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门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道德与法治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荆门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道德与法治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荆门市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
1.某校心理咨询室的王老师,以“青春期的变化”为主题与同学们进行了沟通。下列同学的言行体现悦纳青春期生理变化的有
①雯雯:我没有因身体变胖而自卑,而是努力提升内在美
②涛涛:进入青春期后,我的声音变粗,因此我不想讲话
③炜炜:今天照镜子时发现自己长胡子了,这是正常现象
④玥玥:我与父母争吵,冷静之后,反思自己是否做错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在生活中,遇到以下情况(见右图),我们应
A.不用担心,对方只是表达亲近
B.自尊自爱,言谈举止不越界
C.勇敢说“不”,严厉拒绝,及时寻求帮助
D.不用在意,只是碰一下,不会造成伤害
3.面对满地落花,当我们一切顺利时,会有“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的感受; 但当我们备受冷落时,则会引出“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忧伤情绪。这说明
A.情绪反映了人们不同的需要 B.情绪能反映人的内心状态
C.青少年的情绪波动大 D.情绪非常神奇,只会让人止步不前
4.下列行为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对应正确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 5月25日是全国心理健康日,某校在这一天开展了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同学们参观了“遇见最好的自己”心理治愈系漫画展;通过“解忧杂货铺”信箱,以信为舟,传递经验;赏析心理电影,探索心灵之旅......这些活动旨在引导学生
①关爱自我,保持积极乐观心态 ②尊重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③学会调节情绪,避免负面情绪 ④积极悦纳自己,成为情绪的主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大文豪苏轼少年聪慧,读了一些书就颇为自负地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后来一位老人拿着一部古书拜访苏轼,苏轼不识书中的字,老人委婉地批 评了苏轼,于是苏轼把对联改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苏轼改对联体现了他
A.自尊知耻,勇于改正错误B.学问高深,让人望尘莫及
C.随波逐流,不会独立思考 D.视野狭隘,不能拓展志向
7.课堂上,王老师采用议题式教学方法开展教学,他设计了以下三个子议题。据此判断,王老师设计的总议题是
子议题一:实力出众的他,为何不敢报名参加数学竞赛? 子议题二:先天缺陷的她,为何能破茧成蝶,创造奇迹? 子一体三:青春飞扬的你,如何能突破自己,持续奋进
A.自信自强 B.敢为人先 C.青春有格 D.独立思考
8.日常生活中特定场所的行为规范往往体现着对人的文明修养的要求。下面剧院“文明观演温馨提示”体现的文明修养的要求是
文明观演温馨提示 将手机调至静音。 不大声喧哗或窃窃私语。 不要随意走动。 请勿在剧场内饮食。
①守诚信 ②求大同 ③守规则 ④讲仁爱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陆游把“天下之事,常成于勤俭而败于奢靡”当作持家之宝;毛泽东以“厉行节俭,勤俭建国”为治国之道;新时代“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光盘行动’从我做起”是国家的号召。这告诉我们
A.老一辈革命家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B.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C.中华传统美德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D.要推动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10.在纪念五四运动的团队课上,老师出示了广大中国青年在四个历史时期不同的青春誓言(下图)。以下青春誓言体现的中华传统美德是
①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标准
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
③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
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D.③④
11.学校法律社团举行模拟法庭活动,小法官作出如下“判决”:被告人冯某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十万元。对此,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该判决依据的法律是刑法②冯某的行为是严重违法行为
③有期徒刑属于主刑,罚金属于行政处罚④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2.下框内容节选自我国《快递电子运单》,其国家标准要求是快递企业、电商经营主体必须采取的措施。这些要求是为了保护公民的
收寄件人姓名应隐藏1个汉字以上 联系电话应隐藏6位以上 地址应隐藏单元户室号
A.财产权 B.名誉权 C.隐私权 D.人身权
13.下列对学生日常生活中涉及合法权利的情境解读正确的一组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防患于未然。分析小强同学的经历,你认为下列排序合理的是
①小强不接受教训,因聚众斗殴、偷窃财务,被公安机关拘留
②小强自从结识了社会上的“朋友”,便无心学习,经常旷课打架,受到学校纪律处分
③小强用自己的切身经历告诫他人要防微杜渐,杜绝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远离犯罪
④小强任不知悔改,为筹集网费,和他人拦路抢劫,最终因抢劫罪被判刑
A.②→③→①→④ B.②→④→①→③ C.②→①→④→③ D.④→②→③→①
二、非选择题
15.开学伊始,某校七年级(2)班在学完第二单元“焕发青春活力”后,准备围绕自尊、自信、自强品质,开展“众里寻你,寻找最美少年”活动,请你参与其中。(10分)
【榜样力量】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感悟自尊、自信与自强的品质,老师增加了“榜样人物我推荐”这一环节,小春介绍了有关郑钦文的故事。
2024年巴黎奥运会,一个历史性的夜晚,中国网球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时刻——郑钦文,这位冉冉升起的新星,在女子单打决赛的赛场上,以超凡的技艺和无畏的精神,为中国队摘得了首枚奥运会网球女子单打金牌,书写了中国网球新的传奇篇章。因为出色的球技和 开朗的性格,很多球迷称郑钦文为“QueenWen” (注:这是郑钦文名字谐音与英文单词的结合,既体现了发音的相似性,也象征其赛场上的霸气与成就)。在接受采访时,她说,“我在场上征战了很久,突破了自己的极限,这个称号,我实至名归” “当一切进展顺利的时候, 我相信命运;当命运不站在我这边时,我就不相信它”。
(1)结合小春介绍的故事,运用“焕发青春活力”的相关知识,谈谈你的感受。(至少 两个方面,4分)
【我反思我行动】青春充满力量,青春充满渴望,青春充满理想 踏着青春的节拍, 我们拥有成长的无限可能。我们既能直面成长的挑战,积极探索,也可能冒失冲动、迷失自我。自尊、自信、自强让我们焕发向上的青春活力,绽放绚丽的青春光彩。
(2)请你结合自身实际,反思自己在自尊、自信与自强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计划。(6分)
16. 2024年8月26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刊登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薪火相传”》文章。 文章指出,“薪火相传” 一词,最早出自《庄子 养生主》,比喻“形骸有尽而精神不灭”, 后常用来指文明、学问、技艺代代相传或文化传承绵延不尽……当今世界,国际风云波诡云谲,面对层出不穷的不确定性,中国秉持的“和合”思想,为构建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人 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思想文化养分。(10分)
请运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知识回答:
(1)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哪些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 (4分)
(2)作为新时代中学生,请你谈谈如何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作出自己的贡献? (6分)
17.【典亮青春 法护成长】根据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关于2025年“民法典宣传月”工作部署,某市开展了《典亮青春 法护成长》主题活动,请你参与。(12分)
活动一【认识民法典增强法治观念】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
真实情境—素养探究 法治观念—理解与认识
①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顺应了民心和时代,聚焦了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覆盖了公民从摇篮到坟墓各个阶段的各种权利, 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民法典不仅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 ①
②民法典的创新之处,在于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重要目的,确立了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等基本原则,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和现代民事法律规范的融合,为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注入强大的道德力量。 ②
③民法典的通过是新时代中国法治建设的里程碑,对于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③
(1)结合情境材料,请谈谈你对《民法典》的理解和认识。(6分)
活动二【预防犯罪 争做尊法守法好公民】2024年9月10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召开“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与矫治教育工作机制白皮书(2019年度—2023年度)”发布会。发布会分析了案件审理情况,通报了相关工作机制。
2019年至2023年,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审结未成年人犯罪案件55件,判处未成年被告人67人,总体呈下降态势。其中,侵犯财产犯罪占比40%,侵犯人身权利犯罪占比30. 91%,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犯罪占比29.09%。未成年被告人犯罪时年龄在17周岁以上的占比53.73%, 16周岁以上不满17周岁的占比40.3%,不满16周岁的占比5.97%。未成年被告人犯罪时为社会人员接近五分之四,在校学生占五分之一。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对未成年人犯罪成因进行了分析,主要有:涉案未成年被告人存在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法定监护人不能有效履行监护职责:未成年被告人的失学比例较高:临界预防措施不足,多数未成年人明知法定年龄与处罚措施之间的关系,有“明知故犯”的现象存在等等。
(2)增强未成年人法治观念,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你有哪些好的建议? (6 分)
荆门市 2024—2025 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B C B C B A A D C D A C B C
15.(1)(4 分)①自尊的人能认可自己,能肯定自己的价真诚面对自我,不断努力拼搏
进取。②自信的人能相信自己,肯定自身能力,心无旁骛全力以赴,朝着既定目标勇毅前行。
③自强的人要树立远大理想,怀有爱国之心,练就身本领,更好地成就自己、为国争光。
(能够围绕自尊、自信、自强任意两方面回答,并结合课本观点即可得 4 分)
(2)(6 分)反思问题:①自尊:在生活和学习中,过度关注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能正确 了解自己的优点和长处。②自信:面对自己不擅长的活动,觉得自己不行,不想参加。③自 强:不能如期完成制定的目标,意志不坚定。
改进计划:①自尊:学会认可自己,既能够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也了解自己的优点 和长处,能肯定自己的价值。②自信:相信自己,勇于尝试,对自己说“我能行”,接受挑战, 不断战胜自己、超越自己。③自强:学会依靠自己、对自己负责,脚踏实地,在做事中不断 磨炼意志、锤炼品格。(能够围绕自尊、自信、自强三方面进行问题反思与改进,即可得 6 分; 如果回答具体的问题与行动也可酌情赋分;只有问题反思或改进计划,得分最高 3 分。)
16.(1)(4 分)①中国秉持的“和合”思想体现了尚和合的核心思想理念。②“构建求同存 异、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
(2)(6 分)①做核心思想理念的传承者,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
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②做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大力弘扬促进社会和谐、向上向 善的思想文化。③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关键在践行,争做自强不息、 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的人。(每点各 2 分,回答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 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也可酌情给分)
17.(1)(6 分)
① 1.民法典的通过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 主义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良好法治环境。 2.民法典的实施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② 1.民法典的实施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护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发展等具有重 要意义,有利于推进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新时代社会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中的 矛盾和问题,实现社会生活的制度化、法治化。 2.民法典的实施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有利于营造稳定、公平、透 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1.民法典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职业道
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
③ 2.民法典规定了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民法典确立了平等、自愿、公平、 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等基本原则,有利于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 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①参考课本 P78 页,理解《民法典》在法治体系建设中的意义;②参考课本 P84,认识《民 法典》的创新及作用;③参考课本 P84--85 页,理解《民法典》如何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 能够对应①②③回答理解、认识、创新任意一点即可得 2 分,共 6 分)
(2)(6 分)①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依法自律,做自觉遵纪守法的人。
②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时刻警惕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③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 为,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自控力,严于律己,积极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防患于未 然。(每点各 2 分,答出主干知识点即可得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