所以.
故答案为:.
(2)由题意可得 ,,
因为,
所以,
解得:或.
检验,当时,,满足条件,
当时,,也满足条件,
综上或.
(3)由题意,可得:
C到达O点前,有:
①当M在O左侧时,此时,
解得;
②当M在O右侧、B左侧时,此时,
解得无解;
③当M在B右侧时,此时,
解得无解;
C到达O点后,有:
④当M在B右侧时,此时,
解得;
综上或.
例3(24-25七年级上·全国·假期作业)七年级数学兴趣小组成员自主开展数学微项目研究,他们决定研究“折线数轴”.
探索“折线数轴”:素材1 如图,将一条数轴在原点,点,点处折一下,得到一条“折线数轴”.图中点表示,点表示,点表示,点D表示,我们称点与点在数轴上的“友好距离”为个单位长度,并表示为.
素材2 动点从点出发,以个单位长度/秒的初始速度沿着“折线数轴”向其正方向运动.当运动到点与点B之间时速度变为初始速度的一半.当运动到点与点之间时速度变为初始速度的两倍.经过点后立刻恢复初始速度.
问题解决:探索1 :动点从点运动至点B需要多少时间?
探索2 : 动点从点出发,运动秒至点和点之间时,求点表示的数(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探索3 :动点从点出发,运动至点D的过程中某个时刻满足时,求动点运动的时间.
【答案】探索1:从点A运动至点B的时间为秒;探索2:表示的数为;探索3:动点运动的时间是秒或秒.
【分析】本题考查数轴上动点计算问题及数轴上两点间距离问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并掌握相关的知识.
探索1:根据时间路程速度,即可求解;
探索2:由探索1可得在段运动时间为:秒,进而得到,结合点表示,即可求解;
探索3:分两种情况:①当在上时,②当在上时,根据线段的和差以及时间路程速度,即可求解.
【详解】解:探索1:点表示,点表示,
,,
在段初始速度为个单位长度/秒,在段速度为初始速度的一半,
在段速度为个单位长度/秒,
从点运动至点的时间为:(秒);
探索2:的初始速度为个单位长度/秒,在段速度为初始速度的两倍,
在段速度为个单位长度/秒,
由探索1可得:在段运动时间为:秒,

点表示,
表示的数为:;
探索3:设秒后,
①当在上时,






(秒);
②当在上时,




(秒).
综上:动点运动的时间为秒或秒.
模型5.动点往返运动模型
【解题技巧】
数轴上动点往返运动的位置计算需结合 方向变化、分段累加 和 代数建模。
注意事项:
1) 时间范围验证 :解方程后需检查时间是否在对应运动阶段内。
2) 多解可能性 :往返可能导致动点多次经过同一位置,需列绝对值方程并分情况讨论。
3)通过以上方法,可系统计算数轴动点往返后的位置,需重点关注 方向符号处理 和 分段累加规则。
例1(24-25七年级上·陕西铜川·期末)如图,已知数轴上两点、表示的数分别为、12,用表示点和点之间的距离.

(1)______;
(2)若在数轴上存在一点,使,求点表示的数;
(3)在(2)的条件下,点位于,两点之间.点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着数轴的正方向运动;4秒后点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也沿着数轴的正方向运动,到达点处立刻返回沿着数轴的负方向运动,直到点到达点,两个点同时停止运动,设点运动的时间为,则当为何值时,?
【答案】(1)16
(2)点C表示的数为20或8
(3)或;
【分析】(1)根据数轴的性质即可得;
(2)设点C表示的数为x,根据建立方程,解方程即可得;
(3)点位于,两点之间,分两种情况来讨论:点C到达点B之前,即时,点C到达点B之后,即时,列方程并.解方程,然后结合问题的实际意义加以取舍.
【详解】(1)解:由题意得:;
(2)解:设点C表示的数为x,
由题意知,,
即,
解得:或8,
∴点C表示的数为20或8;
(3)解:∵点位于,两点之间,
∴点C表示的数为8,点A运动t秒后表示的数为,
点C到达点B之前,即时,点C表示的数为,
∴,
由题意知,
解得:
点C到达点B之后,即时,点C表示的数为
∴,
由题意知,
解得:或 ,
∵时点C未到达点B,不符合题意舍去,
∴t的值为或;
【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等知识点,较难的是题(3),正确分两种情况讨论是解题关键.
例2(24-25七年级上·广东惠州·阶段练习)如图,在数轴上点表示的有理数为,点表示的有理数为,点从点出发以每秒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在数轴上由向运动,当点到达点后立即返回,仍然以每秒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至点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单位:秒).

(1)当时,点表示的有理数为______,当点与点重合时,的值为________;
(2)在点沿数轴由点到点再回到点的运动过程中,求点与点的距离.(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答案】(1);
(2)点与点的距离
【分析】(1)根据数轴的特点,结合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列式计算即可;
(2)分和两种情况,分别求出点表示的有理数,进而可得对应的点与点的距离.
【详解】(1)解:当时,点表示的有理数为;
当点与点重合时,,
故答案为:;;
(2)当点沿数轴由点到点,即时,点表示的有理数为,
∴;
当点沿数轴由点回到点,即时,点表示的有理数为,
∴,
综上,点与点的距离.
【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熟知数轴特点及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例3(24-25七年级上·吉林·期中)已知:如图,点A、点B为数轴上两点,点A表示的数为a,点B表示的数为b,a与b满足.动点P从点A出发,以2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沿数轴向右运动,若在点B处放一挡板(挡板厚度忽略不计),点P在碰到挡板后立即返回,以3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在数轴上向左运动,到点A停止,设点P运动的时间为t(秒)(t>0).
(1)直接写出a、b的值,______,______;
(2)点P碰到挡板时,t的值为______;
(3)当时,点P表示的有理数为______;当时,点P表示的有理数为______;
(4)试探究:点P到挡板的距离与它到原点的距离可能相等吗?若能,直接写出相等时t的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答案】(1);
(2)6;
(3)4,5;
(4)或 .
【分析】(1)由绝对值的非负性即可得出结论;
(2)求出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为,再根据,即可求解;
(3)当时,点P表示的有理数为,当时,点P到达挡板后从B点出发运动了1秒,即点P表示的有理数为;
(4)分两种情况讨论:当时, ,当时,点P表示的数是 ,则有,分别解方程即可 .
【详解】(1)解:


故答案为:;
(2)解:点A表示的数为,点B表示的数为8,

点P碰到挡板时,t的值为,
故答案为:6;
(3)解:当时,点P表示的有理数为,
当时,点P表示的有理数为;
故答案为:4,5;
(4)解:点P到挡板的距离与它到原点的距离可能相等,理由如下:
当时,点P表示的数为,

解得,
当时,点P表示的数是 ,
则有,
解得,
综上所述,t的值为或 .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以及数轴上动点问题,解题的关键是能用含t的代数式正确的表示出点运动后所表示的数.
模型6.动态定值(无参型)模型
【解题技巧】
数轴上的动态定值(无参型)模型描述动点运动过程中某些量(如线段长度、距离差等)保持不变的场景,需通过代数表达和几何关系分析定值的存在性及数值。题目中不引入额外参数(如速度、时间变量),直接通过动点初始位置、运动规则或几何关系推导定值。
1)解题策略与步骤:
步骤1 :用代数式表示动点位置,例如动点A从x0 出发,以速度v移动,则t秒后位置为x0+vt。
步骤2 :根据题目条件(如中点、等分点)建立相关量的表达式(如线段长度、差值的绝对值)。
步骤3 :化简表达式,观察是否消去变量项,验证是否为定值。
2)常见定值类型:
线段长度定值 :两动点或动点与定点间的距离保持恒定。
代数式定值 :如∣xA xB∣±kxC的值为固定常数。
位置关系定值 :如动点始终为中点或特定分点,导致相关表达式不变。
例1(24-25七年级上·浙江金华·阶段练习)如图,已知数轴上有A,B,C三点,它们表示的数分别是,,4. 点A到点C的距离可以用表示,且.
(1)应用: , ;
(2)拓展:若点A沿数轴向右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则t秒时点A表示的数是 ,此时, (用含t的式子表示);
(3)探究:若点C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同时,点A和点B分别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和8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则的值是否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求出的值.
【答案】(1)6;10
(2);或;
(3)当时的值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当时,的值不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
【分析】此题考查数轴上动点问题,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
(1)根据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直接计算即可;
(2)根据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直接计算即可;
(3)根据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分别求出,,即可判断.
【详解】(1)解:,,
故答案为:6;10;
(2)解:t秒时点A表示的数是,
此时或,
故答案为:;或;
(3)解:t秒时点A表示的数是,点B表示的数是,点C表示的数是,
当点A与点B重合时,,解得,
当时,,,
∴,此时的值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
当时,,,
∴,此时的值不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
综上,当时的值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当时,的值不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
例2(24-25七年级上·湖北省直辖县级单位·期末)已知,数轴上点A在原点左边,到原点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点B在原点的右边,从点A走到点B,要经过32个单位长度.
(1)求A,B两点所对应的数;
(2)若点C也是数轴上的点,点C到点B的距离是点C到原点的距离的3倍,求点C对应的数;
(3)已知,点M从点A向右出发,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同时点N从点B向右出发,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长度,设线段的中点为P,线段的值是否变化?若不变,请求其值;若变化,请说明理由.
【答案】(1)点A表示的数为,点B表示的数为24
(2)点C表示的数为或6
(3)不变,
【分析】本题考查数轴的应用及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1)直接根据有理数与数轴上各点的对应关系求出A,B表示的数即可;
(2)设点C表示的数为c,再根据点C到点B的距离是点C到原点的距离的3倍列出关于c的方程,求出c的值即可;
(3)设运动时间为t秒,则,再根据点P是的中点用t表示出的长,再求出的值即可.
【详解】(1)由题意知,点A表示的数为,
设B为b,
则:
解得:
∴点B表示的数为24;
(2)设点C表示的数为x,
依题意,得

解得或,
即点C表示的数为或6;
(3)设运动时间为t秒,则,,
∵线段的中点为P

即,
即,
所以的值不变,.
例3(23-24七年级上·四川攀枝花·期中)在数轴上有三点A,B,C分别表示数a,b,c,其中b是最小的正整数,且|a+2|与(c﹣7)2互为相反数.
(1)a=   ,b=   ,c=   ;
(2)若将数轴折叠,使点A与点C重合,则点B与表示数   的点重合;
(3)点A,B,C开始在数轴上运动,若点A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B和点C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和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若点A与点B的距离表示为AB,点A与点C的距离表示为AC,点B与点C的距离表示为BC,则t秒钟后,AB=   ,AC=   ,BC=   ;(用含t的式子表示)
(4)请问:3BC﹣2AB的值是否随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直接写出其值.
【答案】(1) 2,1,7.(2)4.(3)3t+3,5t+9,2t+6.(4)不变;12.
【分析】(1)利用|a+2|+(c﹣7)2=0,得a+2=0,c 7=0,解得a,c的值,由b是最小的正整数,可得b=1;
(2)先求出对称点,即可得出结果;
(3)先写出各点表示的数,再根据数轴上的点的距离的定义即可求解.
(4)由 3BC 2AB=3(2t+6) 2(3t+3)求解即可.
【详解】(1)∵|a+2|+(c 7)2=0,
∴a+2=0,c 7=0,
解得a= 2,c=7,
∵b是最小的正整数,
∴b=1;
故答案为: 2,1,7.
(2)(7+2)÷2=4.5,
对称点为7 4.5=2.5,2.5+(2.5 1)=4;
故答案为:4.
(3)A点表示的数为-2-t,B点表示的数为1+2t,C点表示的数为7+4t,
∴AB=(1+2t)-(-2-t)=3t+3,AC=(7+4t)-(-2-t)=5t+9,BC=(7+4t)-(1+2t)=2t+6;
故答案为:3t+3,5t+9,2t+6.
(4)不变.
3BC 2AB=3(2t+6) 2(3t+3)=12.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数轴及两点间的距离,解题的关键是利用数轴的特点能求出两点间的距离.
模型7.动态定值(含参型)模型
【解题技巧】
数轴上动态定值(含参型)模型需分析含参数(如速度、距离比例等)的动点运动过程中某些量的恒定性,通过代数建模和参数消去法验证定值存在性及数值。
线段和差定值 :如PA+PB或∣PA PB∣恒为常数,需结合参数化简表达式。
代数式定值 :如kxA+mxB的值与时间无关,需分离含时项并令其系数为零。
速度参数 :多个动点以不同速度运动,需联立方程消去时间变量,验证定值。
比例参数 :如线段比例或代数式含系数m(如mAB 2BC),需通过参数约束条件确定定值。
通过参数化建模、代数式分离与含时项消去,可系统解决含参型动态定值问题,需特别注意参数解的适用范围及多解可能性。
例1(24-25七年级上·湖南岳阳·期末)材料阅读:当点C在线段上,且时,我们称n为点C在线段上的点值,记作.如点C是的中点时,则,记作;反过来,当时,则有.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与具有相同的含义.

初步感知:
(1)如图1,点C在线段上,若,则_______;若,则_______;
(2)如图2,已知线段,点P、Q分别从点A和点B同时出发,相向而行,运动速度均为,当点P到达点B时,点P、Q同时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请用含有t的式子表示和,并判断它们的数量关系.
拓展运用:
(3)已知线段,点P、Q分别从点A和点B同时出发,相向而行,若点P、Q的运动速度分别为和,点Q到达点A后立即以原速返回,点P到达点B时,点P、Q同时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则当t为何值时,等式成立.
【答案】(1),
(2);;
(3)存在t为4或,使等式成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理解新定义是解题的关键.
(1)根据材料阅读,即可求解;
(2)根据材料阅读,可表示和,即可求解;
(3)分两种情况:当点Q到达点A之前时,当点Q到达点A返回时,结合,列出方程,即可求解.
【详解】(1)解:根据题意得:,
∵,
∴,
故答案为:,
(2)解:∵,
∴,

∴,
∴,
∴;
(3)解:当点Q到达点A之前时,

∴,

∴,
∴,
∵,
∴,
解得:;
当点Q到达点A返回时,此时,

∵,
∴,



∴存在t的值为4或,使等式成立.
例2(23-24七年级上·福建厦门·阶段练习)我们规定:对于数轴上不同的三个点,,,当点在点左侧时,若点到点的距离恰好为点到点的距离的倍,且为正整数,(即),则称点是“整关联点”.
如图,已知在数轴上,原点为,点,点表示的数分别为,.

(1)原点________(填“是”或“不是”)“整关联点”;
(2)若点是“整关联点”,则点所表示的数_______;
(3)点在,之间运动,且不与,两点重合,作“整关联点”,记为,作“整关联点”,记为,且满足,分别在线段和上.当点运动时,若存在整数,,使得式子为定值,直接写出,满足的数量关系________.
【答案】(1)不是
(2)或者
(3)
【分析】(1)根据关联点的定义,即可;
(2)根据关联点的定义得到等式,再讨论点的位置,求出满足的值;
(3)设点表示的数为,根据关联点的定义,得出用,,表示的代数式,再由点运动时,式子为定值,得关于的代数式中的系数为,即可求出,的数量关系.
【详解】(1)∵在数轴上,原点为,点,点表示的数分别为,
∴,,
∴,
∵不是整数,
∴原点不是“整关联点”.
故答案为:不是.
(2)∵在数轴上,原点为,点,点表示的数分别为,,
∴,,
∴,
若点是“整关联点”,
∴,
当点在线段之间,,
∴点表示的数为:;
当点在线段的延长线上,,
∴,
∴点表示的数为:;
综上所述,点表示的数为:或者.
故答案为:或者.
(3)设点表示的数为,
∵点在,之间运动,且不与,两点重合,作“整关联点”,记为,作“整关联点”,记为,且满足,分别在线段和上,
∴,;,,
∴,,
∴,
当点运动时,若存在整数,,使得式子为定值,
∴,
解得:,
∴整数,满足的数量关系为:,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考查新定义、数轴的知识,解题的关键的掌握数轴上两点的距离,动点问题,线段的数量关系,理解新定义的概念.
例3(23-24七年级上·福建泉州·期末)已知数轴上A,B,C三点所对应的数分别是a,b,c.且a,b,c满足:,为正整数.
(1)判定点A,B在数轴上所对应的数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2)设点C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移动秒.
①当时,试说明,并写出推理过程;
②在①的前提下,若点继续沿数轴向左运动,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有理数,使得的值与无关?若存在,请求出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点A,B在数轴上所对应的数互为相反数,见解析
(2)①见解析;②当或时,的值与无关
【分析】本题考查了数轴上的动点问题,涉及了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根据动点的起始位置、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确定动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是解题关键.
(1)利用绝对值的非负性即可求解;
(2)①运动t秒后点在数轴上所表示的数为,由可得点在数轴上所表示的数为0,进一步可推出,即可求解;②分类讨论当点位于点的右侧时和当点位于点的左侧时两种情况即可求解.
【详解】(1)解:点A,B在数轴上所对应的数互为相反数.理由如下:

,,,
,,,
点A,B在数轴上所对应的数互为相反数.
(2)解:①运动t秒后点在数轴上所表示的数为.
由(1)可知点A,B在数轴上所对应的数互为相反数.

点在数轴上所表示的数为0,
,即,

∵,

②点C从原点出发,运动秒后,点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
,.
当点位于点的右侧时,,

当,即时,的值与无关.
当点位于点的左侧时,,

当,即时,的值与无关.
综上所述,当或时,的值与无关.
模型8.数轴折叠(翻折)模型
【解题技巧】
数轴折叠模型通过几何对称性分析折叠前后点的对应关系,解决折痕位置、对称点等问题。
1)若折叠后点a与点b重合,则折痕对应的点m为两点的中点,满足:或b=2m a
2)折叠后,对称点到折痕的距离相等,折痕位置可通过线段比例或代数方程求解。
3)若折叠后动点继续运动,需分段分析折叠前后的位置变化及运动轨迹。
例1(24-25七年级上·广东肇庆·期中)综合与实践
【主题】折纸.
【素材】已知在纸面上有一数轴(如图所示),折叠纸面.
【实践操作】
操作1:在纸面上有如图所示的一数轴,折叠纸面,若数轴上数1表示的点与数表示的点重合,则数轴上数表示的点与数2表示的点重合.
操作2:现打开纸面后,再次折叠.使数轴上数表示的点与数0表示的点重合.数轴上两点折叠后重合,两点折叠后重合.
【实践探索】
(1)在操作2中,数轴上数3表示的点与数_____表示的点重合;
(2)若点到原点的距离是5个单位长度,求点表示的数;
(3)若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为20且点表示的数比点表示的数大,现有一只电子蚂蚁从点出发,沿数轴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射线的方向运动,求当电子蚂蚁所在位置到点的距离为4时,电子蚂蚁所用的时间为多少秒?
【答案】(1)
(2)或1
(3)8秒或12秒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数轴的认识,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点的对称性.
(1)数轴上数表示的点与数0表示的点关于点对称,再找出数3表示的点关于点的对称点即可;
(2)点A到原点的距离是5个单位长度,则点A表示的数为5或,分两种情况讨论,即可得到B点表示的数;
(3)分电子蚂蚁所在位置位于点的左侧与右侧两种情况,分别计算即可.
【详解】(1)解:数轴上数表示的点与数0表示的点重合,
折痕处的点表示的数为:,
,,
数轴上数3表示的点与数表示的点重合;
故答案为:;
(2)解:点到原点的距离是5个单位长度,
点A表示的数为5或,
点A表示的数为5时,
,,
点A表示的数为时,
,,
点表示的数为:或1;
(3)解:当电子蚂蚁所在位置位于点的左侧时,
电子蚂蚁所用的时间为,
当电子蚂蚁所在位置位于点的右侧时,
电子蚂蚁所用的时间为,
即电子蚂蚁所用的时间为8秒或12秒.
例2(23-24七年级上·江西赣州·期中)【数学活动】
学习了数轴和有理数的加减运算等相关知识后,学校七年级数学兴趣小组利用数轴进行了以下探究:
[活动一 阅读]
表示3与1差的绝对值,也可理解为3与1两数在数轴上所对应的两点之间的距离;可以看做,表示3与的差的绝对值,也可理解为3与两数在数轴上所对应的两点之间的距离.
[活动二 探索]
(1)数轴上表示5和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__.
(2)①若,则______;
②若使x所表示的点到表示和2的点的距离之和为5,所有符合条件的整数x的和为______.
[活动三 折叠]
小明在草稿纸上画了一条数轴进行操作探究:
(3)折叠纸面,若1表示的点和表示的点重合,则3表示的点与______表示的点重合.
(4)折叠纸面,若3表示的点和表示的点重合,则:
①表示的点和______表示的点重合;
②这时如果(A在B的左侧)两点之间的距离为,且两点经折叠后重合,则点A表示的数是______,点B表示的数是______;
③若点A表示的数为a,点B表示的数为b,且两点经折叠后重合,试求a与b之间的数量关系.
【答案】(1);(2)①或;②;(3);(4)①;②,;③
【分析】本题考查实数与数轴,熟练掌握数轴上点的特征,两点间距离的求法,折叠的性质,利用中点公式解决折叠问题是解题的关键.
(1)根据数轴上两点间距离的求法解题即可;
(2)①根据题意可得方程或,求出的值即可;
②根据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可知时,,求出符合条件的整数即可;(3)利用中点公式求出折痕点,再求解即可;
(4)①利用中点公式求出折痕点,再求解即可;
②点表示的数是,则点表示的数是,根据中点公式求出,即可求解;
③根据①②结合中点公式可求.
【详解】(1)表示5和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
(2)①若,
则或,
解得或.
②使x所表示的点到表示和2的点的距离之和为5,

与 2之间的距离为,

所有符合条件的整数x有,

所有符合条件的整数x的和为.
(3)1表示的点和表示的点重合,
折叠点对应的数是0,
3表示的点与表示的点重合.
(4)①3表示的点和表示的点重合,
折叠点对应的数是,

表示的点和表示的点重合.
②设点表示的数是,则点表示的数是,
则,
解得,
点表示的数是,点表示的数是.
③点A表示的数为a,点B表示的数为b,
且两点经折叠后重合,


例3(24-25七年级上·山西太原·阶段练习)已知在纸面上有一数轴,根据给出的数轴,解答下面的问题:
(1)已知、两点相距个单位长度,请你根据图中、两点的位置,分别写出它们所表示的有理数.
(2)在数轴上标出与点的距离为2的点(用不同于、的字母表示),并写出这些点表示的数.
(3)折叠纸面,若数轴上对应的点与5对应的点重合,回答以下问题:
①10对应的点与_______对应的点重合;
②若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为(在的左侧),且、两点经折叠后重合,求、两点表示的数.
(4)如图,半径为2的圆上有一点落在数轴上点处,求将圆在数轴上向右滚动(无滑动)一周后点在数轴上所表示的数.
【答案】(1)1,
(2)见解析,和3
(3)①;②点为,点为
(4)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数轴有关知识,熟练掌握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中心对称,点的平移规律左移减右移加是解题的关键.
(1)根据数轴上原点左侧的数为负数,原点右侧的数为正数可知表示1,表示为,即可求解;
(2)与点距离为2的点,即左右两边距离两个单位长度的点,也就是数为和的点;
(3)①先求出和5的中点,再根据中心对称列式计算即可得解;②根据中点的定义求出的一半,然后分别列式计算即可得解;
(4)先求出圆的周长,再根据平移规律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1)解:根据题意,点表示的数为1,
则点表示的数为.
(2)解:数轴与点的距离为2的点分别为和,
即数轴中和为所求,
其中点表示3,点表示.
(3)解:①
故答案为:;
②、两点之间的距离为2024
由①可知,对折点的数为2,且在的左侧
点为,点为.
(4)解:圆的半径
圆的周长
将圆在数轴上向右滚动(无滑动)一周后点所处的位置的点在数轴上所表示的数为.
模型9.数轴上的线段移动模型
【解题技巧】
数轴上的线段移动模型研究线段整体平移的动态变化规律,需结合代数表达与几何关系分析线段长度、覆盖范围等核心问题。
线段沿数轴以固定速度单向或往返移动,需用代数式表示端点位置变化(如左移减速度,右移加速度);动态过程中需关注线段覆盖区域,及与其他线段的交互(如重叠)。部分模型中,线段长度或端点间的代数差保持恒定(如平移速度对称时,两动线段差为定值)。
例1(23-24七年级上·福建福州·期中)定义:数轴上A、B两点的距离为a个单位记作,根据定义完成下列各题.
两个长方形和的宽都是3个单位长度,长方形的长是6个单位长度,长方形的长是10个单位长度,其中点A、D、E、H在数轴上(如图),点E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5,且E、D两点之间的距离为14,原点记为0.
(1)求数轴上点H、A所表示的数?
(2)若长方形以4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同时长方形以3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数轴上有M、N两点,其中点M在A、D两点之间,且,其中点N在E、H两点之间,且,设运动时间为x秒.
①经过x秒后,M点表示的数是 ,N点表示的数是 (用含x的式子表示,结果需化简).
②求(用含x的式子表示,结果需化简).
(3)若长方形以2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长方形固定不动,设长方形运动的时间为秒,两个长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当时,求此时t的值.
【答案】(1)点H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15,点A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
(2)①,;②当M点在N点的左侧时,;当点M在N点的右侧时,
(3)9秒或13秒
【分析】(1)根据,,,,推出, ,得到,得到在数轴上点H表示的数是15,点A表示的数是;
(2)①根据长方形以4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同时长方形以3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 , ,得到x秒后,M点表示的数:, N点表示的数:;②当M点在N点的左侧时,,当点M在N点的右侧时,;
(3)根据两个长方形的宽都是3个单位长度,重叠部分的面积为12,得到重叠部分的长为4个单位长度,当点D运动到E点右边4个单位时,长方形运动的时间为9秒;当点A运动到H点左边4个单位时,长方形运动的时间为13秒.
【详解】(1)由题意得:,,,,
∴,∴,
∴,
∴点H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15,点A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
(2)①∵,,
∴, ,
∵,,
∴,,
∵长方形以4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同时长方形以3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
∴M点表示的数为:, N点表示的数为:;
故答案为:,;
②当M点在N点的左侧时,,
当点M在N点的右侧时,;
(3)∵两个长方形的宽都是3个单位长度,重叠部分的面积为12,
∴重叠部分的长为4个单位长度,
当点D运动到E点右边4个单位时,

当点A运动到H点左边4个单位时,

综上,长方形运动的时间为9秒或13秒时,两个长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为12.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数轴动点问题,熟练掌握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长方形面积公式等知识点,求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用右边点对应的数减左边对应的数;路程等于速度乘时间;熟记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是解题的关键.
例2(23-24七年级上·天津南开·阶段练习)如图,半径为1的小圆与半径为2的大圆上有一点与数轴上原点重合,两圆在数轴上做无滑动的滚动,小圆的运动速度为每秒个单位,大圆的运动速度为每秒个单位.
(1)若大圆沿数轴向左滚动1周,则该圆与数轴重合的点所表示的数是_____(结果保留);
(2)若大圆不动,小圆沿数轴来回滚动,规定小圆向右滚动时间记为正数,向左滚动时间记为负数,依次滚动的情况记录如下(单位:秒):-1,+2,-4,-2,+3,-8
①第_____次滚动后,小圆离原点最远;
②当小圆结束运动时,小圆运动的路程共有多少?(结果保留)
【答案】(1);(2)①6,②
【分析】(1)该圆与数轴重合的点所表示的数,就是大圆的周长;
(2)①分别计算出第几次滚动后,小圆离原点的距离,比较作答;②根据计算总路程即可.
【详解】解:(1)若大圆沿数轴向左滚动一周,则该圆与数轴重合的点所表示的数是.
(2)①第1次滚动后,,
第2次滚动后,,
第3次滚动后,,
第4次滚动后,,
第5次滚动后,,
第6次滚动后,,
则第6次滚动后,小圆离原点最远.
②,
∴当小圆结束运动时,小圆运动的路共有.
【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上的动点问题,明确向右移动坐标加的关系,向左移动坐标减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例3(23-24七年级上·广东汕头·期末)如图,在数轴上有两个长方形和,这两个长方形的宽都是2个单位长度,长方形的长是4个单位长度,长方形的长是8个单位长度,点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5,且两点之间的距离为12.
(1)填空:点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_________ ,点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_________.
(2)若线段的中点为,线段EH上有一点,, 以每秒4个单位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以每秒3个单位的速度向左运动,设运动时间为秒,求当多少秒时,.
(3)若长方形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长方形固定不动,当两个长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为6时,求长方形运动的时间.
【答案】(1)13, 11;(2)x=2或x=;(3)当长方形ABCD运动的时间7.5秒或10.5秒时,重叠部分的面积为6.
【分析】(1)根据已知条件可先求出点H表示的数为13,然后再进一步求解即可;
(2)根据题意先得出点M表示的数为﹣9,点N表示的数为7,然后分当M、N在点O两侧或当N、M在点O同侧两种情况进一步分析讨论即可;
(3)设长方形ABCD运动的时间为y秒,分重叠部分为长方形EFCD或重叠部分为长方形CDHG两种情况进一步分析讨论即可.
【详解】(1)∵长方形的长是8个单位长度,点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5,
∴点H表示的数为:,
∵两点之间的距离为12,
∴点D表示的数为:,
∵长方形的长是4个单位长度,
∴点A表示的数为:,
故答案为:;
(2)由题意可知:点M表示的数为﹣9,点N表示的数为7;,经过x秒后,M点表示的数为﹣9+4x,N点表示的数为7﹣3x;
①当M、N在点O两侧时,点O为M、N的中点,
则有,
解得x=2 ;
②当N、M在点O同侧时,即点N、M相遇,
则有7﹣3x=﹣9+4x
解得:x=
综上,当x=2或x=时,OM=ON ;
(3)设长方形ABCD运动的时间y为秒,
①当重叠部分为长方形EFCD时,
DE= 7+2y 5= 2y 12
∴ 2(2y 12) = 6,
解得:y = 7.5;
②当重叠部分为长方形CDHG时,
HD=4- ( 7+2y-13)= 24 2y,
∴ 2(24 2y) = 6,
解得:y =10.5;
综上,当长方形ABCD运动的时间7.5秒或10.5秒时,重叠部分的面积为6.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数轴上的动点问题,熟练掌握相关方法是解题关键.
1.(2024七年级上·全国·专题练习)如图,一动点从原点开始向左运动,每秒运动个单位长度,规定:每向左运动秒就向右运动秒.则动点运动到第秒时所对应的数是( )
A. B. C. D.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了数轴上的动点问题,根据移动的方向、速度和规律进行计算找出运动的规律即可求解.根据点运动的规律可知每运动秒,点就向左移动个单位长度,秒中共有个秒,所以第秒时点对应的数是.
【详解】解:当动点从原点出发向左运动秒,到达的点表示的数为,
再向右运动秒到达的点表示的数为,
动点运动秒向左移动个单位长度,

动点向左运动了个秒,
动点运动到第秒时所对应的数是.
故选:A.
2.(24-25七年级上·江苏无锡·阶段练习)如图A、B两点之间相距4个单位长度,B、C两点之间相距6个单位长度,现有一动点P从点A开始沿数轴的正方向运动到达点C停止,点P到A、B、C三点的距离之和的最大值为m,最小值为n.则的值是( )
A.4 B.6 C.8 D.10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数轴上的数的运算.根据点在线段上和线段上以及的取值范围分别判断出的取值范围,即可求得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计算即可.
【详解】解:点在线段上,


点在线段上,



综上:
∴最大值为,最小值为,
∴,
故选:B.
3.(23-24七年级上·重庆江津·阶段练习)如图,已知,在的左侧是数轴上的两点,点对应的数为,且,动点从点出发,以每秒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运动,在点的运动过程中,,始终为,的中点,设运动时间为秒,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有  
①对应的数是;
②点到达点时,;
③时,;
④在点的运动过程中,线段的长度会发生变化.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了数轴上两点距离.利用数轴,分类讨论即可求解.
【详解】解:已知,在的左侧是数轴上的两点,点对应的数为,且,
对应的数为:;故①是正确的;
,故②是正确的;
当时,,,故③是错误的;
在点的运动过程中,,故④是错误的;
故选:B.
4.(23-24七年级下·福建泉州·期中)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2,点B在点A的右侧8个单位长度处,动点M从点A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运动,动点N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运动,已知点M,N同时出发,相向运动,运动时间为t秒.当时,运动时间t的值为( )
A. B. C.或 D.或
【答案】C
【分析】根据题意,M表示的数为4t-2,N表示的数为6-3t,则MN=|6-3t -4t+2|,BM=6-4t+2,列式计算即可.
【详解】根据题意,M表示的数为4t-2,N表示的数为6-3t,则MN=|6-3t -4t+2|,BM=6-4t+2,
∴8-7t=4-2t或7t-8=4-2t,
解得t=或,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上两动点间的距离,用定数,运动距离表示动点表示的数是解题的关键.
5.(24-25七年级上·河南南阳·期中)已知,如图所示,是数轴上的两个点,点A所表示的数为,点B表示的数为7,动点P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B向左运动,同时,动点Q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A向右运动,则当点P运动到点A时,动点Q所表示的数为 .
【答案】1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数轴动点问题,求出AB的距离是解题的关键.
根据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的定义及数轴的定义得出距离,然后算出点P运动的时间,再根据点Q运动的速度求出运动的时间,根据数轴上点向右移动终点对应的数等于起点对应的数加上移动距离从而可得答案;
【详解】解:∵点A所表示的数为,点B表示的数为7,
∴,
∵点P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B向左运动,
∴点P运动到点A需要(秒),
∵点Q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A向右运动,
∴点Q运动的距离为:,
∴点Q表示的数为:,
故答案为:1.
6.(23-24七年级上·福建泉州·阶段练习)已知,A、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分别用、表示,且,是数轴上的一个动点.动点从原点开始第一次向右移动1个单位长度,第二次向左移动3个单位长度,第三次向右移动5个单位长度,第四次向左移动7个单位长度,.点在移动过程中,第 次移动与点A重合.
【答案】15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数轴上的动点问题.
求出每次移动后点P对应点所表示的数,从而得到这些数的规律,再结合点A、B表示的数即可解答.
【详解】第一次移动P的对应点表示的数为,
第二次移动点P所得的对应点表示的数为,
第三次移动点P所得的对应点表示的数为,
第四次移动点P所得的对应点表示的数为,
第五次移动点P所得的对应点表示的数为,
第六次移动点P所得的对应点表示的数为,
第n次移动点P所得的对应点表示的数为,
观察发现:当n为奇数时,点P对应的数为奇数n;
当n为偶数时,点P对应的数为偶数,
∵,,且,
∴,解得
∴点A表示的数是15,点B表示的数是,
∴当仅当时,点表示的数为15,第15次移动点P所得的对应点P与点A重合.
7.(24-25七年级上·福建厦门·期末)如图,动点A,B,C分别从数轴-30,10,18的位置沿数轴正方向运动,速度分别为2个单位长度/秒,4个单位长度/秒,8个单位长度/秒,线段OA的中点为P,线段OB的中点为M,线段OC的中点为N,若为常数,则k为 .
【答案】2
【分析】运动t秒后,点P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15+t,点M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5+2t,点N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9+4t,分别表示出PM=20+t,MN=2t+4,再代入,根据为常数,得到关于k的方程,解方程即可.
【详解】解:根据题意得,点P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15+t,点M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5+2t,点N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9+4t,
则PM=20+t,MN=2t+4,
为常数,
故答案为:2.
【点睛】本题考查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上点的位置关系,根据为常数列方程是解题关键.
8.(24-25六年级上·山东泰安·期中)如图,在数轴上,点表示的数是20,点表示的数为60,点是数轴上的动点.点沿数轴的负方向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当线段和的大小关系满足时,求点表示的是哪个数.
【答案】35或
【分析】本题考查了数轴上的动点问题,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根据题意可得该问题可分为两种情况,即可得到等式,求解即可得到结果,根据数轴得到两点间的距离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解:在点运动过程中,分两种情况:
①当点运动到点右侧时,
∵,
∴,
此时点表示的数是;
②当点运动到点左侧时,
∵,
∴,
∴,
∴点表示的数是,
综上所述,点表示的数是35或.
9.(24-25七年级上·陕西榆林·期中)如图,已知点,,是数轴上三点,为原点.点表示的数为3,点与点之间的距离为2,点与点之间的距离为6.
【问题提出】
(1)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_,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_;
【问题探究】
(2)动点,分别同时从点,处出发,分别以每秒8个单位长度和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正方向运动,点在点和点之间,且点到点的距离与点到点的距离相等,点在点和点之间,且点到点之间的距离是点到点之间距离的4倍,当运动时间为时,用含的代数式表示点,对应的数;
【问题解决】
(3)在(2)的条件下,点到点之间的距离是否与的大小有关?若有关,用含的代数式表示点到点之间的距离;若无关,请求出点到点之间的距离.
【答案】(1),;(2)点对应的数为,点对应的数为;(3)点到点之间的距离与的大小无关,为定值8.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数轴上的动点问题,两点之间的距离,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
(1)由已知、结合数轴,根据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即可求解;
(2)由题意可得、的长度,从而由点A、C对应的数即可求出点M、N对应的数;
(3)根据题意可得点Q对应的数,进而得到的长度,根据结果即可作出判断;
【详解】解:(1)由题意可得:
点B对应的数为:,
又∵,
∴点A对应的数为:,
故答案为:,1;
(2)由题意可得:,
又∵,,
∴,
∴点M对应的数为:,点N对应的数为:;
(3)的长度与t无关,理由如下:
∵,
∴点Q对应的数为:,
∴,
∴点M到点Q之间的距离与t的大小无关,为定值8.
10.(23-24七年级上·福建福州·期中)预备知识:在数学中,把点与点之间的距离用表示
如图,在数轴上点表示数点表示数点表示数,已知数是最小的正整数,且满足.

(1) , , ;
(2)点开始在数轴上运动,若点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和点分别以每秒个单位长度和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运动秒钟后,求三点在数轴上所表示的数(用含的式子表示),若在此过程中,的值保持不变,求的值.
(3)在此数轴有上一动点对应的数为,求的最小值.
【答案】(1),1,7
(2)点A表示的数为,点B表示的数为;点C表示的数为,
(3)9
【分析】(1)根据数是最小的正整数,得出,根据绝对值和平方的非负性得出,即可得出a和c的值;
(2)根数两点之间的距离表示方法,即可得出t秒后A、B、C三点表示的数,得出关于t的表达式,根据的值保持不变可知,的值与t无关,即可求出m的值.
(3)根据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可得表示点Q和的距离,表示点Q和7的距离,则当点Q在和7之间时,的值最小,即可求解.
【详解】(1)解:∵数是最小的正整数,
∴,
∵,
∴,
解得:,
故答案为:,1,7;
(2)解:根据题意可得:
∵,
∴t秒中后,点A表示的数为,点B表示的数为;点C表示的数为,
∴,,
∴,
∵的值保持不变,
∴的值与t无关,即,
解得:;
(3)解:∵,
∴表示点Q和的距离,
∵表示点Q和7的距离,
∴当点Q在和7之间时,的值最小,
此时.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绝对值和平方的非负性,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数轴上两点之间距离的表示方法,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几个非负数相加和为0,则这几个非负数分别为0,以及数轴上两点之间距离的表示方法.
11.(24-25六年级下·黑龙江哈尔滨·阶段练习)如图,数轴上点、对应的数分别是、,并且.

(1)求、两点之间距离.
(2)若两动点、同时从原点出发,点以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沿数轴向左运动,点以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右运动,问运动多少秒时点到点的距离是点到点距离的倍?
(3)点是数轴上、之间一点,、两点同时从点出发,沿数轴分别向左、右运动,运动时间为秒时,、两点恰好分别到达点、,又运动秒时,、两点分别到达点、,接下来调转方向保持原来速度不变相向而行,同时点从点出发沿数轴向右运动,当点运动秒时,点与点在点相遇,此时点和点的距离为个单位长度,点和点的距离为个单位长度,求点的速度.
【答案】(1)
(2)秒或秒
(3)点的速度为或
【分析】(1)根据平方数,绝对值的非负性可求出的值,再根据两点之间的距离的计算方法即可求解;
(2)根据点,点的运动,设运动时间为秒,用含的式子表示点到点的距离,点到点距离,根据题意列式求解即可;
(3)根据点的运动关系可以求出点对应的数字,及的值,根据动点运动的规律分别求出点所对应的数字,并表示它们的距离,根据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的计算方法即可求解.
【详解】(1)解:中,,,
∴,解得,;,解得,,
∴、两点之间距离为.
(2)解:点以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沿数轴向左运动,点以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右运动,设运动时间为秒,点对应的数是,点对应的数是,
∴点到点的距离为,点到点距离为,
∴①时,则,
∴,解得,;
②,且,即时,
∴,解得,
③,时,
∴,解得,;
综上所述,点到点的距离是点到点距离的倍时,运动时间为秒或秒.
(3)解:点是数轴上、之间一点,、两点同时从点出发,运动时间为秒时,、两点恰好分别到达点、,设点对应的数是,
∴①点以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沿数轴向左运动,点以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右运动,
∴,解得,,
∴点到点的距离为,点到点的距离为,
∵点从点到点的速度为个单位长度/秒,
∴,
∵、两点恰好分别到达点、,又运动秒时,、两点分别到达点、,
∴点对应的数字是,点对应的数字是,
此时,点从点向右运动,点从点向左运动,且点从点向右运动,
∴①当点运动秒时,点运动的路程为,则此时点对应的数字为,
∵此时点和点的距离为个单位长度,
∴,则或(不符合题意,舍去),
∴点与点的距离为,
∴点的速度为;
②当点运动秒时,点运动的路程为,则点对应的点的数字是,
∴点从点运动到的路程为,
∴点的速度为;
综上所述,点的速度为或.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数轴上动点与距离的综合,掌握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的表示,动点的运动与数字的对应关系,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12.(23-24七年级上·广东韶关·期中)如图,已知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为6,是数轴上一点,且.动点从点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秒.
(1)写出点表示的数__________,点表示的数__________(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2)动点从点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同时出发,点运动几秒时追上点,并求出此时表示的数;
(3)若为的中点,为的中点.点在运动的过程中,线段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请求出线段的长.
【答案】(1);
(2)
(3)运动时,长度不会发生变化,理由见解析
【分析】(1)根据点A的坐标减去点B的坐标等于的长度,可求得点B的坐标;同理根据点A的坐标减去点P的坐标等于运动距离,可求得点P的坐标.
(2)与(1)类似,先求出点R的坐标为,然后令与点P的坐标相等,可列出等式:,求解t值;然后将t值代入.
(3)分点P运动到AB之间与点P运动点B的左侧,两种情况分别讨论.
【详解】(1)解:∵点A表示的数为6,,,即

∴点B表示的数是:
依题意有:

即点P表示的数是
故答案为:
(2)解:根据题意可得:
解得:
即点运动5秒时追上点R
当时,
点表示的数为
(3)运动时,长度是恒定的
①当在A,之间,(如图)

②当在左侧时,(如图)
∴运动时,长度是恒定的,为定值5
【点睛】本题考查数轴上动点问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动点路程问题得到两点距离或点的坐标,注意分类讨论.
13.(24-25七年级上·安徽六安·期中)数轴上有不同两点,,点表示的数为,点表示的数为.

(1)若点表示的数的相反数是,求点表示的数.
(2)若点与点之间的距离为6,且点在点的右侧,求的值.
(3)在(1)的条件下,在数轴上有两动点,,若动点从点出发向点运动,同时动点从点出发向点运动,经过2秒相遇;若动点从点出发向点运动,同时,动点从点出发与点同向运动,经过6秒相遇,求点与点的运动速度.
【答案】(1)1
(2)1
(3);
【分析】(1)根据题意求出点表示的数,再求出的值,即可得到点表示的数;
(2)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求解即可;
(3)设点的运动速度为单位长度/秒,点的运动速度为单位长度/秒,根据题意列出一元二次方程,求解即可.
【详解】(1)解:∵点表示的数的相反数是,
∴点表示的数是8,
又∵点表示的数为,
∴,
解得:,
∴点表示的数为;
(2)解:∵点与点之间的距离为6,且点在点的右侧,
根据题意得,,
解得:;
(3)解:在(1)的条件下,点与点之间的距离为7,
设点的运动速度为单位长度/秒,点的运动速度为单位长度/秒,
根据题意得:,
解得:,
∴点的运动速度为单位长度/秒,点的运动速度为单位长度/秒.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根据题意正确列出方程是解题的关键.
14.(23-24七年级上·福建福州·期中)在数轴上有,两点,点表示的数为.对点给出如下定义:当时,将点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得到点;当时,将点向左移动个单位长度,得到点.称点为点关于点的“联动点”.如图,点表示的数为.

(1)在图中画出当时,点关于点的“联动点”;
(2)点从数轴上表示的位置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右运动.点从数轴上表示5的位置同时出发,以相同的速度向左运动,两个点运动的时间为秒.
①点表示的数为__________(用含的式子表示);
②是否存在,使得此时点关于点的“联动点”佮好与原点重合?若存在,请求出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见解析
(2)①;②不存在,理由见解析
【分析】(1)求出表示的数,再画图即可;
(2)①根据已知可得运动后表示的数;②分两种情况:当,表示的数是,当时,表示的数是,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1)解:当时,将点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得到点;
表示的数是,如图:

(2)①点表示的数为,
故答案为:;
②不存在恰好与原点重合,理由如下:
表示的数是,
当时,,
表示的数是,
此时不存在恰好与原点重合;
当时,表示的数是,
此时不存在恰好与原点重合,
综上所述,不存在恰好与原点重合.
【点睛】本题考查数轴上的动点问题,解题的关键是用含的代数式表示点运动后所表示的数.
15.(24-25七年级上·山东青岛·期中)问题一:
如图1,数轴上的点A表示2,点B表示5,点C表示7,易得,我们记为.
(1)现将数轴的原点向左拖动1个单位长度,如图2所示,此时还成立吗?若不成立,怎样移动点C就能使之成立?
(2)若将数轴的原点向左拖动x个单位长度,为了使成立,应该怎样移动点C?
(3)若点A表示m,点B表示n,点C表示t,如果,那么仍然有.现将数轴的原点向左拖动x个单位长度,
①为了使成立,应该怎样移动点C?
②为了使成立,应该怎样移动点B?
问题二:
如图3,数轴上的点A表示,点B表示1,点C表示5,易得,我们记为.
(4)现将数轴的原点向左拖动x个单位长度,还成立吗?请说明理由.
(5)若点A表示m,点B表示n,点C表示t,当m,n,t满足什么关系时,都能使成立?
【答案】(1)不成立,把点C向右移动一个单位长度时,成立
(2)把点C向右移动x个单位长度
(3)①将点C向右移动x个单位长度,②点B应该向左移动x个单位长度
(4)成立,见解析
(5)
【分析】(1)根据将数轴的原点向左拖动1个单位长度则点A表示3,点B表示6,点C表示8即可解答;
(2)根据(1)中各数值的变化即可得出结论;
(3)①根据原点向左移动就是数轴向左移动解答;
②根据(2)中的结论即可解答.
(4)当数轴的原点向左拖动x个单位长度时,则点A表示,点B表示,点C表示,再代入检验即可;
(5)由(4)可知,当时,都能使成立.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1)不成立.
∵将数轴的原点向左拖动1个单位长度则点A表示3,点B表示6,点C表示8,
∴不成立.
把点C向右移动一个单位长度时,成立;
(2)由(1)可知,将数轴的原点向左拖动x个单位长度,为了使成立,应该把点C向右移动x个单位长度;
(3)①∵点A表示m,点B表示n,点C表示t,.
∴将数轴的原点向左拖动x个单位长度时,,,
∴,
∴若成立,则将点C向右移动x个单位长度;
②∵点A表示m,点B表示n,点C表示t,.
∴将数轴的原点向左拖动x个单位长度时,,,,
当时:

即:点B应该向左移动x个单位长度时,成立.
(4)成立.
∵数轴上的点A表示,点B表示1,点C表示5,
∴将数轴的原点向左拖动x个单位长度时,点A表示,点B表示,点C表示,
∴,与,
∴成立;
(5)由(4)可知,点A表示m,点B表示n,点C表示t,当时,都能使成立.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数轴上点的平移,熟练掌握点在数轴上的平移规律:左减右加,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注意原点移动时,等同于数轴上的点相对于原点往相反的方向移动.
16.(24-25七年级上·安徽滁州·阶段练习)在数轴上,若点、点表示的数分别是、,则、两点间的距离可以表示为,例如,在数轴上,表示数和数的两点间的距离是,表示数和数的两点间的距离是,利用上述结论,解决问题:
(1)若,则=_____;
(2)若有一个半径为的圆上有一点,与数轴上表示的点重合,将圆沿数轴无滑动的滚动周,点到达点的位置,则点表示的数为______用含有的代数式表示;
(3),为数轴上的两个动点,点表示的数为,点表示的数为,且,点C表示的数为,若点、、、三点中的某一点到另外两点的距离相等,求、的值.
【答案】(1)10或-4;
(2)或;
(3),或,或,.
【分析】(1)根据距离公式进行求解即可;
(2)分向左和向右两种情况进行讨论,根据左减右加进行求解即可;
(3)分、、分别为线段的中点进行分类讨论进行求解即可.
【详解】(1)解:∵,
∴在数轴上,表示数的点与数的点之间的距离为,
或,
解得或.
故答案为:或;
(2)解:∵圆的半径为,
此圆的周长,
当圆向左滚动时点表示的数是;
当圆向右滚动时点表示的数是.
故答案为:或;
(3)解:∵,
∴在数轴上,点与点之间的距离为,且点在点的右侧.
①当点为线段的中点时,

点表示的数为,
,.
②当点为线段的中点时,

点表示的数为,
,.
③当点为线段的中点时,

点表示的数为,
,.
综上所述,,或,或,.
【点睛】本题考查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问题.熟练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是解题的关键.
17.(24-25七年级上·黑龙江哈尔滨·阶段练习)已知,点A、B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分别是a、b;
(1)求a、b的值,并在数轴上标出点A和点B;
(2)若动点P从点A出发沿数轴正方向运动,点P的速度是每秒1个单位长度,求几秒后点P与点B的距离是3个单位长度;
(3)在(2)的条件下,动点Q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B出发向数轴负方向运动,求几秒后点P与点Q的距离等于3个单位长度.
【答案】(1),,图见解析
(2)3秒或9秒
(3)1秒或3秒
【分析】(1)根据非负数相加和为0,则这几个非负数分别为0即可求出a和b的值,再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即可;
(2)先求出距离点B三个单位长度的点所表示的数,再求出时间即可;
(3)根据题意,分别讨论在相遇前距离为3个单位长度和相遇后距离为3个单位长度的情况.
【详解】(1)解:∵,
∴,,
∴,;
在数轴上表示如下:
(2)∵,,
∴,
根据题意,当点P在点B左侧3个单位长度时,,
(秒)
当点P在点B右侧3个单位长度时,AP=9
(秒)
∴3秒或9秒后点P与点B的距离是3个单位长度
(3)①当点P与点Q相遇前时,
∵点P与点Q的距离等于3个单位长度
∴(秒)
②当点P与点Q相遇后时,
∵点P与点Q的距离等于3个单位长度
∴(秒)
综上所述,1秒或3秒后,点P与点Q的距离等于3个单位长度.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两点之间的距离以及追击问题,熟练掌握相关知识根据题意进行分类讨论是解题的关键.
18.(24-25七年级上·河南安阳·期中)知识准备:数轴上A、B两点对应的数分别为a、b,则A、B两点之间的距离就是线段的长,且,AB的中点C对应的数为:.问题探究:在数轴上,已知点A所对应的数是,点B对应的数是10.
(1)求线段的长为 ___________;线段的中点对应的数是 ___________.
(2)数轴上表示x和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 ___________;若该距离是8,则x=___________.
(3)若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同时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经过多少秒,P、Q两点相距6个单位长度?
【答案】(1)14 3
(2) 3或
(3)1秒或2.5秒
【分析】(1)直接代入题目中的公式即可求解;
(2)代入公式,解绝对值方程求解;
(3)分别用时间t表示P、Q点的数值,继而表示线段的长,解关于时间t的方程求解.
【详解】(1),
AB的中点C对应的数为:.
故答案为14,3
(2)



答案为故 或
(3)设运动时间为t秒,则点P运动后所对应的点为,点Q运动后所对应的点为,
∴之间的距离为,
当P、Q两点相距6个单位长度时,,解得或,
∴经过1秒或2.5秒时,P、Q两点相距6个单位长度.
【点睛】本题考查数轴上的动点问题,解题时表示动点的数值是解题的关键.
19.(24-25七年级上·福建漳州·期中)已知在数轴上,一动点从原点出发,沿着数轴以每秒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来回移动,第次移动是向右移动个单位长度,第次移动是向左移动个单位长度,第次移动是向右移动个单位长度,第次移动是向左移动个单位长度,第次移动是向右移动个单位长度,…….
(1)求出秒钟后动点所在的位置;
(2)第次移动后,点在表示数______的位置上,运动时间为______;
(3)第次移动后,点运动时间为______,当为奇数时,点在表示数______的位置上;当为偶数时,点在表示数______的位置上;
(4)如果在数轴上有一个定点,且与原点相距个单位长度,问:动点从原点出发,可能与重合,若能,则第一次与点重合需要多长时间?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答案】(1)
(2),
(3),,
(4)1140秒或1164秒
【分析】(1)先根据路程=速度×时间求出2.5秒钟走过的路程,然后根据左减右加列式计算即可得解;
(2)根据左减右加列式计算即可得解,根据路程=速度×时间求出路程,进而求得时间;
(3)根据(1)(2)的规律,表示出运动的路程,进而分奇数与偶数分类讨论,即可求解;
(4)分点A在原点左边与右边两种情况分别求出动点走过的路程,然后根据时间=路程÷速度计算即可得解.
【详解】(1)解:,
点走过的路程是,
处于:;
(2)解:Q处于:;
∴点Q走过的路程是
秒,
故答案为:,.
(3)解:第次移动后,点运动时间为,
设,当为奇数时,
∴点在表示数为的位置上;
当为偶数时,点在表示数的位置
故答案为:,,.
(4)解:①当点A在原点右边时,设需要第n次到达点A,则

解得,
动点走过的路程是

时间秒;
②当点原点左边时,设需要第次到达点,则,
解得,
动点走过的路程是

时间秒.
【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的知识,弄清题中的移动规律是解本题的关键.分情况讨论求解,弄清楚跳到点处的次数的计算方法是关键.
20.(24-25七年级上·江苏泰州·阶段练习)已知A,B两点在数轴上分别表示有理数a,b,A,B两点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在数轴上A,B两点之间的距离.已知数轴上A,B两点对应的数分别为-1,3,P为数轴上一动点.
(1)若点P到A,B两点之间的距离相等,则点P对应的数为______.
(2)若点P到A,B两点的距离之和为6,则点P对应的数为______.
(3)现在点A以2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运动,同时点B以0.5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运动,A和B的运动方向不限,当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为3个单位长度时,求点B所对应的数是多少?
【答案】(1)1;
(2)4或;
(3)点表示的数为或或或.
【分析】(1)根据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即可得出答案;
(2)设点对应的数为,根据题意可得;分类讨论,当时,②当时,③当时,计算即可得出答案;
(3)设经过秒,分情况讨论①当点点相向而行时,经过秒,点表示的数为,点表示的数为,即可得出,②当点点同向向右运动时,经过秒,点表示的数为,点表示的数为,则,③当点点同向向左运动时,求出的值,即可算出点对应的数.
【详解】(1)解:根据题意可得,

因为点到,两点之间的距离相等,所以点到点和点3的距离为2,
则点对应的数为:1;
故答案为:1;
(2)解:设点对应的数为,
则;
①当时,最大值为4,不满足题意;
②当时,解得:;
③当时,解得:,
点对应的数为4或;
故答案为:4或;
(3)解:设经过秒,
①当点点相向而行时,
经过秒,点表示的数为,点表示的数为,
则,
解得或,
点对应的数为或;
②当点点同向向右运动时,
经过秒,点表示的数为,点表示的数为,
则,
解得:或,
点表示的数为或;
③当点点同向向左运动时,
因为,点的运动速度大于点的运动速度,
不能满足题意.
综上:点表示的数为或或或.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数轴上两点间距离的计算方法进行求解.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培优专题 数轴中的九类动点模型
数轴中的动态模型(如动点问题)的历史发展,本质上是数轴工具与运动数学思想结合的产物,其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工具创造 (17世纪)→动态启蒙 (19-20世纪)→教学定型 (21世纪)。数轴动态模型是 笛卡尔几何工具 与 运动数学思想 在教育场景中的实践结晶,其发展映射了数学从抽象理论向应用建模的转化过程。
(2024·安徽合肥·一模)如图,一个点从数轴上的原点开始,先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5个单位长度,可以看出,终点表示数﹣2,已知点A是数轴上的点,请参照图示,完成下列问题:
(1)如果点A表示数﹣3,将点A向右移动7个单位长度,那么终点表示的数是______;
(2)如果点A表示数3,将点A向左移动7个单位长度,再向右移动5个单位长度,那么终点表示的数是______;
(3)如果点A表示数a,将点A向左移动m(m>0)个单位长度,再向右移动n(n>0)个单位长度,那么终点表示数是多少(用含a、m、n的式子表示)?
(2024·浙江台州·一模)操作与推理: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一个点来表示,根据下列题意解决问题:
(1)已知x=2,请画出数轴表示出x的点:
(2)在数轴上,我们把表示数2的点定为基准点,记作点O,对于两个不同的点A和B,若点A、 B到点O的距离相等,则称点A与点B互为基准等距变换点.例如图2,点A表示数-1,点B表示数5,它们与基准点O的距离都是3个单位长度,我们称点A与点B互为基准等距变换点.
①记已知点M表示数m,点N表示数n,点M与点N互为基准等距变换点.I.若m=3,则n= ;II.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n= ;
②对点M进行如下操作:先把点M表示的数乘以23,再把所得数表示的点沿着数轴向右移动2个单位长度得到点N,若点M与点N互为基准等距变换点,求点M表示的数;
③点P在点Q的左边,点P与点Q之间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对Q点做如下操作: Q1为Q的基准等距变换点,将数轴沿原点对折后Q1的落点为Q2这样为一次变换: Q3为Q2的基准等距变换点,将数轴沿原点对折后Q3的落点为Q4这样为二次变换: Q5为Q4的基准等距变换点......,依此顺序不断地重复变换,得到Q5,Q6,Q7....Qn,若P与Qn.两点间的距离是4,直接写出n的值.

(2024·湖南株洲·二模)【阅读材料】我们知道“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利用此规律,我们可以求数轴上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具体方法是:用右边的数减去左边的数的差就是表示这两个数的两点之间的距离.若点表示的数是,点表示的数是,点在点的右边(即),则点,之间的距离为(即).例如:若点表示的数是,点表示的数是,则线段.
【理解应用】(1)已知在数轴上,点表示的数是,点表示的数是,求线段的长;
【拓展应用】如图所示,点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分别为 ,其中是最大的负整数, 满足,且.(2) ; ; ; .
(3)若点以每秒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以每秒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秒,当 两点之间的距离为个单位长度时,求运动时间的值;
①若A、B两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字是 a、b,则AB两点间的距离;AB中点对应的数字是:。
②数轴动点问题主要步骤:
1)画图——在数轴上表示出点的运动情况:运动方向和速度;
2)写点——写出所有点表示的数:常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向右运动用“+”表示,向左运动用“-”表示;
3)表示距离——右—左,若无法判定两点的左右需加绝对值;
4)列式求解——根据条件列方程或代数式,求值。
注意:要注意动点是否会来回往返运动,速度是否改变等。
③分类讨论的思想:
(1)数轴是数形结合的产物,分析数轴上点的运动要结合图形进行分析,注意多种情况的分类讨论。
(2)对于两个动点P、Q,若点P、Q的左右位置关系不明确或有多种情况,可用p、q两数差的绝对值表示PQ 两点距离,从而避免复杂分类讨论。
模型1.动态规律(左右跳跃)模型
【解题技巧】 运动规律性 :动点按“左右交替”方向移动,步长呈现递增或周期性变化。
代数表达 :动点位置需用含时间变量t的代数式表示。
例如,第n次移动后的位置可表示为:xn=xn 1±kn,其中k为步长基数,符号由移动方向决定。
分类讨论 :根据移动次数、方向变化和步长规律进行分段分析,尤其注意动点是否跨越原点或特定临界点。
常见模型(1):“1左1右”的等差数列式跳跃,两个一组根据规律计算即可;
常见模型(2):“2左2右”的等差数列式跳跃,四个一组根据规律计算即可。
例1(24-25七年级上·河南信阳·期末)在数轴上,一只蚂蚁从原点出发,它第一次向右爬行了1个单位长度,第二次接着向左爬行了2个单位长度,第三次接着向右爬行了3个单位长度,第四次接着向左爬行了4个单位长度,如此进行了2021次,蚂蚁最后在数轴上对应的数是( )
A.1011 B. C.505 D.
例2(23-24七年级上·浙江杭州·期末)电子跳蚤落在数轴上的某点,第一步从向左跳1个单位到,第二步由向右跳2个单位到,第三步由向左跳3个单位到,第四步由向右跳4个单位到,…,按以上规律跳了140步时,电子跳蚤落在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恰是2019.则电子跳蚤的初始位置点所表示的数是 .
例3(2024·河北石家庄·二模)如图,在数轴原点O的右侧,一质点P从距原点10个单位的点A处向原点方向跳动,第一次跳动到OA的中点A1处,则点A1表示的数为 ;第二次从A1点跳动到OA1的中点A2处,第三次从A2点跳动到OA2的中点A3处,如此跳动下去,则第四次跳动后,该质点到原点O的距离为 .
模型2.动态中点与n等分点模型
【解题技巧】
1)动态中点模型:动态中点指两动点在数轴上运动时,其中点位置随动点运动而变化。设动点A和B在时间t的位置分别为xA(t)和xB(t),则动态中点M(t)的坐标:。
该公式适用于任意时刻动态中点计算。
2)动态n等分模型:将线段AB分为n等份时,第k个等分点的坐标为:。
若A和B为动点,则等分点位置随时间变化,需建立动态表达式。
例1(23-24七年级上·江西上饶·期中)数轴上的三个点,若其中一个点与其它两个点的距离相等,则称该点是其它两个点的“中点”,这三点满足“中点关系”.已知,如图点,表示的数分别为,,点为数轴上一动点.若,,三点满足“中点关系”时,则点表示的数为 .
例2(24-25七年级上·广东佛山·阶段练习)点从原点向距离原点左侧1个单位的点处跳动,第一次跳动到的中点处,第二次从点跳动到的中点处,第三次从点跳动到的中点处,如此不断跳动下去,则第4次跳动后,P点(即表示的数)为 .

例3(23-24七年级上·吉林·期末)【背景知识】数轴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利用数轴可以将数与形完美地结合.研究数轴我们发现了许多重要的规律:若数轴上点,点表示的数分别为,则两点之间的距离,线段的中点表示的数为.
【问题情境】数轴上点表示的数为,点表示的数为6,点从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终点匀速运动,同时点从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到达点后,再立即以同样的速度返回点,当点到达终点后,两点都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秒.
【综合运用】
(1)填空:两点间的距离________,线段的中点表示的数为________;
(2)当为何值时,两点间距离为3;
(3)若点为的中点,点为的中点,当点到达点之前,在运动过程中,探索线段和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模型3.单(多)动点匀速模型
【解题技巧】
模型(1):动点P从点A(点A在数轴上对应的数是a)出发,以每秒v个单位的速度向右移动,t秒后,到达B点,B点对应的数是:a+vt。
模型(2):动点P从点A(点A在数轴上对应的数是a)出发,以每秒v个单位的速度向左移动,t秒后,到达C点,C点对应的数是:a-vt。
例1(24-25七年级上·河南南阳·期末)同学们通过学习知道了点A,B在数轴上分别表示有理数a,b,则A,B两点之间的距离表示为.请回答:
(1)如图,数轴上表示和5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___,数轴上表示和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___;
(2)若数轴上A,B两点表示的数分别为x和,
①A,B两点之间的距离可表示为___________;
②如果,求x的值;
(3)若数轴上A,B两点表示的数分别为和6,点P是线段上的一个动点,且点P表示的数为x,请直接写出的值.
例2(24-25七年级上·陕西咸阳·期中)如图,点、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分别是,1,点在点的右侧,且、两点间的距离为4.
(1)点表示的数为______;
(2)动点从点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运动,同时动点从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
①当为何值时,、两点相遇?
②当点表示的数为2时,求、两点间的距离.
例3(24-25七年级上·广东佛山·阶段练习)已知点M、N在数轴上分别表示有理数m、n,M、N两点之间的距离表示为,则在数轴上M、N两点之间的距离,如图1,A、B两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分别为和6.
(1)直接写出A、B两点之间的距离______;
(2)若在数轴上存在一点C,使得C到B的距离是到A的距离的2倍,求点C表示的数;
(3)如图2,现有动点P、Q,若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在之间进行往返运动,点P出发的同时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一直向左运动,求当时,时间t的取值.
模型4.单(多)动点变速模型
【解题技巧】
单个动点在数轴上运动时,速度随时间或位置发生改变,需分段描述其运动轨迹。
例如:动点先以速度v1运动t1秒,再以速度v2反向运动t2秒。
其 位置表达式 :分段表示为x(t)=x0+v1t(0≤t≤t1)和x(t)=x(t1) v2(t t1)(t1上式中为x0初始位置,x(t)为t时刻的位置。
多个动点以不同速度或方向变化协同运动,需分别建模后寻找关联条件(如相遇、距离等)。
动态关系式 :分别表示各动点位置,再通过相遇条件xP(t)=xQ(t)或距离公式∣xP(t) xQ(t)∣=L列方程。
上式中xP(t)为动点P在t时刻的位置;xQ(t)为动点Q在t时刻的位置。
数轴上的单(多)动点变速模型用于描述动点在运动中速度发生变化的场景,需结合分段分析(按时间或位置划分运动阶段,确保每个阶段内速度恒定)和动态方程构建解决问题,最后注意检查解是否在对应时间段内,排除超时或重复解。
例1(23-24七年级上·山东济宁·期中)已知,如图,、、分别为数轴上的三个点,点对应的数为60,点在点的左侧,并且与点的距离为30,点在点左侧,点到距离是点到点距离的4倍.
(1)求出数轴上点对应的数及的距离.
(2)点从点出发,以3单位/秒的速度项终点运动,运动时间为秒.
①点点在之间运动时,则_______.(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②点在点向点运动过程中,何时、、三点中其中一个点是另外两个点的中点?求出相应的时间.
③当点运动到点时,另一点以5单位/秒速度从点出发,也向点运动,点到达点后立即原速返回到点,那么点在往返过程中与点相遇几次?直接写出相遇是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
例2(24-25七年级上·四川成都·期末)如图,在数轴上,点O表示原点,点A、B、C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分别是a、b、c,点B为中点,且a,c满.
(1) ______, ______, ______;
(2)点P从点A出发,以2个单位每秒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点Q从点C出发,以1个单位每秒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两点同时出发,当点P运动到点C时,点P,Q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当时,求t的值;
(3)若动点M从点A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的正方向匀速运动至点B,再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的正方向匀速运动;同时,动点N从点C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沿着数轴的负方向匀速运动至点O,到达O点后点N按原速度立即返回点C,当点N运动到点C时,点M,N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k秒,当,求k的值.
例3(24-25七年级上·全国·假期作业)七年级数学兴趣小组成员自主开展数学微项目研究,他们决定研究“折线数轴”.
探索“折线数轴”:素材1 如图,将一条数轴在原点,点,点处折一下,得到一条“折线数轴”.图中点表示,点表示,点表示,点D表示,我们称点与点在数轴上的“友好距离”为个单位长度,并表示为.
素材2 动点从点出发,以个单位长度/秒的初始速度沿着“折线数轴”向其正方向运动.当运动到点与点B之间时速度变为初始速度的一半.当运动到点与点之间时速度变为初始速度的两倍.经过点后立刻恢复初始速度.
问题解决:探索1 :动点从点运动至点B需要多少时间?
探索2 : 动点从点出发,运动秒至点和点之间时,求点表示的数(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探索3 :动点从点出发,运动至点D的过程中某个时刻满足时,求动点运动的时间.
模型5.动点往返运动模型
【解题技巧】
数轴上动点往返运动的位置计算需结合 方向变化、分段累加 和 代数建模。
注意事项:
1) 时间范围验证 :解方程后需检查时间是否在对应运动阶段内。
2) 多解可能性 :往返可能导致动点多次经过同一位置,需列绝对值方程并分情况讨论。
3)通过以上方法,可系统计算数轴动点往返后的位置,需重点关注 方向符号处理 和 分段累加规则。
例1(24-25七年级上·陕西铜川·期末)如图,已知数轴上两点、表示的数分别为、12,用表示点和点之间的距离.

(1)______;
(2)若在数轴上存在一点,使,求点表示的数;
(3)在(2)的条件下,点位于,两点之间.点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着数轴的正方向运动;4秒后点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也沿着数轴的正方向运动,到达点处立刻返回沿着数轴的负方向运动,直到点到达点,两个点同时停止运动,设点运动的时间为,则当为何值时,?
例2(24-25七年级上·广东惠州·阶段练习)如图,在数轴上点表示的有理数为,点表示的有理数为,点从点出发以每秒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在数轴上由向运动,当点到达点后立即返回,仍然以每秒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至点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单位:秒).

(1)当时,点表示的有理数为______,当点与点重合时,的值为________;
(2)在点沿数轴由点到点再回到点的运动过程中,求点与点的距离.(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例3(24-25七年级上·吉林·期中)已知:如图,点A、点B为数轴上两点,点A表示的数为a,点B表示的数为b,a与b满足.动点P从点A出发,以2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沿数轴向右运动,若在点B处放一挡板(挡板厚度忽略不计),点P在碰到挡板后立即返回,以3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在数轴上向左运动,到点A停止,设点P运动的时间为t(秒)(t>0).
(1)直接写出a、b的值,______,______;
(2)点P碰到挡板时,t的值为______;
(3)当时,点P表示的有理数为______;当时,点P表示的有理数为______;
(4)试探究:点P到挡板的距离与它到原点的距离可能相等吗?若能,直接写出相等时t的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模型6.动态定值(无参型)模型
【解题技巧】
数轴上的动态定值(无参型)模型描述动点运动过程中某些量(如线段长度、距离差等)保持不变的场景,需通过代数表达和几何关系分析定值的存在性及数值。题目中不引入额外参数(如速度、时间变量),直接通过动点初始位置、运动规则或几何关系推导定值。
1)解题策略与步骤:
步骤1 :用代数式表示动点位置,例如动点A从x0 出发,以速度v移动,则t秒后位置为x0+vt。
步骤2 :根据题目条件(如中点、等分点)建立相关量的表达式(如线段长度、差值的绝对值)。
步骤3 :化简表达式,观察是否消去变量项,验证是否为定值。
2)常见定值类型:
线段长度定值 :两动点或动点与定点间的距离保持恒定。
代数式定值 :如∣xA xB∣±kxC的值为固定常数。
位置关系定值 :如动点始终为中点或特定分点,导致相关表达式不变。
例1(24-25七年级上·浙江金华·阶段练习)如图,已知数轴上有A,B,C三点,它们表示的数分别是,,4. 点A到点C的距离可以用表示,且.
(1)应用: , ;
(2)拓展:若点A沿数轴向右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则t秒时点A表示的数是 ,此时, (用含t的式子表示);
(3)探究:若点C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同时,点A和点B分别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和8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则的值是否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求出的值.
例2(24-25七年级上·湖北省直辖县级单位·期末)已知,数轴上点A在原点左边,到原点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点B在原点的右边,从点A走到点B,要经过32个单位长度.
(1)求A,B两点所对应的数;
(2)若点C也是数轴上的点,点C到点B的距离是点C到原点的距离的3倍,求点C对应的数;
(3)已知,点M从点A向右出发,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同时点N从点B向右出发,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长度,设线段的中点为P,线段的值是否变化?若不变,请求其值;若变化,请说明理由.
例3(23-24七年级上·四川攀枝花·期中)在数轴上有三点A,B,C分别表示数a,b,c,其中b是最小的正整数,且|a+2|与(c﹣7)2互为相反数.
(1)a=   ,b=   ,c=   ;
(2)若将数轴折叠,使点A与点C重合,则点B与表示数   的点重合;
(3)点A,B,C开始在数轴上运动,若点A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B和点C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和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若点A与点B的距离表示为AB,点A与点C的距离表示为AC,点B与点C的距离表示为BC,则t秒钟后,AB=   ,AC=   ,BC=   ;(用含t的式子表示)
(4)请问:3BC﹣2AB的值是否随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直接写出其值.
模型7.动态定值(含参型)模型
【解题技巧】
数轴上动态定值(含参型)模型需分析含参数(如速度、距离比例等)的动点运动过程中某些量的恒定性,通过代数建模和参数消去法验证定值存在性及数值。
线段和差定值 :如PA+PB或∣PA PB∣恒为常数,需结合参数化简表达式。
代数式定值 :如kxA+mxB的值与时间无关,需分离含时项并令其系数为零。
速度参数 :多个动点以不同速度运动,需联立方程消去时间变量,验证定值。
比例参数 :如线段比例或代数式含系数m(如mAB 2BC),需通过参数约束条件确定定值。
通过参数化建模、代数式分离与含时项消去,可系统解决含参型动态定值问题,需特别注意参数解的适用范围及多解可能性。
例1(24-25七年级上·湖南岳阳·期末)材料阅读:当点C在线段上,且时,我们称n为点C在线段上的点值,记作.如点C是的中点时,则,记作;反过来,当时,则有.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与具有相同的含义.

初步感知:
(1)如图1,点C在线段上,若,则_______;若,则_______;
(2)如图2,已知线段,点P、Q分别从点A和点B同时出发,相向而行,运动速度均为,当点P到达点B时,点P、Q同时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请用含有t的式子表示和,并判断它们的数量关系.
拓展运用:
(3)已知线段,点P、Q分别从点A和点B同时出发,相向而行,若点P、Q的运动速度分别为和,点Q到达点A后立即以原速返回,点P到达点B时,点P、Q同时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则当t为何值时,等式成立.
例2(23-24七年级上·福建厦门·阶段练习)我们规定:对于数轴上不同的三个点,,,当点在点左侧时,若点到点的距离恰好为点到点的距离的倍,且为正整数,(即),则称点是“整关联点”.
如图,已知在数轴上,原点为,点,点表示的数分别为,.

(1)原点________(填“是”或“不是”)“整关联点”;
(2)若点是“整关联点”,则点所表示的数_______;
(3)点在,之间运动,且不与,两点重合,作“整关联点”,记为,作“整关联点”,记为,且满足,分别在线段和上.当点运动时,若存在整数,,使得式子为定值,直接写出,满足的数量关系________.
例3(23-24七年级上·福建泉州·期末)已知数轴上A,B,C三点所对应的数分别是a,b,c.且a,b,c满足:,为正整数.
(1)判定点A,B在数轴上所对应的数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2)设点C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移动秒.
①当时,试说明,并写出推理过程;
②在①的前提下,若点继续沿数轴向左运动,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有理数,使得的值与无关?若存在,请求出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模型8.数轴折叠(翻折)模型
【解题技巧】
数轴折叠模型通过几何对称性分析折叠前后点的对应关系,解决折痕位置、对称点等问题。
1)若折叠后点a与点b重合,则折痕对应的点m为两点的中点,满足:或b=2m a
2)折叠后,对称点到折痕的距离相等,折痕位置可通过线段比例或代数方程求解。
3)若折叠后动点继续运动,需分段分析折叠前后的位置变化及运动轨迹。
例1(24-25七年级上·广东肇庆·期中)综合与实践
【主题】折纸.
【素材】已知在纸面上有一数轴(如图所示),折叠纸面.
【实践操作】
操作1:在纸面上有如图所示的一数轴,折叠纸面,若数轴上数1表示的点与数表示的点重合,则数轴上数表示的点与数2表示的点重合.
操作2:现打开纸面后,再次折叠.使数轴上数表示的点与数0表示的点重合.数轴上两点折叠后重合,两点折叠后重合.
【实践探索】
(1)在操作2中,数轴上数3表示的点与数_____表示的点重合;
(2)若点到原点的距离是5个单位长度,求点表示的数;
(3)若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为20且点表示的数比点表示的数大,现有一只电子蚂蚁从点出发,沿数轴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射线的方向运动,求当电子蚂蚁所在位置到点的距离为4时,电子蚂蚁所用的时间为多少秒?
例2(23-24七年级上·江西赣州·期中)【数学活动】
学习了数轴和有理数的加减运算等相关知识后,学校七年级数学兴趣小组利用数轴进行了以下探究:
[活动一 阅读]
表示3与1差的绝对值,也可理解为3与1两数在数轴上所对应的两点之间的距离;可以看做,表示3与的差的绝对值,也可理解为3与两数在数轴上所对应的两点之间的距离.
[活动二 探索]
(1)数轴上表示5和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__.
(2)①若,则______;
②若使x所表示的点到表示和2的点的距离之和为5,所有符合条件的整数x的和为______.
[活动三 折叠]
小明在草稿纸上画了一条数轴进行操作探究:
(3)折叠纸面,若1表示的点和表示的点重合,则3表示的点与______表示的点重合.
(4)折叠纸面,若3表示的点和表示的点重合,则:
①表示的点和______表示的点重合;
②这时如果(A在B的左侧)两点之间的距离为,且两点经折叠后重合,则点A表示的数是______,点B表示的数是______;
③若点A表示的数为a,点B表示的数为b,且两点经折叠后重合,试求a与b之间的数量关系.
例3(24-25七年级上·山西太原·阶段练习)已知在纸面上有一数轴,根据给出的数轴,解答下面的问题:
(1)已知、两点相距个单位长度,请你根据图中、两点的位置,分别写出它们所表示的有理数.
(2)在数轴上标出与点的距离为2的点(用不同于、的字母表示),并写出这些点表示的数.
(3)折叠纸面,若数轴上对应的点与5对应的点重合,回答以下问题:
①10对应的点与_______对应的点重合;
②若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为(在的左侧),且、两点经折叠后重合,求、两点表示的数.
(4)如图,半径为2的圆上有一点落在数轴上点处,求将圆在数轴上向右滚动(无滑动)一周后点在数轴上所表示的数.
模型9.数轴上的线段移动模型
【解题技巧】
数轴上的线段移动模型研究线段整体平移的动态变化规律,需结合代数表达与几何关系分析线段长度、覆盖范围等核心问题。
线段沿数轴以固定速度单向或往返移动,需用代数式表示端点位置变化(如左移减速度,右移加速度);动态过程中需关注线段覆盖区域,及与其他线段的交互(如重叠)。部分模型中,线段长度或端点间的代数差保持恒定(如平移速度对称时,两动线段差为定值)。
例1(23-24七年级上·福建福州·期中)定义:数轴上A、B两点的距离为a个单位记作,根据定义完成下列各题.
两个长方形和的宽都是3个单位长度,长方形的长是6个单位长度,长方形的长是10个单位长度,其中点A、D、E、H在数轴上(如图),点E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5,且E、D两点之间的距离为14,原点记为0.
(1)求数轴上点H、A所表示的数?
(2)若长方形以4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同时长方形以3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数轴上有M、N两点,其中点M在A、D两点之间,且,其中点N在E、H两点之间,且,设运动时间为x秒.
①经过x秒后,M点表示的数是 ,N点表示的数是 (用含x的式子表示,结果需化简).
②求(用含x的式子表示,结果需化简).
(3)若长方形以2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长方形固定不动,设长方形运动的时间为秒,两个长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当时,求此时t的值.
例2(23-24七年级上·天津南开·阶段练习)如图,半径为1的小圆与半径为2的大圆上有一点与数轴上原点重合,两圆在数轴上做无滑动的滚动,小圆的运动速度为每秒个单位,大圆的运动速度为每秒个单位.
(1)若大圆沿数轴向左滚动1周,则该圆与数轴重合的点所表示的数是_____(结果保留);
(2)若大圆不动,小圆沿数轴来回滚动,规定小圆向右滚动时间记为正数,向左滚动时间记为负数,依次滚动的情况记录如下(单位:秒):-1,+2,-4,-2,+3,-8
①第_____次滚动后,小圆离原点最远;
②当小圆结束运动时,小圆运动的路程共有多少?(结果保留)
例3(23-24七年级上·广东汕头·期末)如图,在数轴上有两个长方形和,这两个长方形的宽都是2个单位长度,长方形的长是4个单位长度,长方形的长是8个单位长度,点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5,且两点之间的距离为12.
(1)填空:点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_________ ,点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_________.
(2)若线段的中点为,线段EH上有一点,, 以每秒4个单位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以每秒3个单位的速度向左运动,设运动时间为秒,求当多少秒时,.
(3)若长方形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长方形固定不动,当两个长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为6时,求长方形运动的时间.
1.(2024七年级上·全国·专题练习)如图,一动点从原点开始向左运动,每秒运动个单位长度,规定:每向左运动秒就向右运动秒.则动点运动到第秒时所对应的数是( )
A. B. C. D.
2.(24-25七年级上·江苏无锡·阶段练习)如图A、B两点之间相距4个单位长度,B、C两点之间相距6个单位长度,现有一动点P从点A开始沿数轴的正方向运动到达点C停止,点P到A、B、C三点的距离之和的最大值为m,最小值为n.则的值是( )
A.4 B.6 C.8 D.10
3.(23-24七年级上·重庆江津·阶段练习)如图,已知,在的左侧是数轴上的两点,点对应的数为,且,动点从点出发,以每秒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运动,在点的运动过程中,,始终为,的中点,设运动时间为秒,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有  
①对应的数是;
②点到达点时,;
③时,;
④在点的运动过程中,线段的长度会发生变化.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4.(23-24七年级下·福建泉州·期中)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2,点B在点A的右侧8个单位长度处,动点M从点A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运动,动点N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运动,已知点M,N同时出发,相向运动,运动时间为t秒.当时,运动时间t的值为( )
A. B. C.或 D.或
5.(24-25七年级上·河南南阳·期中)已知,如图所示,是数轴上的两个点,点A所表示的数为,点B表示的数为7,动点P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B向左运动,同时,动点Q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A向右运动,则当点P运动到点A时,动点Q所表示的数为 .
6.(23-24七年级上·福建泉州·阶段练习)已知,A、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分别用、表示,且,是数轴上的一个动点.动点从原点开始第一次向右移动1个单位长度,第二次向左移动3个单位长度,第三次向右移动5个单位长度,第四次向左移动7个单位长度,.点在移动过程中,第 次移动与点A重合.
7.(24-25七年级上·福建厦门·期末)如图,动点A,B,C分别从数轴-30,10,18的位置沿数轴正方向运动,速度分别为2个单位长度/秒,4个单位长度/秒,8个单位长度/秒,线段OA的中点为P,线段OB的中点为M,线段OC的中点为N,若为常数,则k为 .
8.(24-25六年级上·山东泰安·期中)如图,在数轴上,点表示的数是20,点表示的数为60,点是数轴上的动点.点沿数轴的负方向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当线段和的大小关系满足时,求点表示的是哪个数.
9.(24-25七年级上·陕西榆林·期中)如图,已知点,,是数轴上三点,为原点.点表示的数为3,点与点之间的距离为2,点与点之间的距离为6.
【问题提出】
(1)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_,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_;
【问题探究】
(2)动点,分别同时从点,处出发,分别以每秒8个单位长度和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正方向运动,点在点和点之间,且点到点的距离与点到点的距离相等,点在点和点之间,且点到点之间的距离是点到点之间距离的4倍,当运动时间为时,用含的代数式表示点,对应的数;
【问题解决】
(3)在(2)的条件下,点到点之间的距离是否与的大小有关?若有关,用含的代数式表示点到点之间的距离;若无关,请求出点到点之间的距离.
10.(23-24七年级上·福建福州·期中)预备知识:在数学中,把点与点之间的距离用表示
如图,在数轴上点表示数点表示数点表示数,已知数是最小的正整数,且满足.

(1) , , ;
(2)点开始在数轴上运动,若点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和点分别以每秒个单位长度和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运动秒钟后,求三点在数轴上所表示的数(用含的式子表示),若在此过程中,的值保持不变,求的值.
(3)在此数轴有上一动点对应的数为,求的最小值.
11.(24-25六年级下·黑龙江哈尔滨·阶段练习)如图,数轴上点、对应的数分别是、,并且.

(1)求、两点之间距离.
(2)若两动点、同时从原点出发,点以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沿数轴向左运动,点以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右运动,问运动多少秒时点到点的距离是点到点距离的倍?
(3)点是数轴上、之间一点,、两点同时从点出发,沿数轴分别向左、右运动,运动时间为秒时,、两点恰好分别到达点、,又运动秒时,、两点分别到达点、,接下来调转方向保持原来速度不变相向而行,同时点从点出发沿数轴向右运动,当点运动秒时,点与点在点相遇,此时点和点的距离为个单位长度,点和点的距离为个单位长度,求点的速度.
12.(23-24七年级上·广东韶关·期中)如图,已知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为6,是数轴上一点,且.动点从点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秒.
(1)写出点表示的数__________,点表示的数__________(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2)动点从点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同时出发,点运动几秒时追上点,并求出此时表示的数;
(3)若为的中点,为的中点.点在运动的过程中,线段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请求出线段的长.
13.(24-25七年级上·安徽六安·期中)数轴上有不同两点,,点表示的数为,点表示的数为.

(1)若点表示的数的相反数是,求点表示的数.
(2)若点与点之间的距离为6,且点在点的右侧,求的值.
(3)在(1)的条件下,在数轴上有两动点,,若动点从点出发向点运动,同时动点从点出发向点运动,经过2秒相遇;若动点从点出发向点运动,同时,动点从点出发与点同向运动,经过6秒相遇,求点与点的运动速度.
14.(23-24七年级上·福建福州·期中)在数轴上有,两点,点表示的数为.对点给出如下定义:当时,将点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得到点;当时,将点向左移动个单位长度,得到点.称点为点关于点的“联动点”.如图,点表示的数为.

(1)在图中画出当时,点关于点的“联动点”;
(2)点从数轴上表示的位置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右运动.点从数轴上表示5的位置同时出发,以相同的速度向左运动,两个点运动的时间为秒.
①点表示的数为__________(用含的式子表示);
②是否存在,使得此时点关于点的“联动点”佮好与原点重合?若存在,请求出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5.(24-25七年级上·山东青岛·期中)问题一:
如图1,数轴上的点A表示2,点B表示5,点C表示7,易得,我们记为.
(1)现将数轴的原点向左拖动1个单位长度,如图2所示,此时还成立吗?若不成立,怎样移动点C就能使之成立?
(2)若将数轴的原点向左拖动x个单位长度,为了使成立,应该怎样移动点C?
(3)若点A表示m,点B表示n,点C表示t,如果,那么仍然有.现将数轴的原点向左拖动x个单位长度,
①为了使成立,应该怎样移动点C?
②为了使成立,应该怎样移动点B?
问题二:
如图3,数轴上的点A表示,点B表示1,点C表示5,易得,我们记为.
(4)现将数轴的原点向左拖动x个单位长度,还成立吗?请说明理由.
(5)若点A表示m,点B表示n,点C表示t,当m,n,t满足什么关系时,都能使成立?
16.(24-25七年级上·安徽滁州·阶段练习)在数轴上,若点、点表示的数分别是、,则、两点间的距离可以表示为,例如,在数轴上,表示数和数的两点间的距离是,表示数和数的两点间的距离是,利用上述结论,解决问题:
(1)若,则=_____;
(2)若有一个半径为的圆上有一点,与数轴上表示的点重合,将圆沿数轴无滑动的滚动周,点到达点的位置,则点表示的数为______用含有的代数式表示;
(3),为数轴上的两个动点,点表示的数为,点表示的数为,且,点C表示的数为,若点、、、三点中的某一点到另外两点的距离相等,求、的值.
17.(24-25七年级上·黑龙江哈尔滨·阶段练习)已知,点A、B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分别是a、b;
(1)求a、b的值,并在数轴上标出点A和点B;
(2)若动点P从点A出发沿数轴正方向运动,点P的速度是每秒1个单位长度,求几秒后点P与点B的距离是3个单位长度;
(3)在(2)的条件下,动点Q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B出发向数轴负方向运动,求几秒后点P与点Q的距离等于3个单位长度.
18.(24-25七年级上·河南安阳·期中)知识准备:数轴上A、B两点对应的数分别为a、b,则A、B两点之间的距离就是线段的长,且,AB的中点C对应的数为:.问题探究:在数轴上,已知点A所对应的数是,点B对应的数是10.
(1)求线段的长为 ___________;线段的中点对应的数是 ___________.
(2)数轴上表示x和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 ___________;若该距离是8,则x=___________.
(3)若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同时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经过多少秒,P、Q两点相距6个单位长度?
19.(24-25七年级上·福建漳州·期中)已知在数轴上,一动点从原点出发,沿着数轴以每秒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来回移动,第次移动是向右移动个单位长度,第次移动是向左移动个单位长度,第次移动是向右移动个单位长度,第次移动是向左移动个单位长度,第次移动是向右移动个单位长度,…….
(1)求出秒钟后动点所在的位置;
(2)第次移动后,点在表示数______的位置上,运动时间为______;
(3)第次移动后,点运动时间为______,当为奇数时,点在表示数______的位置上;当为偶数时,点在表示数______的位置上;
(4)如果在数轴上有一个定点,且与原点相距个单位长度,问:动点从原点出发,可能与重合,若能,则第一次与点重合需要多长时间?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20.(24-25七年级上·江苏泰州·阶段练习)已知A,B两点在数轴上分别表示有理数a,b,A,B两点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在数轴上A,B两点之间的距离.已知数轴上A,B两点对应的数分别为-1,3,P为数轴上一动点.
(1)若点P到A,B两点之间的距离相等,则点P对应的数为______.
(2)若点P到A,B两点的距离之和为6,则点P对应的数为______.
(3)现在点A以2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运动,同时点B以0.5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运动,A和B的运动方向不限,当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为3个单位长度时,求点B所对应的数是多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