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0讲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课标要求】1.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2.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理清·知识结构】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五四运动原 因 阶级矛盾 北洋军阀的黑暗、独裁统治民族矛盾 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①” 导火索 ②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经 过 前期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举行游行示威,但遭到北洋军阀政府的镇压后期 1919年6月5日,上海出现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商人罢市。③ 登上政治舞台 结果 取得初步胜利,被捕学生获得释放。中国代表也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意 义 爱国运动 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社会运动 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思想运动 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政党建设 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指导思想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革命阶段 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2.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宣传中心 从俄国十月革命后开始,北京与④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心 著书立说 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⑤》,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组织团体 1920年3月,李大钊发起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翻译书籍 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人翻译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1)新式知识精英群体走上中国社会舞台:通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新式知识精英群体整体地、主动地出现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舞台上,成为一支令人无法忽视的巨大力量,这充分展现了他们改造中国的主动意识、集体意识。(2)近代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使具有民族国家意识的知识群体爆发。这种意识的形成对于后来中国的民族独立起到了巨大的保障作用。(3)对现代化的探索不断深入:五四运动从根本上来说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政治运动的形式也是在近代思想文化的长期熏陶下自然发酵出来的。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条件 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组织 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阶级 中国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国际 共产国际的指导与帮助成立 时间 地点 ⑥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一艘游船上进行 内容 大会通过的党纲,确定了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大会还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书记意义 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给中国革命指明方向;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国共合 作形成 中国共产党在大力开展工人运动的同时,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实际上通过了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国民 革命 口号 “⑦,除军阀” 发展 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通过两次东征消灭了陈炯明的势力,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统一高潮 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北伐,基本推翻了⑧的反动统治 失败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分别发动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由国共合作发动的国民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与新三民主义“党内合作”与“党外合作”“党内合作”就是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在组织上、思想上还保留自己作为共产党员的独立性。“党外合作”是两党并没有谁加入谁,而是以党和党的形式在两党之间进行合作。1.(摘编自教材第122页插图)一张报纸发行“号外”,通常是因为有重大事件发生。下图所示是1919年5月5日,上海《新申报》为五四运动爆发印发的“号外”。报纸以“号外”加以配合表明了什么 有何新闻价值和历史价值 2.(摘编自教材第125页“史料阅读”)1920年《共产党》第1号卷首代发刊词《短言》中写道:“经济的改造自然占人类改造之主要地位。吾人生产方法除资本主义及社会主义外,别无他途。资本主义在欧美已经由发达而倾于崩坏了,在中国才开始发达,而他的性质上必然的罪恶也照例扮演出来了。代他而起的自然是社会主义的生产方法,俄罗斯正是这种方法最大的最新的试验场。”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材料中的观点。【易错提醒】1.国民党一大讨论的是国民党改组问题,国民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2.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国民革命的旗帜,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放弃了马克思主义。3.国民革命过程中,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随着国民党右派篡夺领导权的活动日益猖獗(蒋介石和汪精卫集团先后在上海、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失败。【突破·重点难点】主题一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命题视角一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道路的确立材料一 青年团体“改造中国”的探索五四前后,以青年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为主体的400多个小团体,遍布全国各地,成为宣传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坚。青年团体在具体的社会改造理念与方法上有所不同,大体可分为五类(如下表所示)。社会改造理念与方法 代表团体具有“不满于现状、要创造一个新局面”的意识,对新文化运动“多空谈、少实行”具有一定的批评意识,强调新村主义、工读互助对于“人”的生活的革新,希望可以通过“工”“读”相结合的方式来创造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自由平等的新社会 少年中国学会、互助社与利群书社、觉悟社、工读互助团、工学会以“增进平民智识,唤起平民之自觉”为宗旨,以“教育”作为“社会进化的工具”,通过“平民主义的教育”塑造新的、在自我与社会两个方面充分获得发展的“平民”,作为“真正民治的基础” 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平民教育社、新民学会专门研究马克思学说、国内外重大问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各派社会主义 北京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以合作主义为改造中国的方法,以合作团体作为构成新社会的“细胞” 上海的平民周刊社延续民国初年以来刘师复等人主张的空幻的、不切实际的无政府主义传统 北京的实社、奋斗社,广东的民钟社——摘编自李培艳《“新青年”的觉醒与结社 ——对五四时期小团体的整体考察》材料二 知识分子的抉择(学生)易趋向革命,但浪漫而摇动。……中国不会是我们几个学生所能救治的,我们必须让农工平民大家都站起来。……群众的集合……是我们改造惟(唯)一的武器。群众集合起来的力量,是全世界没有可以对敌的。……我们应研究唯物史观的道理,唤起被经济生活压迫得最利(厉)害的群众,并唤起最能对他们表同情的人,使他们联合起来,向掠夺阶级战斗。——摘编自恽代英《恽代英全集》(1)五四前后青年团体“改造中国”的探索反映了一个怎样的时代 (2)以恽代英为代表的一批最有觉悟又富有开拓精神的知识分子,在五四之后作出了怎样的抉择 说明这一抉择的时代意义。命题视角二 近代中国思想界国家发展道路的分歧近代中国,改革和革命构成几代国人救亡图存的两条主要线索。然而两者志虽同,却因道不合最终只能分道扬镳、渐行渐远。“问题与主义”之争便是此种意象之呈现。材料 现在舆论界的大危险,就是偏向纸上的学说,不去实地考察中国今日的社会需要究竟是什么东西……要知道舆论家的第一天职,就是细心考察社会的实在情形。……所以我现在奉劝新舆论界的同志道:“请你们多提出一些问题,少谈一些纸上的主义。”更进一步说:“请你们多多研究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那个问题如何解决,不要高谈这种主义如何新奇,那种主义如何奥妙。”——摘编自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1919年7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问题与主义”之争产生的时代背景。主题二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合作 与国民革命命题视角一 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问题与矛盾材料 总之,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国共两党的合作是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的有条件的合作。它的破裂是诸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它与国共两党在土地问题上的分歧有着直接的、重要的关系。从土地问题这一角度来看,两党指导思想不同是合作破裂的根本原因;两党不能求同存异,没有照顾合作的性质和要求是合作破裂的主要原因;而两党土地问题上的分歧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则是合作破裂的直接原因。——摘编自吴九占、孟凤英《土地问题上的分歧与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破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两党在土地问题上的根本分歧以及产生这种分歧的原因。命题视角二 艺术作品中的国民革命材料 时代中的战歌·战歌中的时代《游击队歌》歌词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在密密的树林里,到处都安排同志们的宿营地,在那高高的山岗上,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我们生长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无论谁要强占去,我们就和他拼到底!注:《游击队歌》是贺绿汀作词作曲的歌曲,该曲于1938年1月1日,在八路军干部晚会上由贺绿汀指挥救亡演剧队首次演唱。《战斗进行曲》歌词我擦好了三八枪,我子弹上了膛;我背上了子弹带呀,心眼里直发痒。我挎上了手榴弹,给顽军的好干粮;我刺刀拔出了鞘呀,刀刃闪闪亮!我奋勇又当先,指东就到东方;我手榴弹开了花呀,勇敢地包围上。我地形利用得好,我动作真快当;我一阵风到跟前呀,叫他把刺刀尝。别看他武器好,生铁碰上了钢!我撂倒一个俘虏一个,缴获它几只美国枪!为这三首歌曲确定一个主题并说明理由,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些歌曲的史料价值。【演练·创新试题】命题角度一 从经济角度看国民革命前后国内的混乱局势1.(2024·湖北,7)下表是1925年中国部分省份的岁入、岁出总额及军费数据表(单位:银元)。名目省份 岁入总额 岁出总额 军费奉天 12 393 554 10 131 248 6 918 538直隶 9 342 163 10 961 692 6 692 844山西 7 335 692 8 021 263 5 636 044江苏 16 777 315 14 892 393 6 122 374广西 4 104 141 7 469 452 5 673 435云南 2 218 068 4 260 138 2 131 416该表可论证( )。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②北洋政府收支失衡③国民革命的迫切性④南北军阀一丘之貉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命题角度二 国际共产主义与国民革命的联系2.(2024·江苏,7)1924年2月,周恩来等人决定,将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巴黎创办的机关刊物改名为《赤光》,并在改刊宣言中强调:“我们所认定的唯一目标便是:反军阀政府的联合,反帝国主义的国际联合。”他们这样做是为了( )。A.策应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B.拓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途径C.促成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D.探索独立开展武装斗争的道路命题角度三 共产主义思想的早期传播3.(2024·安徽,7)1921年4月,《新青年》刊文指出,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是近世科学的社会主义之始祖”,有许多独具慧眼的见解,但“我们对于古人的学说,当参照现在的情形,加以考虑,断不可一味盲从,作出那‘孔趋亦趋,孔步亦步’的样子”。由此可见,当时知识界已关注到( )。A.革命理论传播的广泛性B.儒家传统文化的包容性C.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性D.社会主义学说的实践性视角出新一 国共双方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4.下表所示为国共合作前后各自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部分媒介。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时期类型 1919—1922年 1923—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报刊 《新青年》《湘江评论》《觉悟》《共产党》《劳动界》 《新青年》《向导》《中国共产党党报》《中国青年》《犁头》《中国工人》《人民周刊》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报刊 《觉悟》、(《民国日报》副刊)、《晨报》副刊 《新民国》(主要宣传三民主义)、上海《民国日报》、《广州民国日报》(侧重新闻报道)A.报刊内容反映社会热点问题B.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新思潮主流C.统一战线中合作与分歧并存D.传媒产业出现逐步发展的局面视角出新二 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5.下表所示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部分省份农会会员统计情况(不含江苏)。据此可知( )。省份 1926年6月 1927年6月会员人数/人 占全国百分比 会员人数/人 占全国百分比广东 647 766 66.0% 700 000 7.6%湖南 38 150 3.9% 4 517 140 49.4%湖北 4 120 0.4% 2 502 600 27.3%江西 1 153 0.1% 382 617 4.2%河南 270 000 27.5% 245 500 2.7%陕西 1 000 0.1% 705 160 7.7%A.农民阶级成为国民革命主力B.两湖地区土地革命成效显著C.政治生态影响农运地域格局D.农民运动推动国民革命发展视角出新三 第一次农民“报刊潮”6.据不完全统计,国民革命时期社会各界出版的报刊多达一百二三十种,各种定期或不定期出版的农民报刊也有二十多种,从而形成了中国出版史上的第一次农民“报刊潮”。这说明( )。A.中国革命找到了正确道路B.国共两党思想上达成共识C.农民阶级的力量得到认可D.大众传媒的发展得到重视参考答案知识梳理①二十一条 ②巴黎和会 ③中国工人阶级 ④上海 ⑤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⑥1921 ⑦打倒列强 ⑧北洋军阀考教衔接1.提示 表明:学生运动造成了很大的声势。新闻价值:使得在北京发生的五四运动的消息,可以迅速地传播到其他城市。历史价值:有助于对五四运动的研究。2.提示 这一则史料强调唯物史观构成认识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并指出资本主义已经倾于崩坏,取而代之的自然是“社会主义的生产方法”,而俄国正是这种方法最大最新的试验场。主题一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命题视角一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道路的确立提示 (1)时代:中国社会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型时期。五四前后,中国掀起思想解放潮流,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思想界出现活跃局面;面对社会危机的加深,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2)抉择:五四之后,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走与工农相结合来改造中国的道路。时代意义: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促进了自身的成长,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实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渡)。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五四前后,以青年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为主体的400多个小团体,遍布全国各地,成为宣传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坚”可知,五四前后,中国社会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型时期;根据材料“青年团体在具体的社会改造理念与方法上有所不同”可知,五四前后,中国掀起思想解放潮流,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思想界出现活跃局面;结合所学可知,面对社会危机的加深,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根据材料“专门研究马克思学说、国内外重大问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各派社会主义”并结合所学可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第(2)问第①小问,根据材料“我们应研究唯物史观的道理,唤起被经济生活压迫得最利(厉)害的群众,并唤起最能对他们表同情的人”并结合所学可知,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走与工农相结合来改造中国的道路。第②小问,可从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等角度进行分析。命题视角二 近代中国思想界国家发展道路的分歧提示 时代背景:近代中国多种救亡道路的探索遭遇挫折;新文化运动进一步解放国人思想,多种救国方案涌现;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解析 据材料“近代中国,改革和革命构成几代国人救亡图存的两条主要线索”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多种救亡道路的探索遭遇挫折;据材料“然而两者志虽同,却因道不合最终只能分道扬镳、渐行渐远”并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进一步解放国人思想,多种救国方案涌现;据材料时间“1919年7月”并结合所学可知,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主题二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命题视角一 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问题与矛盾提示 根本分歧:国民党要求维护地主土地所有制;中国共产党要求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原因:国共两党代表着不同阶级的利益;国共两党的指导思想不同。解析 第①小问,据材料“从土地问题这一角度来看,两党指导思想不同是合作破裂的根本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共两党在土地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在于国民党主张维护地主土地所有制,而中国共产党则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第②小问,根据材料“两党指导思想不同是合作破裂的根本原因”并结合所学可知,两党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这是最根本的差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共两党的指导思想不同。命题视角二 艺术作品中的国民革命提示 主题:中国革命的时代记忆。理由:根据文化是对政治经济的反映的原理,结合史料可知,《黄埔军校校歌》反映了国民革命,《游击队歌》反映了中国人民采用游击战术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战斗进行曲》唱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昂士气与必胜信念。可见材料中每一首战歌都是对中国革命的回忆。史料价值:《黄埔军校校歌》对于我们研究国民革命和第一次国共合作有重要意义;《游击队歌》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在实力相对弱小的背景下结合实际利用游击战术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战斗进行曲》是解放战争时期创作的,它对于我们研究解放战争的过程,了解解放军指战员在战争中的作用与精神面貌具有重要作用。解析 第①小问,据材料可知,材料中的《黄埔军校校歌》《游击队歌》《战斗进行曲》分别属于国民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创作的战歌,它们一定程度上承载了时代的回忆。《黄埔军校校歌》反映了国民革命,《游击队歌》反映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战斗进行曲》唱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昂士气与必胜信念。第②小问,据所学可知,《黄埔军校校歌》创作于国民革命时期,歌词唱出了国民革命时期青年学生为了实现“打倒列强,除军阀”的目标而勇于献身革命的大无畏精神,这对于我们研究国民革命和第一次国共合作有重要意义;《游击队歌》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此时中弱日强,中国共产党利用游击战术抗日,唱出了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敢于牺牲的精神;《战斗进行曲》唱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昂士气与必胜信念。1.D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各省军费开支巨大,这反映出当时军阀混战的局面,也体现出进行国民革命、打倒军阀的迫切性,③正确;当时北洋政府统治下的部分省份中,无论是南方省份还是北方省份,军费占据岁入总额的比重都比较大,体现了这些省份的军阀穷兵黩武的本质,说明他们是一丘之貉,④正确;表格信息无法直接体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情况,①错误;表格主要体现的是1925年中国部分省份的收支情况,无法据此说明北洋政府收支失衡,②错误。故选D项,排除A、B、C三项。2.A 根据材料可知,周恩来等人在1924年将某机关刊物改名为《赤光》,并强调反军阀和反帝国主义的联合。结合所学可知,此时国内正处于国民革命时期,国共开始合作,北伐即将开始,故他们的行动是为了与国内革命形势相呼应,A项正确;该刊物改名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革命统一战线此时已经建立,排除C项;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开始探索独立开展武装斗争的道路,排除D项。3.D 材料反映了知识界认为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也不可一味盲从,要结合现实因素考量,可见当时知识界已经关注到社会主义学说的实践性,D项正确;此时是1921年,“广泛性”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马克思主义,未涉及儒家传统文化的特点,排除B项;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中国的革命要分两步走,材料没有涉及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性,排除C项。4.C 根据材料可知,国共合作前后双方都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但双方侧重点存在差异,国民党侧重宣传三民主义和新闻报道,从而得出统一战线中合作与分歧并存的结论,故选C项;根据材料可知,报刊内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热点问题,但这并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中缺少对比,不能反映出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新思潮主流,排除B项;传媒产业的逐步发展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5.C 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到1927年3月,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扩展到长江流域,因此1927年湖南、湖北地区的农会会员占比较高,广东农会会员占比下降,这说明政治生态影响农运地域格局,C项正确;农民阶级是国民革命的重要参与者,而非主力,排除A项;国民革命时期,两湖地区并未推行土地革命,排除B项;国民革命助推了农民运动的发展,D项属于因果关系颠倒,排除。6.C 农民“报刊潮”的出现,与国民革命时期为保障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而推动全国工农运动的发展有关,这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力量得到当时国共两党的重视,C项正确;中国革命找到了正确道路是在“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时,排除A项;国共两党在当时共同接受的思想是新三民主义,排除B项;大众传媒的发展是当时革命需要带来的客观结果,不是主观目的,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