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崇德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崇德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崇德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一、少年的日常:晨诵 (20分)
1.(2024七上·永嘉期中)子曰:“    ,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2.(2024七上·永嘉期中)为了更好地帮助班级参加校朗诵比赛,小崇整理了一份《朗读攻略》,请你协助他完成以下表格。
朗读攻略
看准字形 ①山lǎng   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朱自清《春》 ②我狠命chuí    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③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显得端zhuāng   而又沉静了。 ——刘湛秋《雨的四季》
读准字音 ④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A.chén B.zhěng)——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读出韵律 ①正是江南好风景,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②   ,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读出画面 能让人想到“夜色将尽,海上旭日东升;新年未至,江中春意已现。”这个画面的诗句是:    ,    。——王湾《次北固山下》
读出情感 最能读出思念友人之情: ①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最能读出思念家乡之情: ②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③    ,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体验攻略 送春
【宋】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①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②唤不回。 【注释】①子规:杜鹃鸟。啼血:形容鸟类啼叫的悲苦。②东风:春风。 ①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中划横线句子所呈现的画面。    。 ②请借助朗读技巧(重音、停连、语气、节奏等),任选两个角度为本诗最后两句做朗读设计,并阐明理由    。
二、少年的日常:日·习 (38分)
3.(2024七上·永嘉期中)子曰:“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4.(2024七上·永嘉期中)小德将在“有朋自远方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跟同学们分享他从古人身上学到的交友
之道。以下是小德的课前准备,请你帮助他完成相关任务。
“有朋自远方来”课堂分享准备
分享步骤: 内容
分享主题 跟着古人学交友
分享故事 《鸡黍之交》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少游太学①,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  ),见孺子②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③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④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⑤。”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选自《后汉书 独行列传》) 【注释】①太学:汉朝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②子:小孩子,指张动的子女。③馔:食物,多指美食。④审:确定,⑤乖违:违背,此指违约。
解决难点 ①在读故事时,小德遇到了几个不能理解的词语,请你借助方法提示,帮他解决难点。 【方法一:课内迁移】 后期方至 去后乃至    请设馔以候之 下车引之    【方法二:猜读】 乃共克期 = 期日中    若然= 理所当然    【方法三:查找工具书】 二人并告归乡里。   (在下列选项中选择正确义项) 《古汉语常用字典》“并”字义项:①兼;②通“屏”,屏除;③一同;
  ②称谓代表礼节,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在文中括号上,我们应 该填   (A.尊亲 B.家亲) ③在读故事的过程中,小德遇到了读不懂的句子,请你根据上下文帮他翻译。    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讨论故事 ④小德在查阅古人交友的成语时,发现有很多,如:高山流水;管鲍之交;萍水之交……小崇不知道该把这个故事归入哪类?请你结合具体内容谈谈范式与张劭的交友属于哪一种?(可以在上述成语中任选一个,或者自己另找一个成语。)    
获得启示 ⑤小德将学习中出现的有关交友的内容整理为以下表格,请借助小崇整理的表格,谈谈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才能获得真挚的友谊? 古诗中的友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成语中的友谊高山流水;管鲍之交;萍水之交;泛泛之交……古文中的友谊《割席断交》《鸡黍之交》
   
(2024七上·永嘉期中)住校多日,小崇特别想家,课外阅读时有篇文章深深触动了他。为此他做了以下阅读笔记并打算与小德分享。请你帮助他完成。
合欢,合欢
李晓东
①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合欢。
②我九岁那年七月,母亲去小城开会,带上了我,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我们住在一个一眼看不到头的大院子里,当母亲推开浅绿色的木窗,我来到窗前,一棵大树正对着窗口。那是一种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树,开着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冠在十几米高处平平地铺开,将七月骄阳隔在树外,树下形成天然绿荫。
③我雀跃而出,跑到屋后,见十来棵一般模样的大树肩并肩默立,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我站在树下,看见那香气正倾泻而下,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膀、我的手、我的脚下,然后那香气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沿着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顶,翻翻覆覆,重重叠叠。我在那香气里静悄悄,不敢发出一点声音。但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
④又五年,我读到了史铁生的《合欢树》,这个名字让我喜欢,但是文章始终没有描摹过合欢的样子。“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可是,史铁生终究没有走近那棵树。“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史铁生的悲伤我那时并不理解,让我失望的是,合欢在哪里呢?
⑤我真正认识合欢,是在羊城,那时我十九岁。还是七月,我走得大汗淋满,而在头顶,却是一棵大树,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干上挂着小牌子:“合欢,又名……”合欢,合欢,原来,史铁生笔下那棵始终未曾露面的合欢,我早在九岁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了。
⑥那是一次仓促的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为什么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我站在羊城街头,看衣着光鲜的人流开开合合,我知道,这里不是我的世界。在这里避适的合欢,与十年前小城的合欢相比,是傲慢的。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我感到十分茫然。
⑦又是七月,我已是母亲当年的年纪,依然在小城,依然有合欢,然而母亲再也站不起来了。她整日躺在病床上,医院的颜色,除了白,还是白。但窗外是有颜色的,是有花树的,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我站在窗前,窗外是合欢,床上是母亲。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平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
⑧我知道了,史铁生为什么终究没有走近合欢。
(选自《读者》2017年第2期,有删改)
【注释】①史铁生的《合欢树》讲述了作者十岁那年作文获奖、二十岁母亲为他治病和鼓励他写小说以及三十岁以后出名,母亲却已离世七年,从而引出母亲生前种合欢树、细致照顾合欢树的故事。作者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再见一眼那棵合欢树,造成终身遗憾。
5.【笔记一:依据线索,梳理内容】
6.【笔记二:揣摩字词,品味语言】
①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
7.【笔记三:聚焦反复,关注手法】
8.【笔记四:联系比较,探究主旨】小崇推荐本文为七上第二单元的拓展阅读材料,你赞同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参考单元导语与目录,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单元导语 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单元目录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散步/莫怀戚 散文诗二首 金色花/泰戈尔 荷叶 母亲/冰心 《世说新语》二则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行
9.【笔记心得:复盘反思,总结学法】
读完本文,小崇觉得文章不仅可以联读,而且可以进行归类、总结,并有不少新的发现。小崇发现:这学期,从题材而言,我们主要学习的都是回忆性散文,下面是他的部分总结。请你对小崇的总结进行判断,正确打“√”,不正确打“×”。
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旨:通过对百草园的快乐生活和三味书屋的枯燥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美好的生活的心理,赞美了封建教育制度的积极意义。 ( )
②《秋天的怀念》叙述了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对母爱的赞美。 ( )
10.重温阅读笔记是一种重要的复习方法,请联系上述阅读笔记,结合下列具体作品,整理出一条回忆性散文阅读的方法分享给小德。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B.《秋天的怀念》
C.《合欢,合欢》
三、少年的日常:暮省(39分)
11.(2024七上·永嘉期中)曾子曰:“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12.(2024七上·永嘉期中)“名著常读常新;名著促人反省。”下面是小崇与小德整理《西游记》的反思笔记,请你协助他完成。
《西游记》目录(摘选) 研读发现
第7回 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第15回 蛇盘山诸神暗佑 鹰愁涧意马收缰
第18回 观音院唐僧脱难 高老庄大圣降魔
第19回 云栈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经
第20回 黄风岭唐僧有难 半山中八戒争先
第22回 八戒大战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净
第32回 平顶山功曹传信 莲花洞木母逢灾
第61回 猪八戒助力败魔王 孙行者三调芭蕉扇 发现(一):唐僧收徒的顺序依次是: ①    → 鹰愁涧收白龙马 → 云栈洞收八戒→②    发现(二):阅读第32回选文,请结合选文中的语句分析八戒的形象。    (八戒)行有七八里路,把钉钯撇下,吊转头来,指手画脚的骂道:“......大家取经,都要望成正果,偏是教我来巡什么山!......我往那里睡觉去,睡一觉回去,含含糊糊的答应他,只说是巡了山,就了其帐也。” 反省:整理时,小崇认为八戒完全是反面的典型,小德却认为八戒也可以是正面的榜样,请结合摘选的目录和阅读《西游记》的体验,谈谈你的理解。   
13.(2024七上·永嘉期中)根据要求作文。
亲爱的崇德少年,一天的学习也近尾声。我们总会夜深人静的时候小结回顾,记录美丽景色,有趣、有意义或是留下深刻印象的人或事。或抒发情感,或思考得失。游览下面的素材卡,这半学期里发生的种种又一一浮现。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体验,以“我懂得了 ▲” 为题,写一篇作文。
素材整理卡
分类 举例
景·物 粉柔柔的合欢花、滋润万物的雨水、无私的春风……
人·事 老师的眼神,妈妈的香气,友人的鼓励……
感·悟 学思结合,懂得幸福……
要求: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5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温故而知新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温、故、而
故答案为:温故而知新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2.【答案】朗;捶;庄;A;落花时节又逢君;峨眉山月半轮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示例:暮春三月,花儿谢了又重新绽放;低矮的屋檐下,每天有可爱的小燕子在春风里快乐地翻飞。;示例一:语气稍显凄伤,读出春天即将逝去时的悲凉,“不信”重读,突出诗人对春的不舍(惜春)。示例二:前半句语气稍显凄伤,“犹”重音轻读,读出春天即将逝去时的悲凉,后半句语调变得积极乐观,“不信”重读,突出诗人的顽强进取,执着追求美好未来的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惜春悲秋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基础字音字形的把握。“ lǎng ”应为“ 朗 ”;“ chuí ”应为“ 捶 ”;“ zhuāng ”应为“ 庄 ”;“ 忱 ”应为“ chén ”。
(2)【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落、逢、峨、眉、轮、残、寄、直、郎、涯、芦、管、征
(3)①本题考查诗歌画面描绘的能力。针对王令《送春》中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一句,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需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加入适当的修饰性词语,使画面更生动。
②本题考查朗读技巧设计与理解。针对《送春》最后两句,要求从重音、停连、语气、节奏等角度任选两个设计朗读方案并阐明理由,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以及对朗读技巧的运用能力,需要结合诗句所蕴含的情感来设计,使朗读更能体现诗歌主旨。
故答案为:(1)朗;捶;庄;A;(2)落花时节又逢君;峨眉山月半轮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3)示例:暮春三月,花儿谢了又重新绽放;低矮的屋檐下,每天有可爱的小燕子在春风里快乐地翻飞。
示例一:语气稍显凄伤,读出春天即将逝去时的悲凉,“不信”重读,突出诗人对春的不舍(惜春)。示例二:前半句语气稍显凄伤,“犹”重音轻读,读出春天即将逝去时的悲凉,后半句语调变得积极乐观,“不信”重读,突出诗人的顽强进取,执着追求美好未来的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点评】(1)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3.【答案】学而时习之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而、之
故答案为:学而时习之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4.【答案】到;代词,代他;约定;这样;③;A;到了(约定的)这一天,范式果然如期而至。他们升堂拜饮,尽情狂欢后才告别。;我觉得应该把这个故事归入高山流水,他们求学时志同道合,互为好友。分别时相约再聚,二年后,张劭仍坚信好友一定会按约到来,范式确实不远千里准时到约,这表明他们都诚实守信,品性高洁,也表明他们互为知己。;示例:从文言文中的友谊中我明白,想要获得真挚的友情,一定要像张劭范式一样要诚信待人。从古诗的友谊中我明白,想要获得真挚的友情,一定要重情重义,关心友人。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称谓;礼俗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翻译。(1)“去后乃至” 是课内学过的句子,其中 “至” 的意思是 “到”,可迁移理解 “后期方至” 中 “至” 的含义。 (2)“下车引之” 中 “之” 是代词,代指人,结合 “请设馔以候之” 的语境,可推断 “之” 的用法和含义。 (3)“期日中” 中 “期” 是 “约定” 的意思,根据语境 “乃共克期日”,可猜读 “期” 的含义。 (4)“理所当然” 中 “然” 是 “这样” 的意思,结合 “若然,当为尔酝酒” 的语境,可推断 “然” 的含义。 (5)“并” 的三个义项中,①“兼” 侧重同时具有多重属性(如 “并蓄”),②“通‘屏’” 为通假用法,语境中无 “屏除” 之意,③“一同” 强调动作的共同性。“二人并告归乡里” 描述范式和张劭两人一起告假回乡,“并” 修饰 “告归” 这一动作,体现 “一起” 的状态,因此③为正确义项。
(2)本题考查文言文谦称与尊称的辨析。古代称谓礼仪中,“尊” 字常用于尊称对方相关的人或事物(如 “尊君” 指对方父亲),“家” 字用于谦称自己的长辈(如 “家父”)。文中范式对张劭说 “将过拜(  )”,“过拜” 意为 “拜访”,结合语境,范式是要拜访张劭的亲属,属于称呼对方亲属,因此需用尊称 “尊亲”。若用 “家亲” 则指代范式自己的亲属,与 “拜访对方” 的语境矛盾。本题通过具体语境,让学生明确谦称与尊称的使用场景 —— 谦称用于己,尊称用于人,考查学生对古代社交礼仪中称谓规范的掌握,以及结合语境判断称谓使用是否恰当的能力,体现了文言文学习中 “文” 与 “礼” 的结合。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至其日” 的 “至”(到)、“果”(果然); “升堂拜饮” 需补充省略的宾语(拜见对方亲属);“至其日” 点明时间,“巨卿果到” 呼应前文张劭的 “巨卿信士”,体现 “诚信” 主题;“升堂拜饮” 是古代礼仪场景,“尽欢而别” 则描绘友谊的融洽。
(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与成语匹配。《鸡黍之交》的核心是 “诚信”—— 两人约定两年后相见,张劭坚信范式不会违约,范式千里赴约,体现 “一诺千金” 的友谊。“管鲍之交” 讲述管仲与鲍叔牙相互理解、彼此信任,即使有利益冲突也始终相知,与本文 “互信” 的内核高度契合。分析时需紧扣情节:“共克期日” 体现 “约定”,“元伯具以白母” 体现 “信任”,“巨卿果到” 体现 “守信”,这些都与 “管鲍之交” 中 “相知互信” 的内涵一致。学生需先提炼故事的核心情感(诚信、互信),再分析所选成语的内涵,找到两者的契合点。
(5)本题考查对交友启示的提炼与表达。古诗中,《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 “我寄愁心与明月” 表达对友人的牵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以 “孤帆远影碧空尽” 抒发不舍,启示我们友谊需要 “主动关怀”;成语中,“高山流水” 强调 “知音难觅,需珍惜共鸣”,“泛泛之交” 则警示 “交友应择质”;古文里,《鸡黍之交》的 “诚信”、《割席断交》的 “道不同不相为谋”,分别强调 “守信” 和 “志同道合”。综合来看,现实交友需做到:以诚信为基石(如范式),主动关心友人(如李白),选择志同道合者(如管鲍),包容理解彼此(如鲍叔牙对管仲)。学生需从不同材料中提取共性和个性的交友准则,再整合为具体的行为建议。
故答案为:(1)到;代词,代他;约定;这样;③;(2)A;(3)到了(约定的)这一天,范式果然如期而至。他们升堂拜饮,尽情狂欢后才告别。(4)我觉得应该把这个故事归入高山流水,他们求学时志同道合,互为好友。分别时相约再聚,二年后,张劭仍坚信好友一定会按约到来,范式确实不远千里准时到约,这表明他们都诚实守信,品性高洁,也表明他们互为知己。(5)示例:从文言文中的友谊中我明白,想要获得真挚的友情,一定要像张劭范式一样要诚信待人。从古诗的友谊中我明白,想要获得真挚的友情,一定要重情重义,关心友人。
【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及重要的文化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4)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范文】
范式,字巨卿,是山阳金乡人。他年轻时在太学求学,是众多学生中的一员,和汝南的张劭结为朋友。张劭,字元伯。两人一同告假回到家乡。
范式对张劭说:“两年后我会回来,将要去拜访你的父母,见见你的孩子。” 于是两人一起约定了见面的日期。
约定的日期快到的时候,张劭把这件事详细地告诉了母亲,请求母亲准备好饭菜来等候范式。母亲说:“分别两年了,又相隔千里许下的诺言,你为什么如此确定他会来呢?” 张劭回答说:“巨卿是讲信用的人,一定不会违背约定。” 母亲说:“如果是这样,我就为你酿酒。”
到了约定的那一天,范式果然来了,他登上厅堂拜见张劭的父母,一同饮酒,尽情欢乐后才分别。
【答案】5.欢喜; 初读《合欢树》; 悲伤或痛苦
6.示例一: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手法,突出合欢开得繁茂,花香淡雅悠长,表达了作者对合欢的喜爱。
示例二:“缀满”写出了合欢开得繁茂,“丝丝缕缕”写出了花香淡雅悠长,表达了作者对合欢的喜爱。
7.①第一次写母亲的头发与脸颊是实写,用合欢树的美来衬托母亲的美,写出了童年时对母爱的独特感受,充满无限欢喜和美好。②第二次是想象虚写,“我”人到中年,而母亲老病在床,表现了对母爱的不舍、眷恋与回忆。③结构上前后照应,使文章充满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8.示例一:赞同。本文记叙了我多次探寻合欢,从儿时在合欢树下感受合欢花的美丽诗意与母亲美丽温婉的容颜,到多年后母亲病逝,作者最终领悟史铁生“没有走近合欢”的原因——失去母亲的强烈悲愁。作者将花和人紧密联系,曲折地表达了对母亲的依恋不舍与母亲离世的遗憾悲伤,告诫我们要关心理解身边的亲人、行孝在当下。第二单元的课文如《秋天的怀念》《金色花》等文章都抒写亲情、母亲,单元导语提及单元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
示例二:不赞同:本文虽然提及了合欢与母亲的联系,但合欢是“我”始终探寻的事物,让“我”遇见美好,懂得珍惜。第二单元涉及到的主要是亲人之间真挚的感情,缺少对个体成长的深入感受。所以本文并不适合作为本单元的阅读材料。
9.①错误; ②正确
10.示例一:学会依据线索,梳理文章内容。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标题可以发现这篇散文应该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地方发生的故事,为整体了解文章大意提供了帮助。
示例二:学会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情感(了解语言风格)。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于百草园景物描写的片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体会鲁迅对于童年时期美好生活的追忆。
示例三:学会联系比较多篇有相似之处的文章,掌握写作方法。如《秋天的怀念》《合欢,合欢》,可以帮助我们在比较中理解母爱的深沉,理解痛失母亲后深切怀念,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一类文章的主题。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挖掘、感悟文章主题;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把握能力。文章的主题往往是作者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态度的折射,要有通篇考虑,从重点语段、语句入手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5)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6)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体验和感受。从名著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梳理与情感把握。文章以 “合欢” 为线索,串联起不同时期的经历。需要先找出文中时间节点或事件发展的关键阶段,再结合具体情节分析作者在每个阶段的情感状态。比如儿时初见合欢,作者的情感是欢喜;后来阅读史铁生的《合欢树》,这是一个重要的事件节点;而母亲病重时,情感则转向悲伤或痛苦。故答案为:欢喜;初读《合欢树》;悲伤或痛苦
6.本题考查语言赏析能力。句子 “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 需要从修辞手法、关键词语等角度进行品味。首先观察是否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棉絮一样的绒花”“如雾一般” 将合欢花的形态和颜色生动展现出来;其次分析关键词,“缀满” 体现花的繁茂,“丝丝缕缕” 描绘香气的淡雅悠长。
故答案为:示例一: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手法,突出合欢开得繁茂,花香淡雅悠长,表达了作者对合欢的喜爱。
示例二:“缀满”写出了合欢开得繁茂,“丝丝缕缕”写出了花香淡雅悠长,表达了作者对合欢的喜爱。
7.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及其作用分析。文中两次出现对母亲头发、脸颊及声音的相似描写,属于反复手法。需要分析两次描写的不同语境:第一次是童年时的实写,展现母亲的美好和作者的欢喜;第二次是母亲病重时的想象虚写,体现对母爱的眷恋与回忆。同时要考虑结构上的作用,反复出现的内容能形成前后照应,增强文章的抒情氛围。
故答案为:①第一次写母亲的头发与脸颊是实写,用合欢树的美来衬托母亲的美,写出了童年时对母爱的独特感受,充满无限欢喜和美好。②第二次是想象虚写,“我”人到中年,而母亲老病在床,表现了对母爱的不舍、眷恋与回忆。③结构上前后照应,使文章充满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8.本题考查文章主旨与单元内容的关联分析。七上第二单元的导语明确指出单元主题是亲情,强调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亲人之间的真挚情感,目录中的《秋天的怀念》《散步》等课文均围绕亲情展开。分析《合欢,合欢》是否适合作为该单元拓展阅读,需深入挖掘文章主旨。文章通过不同时期对合欢的回忆,串联起与母亲相关的片段,儿时合欢树下母亲的美好身影、母亲病重时窗外的合欢与病床上的母亲形成的对比,都蕴含着对母亲深深的依恋和失去母亲的悲伤,紧扣亲情主题。若赞同,可从文章对母爱、亲情的表达入手,阐述其与单元主题及课文的契合点,如与《秋天的怀念》都涉及对母亲的回忆和怀念;若不赞同,需找出文章与单元主题的差异,比如认为文章对亲情的表达较为隐晦,更侧重个人对合欢的探寻等。故答案为:示例一:赞同。本文记叙了我多次探寻合欢,从儿时在合欢树下感受合欢花的美丽诗意与母亲美丽温婉的容颜,到多年后母亲病逝,作者最终领悟史铁生“没有走近合欢”的原因——失去母亲的强烈悲愁。作者将花和人紧密联系,曲折地表达了对母亲的依恋不舍与母亲离世的遗憾悲伤,告诫我们要关心理解身边的亲人、行孝在当下。第二单元的课文如《秋天的怀念》《金色花》等文章都抒写亲情、母亲,单元导语提及单元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
示例二:不赞同:本文虽然提及了合欢与母亲的联系,但合欢是“我”始终探寻的事物,让“我”遇见美好,懂得珍惜。第二单元涉及到的主要是亲人之间真挚的感情,缺少对个体成长的深入感受。所以本文并不适合作为本单元的阅读材料。
9.本题考查课文主旨的理解判断。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作者通过对比百草园的快乐生活和三味书屋的枯燥学习,实际上是对封建教育制度束缚儿童天性的批判,而非赞美,因此该表述不符合文章主旨;②《秋天的怀念》以回忆的方式,讲述了母亲在自己瘫痪后默默付出、鼓励自己坚强生活的故事,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无尽的爱以及对母爱的赞美,表述与文章主旨一致。故答案为:①错误;②正确
10.本题考查阅读方法的归纳与提炼。结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秋天的怀念》《合欢,合欢》三篇回忆性散文,可从多个维度总结阅读方法。例如,关注文章的线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地点 “百草园” 和 “三味书屋” 为线索,串联起童年生活的不同片段;《秋天的怀念》以 “看花” 为线索,推进对母亲的回忆;《合欢,合欢》以 “合欢” 为线索,贯穿不同时期的经历。抓住线索能快速理清文章的叙事结构和内容脉络。再如,分析细节描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百草园景物的细致描写,体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秋天的怀念》中母亲 “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等细节,展现了深沉的母爱;《合欢,合欢》中对母亲头发、脸颊的描写,传递出对母亲的依恋。通过分析细节描写,能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情感。故答案为:示例一:学会依据线索,梳理文章内容。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标题可以发现这篇散文应该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地方发生的故事,为整体了解文章大意提供了帮助。
示例二:学会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情感(了解语言风格)。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于百草园景物描写的片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体会鲁迅对于童年时期美好生活的追忆。
示例三:学会联系比较多篇有相似之处的文章,掌握写作方法。如《秋天的怀念》《合欢,合欢》,可以帮助我们在比较中理解母爱的深沉,理解痛失母亲后深切怀念,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一类文章的主题。
11.【答案】吾日三省吾身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省
故答案为:吾日三省吾身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12.【答案】五行山收孙悟空;流沙河收沙悟净;【示例】选段中八戒抱怨就他一个人巡山、打算睡觉后撒谎说巡了山,这说明他是一个爱耍滑头、爱偷懒的人。;反省:我认为八戒是是正面的榜样。虽然他存在好吃懒做、贪恋女色等缺点,也时不时喊着要散伙回高家庄等分裂行为,但他取经路上也一直承担着重活粗活,遇到妖怪时,他也多次勇敢地搏斗,尤其是水战,他更是一马当先,如大战流沙河、三借芭蕉扇等,我们完全可以看出,他是悟空取经的得力助手,更重要的是他最终还是坚持完成取经大业,有始有终。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西游记》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理解。①②题目要求根据提供的目录摘选,确定唐僧收徒的先后顺序。目录中第 7 回 “五行山下定心猿” 对应唐僧在五行山收服孙悟空,这是收徒的开端;第 15 回为收白龙马;第 19 回 “云栈洞悟空收八戒” 明确是收猪八戒;第 22 回 “八戒大战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净” 则是收服沙悟净。③题目给出第 32 回中八戒的言行描写,要求结合语句分析其形象。选文中 “把钉钯撇下,吊转头来骂道” 体现出他的不耐烦;“偏是教我来巡什么山”“我往那里睡觉去,睡一觉回去,含含糊糊的答应他” 等内容,直接展现了他爱偷懒、耍滑头、不负责任的特点。分析时需紧扣具体语句,将言行与性格特征对应起来,避免脱离文本泛泛而谈。④题目要求结合目录摘选和阅读体验,对八戒是否为正面榜样发表看法。需全面看待八戒的形象,既要看到他好吃懒做、爱抱怨等缺点,如目录中 “莲花洞木母逢灾” 可能体现其鲁莽或贪功的一面;也要看到他的优点,如第 20 回 “半山中八戒争先”、第 61 回 “猪八戒助力败魔王” 等情节中,他在战斗中也有争先、助力的表现,且始终跟随唐僧完成取经大业,有坚持到底的一面。分析时要结合具体回目内容,从正反两方面辩证评价,避免片面化。考查对复杂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以及辩证思维在文学赏析中的运用能力。
故答案为:五行山收孙悟空;流沙河收沙悟净;【示例】选段中八戒抱怨就他一个人巡山、打算睡觉后撒谎说巡了山,这说明他是一个爱耍滑头、爱偷懒的人。反省:我认为八戒是是正面的榜样。虽然他存在好吃懒做、贪恋女色等缺点,也时不时喊着要散伙回高家庄等分裂行为,但他取经路上也一直承担着重活粗活,遇到妖怪时,他也多次勇敢地搏斗,尤其是水战,他更是一马当先,如大战流沙河、三借芭蕉扇等,我们完全可以看出,他是悟空取经的得力助手,更重要的是他最终还是坚持完成取经大业,有始有终。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13.【答案】我懂得了妈妈的爱
窗外的合欢花又开了,粉柔柔的花瓣像一把把小扇子,缀满枝头。望着那片粉色,我忽然想起妈妈洗过的头发上淡淡的香气,想起她唤我名字时温柔的语调,那一刻,我懂得了妈妈的爱藏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
去年冬天我发了高烧,迷迷糊糊中总感觉有人用凉毛巾擦我的额头。睁开眼时,看到妈妈坐在床边,眼里布满红血丝。她的手轻轻覆在我的额头上,掌心的温度比体温计更能让我安心。“醒了?要不要喝点粥?” 她的声音带着沙哑,我才发现天已经亮了,她竟守了我一整夜。那碗白粥熬得糯糯的,上面飘着几粒枸杞,是她凌晨起来在厨房忙碌的痕迹。
还有一次暴雨突至,我站在教学楼门口发愁,忽然看见雨幕里有个熟悉的身影。妈妈举着一把大伞,裤脚已经湿透,鞋上沾满泥点。“快过来!” 她朝我招手,把伞往我这边倾斜了大半。走在回家的路上,雨水顺着她的发梢滴落,可我的衣服连边角都没湿。那时我只顾着抱怨伞太小,却没看见她半边肩膀都泡在雨里。
以前总觉得妈妈的唠叨很烦人,嫌她总盯着我的作业,催我穿厚衣服。直到那天整理书桌,翻出她记在笔记本上的便签:“明天降温,给孩子带件外套”“他喜欢吃糖醋排骨,周末做”…… 一行行娟秀的字迹里,藏着我从未留意过的牵挂。
如今望着窗外的合欢花,香气像多年前那样包裹着我。我终于懂得,妈妈的爱从不是轰轰烈烈的宣言,而是冬夜里的那碗热粥,是暴雨中的那把偏斜的伞,是藏在唠叨里的千万句叮咛。就像这合欢花,默默绽放,温柔地守护着树下的每一个瞬间。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围绕 “崇德少年在半学期里的经历与感悟” 展开,核心是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亲身经历或体验,通过记录景、物、人、事,来表达自己懂得的某种道理、情感或感悟,补全题目 “我懂得了 ▲” 并进行写作。
【题干分析】①素材整理卡中的 “景 物”“人 事”“感 悟” 三类举例各有其意义。“景 物” 如粉柔柔的合欢花、滋润万物的雨水等,它们不仅是自然存在,更可能承载着特定的情感或回忆,是触发感悟的载体;“人 事” 像老师的眼神、妈妈的香气等,这些是生活中与自己相关的具体人物和事件,往往蕴含着温暖、鼓励、关爱等情感,是产生感悟的直接来源;“感 悟” 里的学思结合、懂得幸福等,是从前面的景、物、人、事中提炼出的道理和体会,是文章的核心主旨所在。 ②写作思路方面,首先要根据自身经历,从素材卡的方向中选取合适的内容来补全题目,比如 “我懂得了母爱”“我懂得了坚持”“我懂得了自然的美好” 等。写作时,应先详细描述相关的景、物或人、事,这部分是基础,要写得具体生动,突出细节,让读者能感受到当时的情境;然后在此基础上,自然地引出自己懂得的道理或感悟,这部分是升华,要真挚深刻,与前面的描述紧密相连。 作文开头可以从一个具体的场景或物件入手,比如 “那年夏天,合欢花又开了,望着那粉柔柔的花朵,我忽然懂得了……”,引出下文;事例素材应选取自己印象最深刻、最有感触的,这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结尾可以呼应开头,再次强调自己懂得的道理,或表达对未来的期许。
【立意提取】
1.我懂得了母爱:通过描述妈妈在自己生病时的悉心照料、日常的唠叨等事例,感悟到母爱的深沉与伟大。
2.我懂得了坚持:结合自己学习某项技能(如画画、弹琴)时遇到的困难,以及最终通过坚持取得进步的经历,阐述对坚持的理解。
3.我懂得了自然的馈赠:描写观察合欢花的生长、雨水滋润大地等自然景象的过程,体会到自然对万物的滋养,懂得要珍惜自然、敬畏自然。
4.我懂得了友谊的真谛:回忆与友人在学习或生活中互相帮助、共同面对困难的事情,明白真正的友谊是相互支持、彼此理解。
【点评】这篇作文以合欢花为线索,串联起妈妈照料生病的 “我”、雨中送伞、记便签等日常小事,于细节中凸显母爱。情感真挚,从不懂到懂得的过程自然流露,结尾将母爱比作合欢花,余味悠长,是一篇动人的佳作。
1 / 1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崇德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一、少年的日常:晨诵 (20分)
1.(2024七上·永嘉期中)子曰:“    ,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答案】温故而知新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温、故、而
故答案为:温故而知新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2.(2024七上·永嘉期中)为了更好地帮助班级参加校朗诵比赛,小崇整理了一份《朗读攻略》,请你协助他完成以下表格。
朗读攻略
看准字形 ①山lǎng   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朱自清《春》 ②我狠命chuí    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③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显得端zhuāng   而又沉静了。 ——刘湛秋《雨的四季》
读准字音 ④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A.chén B.zhěng)——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读出韵律 ①正是江南好风景,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②   ,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读出画面 能让人想到“夜色将尽,海上旭日东升;新年未至,江中春意已现。”这个画面的诗句是:    ,    。——王湾《次北固山下》
读出情感 最能读出思念友人之情: ①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最能读出思念家乡之情: ②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③    ,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体验攻略 送春
【宋】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①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②唤不回。 【注释】①子规:杜鹃鸟。啼血:形容鸟类啼叫的悲苦。②东风:春风。 ①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中划横线句子所呈现的画面。    。 ②请借助朗读技巧(重音、停连、语气、节奏等),任选两个角度为本诗最后两句做朗读设计,并阐明理由    。
【答案】朗;捶;庄;A;落花时节又逢君;峨眉山月半轮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示例:暮春三月,花儿谢了又重新绽放;低矮的屋檐下,每天有可爱的小燕子在春风里快乐地翻飞。;示例一:语气稍显凄伤,读出春天即将逝去时的悲凉,“不信”重读,突出诗人对春的不舍(惜春)。示例二:前半句语气稍显凄伤,“犹”重音轻读,读出春天即将逝去时的悲凉,后半句语调变得积极乐观,“不信”重读,突出诗人的顽强进取,执着追求美好未来的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惜春悲秋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基础字音字形的把握。“ lǎng ”应为“ 朗 ”;“ chuí ”应为“ 捶 ”;“ zhuāng ”应为“ 庄 ”;“ 忱 ”应为“ chén ”。
(2)【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落、逢、峨、眉、轮、残、寄、直、郎、涯、芦、管、征
(3)①本题考查诗歌画面描绘的能力。针对王令《送春》中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一句,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需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加入适当的修饰性词语,使画面更生动。
②本题考查朗读技巧设计与理解。针对《送春》最后两句,要求从重音、停连、语气、节奏等角度任选两个设计朗读方案并阐明理由,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以及对朗读技巧的运用能力,需要结合诗句所蕴含的情感来设计,使朗读更能体现诗歌主旨。
故答案为:(1)朗;捶;庄;A;(2)落花时节又逢君;峨眉山月半轮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3)示例:暮春三月,花儿谢了又重新绽放;低矮的屋檐下,每天有可爱的小燕子在春风里快乐地翻飞。
示例一:语气稍显凄伤,读出春天即将逝去时的悲凉,“不信”重读,突出诗人对春的不舍(惜春)。示例二:前半句语气稍显凄伤,“犹”重音轻读,读出春天即将逝去时的悲凉,后半句语调变得积极乐观,“不信”重读,突出诗人的顽强进取,执着追求美好未来的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点评】(1)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二、少年的日常:日·习 (38分)
3.(2024七上·永嘉期中)子曰:“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答案】学而时习之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而、之
故答案为:学而时习之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4.(2024七上·永嘉期中)小德将在“有朋自远方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跟同学们分享他从古人身上学到的交友
之道。以下是小德的课前准备,请你帮助他完成相关任务。
“有朋自远方来”课堂分享准备
分享步骤: 内容
分享主题 跟着古人学交友
分享故事 《鸡黍之交》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少游太学①,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  ),见孺子②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③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④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⑤。”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选自《后汉书 独行列传》) 【注释】①太学:汉朝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②子:小孩子,指张动的子女。③馔:食物,多指美食。④审:确定,⑤乖违:违背,此指违约。
解决难点 ①在读故事时,小德遇到了几个不能理解的词语,请你借助方法提示,帮他解决难点。 【方法一:课内迁移】 后期方至 去后乃至    请设馔以候之 下车引之    【方法二:猜读】 乃共克期 = 期日中    若然= 理所当然    【方法三:查找工具书】 二人并告归乡里。   (在下列选项中选择正确义项) 《古汉语常用字典》“并”字义项:①兼;②通“屏”,屏除;③一同;
  ②称谓代表礼节,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在文中括号上,我们应 该填   (A.尊亲 B.家亲) ③在读故事的过程中,小德遇到了读不懂的句子,请你根据上下文帮他翻译。    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讨论故事 ④小德在查阅古人交友的成语时,发现有很多,如:高山流水;管鲍之交;萍水之交……小崇不知道该把这个故事归入哪类?请你结合具体内容谈谈范式与张劭的交友属于哪一种?(可以在上述成语中任选一个,或者自己另找一个成语。)    
获得启示 ⑤小德将学习中出现的有关交友的内容整理为以下表格,请借助小崇整理的表格,谈谈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才能获得真挚的友谊? 古诗中的友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成语中的友谊高山流水;管鲍之交;萍水之交;泛泛之交……古文中的友谊《割席断交》《鸡黍之交》
   
【答案】到;代词,代他;约定;这样;③;A;到了(约定的)这一天,范式果然如期而至。他们升堂拜饮,尽情狂欢后才告别。;我觉得应该把这个故事归入高山流水,他们求学时志同道合,互为好友。分别时相约再聚,二年后,张劭仍坚信好友一定会按约到来,范式确实不远千里准时到约,这表明他们都诚实守信,品性高洁,也表明他们互为知己。;示例:从文言文中的友谊中我明白,想要获得真挚的友情,一定要像张劭范式一样要诚信待人。从古诗的友谊中我明白,想要获得真挚的友情,一定要重情重义,关心友人。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称谓;礼俗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翻译。(1)“去后乃至” 是课内学过的句子,其中 “至” 的意思是 “到”,可迁移理解 “后期方至” 中 “至” 的含义。 (2)“下车引之” 中 “之” 是代词,代指人,结合 “请设馔以候之” 的语境,可推断 “之” 的用法和含义。 (3)“期日中” 中 “期” 是 “约定” 的意思,根据语境 “乃共克期日”,可猜读 “期” 的含义。 (4)“理所当然” 中 “然” 是 “这样” 的意思,结合 “若然,当为尔酝酒” 的语境,可推断 “然” 的含义。 (5)“并” 的三个义项中,①“兼” 侧重同时具有多重属性(如 “并蓄”),②“通‘屏’” 为通假用法,语境中无 “屏除” 之意,③“一同” 强调动作的共同性。“二人并告归乡里” 描述范式和张劭两人一起告假回乡,“并” 修饰 “告归” 这一动作,体现 “一起” 的状态,因此③为正确义项。
(2)本题考查文言文谦称与尊称的辨析。古代称谓礼仪中,“尊” 字常用于尊称对方相关的人或事物(如 “尊君” 指对方父亲),“家” 字用于谦称自己的长辈(如 “家父”)。文中范式对张劭说 “将过拜(  )”,“过拜” 意为 “拜访”,结合语境,范式是要拜访张劭的亲属,属于称呼对方亲属,因此需用尊称 “尊亲”。若用 “家亲” 则指代范式自己的亲属,与 “拜访对方” 的语境矛盾。本题通过具体语境,让学生明确谦称与尊称的使用场景 —— 谦称用于己,尊称用于人,考查学生对古代社交礼仪中称谓规范的掌握,以及结合语境判断称谓使用是否恰当的能力,体现了文言文学习中 “文” 与 “礼” 的结合。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至其日” 的 “至”(到)、“果”(果然); “升堂拜饮” 需补充省略的宾语(拜见对方亲属);“至其日” 点明时间,“巨卿果到” 呼应前文张劭的 “巨卿信士”,体现 “诚信” 主题;“升堂拜饮” 是古代礼仪场景,“尽欢而别” 则描绘友谊的融洽。
(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与成语匹配。《鸡黍之交》的核心是 “诚信”—— 两人约定两年后相见,张劭坚信范式不会违约,范式千里赴约,体现 “一诺千金” 的友谊。“管鲍之交” 讲述管仲与鲍叔牙相互理解、彼此信任,即使有利益冲突也始终相知,与本文 “互信” 的内核高度契合。分析时需紧扣情节:“共克期日” 体现 “约定”,“元伯具以白母” 体现 “信任”,“巨卿果到” 体现 “守信”,这些都与 “管鲍之交” 中 “相知互信” 的内涵一致。学生需先提炼故事的核心情感(诚信、互信),再分析所选成语的内涵,找到两者的契合点。
(5)本题考查对交友启示的提炼与表达。古诗中,《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 “我寄愁心与明月” 表达对友人的牵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以 “孤帆远影碧空尽” 抒发不舍,启示我们友谊需要 “主动关怀”;成语中,“高山流水” 强调 “知音难觅,需珍惜共鸣”,“泛泛之交” 则警示 “交友应择质”;古文里,《鸡黍之交》的 “诚信”、《割席断交》的 “道不同不相为谋”,分别强调 “守信” 和 “志同道合”。综合来看,现实交友需做到:以诚信为基石(如范式),主动关心友人(如李白),选择志同道合者(如管鲍),包容理解彼此(如鲍叔牙对管仲)。学生需从不同材料中提取共性和个性的交友准则,再整合为具体的行为建议。
故答案为:(1)到;代词,代他;约定;这样;③;(2)A;(3)到了(约定的)这一天,范式果然如期而至。他们升堂拜饮,尽情狂欢后才告别。(4)我觉得应该把这个故事归入高山流水,他们求学时志同道合,互为好友。分别时相约再聚,二年后,张劭仍坚信好友一定会按约到来,范式确实不远千里准时到约,这表明他们都诚实守信,品性高洁,也表明他们互为知己。(5)示例:从文言文中的友谊中我明白,想要获得真挚的友情,一定要像张劭范式一样要诚信待人。从古诗的友谊中我明白,想要获得真挚的友情,一定要重情重义,关心友人。
【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及重要的文化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4)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范文】
范式,字巨卿,是山阳金乡人。他年轻时在太学求学,是众多学生中的一员,和汝南的张劭结为朋友。张劭,字元伯。两人一同告假回到家乡。
范式对张劭说:“两年后我会回来,将要去拜访你的父母,见见你的孩子。” 于是两人一起约定了见面的日期。
约定的日期快到的时候,张劭把这件事详细地告诉了母亲,请求母亲准备好饭菜来等候范式。母亲说:“分别两年了,又相隔千里许下的诺言,你为什么如此确定他会来呢?” 张劭回答说:“巨卿是讲信用的人,一定不会违背约定。” 母亲说:“如果是这样,我就为你酿酒。”
到了约定的那一天,范式果然来了,他登上厅堂拜见张劭的父母,一同饮酒,尽情欢乐后才分别。
(2024七上·永嘉期中)住校多日,小崇特别想家,课外阅读时有篇文章深深触动了他。为此他做了以下阅读笔记并打算与小德分享。请你帮助他完成。
合欢,合欢
李晓东
①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合欢。
②我九岁那年七月,母亲去小城开会,带上了我,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我们住在一个一眼看不到头的大院子里,当母亲推开浅绿色的木窗,我来到窗前,一棵大树正对着窗口。那是一种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树,开着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冠在十几米高处平平地铺开,将七月骄阳隔在树外,树下形成天然绿荫。
③我雀跃而出,跑到屋后,见十来棵一般模样的大树肩并肩默立,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我站在树下,看见那香气正倾泻而下,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膀、我的手、我的脚下,然后那香气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沿着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顶,翻翻覆覆,重重叠叠。我在那香气里静悄悄,不敢发出一点声音。但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
④又五年,我读到了史铁生的《合欢树》,这个名字让我喜欢,但是文章始终没有描摹过合欢的样子。“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可是,史铁生终究没有走近那棵树。“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史铁生的悲伤我那时并不理解,让我失望的是,合欢在哪里呢?
⑤我真正认识合欢,是在羊城,那时我十九岁。还是七月,我走得大汗淋满,而在头顶,却是一棵大树,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干上挂着小牌子:“合欢,又名……”合欢,合欢,原来,史铁生笔下那棵始终未曾露面的合欢,我早在九岁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了。
⑥那是一次仓促的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为什么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我站在羊城街头,看衣着光鲜的人流开开合合,我知道,这里不是我的世界。在这里避适的合欢,与十年前小城的合欢相比,是傲慢的。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我感到十分茫然。
⑦又是七月,我已是母亲当年的年纪,依然在小城,依然有合欢,然而母亲再也站不起来了。她整日躺在病床上,医院的颜色,除了白,还是白。但窗外是有颜色的,是有花树的,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我站在窗前,窗外是合欢,床上是母亲。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平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
⑧我知道了,史铁生为什么终究没有走近合欢。
(选自《读者》2017年第2期,有删改)
【注释】①史铁生的《合欢树》讲述了作者十岁那年作文获奖、二十岁母亲为他治病和鼓励他写小说以及三十岁以后出名,母亲却已离世七年,从而引出母亲生前种合欢树、细致照顾合欢树的故事。作者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再见一眼那棵合欢树,造成终身遗憾。
5.【笔记一:依据线索,梳理内容】
6.【笔记二:揣摩字词,品味语言】
①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
7.【笔记三:聚焦反复,关注手法】
8.【笔记四:联系比较,探究主旨】小崇推荐本文为七上第二单元的拓展阅读材料,你赞同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参考单元导语与目录,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单元导语 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单元目录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散步/莫怀戚 散文诗二首 金色花/泰戈尔 荷叶 母亲/冰心 《世说新语》二则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行
9.【笔记心得:复盘反思,总结学法】
读完本文,小崇觉得文章不仅可以联读,而且可以进行归类、总结,并有不少新的发现。小崇发现:这学期,从题材而言,我们主要学习的都是回忆性散文,下面是他的部分总结。请你对小崇的总结进行判断,正确打“√”,不正确打“×”。
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旨:通过对百草园的快乐生活和三味书屋的枯燥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美好的生活的心理,赞美了封建教育制度的积极意义。 ( )
②《秋天的怀念》叙述了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对母爱的赞美。 ( )
10.重温阅读笔记是一种重要的复习方法,请联系上述阅读笔记,结合下列具体作品,整理出一条回忆性散文阅读的方法分享给小德。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B.《秋天的怀念》
C.《合欢,合欢》
【答案】5.欢喜; 初读《合欢树》; 悲伤或痛苦
6.示例一: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手法,突出合欢开得繁茂,花香淡雅悠长,表达了作者对合欢的喜爱。
示例二:“缀满”写出了合欢开得繁茂,“丝丝缕缕”写出了花香淡雅悠长,表达了作者对合欢的喜爱。
7.①第一次写母亲的头发与脸颊是实写,用合欢树的美来衬托母亲的美,写出了童年时对母爱的独特感受,充满无限欢喜和美好。②第二次是想象虚写,“我”人到中年,而母亲老病在床,表现了对母爱的不舍、眷恋与回忆。③结构上前后照应,使文章充满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8.示例一:赞同。本文记叙了我多次探寻合欢,从儿时在合欢树下感受合欢花的美丽诗意与母亲美丽温婉的容颜,到多年后母亲病逝,作者最终领悟史铁生“没有走近合欢”的原因——失去母亲的强烈悲愁。作者将花和人紧密联系,曲折地表达了对母亲的依恋不舍与母亲离世的遗憾悲伤,告诫我们要关心理解身边的亲人、行孝在当下。第二单元的课文如《秋天的怀念》《金色花》等文章都抒写亲情、母亲,单元导语提及单元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
示例二:不赞同:本文虽然提及了合欢与母亲的联系,但合欢是“我”始终探寻的事物,让“我”遇见美好,懂得珍惜。第二单元涉及到的主要是亲人之间真挚的感情,缺少对个体成长的深入感受。所以本文并不适合作为本单元的阅读材料。
9.①错误; ②正确
10.示例一:学会依据线索,梳理文章内容。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标题可以发现这篇散文应该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地方发生的故事,为整体了解文章大意提供了帮助。
示例二:学会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情感(了解语言风格)。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于百草园景物描写的片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体会鲁迅对于童年时期美好生活的追忆。
示例三:学会联系比较多篇有相似之处的文章,掌握写作方法。如《秋天的怀念》《合欢,合欢》,可以帮助我们在比较中理解母爱的深沉,理解痛失母亲后深切怀念,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一类文章的主题。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挖掘、感悟文章主题;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把握能力。文章的主题往往是作者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态度的折射,要有通篇考虑,从重点语段、语句入手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5)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6)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体验和感受。从名著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梳理与情感把握。文章以 “合欢” 为线索,串联起不同时期的经历。需要先找出文中时间节点或事件发展的关键阶段,再结合具体情节分析作者在每个阶段的情感状态。比如儿时初见合欢,作者的情感是欢喜;后来阅读史铁生的《合欢树》,这是一个重要的事件节点;而母亲病重时,情感则转向悲伤或痛苦。故答案为:欢喜;初读《合欢树》;悲伤或痛苦
6.本题考查语言赏析能力。句子 “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 需要从修辞手法、关键词语等角度进行品味。首先观察是否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棉絮一样的绒花”“如雾一般” 将合欢花的形态和颜色生动展现出来;其次分析关键词,“缀满” 体现花的繁茂,“丝丝缕缕” 描绘香气的淡雅悠长。
故答案为:示例一: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手法,突出合欢开得繁茂,花香淡雅悠长,表达了作者对合欢的喜爱。
示例二:“缀满”写出了合欢开得繁茂,“丝丝缕缕”写出了花香淡雅悠长,表达了作者对合欢的喜爱。
7.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及其作用分析。文中两次出现对母亲头发、脸颊及声音的相似描写,属于反复手法。需要分析两次描写的不同语境:第一次是童年时的实写,展现母亲的美好和作者的欢喜;第二次是母亲病重时的想象虚写,体现对母爱的眷恋与回忆。同时要考虑结构上的作用,反复出现的内容能形成前后照应,增强文章的抒情氛围。
故答案为:①第一次写母亲的头发与脸颊是实写,用合欢树的美来衬托母亲的美,写出了童年时对母爱的独特感受,充满无限欢喜和美好。②第二次是想象虚写,“我”人到中年,而母亲老病在床,表现了对母爱的不舍、眷恋与回忆。③结构上前后照应,使文章充满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8.本题考查文章主旨与单元内容的关联分析。七上第二单元的导语明确指出单元主题是亲情,强调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亲人之间的真挚情感,目录中的《秋天的怀念》《散步》等课文均围绕亲情展开。分析《合欢,合欢》是否适合作为该单元拓展阅读,需深入挖掘文章主旨。文章通过不同时期对合欢的回忆,串联起与母亲相关的片段,儿时合欢树下母亲的美好身影、母亲病重时窗外的合欢与病床上的母亲形成的对比,都蕴含着对母亲深深的依恋和失去母亲的悲伤,紧扣亲情主题。若赞同,可从文章对母爱、亲情的表达入手,阐述其与单元主题及课文的契合点,如与《秋天的怀念》都涉及对母亲的回忆和怀念;若不赞同,需找出文章与单元主题的差异,比如认为文章对亲情的表达较为隐晦,更侧重个人对合欢的探寻等。故答案为:示例一:赞同。本文记叙了我多次探寻合欢,从儿时在合欢树下感受合欢花的美丽诗意与母亲美丽温婉的容颜,到多年后母亲病逝,作者最终领悟史铁生“没有走近合欢”的原因——失去母亲的强烈悲愁。作者将花和人紧密联系,曲折地表达了对母亲的依恋不舍与母亲离世的遗憾悲伤,告诫我们要关心理解身边的亲人、行孝在当下。第二单元的课文如《秋天的怀念》《金色花》等文章都抒写亲情、母亲,单元导语提及单元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
示例二:不赞同:本文虽然提及了合欢与母亲的联系,但合欢是“我”始终探寻的事物,让“我”遇见美好,懂得珍惜。第二单元涉及到的主要是亲人之间真挚的感情,缺少对个体成长的深入感受。所以本文并不适合作为本单元的阅读材料。
9.本题考查课文主旨的理解判断。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作者通过对比百草园的快乐生活和三味书屋的枯燥学习,实际上是对封建教育制度束缚儿童天性的批判,而非赞美,因此该表述不符合文章主旨;②《秋天的怀念》以回忆的方式,讲述了母亲在自己瘫痪后默默付出、鼓励自己坚强生活的故事,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无尽的爱以及对母爱的赞美,表述与文章主旨一致。故答案为:①错误;②正确
10.本题考查阅读方法的归纳与提炼。结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秋天的怀念》《合欢,合欢》三篇回忆性散文,可从多个维度总结阅读方法。例如,关注文章的线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地点 “百草园” 和 “三味书屋” 为线索,串联起童年生活的不同片段;《秋天的怀念》以 “看花” 为线索,推进对母亲的回忆;《合欢,合欢》以 “合欢” 为线索,贯穿不同时期的经历。抓住线索能快速理清文章的叙事结构和内容脉络。再如,分析细节描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百草园景物的细致描写,体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秋天的怀念》中母亲 “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等细节,展现了深沉的母爱;《合欢,合欢》中对母亲头发、脸颊的描写,传递出对母亲的依恋。通过分析细节描写,能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情感。故答案为:示例一:学会依据线索,梳理文章内容。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标题可以发现这篇散文应该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地方发生的故事,为整体了解文章大意提供了帮助。
示例二:学会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情感(了解语言风格)。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于百草园景物描写的片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体会鲁迅对于童年时期美好生活的追忆。
示例三:学会联系比较多篇有相似之处的文章,掌握写作方法。如《秋天的怀念》《合欢,合欢》,可以帮助我们在比较中理解母爱的深沉,理解痛失母亲后深切怀念,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一类文章的主题。
三、少年的日常:暮省(39分)
11.(2024七上·永嘉期中)曾子曰:“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答案】吾日三省吾身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省
故答案为:吾日三省吾身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12.(2024七上·永嘉期中)“名著常读常新;名著促人反省。”下面是小崇与小德整理《西游记》的反思笔记,请你协助他完成。
《西游记》目录(摘选) 研读发现
第7回 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第15回 蛇盘山诸神暗佑 鹰愁涧意马收缰
第18回 观音院唐僧脱难 高老庄大圣降魔
第19回 云栈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经
第20回 黄风岭唐僧有难 半山中八戒争先
第22回 八戒大战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净
第32回 平顶山功曹传信 莲花洞木母逢灾
第61回 猪八戒助力败魔王 孙行者三调芭蕉扇 发现(一):唐僧收徒的顺序依次是: ①    → 鹰愁涧收白龙马 → 云栈洞收八戒→②    发现(二):阅读第32回选文,请结合选文中的语句分析八戒的形象。    (八戒)行有七八里路,把钉钯撇下,吊转头来,指手画脚的骂道:“......大家取经,都要望成正果,偏是教我来巡什么山!......我往那里睡觉去,睡一觉回去,含含糊糊的答应他,只说是巡了山,就了其帐也。” 反省:整理时,小崇认为八戒完全是反面的典型,小德却认为八戒也可以是正面的榜样,请结合摘选的目录和阅读《西游记》的体验,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五行山收孙悟空;流沙河收沙悟净;【示例】选段中八戒抱怨就他一个人巡山、打算睡觉后撒谎说巡了山,这说明他是一个爱耍滑头、爱偷懒的人。;反省:我认为八戒是是正面的榜样。虽然他存在好吃懒做、贪恋女色等缺点,也时不时喊着要散伙回高家庄等分裂行为,但他取经路上也一直承担着重活粗活,遇到妖怪时,他也多次勇敢地搏斗,尤其是水战,他更是一马当先,如大战流沙河、三借芭蕉扇等,我们完全可以看出,他是悟空取经的得力助手,更重要的是他最终还是坚持完成取经大业,有始有终。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西游记》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理解。①②题目要求根据提供的目录摘选,确定唐僧收徒的先后顺序。目录中第 7 回 “五行山下定心猿” 对应唐僧在五行山收服孙悟空,这是收徒的开端;第 15 回为收白龙马;第 19 回 “云栈洞悟空收八戒” 明确是收猪八戒;第 22 回 “八戒大战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净” 则是收服沙悟净。③题目给出第 32 回中八戒的言行描写,要求结合语句分析其形象。选文中 “把钉钯撇下,吊转头来骂道” 体现出他的不耐烦;“偏是教我来巡什么山”“我往那里睡觉去,睡一觉回去,含含糊糊的答应他” 等内容,直接展现了他爱偷懒、耍滑头、不负责任的特点。分析时需紧扣具体语句,将言行与性格特征对应起来,避免脱离文本泛泛而谈。④题目要求结合目录摘选和阅读体验,对八戒是否为正面榜样发表看法。需全面看待八戒的形象,既要看到他好吃懒做、爱抱怨等缺点,如目录中 “莲花洞木母逢灾” 可能体现其鲁莽或贪功的一面;也要看到他的优点,如第 20 回 “半山中八戒争先”、第 61 回 “猪八戒助力败魔王” 等情节中,他在战斗中也有争先、助力的表现,且始终跟随唐僧完成取经大业,有坚持到底的一面。分析时要结合具体回目内容,从正反两方面辩证评价,避免片面化。考查对复杂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以及辩证思维在文学赏析中的运用能力。
故答案为:五行山收孙悟空;流沙河收沙悟净;【示例】选段中八戒抱怨就他一个人巡山、打算睡觉后撒谎说巡了山,这说明他是一个爱耍滑头、爱偷懒的人。反省:我认为八戒是是正面的榜样。虽然他存在好吃懒做、贪恋女色等缺点,也时不时喊着要散伙回高家庄等分裂行为,但他取经路上也一直承担着重活粗活,遇到妖怪时,他也多次勇敢地搏斗,尤其是水战,他更是一马当先,如大战流沙河、三借芭蕉扇等,我们完全可以看出,他是悟空取经的得力助手,更重要的是他最终还是坚持完成取经大业,有始有终。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13.(2024七上·永嘉期中)根据要求作文。
亲爱的崇德少年,一天的学习也近尾声。我们总会夜深人静的时候小结回顾,记录美丽景色,有趣、有意义或是留下深刻印象的人或事。或抒发情感,或思考得失。游览下面的素材卡,这半学期里发生的种种又一一浮现。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体验,以“我懂得了 ▲” 为题,写一篇作文。
素材整理卡
分类 举例
景·物 粉柔柔的合欢花、滋润万物的雨水、无私的春风……
人·事 老师的眼神,妈妈的香气,友人的鼓励……
感·悟 学思结合,懂得幸福……
要求: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500字。
【答案】我懂得了妈妈的爱
窗外的合欢花又开了,粉柔柔的花瓣像一把把小扇子,缀满枝头。望着那片粉色,我忽然想起妈妈洗过的头发上淡淡的香气,想起她唤我名字时温柔的语调,那一刻,我懂得了妈妈的爱藏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
去年冬天我发了高烧,迷迷糊糊中总感觉有人用凉毛巾擦我的额头。睁开眼时,看到妈妈坐在床边,眼里布满红血丝。她的手轻轻覆在我的额头上,掌心的温度比体温计更能让我安心。“醒了?要不要喝点粥?” 她的声音带着沙哑,我才发现天已经亮了,她竟守了我一整夜。那碗白粥熬得糯糯的,上面飘着几粒枸杞,是她凌晨起来在厨房忙碌的痕迹。
还有一次暴雨突至,我站在教学楼门口发愁,忽然看见雨幕里有个熟悉的身影。妈妈举着一把大伞,裤脚已经湿透,鞋上沾满泥点。“快过来!” 她朝我招手,把伞往我这边倾斜了大半。走在回家的路上,雨水顺着她的发梢滴落,可我的衣服连边角都没湿。那时我只顾着抱怨伞太小,却没看见她半边肩膀都泡在雨里。
以前总觉得妈妈的唠叨很烦人,嫌她总盯着我的作业,催我穿厚衣服。直到那天整理书桌,翻出她记在笔记本上的便签:“明天降温,给孩子带件外套”“他喜欢吃糖醋排骨,周末做”…… 一行行娟秀的字迹里,藏着我从未留意过的牵挂。
如今望着窗外的合欢花,香气像多年前那样包裹着我。我终于懂得,妈妈的爱从不是轰轰烈烈的宣言,而是冬夜里的那碗热粥,是暴雨中的那把偏斜的伞,是藏在唠叨里的千万句叮咛。就像这合欢花,默默绽放,温柔地守护着树下的每一个瞬间。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围绕 “崇德少年在半学期里的经历与感悟” 展开,核心是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亲身经历或体验,通过记录景、物、人、事,来表达自己懂得的某种道理、情感或感悟,补全题目 “我懂得了 ▲” 并进行写作。
【题干分析】①素材整理卡中的 “景 物”“人 事”“感 悟” 三类举例各有其意义。“景 物” 如粉柔柔的合欢花、滋润万物的雨水等,它们不仅是自然存在,更可能承载着特定的情感或回忆,是触发感悟的载体;“人 事” 像老师的眼神、妈妈的香气等,这些是生活中与自己相关的具体人物和事件,往往蕴含着温暖、鼓励、关爱等情感,是产生感悟的直接来源;“感 悟” 里的学思结合、懂得幸福等,是从前面的景、物、人、事中提炼出的道理和体会,是文章的核心主旨所在。 ②写作思路方面,首先要根据自身经历,从素材卡的方向中选取合适的内容来补全题目,比如 “我懂得了母爱”“我懂得了坚持”“我懂得了自然的美好” 等。写作时,应先详细描述相关的景、物或人、事,这部分是基础,要写得具体生动,突出细节,让读者能感受到当时的情境;然后在此基础上,自然地引出自己懂得的道理或感悟,这部分是升华,要真挚深刻,与前面的描述紧密相连。 作文开头可以从一个具体的场景或物件入手,比如 “那年夏天,合欢花又开了,望着那粉柔柔的花朵,我忽然懂得了……”,引出下文;事例素材应选取自己印象最深刻、最有感触的,这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结尾可以呼应开头,再次强调自己懂得的道理,或表达对未来的期许。
【立意提取】
1.我懂得了母爱:通过描述妈妈在自己生病时的悉心照料、日常的唠叨等事例,感悟到母爱的深沉与伟大。
2.我懂得了坚持:结合自己学习某项技能(如画画、弹琴)时遇到的困难,以及最终通过坚持取得进步的经历,阐述对坚持的理解。
3.我懂得了自然的馈赠:描写观察合欢花的生长、雨水滋润大地等自然景象的过程,体会到自然对万物的滋养,懂得要珍惜自然、敬畏自然。
4.我懂得了友谊的真谛:回忆与友人在学习或生活中互相帮助、共同面对困难的事情,明白真正的友谊是相互支持、彼此理解。
【点评】这篇作文以合欢花为线索,串联起妈妈照料生病的 “我”、雨中送伞、记便签等日常小事,于细节中凸显母爱。情感真挚,从不懂到懂得的过程自然流露,结尾将母爱比作合欢花,余味悠长,是一篇动人的佳作。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