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讲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表格式 含答案)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考点探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1讲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表格式 含答案)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考点探究

资源简介

第八单元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与中国共产党争取独立民主的斗争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反帝反封建胜利的时期,也是中国近代化曲折前进的时期。
政治方面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经历了探索民主革命的道路、全民族抗战及反对美国和蒋介石的政治军事斗争,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经济方面 国统区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经历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较快发展及抗日战争时期的日渐萎缩后,在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而同一时期解放区的经济则从无到有逐渐发展起来,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物质基础
思想文 化方面 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成为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思想武器
第21讲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课标要求】
一、必修部分
1.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2.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
3.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
二、选择性必修部分
1.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2.了解中国近现代货币发行和使用情况。
【理清·知识结构】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形式上统一全国
宁汉合流 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它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东北易帜 背景 1928年,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讨伐张作霖。日本帝国主义为阻挠北伐,制造了“①”。日本见张作霖不能满足他们的侵略要求,制造“皇姑屯事件”将他炸死
标志 1928年底,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告东北三省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
影响 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2.民族工业发展喜忧参半
发展有利因素 国民政府实现形式上的统一为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提供了政治保障;南京国民政府实行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②改革等措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基础;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开展,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发展主要表现 除了原有的纺织、面粉等行业外,民族工业中的新兴部门如③ 、橡胶、搪瓷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官僚资 本膨胀 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④成为他们巧取豪夺的重要工具。民族工业受官僚资本的摧残、压迫越来越严重
民族资本、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
(1)民族资本:是指在殖民地、半殖民地或民族独立的国家中民族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它一般是中小资产阶级的资本,基本上代表自由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2)外国资本:是指相对于本国民族资本而言的其他国家资产阶级或垄断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
(3)官僚资本:是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称,具体指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的大地主、大银行家、大买办的资本。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1.发动武装起义
南昌起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八七会议 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实行⑤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秋收起义 起义军在进攻长沙途中受挫,决定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2.开辟井冈山道路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朱德、陈毅率领的革命队伍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
意义 点燃了“⑥”的星星之火。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3.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
武装斗争 到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革命武装力量达十万人
土地革命 各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
根据地建设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⑦召开,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工农武装割据”三大要素的内在关系
三、红军长征
1.原因
客观 蒋介石调集重兵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多次“围剿”
主观 ⑧的错误指导和中共中央的“左”倾错误 
直接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进程
⑨ 年10月 开始长征 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1935年1月 遵义会议 开始确立以⑩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年10月 陕北会师 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 长征胜利 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地区胜利会师
3.影响
革命中心 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
发动群众 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种子,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
思想解放 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探索中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表现
(1)中共二大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在事实上确立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战略方针,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发展方向。
(2)中共三大确定了统一战线方针,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3)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了工农武装起义,创建了人民军队(工农红军),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4)工农武装割据革命新道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5)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等人的“左”倾错误,开始形成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说明党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右倾与“左”倾
两者都是主观脱离实际。右倾是主观落后于实际,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左”倾是主观超越实际,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二者都有危害性。
1.(摘编自教材第130页“历史纵横”)1929年12月,古田会议总结了红四军成立以来军队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规定了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重申了中国共产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的原则,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共红四军前敌委员会书记。
如何看待古田会议在党史上的重要地位
2.(摘编自教材第130页“史料阅读”)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说:“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
其中,“边界红旗子”是指什么 “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说明毛泽东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怎样的正确道路
3.(摘编自教材第132页插图)观察教材中的《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与毛泽东《七律·长征》手迹。
指出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的经历。这体现了哪些精神
一、中国近现代货币的演进历程(选择性必修1第15课P88—89)
时期 表现
晚清 清政府开始铸造银元
中华民国初期 以银元为法定货币
国民政府时期 (1)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规定由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并禁止银元的流通,将白银收为国有。 (2)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法币急剧贬值,最终彻底崩溃。 (3)1948年国民政府再次进行币制改革,先后发行金圆券和银圆券,都以失败告终
解放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北人民政府于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石家庄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
新中国成立后 (1)货币体系:人民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从最初发行到1999年10月1日启用新版,人民币先后共发行了五套,形成纸币与金属币、普通纪念币与贵金属纪念币等多品种、多系列的货币体系。 (2)人民币地位:长期以来,人民币地位始终稳定,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的制度探索(选择性必修1第3课P16)
(1)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陆续建立起来。
(2)探索
A.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宪法大纲,通过了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
B.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
C.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主席。
(3)意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突破·重点难点】
主题一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命题视角一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乡村治理
材料 中国的乡村建制历史悠久。近代以来,一些有识之士寻求中国乡村社会的治理方式。1904年,河北乡绅米春明在翟城村兴办新式教育,制定村规民约,发展乡村经济。山西省以此为样板,出台了诸多有关乡村治理的规章制度,并设立村政处负责落实及督察。此举既维护了山西的政治秩序,也在一定程度上起了发展地方的作用。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推行山西村治经验并加以细化,构建了乡村治理的基本框架,对村里长、闾邻长的选举、任用与罢免以及村经费的筹措与使用等都作出了详尽的规定。随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发展壮大,国民政府在江西率先启动了保甲制度,然后推广到鄂、豫、皖等地。
——摘编自冯俊锋等《清末民初中国乡村治理再考察》
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乡村治理变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国民政府乡村治理变化的原因。
命题视角二  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税自主运动
材料 在协定关税下,晚清中国税率维持在5%的水平。清末民初,政府多次尝试提高关税,均未取得实质进展。1928年6月,国民政府发起“改订新约”运动,关税自主是其主要内容之一。鉴于形势,美国率先与中国签订了《中美关税条约》。随后,英、法等国也与中国达成新的关税条约。到1936年,中国平均进口税率达到31.2%,最高税率达 80%。此外,政府还降低出口税率,刺激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抑制了外货倾销。虽然海关总税务司仍然由英国人担任,但一些口岸税务司开始由中国人担任,税收也开始由中国自己的银行储存保管。
——摘编自孙健《中国经济通史·中卷 (1840年—1949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发起关税自主运动的背景。
主题二 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命题视角一 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仍属于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和交通极端落后,各地区发展又极不平衡,那种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主要依靠工人阶级利用危急时刻在反动统治力量强大的城市进行革命的理念,不符合中国国情。
结合材料分析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分布特点,并论证中国选择“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
命题视角二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实践
材料 1928年8月底,鄂豫边特委召开松树岗会议,提出没收豪强地主的土地财产,按人口分给贫农、雇农,自耕农的土地不动。富农的好土地没收,分给不反动的小地主坏土地。1929年,鄂豫边召开联席会议,宣布“要使党的土地革命纲领深入到人民中去,以提高群众斗争情绪与决心”。到1930年底,豫东南桑城有103个乡12万多人,新县19万多人分得了土地。在土改实践中,各级政府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与地主作斗争,使他们成为土改运动的生力军。
——摘编自侯志英主编《大别山风云录:豫东南土地革命战争史稿》
根据材料及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鄂豫边土地改革的背景及影响。
【演练·创新试题】
命题角度一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2024·浙江1月选考,8)1929年7月至1930年1月,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参加太平洋国际学会年会,途经欧亚许多地方,记载了他“亲眼见到过往悉心研究过的人和事——那些书面报道里栩栩如生的人与事的真身”。在下列他途经的城市中,他不可能“亲眼见到”( )。
A.印度焦特布尔城:路上有卡车与汽车,整个城市都通了电灯
B.新加坡城:使用中国汉字、印度的泰米尔文和英文的告示牌
C.上海:国民革命军北伐,租界调来了大批部队驻防
D.北平:规模宏大、布局巧妙的明清皇宫——紫禁城
命题角度二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实践
2.(2024·湖南,9)下表所示为1930年毛泽东对江西寻乌人口成分的调查情况统计。该调查( )。
职业 人口数/人 百分比
农民 1 620 60%
手工业者 297 11%
游民 270 10%
商人 135 5%
政府机关 100 4%
地主 78 3%
其他 184 7%
共计 2 684 100%
A.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
B.有助于粉碎国民党的“围剿”
C.明确了革命的领导力量
D.有利于制定正确的斗争策略
视角出新一 上海租界教育权
3.1930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教育部”向租界内学校函发学情调查表。社会各界抨击工部局擅设“教育部”,要求收回上海租界教育管理权,最终国民政府教育部以“暂不置议”的批示将此事平息下来。这反映了( )。
A.中外教育管理机构差异较大
B.列强掌控了中国教育行政权
C.国民政府不敢触及列强特权
D.近代中国教育的半殖民地性
视角出新二 古田会议在党史上的重要地位
4.1929年12月,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古田召开,会议指出:“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这一决议( )。
A.全面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
B.有助于中国的革命形势向前发展
C.实现了党工作重心的第一次转移
D.是对国民党大力“围剿”的回击
视角出新三 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的主要决议
5.下表所示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几次重要会议及其通过的主要决议。由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 )。
召开时间 会议名称 主要决议
1921年 中共一大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1923年 中共三大 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1927年 八七会议 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A.主张革命道路从城市转向农村
B.打开了中国革命事业的新局面
C.对中国国情认识渐趋科学理性
D.坚持建立和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视角出新四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草案的颁布
6.1930年9月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根本法(宪法)大纲草案》明确指出,“实现代表广大民众真正的民权主义”乃是苏维埃宪法的一项重要原则,只有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建立“真正实现劳动群众自己的政权”。该草案的通过( )。
A.标志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B.是对孙中山三民主义的贯彻
C.体现出对广大人民利益的重视
D.推动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进行
参考答案
知识梳理
①济南惨案 ②币制 ③化学 ④四大银行 ⑤土地革命 ⑥工农武装割据 ⑦瑞金 ⑧共产国际 ⑨1934 ⑩毛泽东
1935 会宁
考教衔接
1.提示 古田会议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建立了党的组织原则和军事指挥制度。这些原则,不但很快在红四军中得到贯彻,而且随后在其他各部分红军中也逐步得到实行,并对以后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提示 “边界红旗子”是指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3.提示 经历: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精神: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主题一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命题视角一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乡村治理
提示 特点:治理主体由民间主导到政府主导;治理方式从注重教化到形成规章制度体系;治理目的从侧重经济、教育管理到成为政治统治工具。
原因:借鉴了历史上乡村治理的方式和做法;南京国民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统治;为了应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发展壮大,南京国民政府推广了乡村治理改革。
解析 第①小问,从材料中看,清末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尝试进行乡村治理改革,到了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政府开始主导乡村治理变革,由此可知治理主体由民间主导到政府主导;从材料中看,清末乡村治理改革主要在地方进行,以教化形式为主,南京国民政府通过中央制定制度进行乡村治理改革,可知治理方式从重教化到形成规章制度体系;从红军壮大后南京国民政府把乡村管理制度从江西推广到其他地区,可知治理目的从侧重经济、教育管理到成为政治统治工具。第②小问,从材料中看,清末就已经开始进行乡村治理改革,由此可知南京国民政府乡村治理借鉴了历史上乡村治理的经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为了维护自身统治进行了乡村治理制度改革;1927年中国共产党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始工农武装割据,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不断壮大,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南京国民政府推广了乡村治理改革。
命题视角二 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税自主运动
提示 国内背景:政治上,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实现统一;南京国民政府为塑造对外自主形象及增加财政收入,发起“改订新约”运动;中国近代丧失关税自主权及关税税率低;历届政府争取提高关税的努力受挫;中国人民为争取关税自主的努力。经济上,民族工业发展受挫。外交上,中美关系的发展。国际背景:1929—1933年经济危机,各国实行关税战。
解析 根据材料“在协定关税下,晚清中国税率维持在5%的水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丧失关税自主权,关税税率低;根据材料“清末民初,政府多次尝试提高关税,均未取得实质进展”可知,历届政府争取提高关税的努力受挫;根据材料“国民政府发起‘改订新约’运动”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发起“改订新约”运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从这一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国家实现形式上的统一及民族工业发展萧条等方面作答。
主题二 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命题视角一 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
提示 特点:①数量较多,分布较广;②主要集中于南方地区;③处于两省或三省边界地区。
必要性
①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②群众基础:农民受压迫最深,革命愿望强烈;国民革命的影响。③政治环境:军阀混战,客观上为革命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④地理位置:多省交界地区,国民党统治力量相对薄弱。
解析 第①小问,结合地图分析即可;第②小问,可以从中国当时国情出发,从经济基础、群众基础、政治环境、地理位置等角度进行论证。
命题视角二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实践
提示 背景:中国共产党推行土地革命政策;根据地的武装斗争;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中国共产党团结广大农民进行民主革命;国共两党对峙。
影响:根据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调动了农民参加生产与革命的积极性;巩固了根据地政权;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解析 第①小问,据材料可知,1928年中国共产党在鄂豫边根据地实施土地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国共合作破裂,国共两党进入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了巩固根据地推行土地革命政策,团结、发动农民参加革命。第②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革命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提高了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巩固了根据地政权,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
1.C 根据材料可知,国民革命军北伐发生在1929年前,C项属于汤因比不可能“亲眼见到”的历史事件,符合题意;印度焦特布尔城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路上有卡车与汽车,整个城市都通了电灯,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新加坡城汇集大量移民,因此会出现使用中国汉字、印度泰米尔文和英文的告示牌,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北平紫禁城是规模宏大、布局巧妙的明清皇宫,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2.D 根据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可知,1930年毛泽东对江西寻乌人口成分的调查情况统计中,农民占据总人口的60%,结合所学可知此时处于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入农村,实践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有利于制定正确的斗争策略,击退国民党的进攻,D项正确;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排除A项;B项夸大了毛泽东进行人口调查的作用,排除;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工人阶级,并非农民,排除C项。
3.D 上海公共租界是列强侵略中国的重要场所,半殖民地色彩浓厚。面对社会各界抨击工部局擅设“教育部”,要求收回上海租界教育管理权的呼声,国民政府教育部以“暂不置议”的批示将此事平息下来,这充分说明当时中国的教育带有半殖民地性的特征,故选D项;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教育部”是非法的,不是教育管理机构,排除A项;当时中国的教育行政权在国民政府手中,而非列强手中,排除B项;国民政府对社会各界收回上海租界教育管理权的要求“暂不置议”,并不代表国民政府不敢触及列强特权,排除C项。
4.B 据材料可知,古田会议强调,红军“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重大的任务”,这些措施有利于团结群众,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同时有利于推动建立革命政权,推动了中国革命形势向前发展,故选B项;全面纠正说法错误,排除A项;党工作重心的第一次转移是在1927年秋收起义后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国民党大力“围剿”红军始于1930年,排除D项。
5.C 据材料“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国共合作……战线”“开展土地……反动派”可知,中国共产党从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到国共合作,再到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渐趋科学理性,适应了革命形势的发展,故选C项;主张革命道路从城市转向农村的时间是在1927年9月秋收起义之后,这与表格中的会议召开时间不符,排除A项;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打开了中国革命事业的新局面,排除B项;革命统一战线是指1924—1927年国共合作时期的统一战线,因此,坚持建立和巩固革命统一战线的说法不能体现出1921年和1927年党的两次会议的决议内容,排除D项。
6.C 据材料“真正实现劳动群众自己的政权”可知,该草案强调建立真正实现劳动群众自己的政权的重要性,体现出对广大人民利益的重视,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在1931年成立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对孙中山三民主义的贯彻主要体现在对民主权利的保障上,但不够全面,且草案中未明确提及三民主义,排除B项;抗日战争在1931年爆发,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