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4.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及解读 (一)课程标准 本课程依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编写,要求学生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阐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明确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 (二)课程标准解读 1.学生需掌握中国梦的内涵、本质,明晰中国梦与人民、世界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了解实现中国梦的战略安排和具体路径。 2.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对实现中国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坚定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念。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框内容位于统编版必修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四课第二框,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深入阐述。教材从中国梦的本质出发,层层递进,介绍了中国梦与人民、世界的关系,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的历史使命,以及实现中国梦的战略安排和具体措施。本框内容不仅是对前一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的进一步拓展,也为后续学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奠定了基础,在整个教材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对中国梦有了初步的了解,知晓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但对其深层次的理解和系统性的认识还较为欠缺。同时,经过高中阶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能够理解一些基本的政治概念和原理,这为学习本框内容提供了一定的知识支撑。 2.认知能力:高中学生正处于认知能力快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对社会热点问题具有较高的关注度和好奇心,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由于本框内容理论性较强,部分学生在理解中国梦的实现路径等抽象内容时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加以引导。 3.情感态度:当代高中生普遍具有较强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期待。但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学生可能对中国梦的实现缺乏足够的信心,或者对自身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的责任和使命认识不够清晰,需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将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紧密结合。 三、核心素养目标 (一)政治认同 1.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中国梦的内涵和本质,认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理想,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 2.学生能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觉践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二)科学精神 1.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中国梦与个人梦、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关系,正确认识实现中国梦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 2.学生能够客观看待实现中国梦过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理性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法治意识 1.学生了解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法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到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学生能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秩序,在实现个人梦想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四)公共参与 1.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在实现中国梦中的责任和担当,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2.学生能够关注国家大事,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和决策,通过合法途径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公共参与的能力和水平。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中国梦的内涵和本质,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2.中国梦与人民的关系,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3.中国梦与世界的关系,中国将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 4.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以及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 (二)教学难点 1.实现中国梦的战略安排和具体路径,如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以及如何在实践中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等。 2.理解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实现伟大梦想中的决定性作用。 五、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系统讲解,向学生传授中国梦的基本概念、内涵、本质、实现路径等重要知识,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 2.讨论法:组织学生就中国梦与个人梦的关系、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责任与担当等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与碰撞,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案例分析法:选取 2025 年最新的时政新闻案例,如中国在科技创新、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成就,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加深对中国梦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的情境,如模拟新闻发布会、主题演讲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实现中国梦的氛围,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播放一段关于2025年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新闻视频,如中国空间站的新进展或嫦娥系列探月工程的最新成果。视频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与我们一直追求的中国梦有什么联系呢?”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梦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最新的时政新闻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让学生对中国梦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展示本框知识结构图:(二)新课讲授1、中国梦的本质议学情境:展示 2025 年中国经济增长数据、科技创新成果以及民生改善的相关图片和数据,如 5G 技术在更多领域的应用、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等。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和数据,提问:“从这些信息中,你们能感受到中国梦的哪些方面?”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请小组代表发言。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富强表现为经济实力增强、科技水平提高;民族振兴体现在国际影响力提升、民族文化繁荣;人民幸福则反映在生活质量改善、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 议学提示:从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多个角度分析图片和数据,思考这些方面的发展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具体的时政素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中国梦的本质,避免单纯的理论灌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中国梦与人民议学情境:讲述 2025 年一位普通基层干部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故事,他通过引进新技术、发展特色农业,使村庄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阅读故事材料,提问:“在这个故事中,你看到了人民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中国梦的实现又给人民带来了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梦与人民的相互关系,明确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议学提示:从基层干部和村民的努力以及他们生活的变化两个方面,分析人民与中国梦的关系。 设计意图:以具体人物的事迹为例,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梦与人民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对人民主体地位的认识。 3、中国梦与世界议学情境:展示 2025 年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中的积极举措,如中国在 “一带一路” 倡议中推动绿色能源项目合作,帮助沿线国家减少碳排放的相关报道。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材料,提问:“中国在国际合作中为应对气候变化所做的努力,体现了中国梦与世界梦怎样的关系?”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然后请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总结中国梦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议学提示:从中国的国际行动对世界的影响,以及世界发展对中国实现中国梦的意义两个角度进行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时政热点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中国梦的国际意义,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国际意识。 4、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议学情境:回顾 2025 年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抗击自然灾害、推进重大改革等方面的重要举措和成就,如在某次地震灾害中,党组织迅速组织救援,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事件中中国共产党所发挥的作用,提问:“中国共产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肩负着怎样的历史使命?”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请小组代表发言。讲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实现这一使命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 议学提示:分析中国共产党在应对各种挑战和推动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领导作用,思考其与实现中国梦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的核心领导地位和历史使命,增强学生对党的认同感和拥护感。 5、实现中国梦的战略安排和路径议学情境:展示 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建设等方面的目标和任务,如加大对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前沿科技的研发投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措施。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政府工作报告内容,提问:“从这些目标和任务中,你能看出我国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采取了哪些战略安排和具体路径?”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然后总结实现中国梦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以及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具体路径,如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 议学提示:结合政府工作报告内容,从不同领域分析我国为实现中国梦所采取的行动。 设计意图:通过解读政府工作报告这一时政热点,让学生了解实现中国梦的具体战略安排和路径,增强学生对国家发展规划的认识,培养学生关注时政的习惯。 知识点整合:(一)中国梦是什么?1.内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①国家富强,就是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②民族振兴,就是要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③人民幸福,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原因1.必要性: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人民为实现这个伟大梦想进行了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今天,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重要性(意义):中国梦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表达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已成为激荡在近十四亿人心中的高昂旋律,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同心圆。(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特点及要求:(1)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仅仅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中国梦的深厚源泉在于人民,中国梦的根本归宿也在于人民,只有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从中国梦与人民的关系看)(2)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每个人都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把小我融入大我,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会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从中国梦与每个中华儿女梦的关系看)(3)中国梦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中国将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从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关系看)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1)是什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2)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①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要充分认识这场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②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办好中国的事情,关健在党。中国共产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中国共产党要不断增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以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③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拓展:“四个伟大”及其关系 地位 内容 关系伟大梦想 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①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②推进伟大工程,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来进行,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伟大斗争 动力 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伟大工程 保证 要不断增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以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伟大事业 路径 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1)两个阶段:2020年到2035年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 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五个文明全面提升、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基本实现共同富裕。4.如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1)必须牢牢把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等重大原则,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浪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6个坚持)(2)要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善于创新、永不懈怠,不负时代的要求、历史的期待。(3)对青年的要求:①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青年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我们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②青年要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把小我融入大我,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③青年要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善于创新、永不懈怠,不负时代的要求、历史的期待。④广大青年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5、时政链接——中国式现代化①二十大报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②五大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③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三)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中国梦的本质、中国梦与人民和世界的关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以及实现中国梦的战略安排和路径等。提问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中国梦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请几位学生发言,然后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鼓励学生将个人梦想融入到中国梦之中,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加深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中国梦的关系,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课堂练习1、2025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此次会议在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背景下召开的。会议指出,要统筹国内经济工作和国际经贸斗争,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为此,中国共产党必须( )①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 ②推进伟大工程,进行自我革命③抓住历史机遇,奋力赶上时代 ④增强忧患意识,改变历史定位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质朴梦想和美好愿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风格、文化底蕴,体现了国家梦、民族梦和个人梦的有机统一。因此,实现中国梦,必须( )①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②坚持把个人幸福放在首位③要把小我融入大我④满足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3、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下列符合伟大斗争要求的是( )①更自觉地投身改革创新的时代潮流中,破除一切顽瘴痼疾②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自身必须始终过硬③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④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参考答案:AAD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时政素材,学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主题表现出了较高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在讲解中国梦的本质、中国梦与人民和世界的关系等内容时,学生能够积极思考,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在讲解实现中国梦的战略安排和路径等较为抽象的内容时,部分学生理解起来仍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采用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讲解,如通过制作动画、图表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同时,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的发言不够积极主动,需要加强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八、反馈评价 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包括是否积极回答问题、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等。对于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学生给予及时表扬和鼓励,对于参与度不高的学生,课后进行个别交流,了解原因,帮助他们提高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2.作业评价:认真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对学生的短文进行详细点评,从内容的准确性、深度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价。对于优秀的作业,在班级内进行展示,供其他学生学习借鉴;对于存在问题较多的作业,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指出问题所在,指导学生进行修改。 3.阶段性测试评价:定期进行阶段性测试,考查学生对本节课以及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分析学生的测试成绩和答题情况,了解学生在知识理解和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强化训练。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