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单元总结(表格式 含答案)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考点探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九单元 单元总结(表格式 含答案)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考点探究

资源简介

第九单元 单元总结
【突破·大题题型】
七、开放类——观点论证型
开放类试题(题型七—十)
基本结构(三段式——总分总)
(1)论题:自拟论题/评析观点/提炼观点(1—2分)。
必须围绕题目主题,必须是结构完整的句子,必须是陈述句。
(2)论述:必须以史实为论据(例子)对论题进行阐释(8—9分)。
①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对应结论)。
②一般需要列举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史实作为论据。
③可以从广度(同一方面,呈平行并列关系的三个史论,如政治原因、经济原因、思想原因等)、深度(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三个史论,如背景原因、内容特点、意义影响等)或正反两方面(中外、古今、变与不变等,广度、深度相结合)论述。
(3)总结:对论述内容进行总结,围绕主题进行升华(1—2分)。
必须进行升华,不可简单重复题目。
观点论证型命题角度
(1)材料大多出自历史学者的著作,常以一段历史结论型或历史解释型材料为载体命制试题。
(2)以宏观和开放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公正、客观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归纳、论证观点。
题目类型
(1)材料中有多个观点,依据材料和所学,选择你赞同的一种(或两种),并加以评论(评析、评述)。
(2)提供一则或多则材料,从材料中提炼、概括观点并加以评论(评析、评述)。
(3)直接提供史学界对某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观点,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观点进行评论(评析、评述)。
观点论证型答题思路
(1)明确设问要求:带着问题对材料进行分层、分点阅读,找出可概括的或隐含的关键语句。
(2)提炼、选定观点
①从提炼出的多种观点中,选出自己最有把握论证的观点。
②在研读材料的基础上,提炼出符合题目要求的观点。
③选出的观点要做到立场鲜明、言简意赅且为陈述判断句。
(3)搜寻史实进行论证,即史论结合论证,用2—4则史料来论证,做到一则史料一论证,然后下一个总结论,史料要与观点逻辑一致。
(4)总结提升、组织答案
①总结要呼应开头,语言上不能与开头重复,最好能对观点进行总结和升华。
②组织答案要表述成文,最好是三段式,不要序号化;注意字数限制,一般要写满;语言要精练,切中要点;论证过程应有“历史味”,用学科语言,做到言必有据。
观点论证开放类的答题模板建构如下:
(问题会设计、知识能迁移、思维讲层次、分段有讲究)
审试题要求,确定命题主旨 初步设计“问题”(论点)
读相关素材(文字、图片、表格等) 有效信息
时空定位
史实梳理(准备论据,先“多多益善”,再“去伪存真”)
层次鲜明
其他方面
答题步骤 确定论点
梳理论据(2个为宜,不贪多求全)
得出结论(回望论点,展示素养)
1.(2024·江苏,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是一个大文化概念。“文化”这个词至少有三种理解,最基础的理解是“读书写字”;第二种理解是指文学、艺术、小说、戏剧,还有唱歌、跳舞等,粗略等同于“文学艺术活动”;第三种理解是指社会的整体存在方式,它包括社会的制度设计、生活状态、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物质创造、精神导向等。显然,前两种理解包含在第三种理解中,第三种理解是一个更宽、更高层次上的理解,大致可以与文明相等同。
——摘编自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钱乘旦讲西方文化通论》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某一世界古代文明为例,就文化是“社会的整体存在方式”的观点进行阐述。(要求:选择中国以外的古代文明,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问题会设计、知识能迁移、思维讲层次、分段有讲究)
审试题要求,确定命题主旨 初步设计“问题”(论点)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某一世界古代文明为例,就文化是“社会的整体存在方式”的观点进行阐述。(论题明确——就文化是“社会的整体存在方式”的观点)
读相关素材(文字、图片、表格等) 有效信息 第三种理解是指社会的整体存在方式,它包括社会的制度设计、生活状态、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物质创造、精神导向……第三种理解是一个更宽、更高层次上的理解,大致可以与文明相等同
时空定位 世界古代
史实梳理(准备论据,先“多多益善”,再“去伪存真”) 古希腊民主政治及其成因和作用;古希腊的社会经济生活及其成因和作用;古希腊思想文化及其成因和作用
层次鲜明 政治制度—经济生活—思想文化
其他方面 结合所学知识
答题步骤 确定论点 文化是“社会的整体存在方式”
梳理论据(2个为宜,不贪多求全) 古希腊创建了城邦制民主政体,直接影响了古希腊人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
古希腊商业贸易繁荣,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客观上催生了古希腊人对于自由、平等、竞争等价值观念的追求
得出结论(回望论点,展示素养) 综上所述,古希腊文明在政治制度、经济生活、思想文化等多个方面都展现出了其文化特质。这些特质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古希腊社会的整体存在方式。因此,我们可以说文化是“社会的整体存在方式”,这一观点在古希腊文明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2023·湖北,18)(节选)[美元霸权与国际秩序]
材料二 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未与他国商量便径自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直接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固定汇率制度的崩溃,引起世界哗然。在各国讨论应对这一重大变故之时,大多数决策者头脑中不断浮现的是,将大萧条转变成一次世界大灾难的事件——1933年世界经济会议的失败、纳粹主义的兴起以及最后的世界大战。但从宏观视角看,这些担心被普遍夸大了。浮动汇率没有带来经济萧条或政治混乱,更没有引发战争,布雷顿森林体系其他机制得以延续。
——摘编自[美]弗朗西斯·加文《黄金、美元与权力:国际货币关系的政治(1958—1971)》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价美国停止美元兑换黄金的举措。
第一步:审设问,定答题指向
题干分解 思维定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结合型
评价美国停止美元兑换黄金的举措 论证、评述类
第二步:套模板,针对作答(本设问为论证、评述类题目,套用论证、评述类答题模板)
材料分层 材料信息 把握层意 所学知识 论证、评述
第一层 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未与他国商量便径自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 确保黄金储备,稳定美元汇率 布雷顿森林体系  美国停止美元兑换黄金是为了保卫美国已经非常有限的黄金储备,以稳定美元的汇率
第二层 直接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固定汇率制度的崩溃,引起世界哗然 以美国为主导的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美国金融霸权的崩溃 布雷顿森林体系  美国停止美元兑换黄金使得美国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第三层 在各国讨论应对这一重大变故之时,大多数决策者头脑中不断浮现的是,将大萧条转变成一次世界大灾难的事件——1933年世界经济会议的失败、纳粹主义的兴起以及最后的世界大战 引发恐慌,担心带来经济萧条、政治混乱、引发战争 引发人们对国际货币金融市场的恐慌
第四层 但从宏观视角看,这些担心被普遍夸大了。浮动汇率没有带来经济萧条或政治混乱,更没有引发战争,布雷顿森林体系其他机制得以延续 积极方面 旧体系的崩溃有利于建立新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强化·主题提炼】
十一、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中国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鸦片战争失败后,古老的中国面对前所未有的变局,在内忧外患的局面之下,开始力图革新,向近代国家转变。在由古代国家向近代国家的跨越中,政治制度变革逐渐被提上日程。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尝试了不同的政治制度发展道路,出现了多种制度类型。
整体而言,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发展可以概括为三条道路:一是效法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发展道路;二是以孙中山的政治设计为基础,受多种因素影响所形成的政治制度发展道路;三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政权建设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国情,逐步走出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
政治制度的选择——必须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民族性和价值观,因此政治制度的选择不能一概而论,必须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所有文明社会都建立在制度之上。”圣保罗州立大学教授保利诺表示,“一种制度适用于所有国家”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每个国家都是根据本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具体现实构建起一套属于自己的制度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符合中国国情。
回顾近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历程,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材料一 当时开办的法律学校共有67所,分布在除西藏、青海、新疆等边远地区之外的省份。法律书籍出版物总共近百种。《申报》《大公报》等各大报刊上有关此类书籍的广告随处可见;围绕总统制度、内阁制度的争论也经常在许多报刊上激烈展开;市、镇民众关心党派问题。1912年5月,共和党成立不到半年,其总部所办理党证已有六万张左右(不含支、分部自制党证)。同盟会更是“一日附者率数千”。
——摘编自严泉《民国初年的制宪与民主转型》
材料二 (北洋政府统治期间)时人评价某些政客“朝进党而暮脱党,暮进党又朝脱党,朝秦暮楚,一人一日数变,恬不为怪,党德、政德荡然无存”“收买选票,或一二元,或四五元一张,出资数百元即可当选。复选时乃有数百元即俨然可为国会议员矣!”此外,更有政客以暴力胁迫投票者的情况出现。选出的国会议员多是“原清政府的官吏”(包括参加新政权的旧官吏)和“士绅”出身的,与封建经济、政治、文化联系密切的议员,而真正出身有产阶级的议员却为数甚少,据统计不超过全体议员的3%。
——摘编自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第六卷):民国的初建(1912—1923)》
(1)根据材料一,指出民国初年民主法治发展的表现及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弊端,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成因。
(1) 第一步:审设问,定答题指向
题干分解 思维定向
根据材料一 单纯依靠材料型
指出民国初年民主法治发展的表现及其历史意义 概括说明类内容、措施型与影响、意义型
第二步:套模板,针对作答
第一小问(本设问为概括说明类题目,套用概括说明类答题模板)
材料分层 材料信息 指出表现
第一层 当时开办的法律学校共有67所,分布在除西藏、青海、新疆等边远地区之外的省份。法律书籍出版物总共近百种 法律学校和法律出版物增多
第二层 《申报》《大公报》等各大报刊上有关此类书籍的广告随处可见;围绕总统制度、内阁制度的争论也经常在许多报刊上激烈展开;市、镇民众关心党派问题 社会舆论对民主政治关注度上升
第三层 1912年5月,共和党成立不到半年,其总部所办理党证已有六万张左右(不含支、分部自制党证)。同盟会更是“一日附者率数千” 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政党规模逐渐扩大
第二小问(本设问为概括说明类题目,套用概括说明类答题模板)
材料分层 材料信息 历史意义
第一层 当时开办的法律学校共有67所,分布在除西藏、青海、新疆等边远地区之外的省份。法律书籍出版物总共近百种。《申报》《大公报》等各大报刊上有关此类书籍的广告随处可见;围绕总统制度、内阁制度的争论也经常在许多报刊上激烈展开;市、镇民众关心党派问题 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思想解放); 有利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与法治化进程
第二层 1912年5月,共和党成立不到半年,其总部所办理党证已有六万张左右(不含支、分部自制党证)。同盟会更是“一日附者率数千” 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有利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2) 第一步:审设问,定答题指向
题干分解 思维定向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单纯依靠材料型与结合型
指出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弊端……简析其成因 概括说明类影响、意义型与背景、原因型
第二步:套模板,针对作答
第一小问(本设问为概括说明类题目,套用概括说明类答题模板)
材料分层 材料信息 指出弊端
第一层 时人评价某些政客“朝进党而暮脱党,暮进党又朝脱党,朝秦暮楚,一人一日数变,恬不为怪,党德、政德荡然无存” 某些政客缺乏党德、政德
第二层 “收买选票,或一二元,或四五元一张,出资数百元即可当选。复选时乃有数百元即俨然可为国会议员矣!”此外,更有政客以暴力胁迫投票者的情况出现 存在贿选和胁迫等现象
第三层 选出的国会议员多是“原清政府的官吏”(包括参加新政权的旧官吏)和“士绅”出身的,与封建经济、政治、文化联系密切的议员,而真正出身有产阶级的议员却为数甚少,据统计不超过全体议员的3% 议员群体中资产阶级所占比例较小(旧官僚、士绅投机现象严重)
第二小问(本设问为概括说明类题目,套用概括说明类答题模板)
材料分层 材料信息 所学知识 简析成因
第一层 “收买选票,或一二元,或四五元一张,出资数百元即可当选。复选时乃有数百元即俨然可为国会议员矣!”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思想启蒙有待深入
第二层 更有政客以暴力胁迫投票者的情况出现 北洋军阀推行独裁统治
第三层 选出的国会议员多是“原清政府的官吏”(包括参加新政权的旧官吏)和“士绅”出身的,与封建经济、政治、文化联系密切的议员 封建传统根深蒂固
第四层 而真正出身有产阶级的议员却为数甚少,据统计不超过全体议员的3% 资产阶级力量薄弱;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参考答案
七、开放类——观点论证型
典题示例
1.观点:文化是“社会的整体存在方式”。
阐述:首先,从政治制度上来看,古希腊创建了城邦制民主政体,这是一种公民自治的民主制度,为古希腊文化中的民主精神奠定了基础。在雅典,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每个公民都有权参与决策,这种制度设计直接影响了古希腊人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
其次,在经济生活方面,古希腊商业贸易繁荣,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品生产和交换。这种经济活动客观上催生了古希腊人对于自由、平等、竞争等价值观念的追求,也促使其在物质创造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如独特的建筑艺术和雕塑艺术。
再次,从思想文化角度来看,古希腊哲学家们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思考,形成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体系。他们的理性精神和批判态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古希腊的文学、戏剧、艺术等也取得了辉煌成就,体现了古希腊人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古希腊文明在政治制度、经济生活、思想文化等多个方面都展现出了其文化特质。这些特质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古希腊社会的整体存在方式。因此,我们可以说文化是“社会的整体存在方式”,这一观点在古希腊文明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2)评价:美国停止美元兑换黄金是为了保卫美国已经非常有限的黄金储备,以稳定美元的汇率;这一举措使得美国霸主地位开始动摇,引发人们对国际货币金融市场的恐慌。旧体系崩溃有利于建立新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十一、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中国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磨尖训练
(1)表现:法律学校和法律出版物增多;社会舆论对民主政治关注度上升;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政党规模逐渐扩大。
意义: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与法治化进程;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思想解放);有利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2)弊端:某些政客缺乏党德、政德;存在贿选和胁迫等现象;议员群体中资产阶级比例较小(旧官僚、士绅投机现象严重)。
成因: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北洋军阀推行独裁统治;封建传统根深蒂固;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思想启蒙有待深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