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讲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考点探究(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9讲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考点探究(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19讲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课标要求】
一、必修部分
1.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二、选择性必修部分
1.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2.了解中国科举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渊源关系,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对近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理清·知识结构】
一、袁世凯复辟与北洋军阀的统治
1.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1)袁世凯复辟帝制
大权独揽的活动 1912年3月 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1913年11月 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
1914年5月 公布《①》,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1914年底 发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
1915年5月 袁世凯被迫签订不平等的“② ”
走上帝制之路 1915年10月 参政院召开“国民代表大会”
1915年12月 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
(2)护国战争
背景 面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革命党人掀起二次革命,最终失败。孙中山组织③,武力讨伐袁世凯
概况 1915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随后,贵州、广西、广东、浙江、湖南、陕西、四川等省相继宣告独立
结果 袁世凯于1916年3月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复④纪年
2.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府院之争 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重新召开被袁世凯解散的国会,1917年5月,继任总统⑤ 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
张勋 复辟 1917年,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但很快失败
护法 运动 (1)张勋复辟失败后,冯国璋代行大总统职权,段祺瑞回到⑥就任国务总理,但其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2)1917年8月,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了非常会议,决定成立“⑦ ”,推举孙中山为大元帅,进行护法运动。1918年护法运动失败
参加第 一次世 界大战 (1)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随即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⑧。 (2)中国劳工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北洋军阀的统治
二、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经济新气象
条件 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有力推动了轻工业系统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表现 以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办的面粉厂、纱厂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壮大起来;随着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也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2.社会生活新气象
表现 南京临时政府致力于社会生活方面的除旧布新,宣布改用⑨,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
影响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过去的陈规陋习不符合时代潮流,应接受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风尚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1.背景及概况
背景 经济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想 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促使人们思想解放
政治 ⑩失败,共和政体遭到破坏,人们对失败原因的反思
概况 开始 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阵地 北京大学和迁往北京的《新青年》杂志
代表 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等
2.内容及影响
内容 民主与科学 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文学革命 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 》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影响 新闻出版 在《新青年》的有力推动下,各地拥护新文化运动的刊物纷纷出版,使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
社会习俗 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也使这场运动所涉及的内容远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广泛和深刻
思想解放 新文化运动高举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1)两个阶级
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开展洋务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激进派提倡民主和科学,十月革命后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
(2)三个层面:器物层面→政治制度层面→思想文化层面。
(3)三大特征:向西方学习的层次不断深入,逐渐突破封建思想的束缚,不断促进中国人思想的解放。内容上,近代前期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特别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其实质是追求民主和科学,救亡图存是其主题。中国的思想界显示出面对危局不断探索的特点。
新文化运动前期三大内容的关系
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是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武器;新文学是民主与科学的传播载体;新道德让民主共和思想得到传播,是新文化运动的归宿。
1.(摘编自教材第116页插图)下图所示是1915年袁世凯被迫签字的“中日民四条约”,又称“中日北京条约”,是由《关于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之条约》及其附件与《关于山东省之条约》及其附件组成的。
如何评价袁世凯签订的该条约
2.(摘编自教材第117页插图)见教材“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在欧洲的华工”图。
北洋政府派华工参加一战的目的是什么 有何意义
3.(摘编自教材第119页“史料阅读”)1916年,陈独秀说:“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自经此次之实验,国中贤者,宝爱共和之心,因以勃发,厌弃专制之心,因以明确。吾人拜赐于执政,可谓没齿不忘者矣。然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 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
其中“此次之实验”“最后之觉悟”分别指什么 如何理解材料中陈独秀的观点
北洋政府时期的政党政治(选择性必修1第3课P14—15)
背景 辛亥革命后,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
转折 1913年春“宋教仁案”发生和“二次革命”被镇压
失败 (1)袁世凯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2)就任正式大总统后,袁世凯先后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3)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
结局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军阀割据的局面
【突破·重点难点】
主题一 北洋军阀的统治
命题视角 反帝爱国运动的组织领导
材料一  下表所示为20世纪早期中国三次大规模反帝爱国运动的相关情况。
1915年反“二十一条” 1919年五四运动 1925年五卅运动
组织 领导 自发性运动,没有政党参与,组织化程度低 自发性运动,没有政党参与,具有一定的组织性 中共组织领导,国民党协助,组织化程度高
参与 群体 以城市士绅、商人为主 以青年学生为主,商人、工人声援参与 学生、商人、工人共同参与,难分主次
基本 形式 集会通电、抵制日货、救国储金 集会通电、示威游行、抵制日货、罢课、罢市、罢工 集会通电、示威游行、抵制外货、罢课、罢市、罢工
中心 口号 “救国”“勿忘国耻”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
运动 规模 波及全国30多个省会城市和商埠 波及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 波及全国约600个城镇
——摘编自王奇生《亡国、亡省、亡人:1915— 1925年中国民族主义运动之演进》
材料二  我以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他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以中国现在的情形看来,须先组织他,然后工团、合作社,才能发生有力的组织。革命运动、劳动运动,才有神经中枢。
——蔡和森致毛泽东的信(1920年8月13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三次反帝爱国运动在组织领导方面的变化,并简述组织领导与反帝爱国运动之间的关系。
主题二 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和新文化运动
命题视角一 共产主义传入中国与李大钊思想的形成
材料  现世界有种最大的潮流,而为各方面所极力要求实现完成者,就是“德谟克拉西”(民主)。以前表现于生活各方面的专制主义和大某某主义,到了现在都为德谟克拉西所战败了……再看中国近十余年来的政治,愈可证明德谟克拉西有强大的势力。无论什么贵族,什么军阀,凡是附和德谟克拉西的,都一时得了势力,凡是反抗德谟克拉西的,都必终归失败或灭亡。……
后德谟克拉西而起者,为伊尔革图克拉西(Ergatocracy)。Ergates 在希腊语为“工人”(Worker)之意,故伊尔革图克拉西可译为“工人政治”,亦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德谟克拉西。在俄国劳农政府成立以后,制度与理想全为新创,而却无新字以表章之,故政治学者创 Ergatocracy一语以为表章此新理想、新制度之用。……将来到了基础确立的时候,除去少数幼稚、老休、残疾者外,其余皆是作(做)事的工人,各尽所能以做工,各取所需以营生,阶级全然消灭,真正的伊尔革图克拉西,乃得实现。
——摘编自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第四卷)》
结合中国近代史知识,对材料中李大钊的某一观点进行论述。
命题视角二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材料 下表所示为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
时间 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 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
1869—1894年 50多 500多
1895—1900年 100 4 500
1901—1911年 340 5 600
1912—1919年 600多 13 000
简述1912—191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得到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演练·创新试题】
命题角度一 论证民国初年民族主义盛行的观点
1.(2024·福建,7)某同学意欲探究“民国初年民族主义盛行”这一观点。下列史实能论证该观点的是( )。
A.创办于上海的《青年杂志》迁往北京
B.孙中山在民国时期同他人的谈话中,频繁提及民族主义
C.各军阀若攻击他人,则常称其出卖国家利益
D.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纺织、面粉等轻工业迅速发展
命题角度二 文化在日常经济中的体现
2.(2024·湖南,8)下图所示为1912年刊登在《时报附刊之画报》上的一则留声机广告,配文为“世界进步——留声器授课”。这反映出( )。
A.西方商品挤占国货市场
B.西方文化入侵方式更加隐蔽
C.商业营销迎合启蒙需求
D.新型授课手段广受大众欢迎
命题角度三 民国初年纺织工人
3.(2024·河北,8)下表为1912年部分省份纺织工人数量统计表。材料可用于证明,当时中国( )。
省别 直隶 奉天 江苏 浙江 湖北
工人数量/人 772 850 35 903 830 10 827
省别 山西 四川 广东 广西 贵州
工人数量/人 597 58 41 871 116 295
注:本表数字系30人以上工厂工人数,且不包括外国工厂工人数。
A.男耕女织传统阻碍工业进步
B.民族工业区域分布不平衡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D.洋务企业地域性特点明显
命题角度四 北洋政府卖国行径下民众的救亡
4.(2024·甘肃,7)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要求,国人视以为耻,各地掀起“纪念国耻”运动。国耻日的选择,一般以5月7日即日本提出最后通牒之日为国耻日。但自5月20日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以5月9日即北洋政府接受条约之日为国耻日。这一转变说明( )。
A.北洋时期政治上分崩离析
B.国人认为救亡应以自强为本
C.北洋政府的外交彻底失败
D.国人思想受新文化运动影响
视角出新一  北洋军阀时期军阀割据的具体体现
5.据唐德刚先生统计,1916年至1928年,全国大小军阀有3 000个左右。“他们所统率的枪兵,总共不下百余万。最小的军阀,甚至只有枪兵数十人,占据的地盘不过几个小镇,但也可‘征夫抽税’,自治自为,也可当个小小的‘土皇帝’。”这说明,这一时期( )。
A.官僚资本势力膨胀
B.半殖民地程度的加深
C.经济落后导致军阀混战
D.传统政治秩序的失序
视角出新二 民国时期的女性解放
6.梁启超指出,“(中国)女子二万万,全属分利,而无一生利者”“故男子以犬马奴隶畜之,于是,妇人极苦”,因此要“兴学校以课妇职”。秋瑾认为,妇女“欲自立,非学艺不可”,否则即使是“安富尊荣、家资广有”,也不过是“玉的锁”“金的枷”。由此可知,二者认为妇女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 )。
A.兴办近代学校,促进思想解放
B.打破纲常名教,实现男女平等
C.参与社会工作,实现经济独立
D.开展社会革命,推动移风易俗
视角出新三 社会价值观转变在文艺方向的体现
7.民国初年,文艺界的戏剧价值观有了明显变化:戏剧的消遣观念渐弱,而社会责任意识愈强。例如1918年《春柳》杂志提出“改良社会而必期之于戏曲”;1923年创刊的《戏剧杂志》也提出“顾教民之道,习于娱乐者,事半而功倍,此戏剧所以为社会教育之首屈一指也”。这反映了( )。
A.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近代改造
B.西方科技对文艺界的冲击
C.道德革命推动传统伦理道德转型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参考答案
知识梳理
①中华民国约法 ②中日民四条约 ③中华革命党 ④中华民国 ⑤黎元洪 ⑥北京 ⑦中华民国军政府 ⑧领事裁判权 ⑨阳历 ⑩辛亥革命 文学改良刍议 民主与科学
考教衔接
1.提示 评价:在日本胁迫下签订的“中日民四条约”,不能改变“丧失主权”这一基本事实,但也表明袁世凯等人为此曾据理力争,并采取了诸多举措。
2.提示 目的: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意义: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的领事裁判权,为协约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3.提示 “此次之实验”:袁世凯复辟帝制。“最后之觉悟”:文化上的努力。
理解:陈独秀指出中华民国建立后并没有在政治上带来根本的改变,因此,要解决政治上的根本问题,就需要文化上的努力。这对于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有着突出的意义,意味着新文化运动是在现实政治的刺激下而引发的。
主题一 北洋军阀的统治
命题视角 反帝爱国运动的组织领导
提示 变化:组织化程度由低到高,从自发行动到有政党领导。
关系:反帝爱国运动促进了社会各界的组织联合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社会各界的联合和党的领导促进了反帝爱国运动更高水平的发展。二者密切关联,相互促进。
解析 第①小问,根据材料“自发性运动,没有政党参与,组织化程度低”“自发性运动,没有政党参与,具有一定的组织性”“中共组织领导,国民党协助,组织化程度高”可知,由自发行动、组织化程度较低到由政党领导、组织化程度较高。第②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二者是相互影响的关系,高程度的组织化领导能够推动反帝爱国运动的发展,反帝爱国运动的发展也会促进组织的壮大和领导能力的提升。
主题二 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和新文化运动
命题视角一 共产主义传入中国与李大钊思想的形成
提示 论点:李大钊认为“工人政治”是新型的民主,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论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也让苦寻出路的中国先进分子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李大钊率先在中国介绍、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他认为十月革命后建立的“工人政治”是不同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新型民主,主张消灭阶级,建立无产者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李大钊等人的努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长期奋斗,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解析 根据题干要求,选取李大钊关于“民主”和“工人政治”的某一观点进行论述。如选取“民主”相关观点,可以“李大钊认为民主是世界潮流,反对独裁专制,推动了思想解放”为题,结合新文化运动所学知识进行论述,重点阐述新文化运动期间,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抨击专制主义和封建礼教,主张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推动了思想解放的潮流。如选取“工人政治”,可以“李大钊认为‘工人政治’是新型的民主,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题,结合新文化运动后期,李大钊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深刻影响了中国革命等史实进行论述。
命题视角二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提示 主要原因:辛亥革命的鼓舞;企业利润的刺激;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实业救国思潮;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等等。
解析 由材料可以明显看出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不同特征:战前发展较慢,战后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在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迅速。
1.C 军阀把“卖国”当作攻击对手的主要理由,说明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是一个公共的基本认识,当然也说明了民族主义的盛行,故选C项;创办于上海的《青年杂志》迁往北京,表明新文化运动中心的形成,而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为民主与科学,与民族主义无关,排除A项;B项的描述为孙中山个人的行为,无法判定形成“民族主义盛行”的现象,排除;一战期间,列强无暇顾及中国,中国纺织、面粉等轻工业发展迅速,与民族主义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2.C 根据材料“留声机广告”“配文为‘世界进步——留声器授课’”并结合所学可知,商家为了推动留声机的销售,将留声机作为讲学授课的主体,留声机播放的内容能较简易地大量复制,这适应了启蒙的诉求,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西方商品在中国市场上所占的比例,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西方借助留声机进行文化入侵,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民众对留声机授课的态度,排除D项。
3.B 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不同省份的纺织工人数量存在显著差异,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的民族工业区域分布不平衡,B项正确;表格数据主要反映了纺织工人的数量,没有直接涉及农业与工业的关系,因此无法直接证明男耕女织传统对工业发展的阻碍作用,排除A项;虽然表格数据反映了某些省份纺织工人数量较多,但这并不能直接证明整个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需要更多的经济指标来支持这一结论,排除C项;材料中的数据涉及的是民族工业,而非洋务企业,排除D项。
4.B 由之前以日本人提出最后通牒时间作为国耻日到以北洋政府接受条约时间作为国耻日,体现了国人认识到国家之所以受到列强侵略,根本问题在于自身的力量薄弱,因此,只有自强方能挽救危亡,B项正确;当时的北洋政府处于袁世凯统治时期,政治上并没有分裂,排除A项;“北洋政府的外交彻底失败”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9月《青年杂志》的创办为开始标志,当时尚未开展新文化运动,排除D项。
5.D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清政府统治结束、中华民国建立后,集权体制下的权力结构被打破,我国未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重建社会秩序,袁世凯死后我国陷入军阀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的状态,D项正确;军阀势力不属于官僚资产阶级,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列强对军阀的操纵和控制,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军阀割据,并未涉及军阀混战的情况,也未涉及经济状况,排除C项。
6.C 据材料可知,梁启超认为古代中国妇女并不参与社会生产,在经济上依附于男性,以致女性悲剧的出现,因此要开设女性职业教育课堂,使女性能够参加社会工作。秋瑾也认为女性须参加社会工作,才能实现自身独立自强。由此可知,二者认为妇女问题解决的关键是女性首先要实现经济独立,C项正确;“兴办近代学校,促进思想解放”是梁启超的主张,不是二者认为妇女问题解决的关键,排除A项;“打破纲常名教,实现男女平等”是秋瑾的主张,不是二者认为妇女问题解决的关键,排除B项;材料没有讲述开展社会革命,推动移风易俗,排除D项。
7.A 材料强调戏剧的社会责任意识增强,如提出“改良社会而必期之于戏曲”“戏剧所以为社会教育之首屈一指也”,这体现了知识分子希望通过对戏剧这种传统文化形式的改造来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西方科技对文艺界的冲击,排除B项;道德革命主要强调的是对旧道德的批判和新道德的倡导,材料重点在于戏剧对社会改良的作用,而非传统伦理道德的转型,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信息,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