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1张PPT)夜雨寄北李商隐导入新课忆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导入新课整体感知整体感知——学习目标1、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2、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有《李义山诗集》。整体感知——作者简介这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亲友的。 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巴蜀地区,亲友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 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 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 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 诗人与友人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 与友人共坐西窗之下, 剪去烛花,深夜畅谈。 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整体感知——写作背景夜雨寄北李商隐诗人在巴蜀,妻子在长安,因此诗题为“寄北”。整体感知——题目解读“绝句” 是从“五言短古,七言短歌”变化而来,唐人赋予它以声律,使它定型,就成绝句。 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整体感知——文体常识zhǎng君问/ 归期/ 未有期,巴山/ 夜雨/ 涨秋池。何当/ 共剪/ 西窗烛,却话/ 巴山/ 夜雨时。夜 雨 寄 北李商隐整体感知——朗读诗歌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①夜雨涨②秋池。①巴山:泛指川东一带的山。川东一带古属巴国。②涨(zhǎng):水位升高。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回家的日期还没有定啊,今晚巴山下着大雨,秋天的池塘涨满了水。整体感知——理解诗意何当③共剪西窗烛,却话④巴山夜雨时。③何当:何时将要。④却话:回头说,追述。何时(我才能回到家乡,和你)在西窗下剪烛长谈,那时我再(对你)追述今晚在巴山面对夜雨时的心情。整体感知——理解诗意精读细研君问归期未有期,精读细研——分析诗歌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诗歌欣赏巴山夜雨涨秋池。精读细研——分析诗歌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 一个“涨”字,既生动形象准确地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诗歌前两句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诗人面对家书中妻子对归期的询问,一句“未有期”使得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跃然纸上。“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点明了诗人身居的环境和心境,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秋山夜雨来渲染环境的凄凉冷清,烘托内心的孤寂惆怅,并以此寄托对妻子的无限思念,流露出浓厚的离别之苦,思念之切。精读细研——分析诗歌诗歌欣赏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精读细研——分析诗歌此句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表现手法:虚实结合、想象、衬托。用想象(虚写)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巴山雨夜(实写)的孤寂,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归之情。表达对亲友的真挚思念。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精读细研——分析诗歌诗歌后两句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三、四句是诗人对未来夫妻团聚时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幸福想象。时空交错,虚实结合,把眼前的思念,寄托于未来的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未来重逢后的喜悦更衬此时此夜的寂寞凄苦,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精读细研——分析诗歌“问归期”而“未有期”:苦涩无奈巴蜀羁旅,“夜雨涨满秋池”:孤独凄凉实写:眼前的凄苦笔锋一转想象: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虚写:未来欢乐虚实相生精读细研——分析诗歌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你认为它为读者喜欢的原因是什么 情景交融,构思奇特, 以想象写出他日团聚时的情景,跨越时空,写出人物的悲欢离合, 展乐了今日彼此相思之意,既宽慰了自己, 也安慰了妻子。精读细研——合作探究2.古人最讲究炼字,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你最喜欢哪个字 3.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 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 “涨”赋予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夜雨注入秋池的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重。表达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感情。精读细研——合作探究一封普通的“家书”,几行浅显的诗句,千百年来,不知感动了多少人。第一句,点题,“问归期”而“未有期”的一问一答中,满含诗人的羁旅之情和不得归之苦。第二句,写此时的眼前之景,情景交融。那已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与这巴山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的秋雨交织在一起,更显孤独凄凉。精读细研——全诗赏析后两句笔锋一转,由实到虚,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追述今宵的欢乐情景,时空交错,把眼前的凄苦化作未来团聚的欢乐,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归之情。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即兴写来,道出了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精读细研——全诗赏析这是一首抒情诗。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在我国古诗中写相思之情的诗,往往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精读细研——全诗赏析通过这种手法委婉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倾盆。“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情景交融构成高妙的艺术境界。精读细研——全诗赏析课堂小结这首诗通过描写现实之景的凄冷和想象团聚之景的欢乐,表达了诗人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和对妻子的深切思念之情。课堂小结——诗文主旨 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妻子思念的深情。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夜雨寄北》作者 ,字 ,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诗人。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作者和杜牧则有“ ”之称。李商隐义山小李杜布置作业——当堂检测君问归期未有期 , 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布置作业——当堂检测3.李商隐用(《夜雨寄北》)设想未来的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4.离愁是对相聚的期盼,正如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所写: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却话巴山夜雨时布置作业——当堂检测3.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诗人虽日日思归,却没有准确归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B.第二句写想象景象,把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幻想中连绵的夜雨、涨满的秋池。C.第三、四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D.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思君的深情。B【解析】第二句是真实的景象,是实写。布置作业——当堂检测4.结合诗境体会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一虚写的妙处。这两句是想象两人相逢后畅谈的景象,以相见的欢乐来衬托自己思念的寂寞,把思念的深情转化为重聚的希冀,更显得思念情深。布置作业——当堂检测5、阅读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的题。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诗是由当前 所激发出来的对未来 的憧憬。相聚的欢乐离别愁苦布置作业——当堂检测在“经典诵读”活动中,有同学在读下面两首诗的时候提出两个问题,请你帮助解决。【甲】夜雨寄北 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乙】芙蓉楼送辛渐① 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②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③。布置作业——当堂检测【注释】①辛渐:王昌龄的朋友。②平明:黎明。③冰心:像冰一样纯洁明净的心。玉壶:玉制的剔透明亮的壶。冰心、玉壶都喻指高洁、清白的品质。5.“巴山夜雨涨秋池”“寒雨连江夜入吴”,这两句中诗人写“雨”有什么作用?渲染气氛,融情于景。布置作业——当堂检测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思念亲友的思想感情,但侧重点有所不同,【甲】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表达了 的情感;【乙】诗中“一片冰心在玉壶”表达了 的志向。急切与妻子(亲人)见面;坚守高洁、清白的品格(节操)布置作业——当堂检测1.背诵并默写本诗。2.有人评价本诗“秋”字用得妙,请你说说它妙在何处?布置作业——课后作业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夜雨寄北.mp3 部编版七上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之《夜雨寄北》同步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