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北师大版八上第一章《勾股定理》单元测试(提高)一.选择题(共12小题)1.在△ABC中,∠A,∠B,∠C的对边分别记为a,b,c,则由下列条件:①∠A﹣∠B=∠C;②∠A:∠B:∠C=1:3:4;③a2=b2﹣c2;④,能判定△ABC为直角三角形的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2.一个直角三角形,若三边的平方和为200,则斜边长为( )A.8 B.9 C.10 D.113.如图,在3×3的正方形网格中,A,B,C,D是格点,则下列线段长度最长是( )A.AB B.AD C.AC D.AE4.如图,在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网格中,△ABC位置如图所示,则点A到线段BC的距离为( )A.3 B. C.2 D.5.已知,如图长方形ABCD中,AB=3cm,AD=9cm,将此长方形折叠,使点B与点D重合,折痕为EF,则△ABE的面积为( )A.3cm2 B.4cm2 C.6cm2 D.12cm26.如图,小亮将升旗的绳子拉到旗杆底端,绳子末端刚好接触到地面,然后将绳子末端拉到距离旗杆8m处,发现此时绳子末端距离地面2m,则旗杆的高度为(滑轮上方的部分忽略不计)( )A.14m B.15m C.16m D.17m7.如图,在Rt△ABC中,∠C=90°,AD平分∠CAB,过点D作DE∥AC交AB于点E.若AB=8,BD=4,则点D到AB边上的距离是( )A. B. C. D.38.如图,在Rt△ABC中,分别以这个三角形的三边为边长向外侧作正方形、面积分别记为S1,S2,S3.若S3+S2﹣S1=18.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A.6 B. C.5 D.9.如图,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围成一个大正方形ABCD,中间阴影部分是一个小正方形EFGH,这样就组成一个“赵爽弦图”.若AB=10,AE=8,则正方形EFGH的面积为( )A.4 B.8 C.12 D.1610.如图,阴影部分表示以Rt△ABC的各边为直径的三个半圆所组成的两个新月形,面积分别记作S1和S2.若AC=6,BC=8,则阴影部分面积S1+S2是( )A.9π B.12.5π C.14 D.2411.如图是一个三级台阶,它的每一级的长、宽、高分别为20dm、3dm、2dm,A和B是这个台阶上两个相对的端点,点A处有一只蚂蚁,想到点B处去吃可口的食物,则蚂蚁沿着台阶面爬行到点B的最短路程为( )dm.A.20 B.25 C.30 D.3512.将一根24cm的筷子置于底面直径为12cm,高为5cm的圆柱形水杯中,如图,设筷子露在杯子外面的长度为h cm,则h的取值范围是( )A.h≤19 B.11≤h≤19 C.12≤h≤19 D.13≤h≤19二.填空题(共9小题)13.在△ABC中,a,b,c分别是∠A,∠B,∠C所对的边.若a2+b2=25,a2﹣b2=7,c=5,则最长边上的高是 .14.“尺”“寸”“丈”都是我国传统的长度单位,其中1丈=10尺,1尺=10寸.《九章算术》“勾股”章有一题:“今有户高多于广六尺八寸,两隅相去适一丈.问户高、广各几何.”大意是说:已知长方形门的高比宽多6尺8寸,门的对角线长1丈,那么门的高和宽各是多少?设门高x尺,根据题意,可列方程为 .15.小明在小区放风筝时,风筝意外挂在了树的顶端,热爱思考的他制定了一个测量树高的方案.如图,在地面A处测得手中剩下的风筝线为4米.后退6米后,在地面B处风筝线恰好用完(点N在点M的正下方,A、B、N在同一条直线上).已知风筝线总长为8米.则这棵树的高度MN为 .16.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边AC上,且AD=BD,过点A作AE⊥BD,交BD的延长线于点E,若AE=6,,则BD的长为 .17.如图所示的图形中,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正方形A、B,C,D的面积之和是100cm2,则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为 cm.18.如图,在Rt△ABC中,∠ACB=90°,AB=5,BC=3,分别以点A,B为圆心,大于的长为半径分别画弧,两弧相交于点M,N,作直线MN,与AC相交于点D,则CD的长为 .19.如图,以Rt△ABC的两条直角边和斜边为边长分别作正方形,其中正方形ABFG、正方形ACDE的面积分别为25、144,则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20.如图,已知一个长方体的底面边长分别为6cm和6cm,高为7cm.若一只蚂蚁从点P开始经过4个侧面爬行一圈到达点Q,则这只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程为 cm.21.我国古代称直角三角形为“勾股形”,并且直角边中较短边为勾,另一直角边为股,斜边为弦.如图1所示,数学家刘徽(约公元225年﹣公元295年)将勾股形分割成一个正方形和两对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后人借助这种分割方法所得的图形证明了勾股定理.如图2所示的长方形,是由两个完全相同的“勾股形”拼接而成,若AC=6,CD=2,则长方形的面积为 .三.解答题(共7小题)22.如图,某居民小区有一块四边形空地ABCD,小道AC和CE把这块空地分成了△ABC、△ACE和△CDE三个区域,分别摆放三种不同的花卉.已知∠B=90°,∠CAD=90°,AB=12米,BC=16米,AE=15米,CE=25 米.(1)求四边形ABCE的面积;(2)小明和小林同时以相同的速度同时从点E出发,分别沿E→A→C和E→D→C两条不同的路径散步,结果两人同时到达点C,求线段DE的长度.23.如图,A,B两村庄相距3千米,C为供气站,AC=2.4千米,BC=1.8千米,为了方便供气,现有两种方案铺设管道.方案一:从供气站C直接铺设管道分别到A村和B村;方案二:过点C作AB的垂线,垂足为点H,先从C铺设管道到点H处,再从点H处分别向A、B两村铺设.(1)试判断△ABC的形状,并说明理由;(2)两种方案中,哪一种方案铺设管道较短?请通过计算说明.24.如图1,一架云梯斜靠在一竖直的墙上,云梯的顶端距地面15米,梯子的长度比梯子底端离墙的距离大5米.(1)这个云梯的底端离墙多远?(2)如图2,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了8m,那么梯子的底部在水平方向滑动了多少米?25.周末,数学兴趣小组来到广场做活动课题,并制作如下实践报告:活动课题 风筝离地面垂直高度探究问题背景 风筝由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于东周春秋时期,距今已2000多年,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兴趣小组在放风筝时想测量风筝离地面的垂直高度.测量数据抽象模型 假设风筝放飞时风筝线在空中被拉直(线段AB).小组成员测量了相关数据,并画如图示意图,测得水平距离BC的长为80米,且线圈里的100米风筝线已全部放出,牵线放风筝的手到地面的距离为1.5米.问题产生 经过讨论,兴趣小组提出以下问题: (1)根据测量所得数据,计算出风筝离地面的垂直高度; (2)若通过操控手中风筝线使风筝距离放风筝人的水平距离缩短20米,且手中仍无余线,此时风筝上升了多少米?问题解决 ……请你根据报告单内容完成问题解决,并写出完整的解答过程.26.如图,有一架秋千,当它静止在AD的位置时,踏板离地的垂直高度DE为0.7m,将秋千AD往前推送4m(即BC为4m),到达AB的位置,此时,秋千的踏板离地的垂直高度BF为2.7m,秋千的绳索始终保持拉直的状态.(1)求秋千的长度.(2)如果想要踏板离地的垂直高度为1.7m时,需要将秋千AD往前推送 m.27.图1是某超市的购物车,图2为其侧面简化示意图,测得支架AC=8dm,AB=6dm,两轮中心的距离BC=10dm,滚轮半径r=1dm.(1)判断△ABC的形状,并说明理由.(2)若购物车上篮子的左边缘D与点A的距离AD=13dm,AE=5dm,且AE⊥DE,AE和BC都与地面平行,求购物车上篮子的左边缘D到地面的距离.28.如图,圆柱底面圆的半径为cm,高为9cm,点A,B分别是圆柱两底面圆周上的点,且A,B在同一母线上,用一根棉线从点A顺着圆柱侧面绕3圈到点B,那么这根棉线的长度最短是多少?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北师大版八上第一章《勾股定理》单元测试(提高)一.选择题(共12小题)1.在△ABC中,∠A,∠B,∠C的对边分别记为a,b,c,则由下列条件:①∠A﹣∠B=∠C;②∠A:∠B:∠C=1:3:4;③a2=b2﹣c2;④,能判定△ABC为直角三角形的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思路点拔】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进行计算逐一判断即可解答.【解答】解:∵∠A﹣∠B=∠C,∴∠A=∠C+∠B,∴∠A+∠A=180°,∴∠A=90°,∴△ABC为直角三角形,正确,故①符合题意;∵∠A:∠B:∠C=1:3:4,∴,∴△ABC为直角三角形,正确,故②符合题意;∵a2=b2﹣c2,∴a2+c2=b2,∴△ABC为直角三角形,正确,故③符合题意;∵,∴a2+b2=c2,∴△ABC为直角三角形,正确,故④符合题意;综上可知:①②③④能判定△ABC为直角三角形,共4个,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熟练掌握以上知识是解题的关键.2.一个直角三角形,若三边的平方和为200,则斜边长为( )A.8 B.9 C.10 D.11【思路点拔】设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为 a、b、c,c 为斜边,则由勾股定理得:a2+b2=c2即可求解.【解答】解:设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为 a、b、c,c 为斜边,则由勾股定理得:a2+b2=c2.∵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的平方和为200,∴a2+b2+c2=200,∴2c2=200,∴c2=100,∴c =10,即斜边长为10.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勾股定理,正确进行计算是解题关键.3.如图,在3×3的正方形网格中,A,B,C,D是格点,则下列线段长度最长是( )A.AB B.AD C.AC D.AE【思路点拔】根据勾股定理分别求出各个线段的长度即可得出结论.【解答】解:由勾股定理得,AE,AD,AC,AB,∴下列线段长度最长是AC,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熟记勾股定理是解题的关键.4.如图,在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网格中,△ABC位置如图所示,则点A到线段BC的距离为( )A.3 B. C.2 D.【思路点拔】根据勾股定理求出BC的长,再根据等面积法即可求解.【解答】解:由勾股定理得,BC,设A到线段BC的距离为h,∵S,∴h,即A到线段BC的距离为,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熟记勾股定理是解题的关键.5.已知,如图长方形ABCD中,AB=3cm,AD=9cm,将此长方形折叠,使点B与点D重合,折痕为EF,则△ABE的面积为( )A.3cm2 B.4cm2 C.6cm2 D.12cm2【思路点拔】根据折叠的条件可得:BE=DE,在直角△ABE中,利用勾股定理就可以求解.【解答】解:将此长方形折叠,使点B与点D重合,∴BE=ED.∵AD=9cm=AE+DE=AE+BE.∴BE=9﹣AE,根据勾股定理可知AB2+AE2=BE2,∴32+AE2=(9﹣AE)2,解得AE=4.∴△ABE的面积为3×4÷2=6(cm2).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利用勾股定理解直角三角形的能力,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6.如图,小亮将升旗的绳子拉到旗杆底端,绳子末端刚好接触到地面,然后将绳子末端拉到距离旗杆8m处,发现此时绳子末端距离地面2m,则旗杆的高度为(滑轮上方的部分忽略不计)( )A.14m B.15m C.16m D.17m【思路点拔】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设旗杆高度为x m,可得AC=AD=x m,AB=(x﹣2)m,BC=8m,在Rt△ABC中利用勾股定理可求出x.【解答】解:设旗杆高度为x m,过点C作CB⊥AD于B,则AC=AD=x m,AB=(x﹣2)m,BC=8m,在Rt△ABC中,AB2+BC2=AC2,即(x﹣2)2+82=x2,解得:x=17,即旗杆的高度为17米.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的应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构造直角三角形,构造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方法就是作垂线.7.如图,在Rt△ABC中,∠C=90°,AD平分∠CAB,过点D作DE∥AC交AB于点E.若AB=8,BD=4,则点D到AB边上的距离是( )A. B. C. D.3【思路点拔】作DF⊥AB于点F,由AD平分∠CAB得∠CAD=∠BAD,由DE∥AC得到∠CAD=∠ADE,∠BDE=∠C=90°,得到∠EAD=∠ADE,AE=DE,根据勾股定理求出AE=3,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得到,计算即可得到答案.【解答】解:如图,作DF⊥AB于点F,∵AD平分∠CAB,∴∠CAD=∠BAD∠CAB,∵DE∥AC,∠C=90°,∴∠CAD=∠ADE,∠BDE=∠C=90°,∴∠EAD=∠ADE,∴AE=DE,∵BE2=DE2+BD2,AB=8,BD=4,∴(8﹣AE)2=AE2+42,整理得,16AE=48,解得,AE=3,∴BE=AB﹣AE=8﹣3=5,DE=AE=3,∵,∴5DF=12,解得,,∴点D到AB边上的距离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勾股定理,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的面积,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8.如图,在Rt△ABC中,分别以这个三角形的三边为边长向外侧作正方形、面积分别记为S1,S2,S3.若S3+S2﹣S1=18.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A.6 B. C.5 D.【思路点拔】由勾股定理得S1+S2=S3,再由S3+S2﹣S1=18求出S2=9,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在Rt△ABC中,由勾股定理得:AC2+AB2=BC2,即S1+S2=S3,∵S3+S2﹣S1=18,∴S2=9,由图形可知,阴影部分的面积S2,∴阴影部分的面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以及正方形的面积,由勾股定理得出S1+S2=S3是解题的关键.9.如图,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围成一个大正方形ABCD,中间阴影部分是一个小正方形EFGH,这样就组成一个“赵爽弦图”.若AB=10,AE=8,则正方形EFGH的面积为( )A.4 B.8 C.12 D.16【思路点拔】根据勾股定理求出另一条直角边,利用中间小正方形的面积=大正方形的面积﹣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求出即可.【解答】解:直角三角形较短的直角边为6,所以,正方形EFGH的面积=10×10﹣8×6÷2×4=100﹣96=4.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勾股定理的应用,解答时需要通过图形获取信息解题.10.如图,阴影部分表示以Rt△ABC的各边为直径的三个半圆所组成的两个新月形,面积分别记作S1和S2.若AC=6,BC=8,则阴影部分面积S1+S2是( )A.9π B.12.5π C.14 D.24【思路点拔】由勾股定理求出AB的长,再根据阴影部分面积S1+S2=S半圆AC+S半圆BC+S△ABC﹣S半圆代入数据求解即可.【解答】解:由勾股定理得,AB,由图形可知,阴影部分面积S1+S2=S半圆AC+S半圆BC+S△ABC﹣S半圆AB=24,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圆的面积,正确表示出阴影部分的面积是解题的关键.11.如图是一个三级台阶,它的每一级的长、宽、高分别为20dm、3dm、2dm,A和B是这个台阶上两个相对的端点,点A处有一只蚂蚁,想到点B处去吃可口的食物,则蚂蚁沿着台阶面爬行到点B的最短路程为( )dm.A.20 B.25 C.30 D.35【思路点拔】先将图形平面展开,再由勾股定理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进行解答.【解答】解:三级台阶平面展开图为长方形,长为20dm,宽为(2+3)×3dm,则蚂蚁沿台阶面爬行到B点最短路程是此长方形的对角线长.设蚂蚁沿台阶面爬行到B点最短路程为xdm,由勾股定理得:x2=202+[(2+3)×3]2=252,解得:x=25(dm).故选:B.【点评】本题的是平面展开﹣最短路径问题,解答此类问题时要先根据题意把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后,再确定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一般情况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在平面图形上构造直角三角形解决问题12.将一根24cm的筷子置于底面直径为12cm,高为5cm的圆柱形水杯中,如图,设筷子露在杯子外面的长度为h cm,则h的取值范围是( )A.h≤19 B.11≤h≤19 C.12≤h≤19 D.13≤h≤19【思路点拔】当筷子的底端在A点时,筷子露在杯子外面的长度最短;当筷子的底端在D点时,筷子露在杯子外面的长度最长.然后根据勾股定理求出AB的长,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如图,当筷子的底端在D点时,筷子露在杯子外面的长度最长,此时h=24﹣5=19(cm),当筷子的底端在A点时,筷子露在杯子外面的长度最短,在Rt△ABD中,AD=12cm,BD=5cm,∴AB13(cm),此时h=24﹣13=11(cm),所以h的取值范围是11≤h≤19.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的应用,能够读懂题意和求出h的值最大值与最小值是解题关键.二.填空题(共9小题)13.在△ABC中,a,b,c分别是∠A,∠B,∠C所对的边.若a2+b2=25,a2﹣b2=7,c=5,则最长边上的高是 .【思路点拔】求出a、b的值,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得△ABC为直角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求解.【解答】解:由a2+b2=25,a2﹣b2=7建立方程组,解得,∵32+42=52,∴△ABC为直角三角形,c为斜边,设c上的高为h,由面积公式Schab,∴3×4=5h,∴h,故答案为:.【点评】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应用,判断△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是解决本题的关键.14.“尺”“寸”“丈”都是我国传统的长度单位,其中1丈=10尺,1尺=10寸.《九章算术》“勾股”章有一题:“今有户高多于广六尺八寸,两隅相去适一丈.问户高、广各几何.”大意是说:已知长方形门的高比宽多6尺8寸,门的对角线长1丈,那么门的高和宽各是多少?设门高x尺,根据题意,可列方程为 x2+(x﹣6.8)2=102 .【思路点拔】设长方形门高x尺,则宽是(x﹣6.8)尺,根据勾股定理即可列方程求解.【解答】解:设长方形门高x尺,则宽是(x﹣6.8)尺,根据题意得x2+(x﹣6.8)2=102,故答案为:x2+(x﹣6.8)2=102.【点评】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的应用,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是关键.15.小明在小区放风筝时,风筝意外挂在了树的顶端,热爱思考的他制定了一个测量树高的方案.如图,在地面A处测得手中剩下的风筝线为4米.后退6米后,在地面B处风筝线恰好用完(点N在点M的正下方,A、B、N在同一条直线上).已知风筝线总长为8米.则这棵树的高度MN为 .【思路点拔】根据勾股定理求解即可.【解答】解:根据题意得,∠MNB=90°,BM=8米,AM=8﹣4=4(米),AB=6米,∴MN2+AN2=AM2,MN2+BN2=BM2,∴MN2+AN2=16,MN2+(AN+6)2=64,∴AN=1,∴MN或MN(舍去),故答案为:.【点评】此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的应用,熟记勾股定理是解题的关键.16.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边AC上,且AD=BD,过点A作AE⊥BD,交BD的延长线于点E,若AE=6,,则BD的长为 .【思路点拔】过B作BH⊥AC于H,得到∠E=∠BHD=90°,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BH=AE=6,DE=CH,根据勾股定理得到CH2,求得AH=AC﹣2,根据勾股定理得到AH=8,再根据勾股定理得到结论.【解答】解:过B作BH⊥AC于H,∴∠E=∠BHD=90°,在△ADE与△BDH中,,∴△ADE≌△BDH(AAS),∴BH=AE=6,∵BC=2,∴CH2,∴AH=AC﹣2,∵AH2+BH2=AB2,AB=AC,∴(AC﹣2)2+62=AC2,∴AC=10,∴AH=8,∵BD2=BH2+DH2,∴BD2=62+(8﹣BD)2,∴BD.故答案为:.【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是解题的关键.17.如图所示的图形中,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正方形A、B,C,D的面积之和是100cm2,则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为 10 cm.【思路点拔】设正方形A、B、C、D、E、F、G的边长分别为a、b、c、d、e、f,g,由勾股定理得e2=a2+b2,f2=c2+d2,g2=e2+f2,则正方形E、F的面积和=正方形A、B、C、D面积的和,最大正方形G的面积=正方形E、F的面积和,再推出最大正方形G的面积=正方形A、B、C、D的面积之和=100cm2,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如图,设正方形A、B、C、D、E、F、G的边长分别为a、b、c、d、e、f,g,∵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e2=a2+b2,f2=c2+d2,g2=e2+f2,∴正方形E、F的面积和=正方形A、B、C、D面积的和,最大正方形G的面积=正方形E、F的面积和,∴最大正方形G的面积=正方形A、B、C、D的面积之和=100cm2,∴最大的正方形G的边长10(cm),故答案为:10.【点评】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以及正方形的性质,熟练运用勾股定理是解题的关键.18.如图,在Rt△ABC中,∠ACB=90°,AB=5,BC=3,分别以点A,B为圆心,大于的长为半径分别画弧,两弧相交于点M,N,作直线MN,与AC相交于点D,则CD的长为 .【思路点拔】先由勾股定理求得AC=4,再根据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得到BD=AD,AC=18,BC=12,再设CD=x,然后在Rt△BCD中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得CD的长.【解答】解:连接BD.∵∠ACB=90°,AB=5,BC=3,∴AC4,由作图可知,点D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则AD=BD.设CD=x,则BD=CD=AC﹣CD=4﹣x.在Rt△BCD中,BD2=BC2+CD2,即(4﹣x)2=32+x2.解得.所以CD的长为.故答案为:.【点评】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作图﹣基本作图,关键是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的熟练掌握.19.如图,以Rt△ABC的两条直角边和斜边为边长分别作正方形,其中正方形ABFG、正方形ACDE的面积分别为25、144,则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139 .【思路点拔】根据勾股定理求得BC的长度,然后结合图形得到:阴影部分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直角三角形ACB的面积.【解答】解:根据题意知,AB2=25,AC2=144,所以AB=5,AC=12,BC13,所以S阴影=BC2132139.故答案为:139.【点评】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是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20.如图,已知一个长方体的底面边长分别为6cm和6cm,高为7cm.若一只蚂蚁从点P开始经过4个侧面爬行一圈到达点Q,则这只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程为 25 cm.【思路点拔】先得到长方体侧面展开图,再利用勾股定理计算即可.【解答】解:如图所示,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在同一平面内,由题意,得PA=6+6+6+6=24(cm),QA=7cm.在Rt△PQA中,由勾股定理得:PQ2=PA2+QA2=242+72=625,解得:PQ=25(负值已舍去);故答案为:25.【点评】本题考查平面展开﹣最短路径问题,将立体图形展开在平面中求解是解题的关键.21.我国古代称直角三角形为“勾股形”,并且直角边中较短边为勾,另一直角边为股,斜边为弦.如图1所示,数学家刘徽(约公元225年﹣公元295年)将勾股形分割成一个正方形和两对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后人借助这种分割方法所得的图形证明了勾股定理.如图2所示的长方形,是由两个完全相同的“勾股形”拼接而成,若AC=6,CD=2,则长方形的面积为 48 .【思路点拔】设BD=x,根据勾股定理得到BC=8,根据矩形的面积公式得到长方形的面积=6×8=48.【解答】解:设BD=x,∵AC=6,CD=2,∴AB=x+(6﹣2)=4+x,BC=x+2,∵AB2=BC2+AC2,∴(4+x)2=(x+2)2+62,∴x=6,∴BC=8,∴长方形的面积=6×8=48,故答案为:48.【点评】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的证明,矩形的性质,熟练掌握勾股定理是解题的关键.三.解答题(共7小题)22.如图,某居民小区有一块四边形空地ABCD,小道AC和CE把这块空地分成了△ABC、△ACE和△CDE三个区域,分别摆放三种不同的花卉.已知∠B=90°,∠CAD=90°,AB=12米,BC=16米,AE=15米,CE=25 米.(1)求四边形ABCE的面积;(2)小明和小林同时以相同的速度同时从点E出发,分别沿E→A→C和E→D→C两条不同的路径散步,结果两人同时到达点C,求线段DE的长度.【思路点拔】(1)根据勾股定理即可得到结论;(2)根据勾股定理即可得到结论.【解答】解:(1)∵∠B=90°,AB=12米,BC=16米,∴AC20(米),∴四边形ABCE的面积=△ABC的面积+△ACE的面积AB BCAC AE12×1620×15=246(平方米),答:四边形ABCE的面积为246平方米;(2)∵CD(米),根据题意得,CD+DE=AC+AE,∴DE=20+15,解得DE=6,故线段DE的长度为6米.【点评】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的应用,熟练掌握勾股定理是解题的关键.23.如图,A,B两村庄相距3千米,C为供气站,AC=2.4千米,BC=1.8千米,为了方便供气,现有两种方案铺设管道.方案一:从供气站C直接铺设管道分别到A村和B村;方案二:过点C作AB的垂线,垂足为点H,先从C铺设管道到点H处,再从点H处分别向A、B两村铺设.(1)试判断△ABC的形状,并说明理由;(2)两种方案中,哪一种方案铺设管道较短?请通过计算说明.【思路点拔】(1)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即可得出△ABC是直角三角形;(2)由△ABC的面积求出CH,得出AC+BC<CH+AB,即可得出结果.【解答】解:(1)△ABC是直角三角形.理由如下:∵AC2+BC2=2.42+1.82=9,AB2=32=9,∴AC2+BC2=AB2,∴△ABC是直角三角形;(2)∵△ABC的面积,∴(米);∵AC+BC=2.4+1.8=4.2(米),CH+AB=1.44+3=4.44(米),4.2米<4.44米,∴方案一所修的管道较短.【点评】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的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熟记以上知识是解题的关键.24.如图1,一架云梯斜靠在一竖直的墙上,云梯的顶端距地面15米,梯子的长度比梯子底端离墙的距离大5米.(1)这个云梯的底端离墙多远?(2)如图2,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了8m,那么梯子的底部在水平方向滑动了多少米?【思路点拔】(1)由题意得OA=15米,AB﹣OB=5米,根据勾股定理OA2+OB2=AB2,可求出梯子底端离墙有多远;(2)由题意得此时CO=7米,CD=AB=25米,由勾股定理可得出此时的OD,继而能和(1)的OB进行比较.【解答】解:(1)根据题意可得OA=15米,AB﹣OB=5米,由勾股定理OA2+OB2=AB2,可得:152+OB2=(5+OB)2解得:OB=20,答:这个云梯的底端离墙20米远;(2)由(1)可得:AB=20+5=25米,根据题意可得:CO=7米,CD=AB=25米,由勾股定理OC2+OD2=CD2,可得:,∴BD=24﹣20=4米,答:梯子的底部在水平方向滑动了4米.【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勾股定理的应用,关键是正确理解题意,掌握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25.周末,数学兴趣小组来到广场做活动课题,并制作如下实践报告:活动课题 风筝离地面垂直高度探究问题背景 风筝由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于东周春秋时期,距今已2000多年,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兴趣小组在放风筝时想测量风筝离地面的垂直高度.测量数据抽象模型 假设风筝放飞时风筝线在空中被拉直(线段AB).小组成员测量了相关数据,并画如图示意图,测得水平距离BC的长为80米,且线圈里的100米风筝线已全部放出,牵线放风筝的手到地面的距离为1.5米.问题产生 经过讨论,兴趣小组提出以下问题: (1)根据测量所得数据,计算出风筝离地面的垂直高度; (2)若通过操控手中风筝线使风筝距离放风筝人的水平距离缩短20米,且手中仍无余线,此时风筝上升了多少米?问题解决 ……请你根据报告单内容完成问题解决,并写出完整的解答过程.【思路点拔】(1)由勾股定理求出AC60(米),得到AD=AC+DC=61.5(米),即可得到答案;(2)如图,风筝上升到了M的位置,由勾股定理求出MN80(米),得到MN﹣AC=20(米),即可得到风筝上升的高度.【解答】解:(1)∵∠ACB=90°,AB=100米,BC=80米,∴AC60(米),∴AD=AC+DC=60+1.5=61.5(米),答:风筝离地面的垂直高度是61.5米;(2)如图,风筝上升到了M的位置,由题意知:BN=BC﹣CN=80﹣20=60(米),∵∠MNB=90°,MB=100米,∴MN80(米),∴MN﹣AC=80﹣60=20(米),答:此时风筝上升了20米.【点评】本题考查勾股定理的应用,关键是应用勾股定理来解决问题.26.如图,有一架秋千,当它静止在AD的位置时,踏板离地的垂直高度DE为0.7m,将秋千AD往前推送4m(即BC为4m),到达AB的位置,此时,秋千的踏板离地的垂直高度BF为2.7m,秋千的绳索始终保持拉直的状态.(1)求秋千的长度.(2)如果想要踏板离地的垂直高度为1.7m时,需要将秋千AD往前推送 3 m.【思路点拔】(1)设AB=x米,则AC=(x﹣2)米,在Rt△ACB中,由勾股定理得出方程求解即可;(2)由题意得出AC的长,再根据勾股定理求出BC的长即可.【解答】解:(1)由题意知,DE=0.7米,BF=2.7米,CE=BF=2.7米,∴CD=CE﹣DE=2.7﹣0.7=2(米),设AB=x米,则AC=(x﹣2)米,在Rt△ACB中,由勾股定理得,AC2+BC2=AB2,即(x﹣2)2+42=x2,解得x=5,即秋千的长度为5米;(2)∵踏板离地的垂直高度BF为2.7米,∴CD=1.7﹣0.7=1(米)∴AC=5﹣1=4(米),∴BC3(米),即需要将秋千AD往前推送3米,故答案为:3.【点评】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的应用,熟记勾股定理是解题的关键.27.图1是某超市的购物车,图2为其侧面简化示意图,测得支架AC=8dm,AB=6dm,两轮中心的距离BC=10dm,滚轮半径r=1dm.(1)判断△ABC的形状,并说明理由.(2)若购物车上篮子的左边缘D与点A的距离AD=13dm,AE=5dm,且AE⊥DE,AE和BC都与地面平行,求购物车上篮子的左边缘D到地面的距离.【思路点拔】(1)运用勾股定理逆定理判定即可;(2)运用勾股定理可得DE=12dm,运用等面积法可得AG=4.8dm,由此即可求解.【解答】解:(1)△ABC是直角三角形;理由如下:购物车侧面简化示意图中,支架AC=8dm,AB=6dm,两轮中心的距离BC=10dm,又∵82+62=102,即AC2+AB2=BC2,∴△ABC是直角三角形;(2)AD=13dm,AE=5dm,AE⊥DE,在直角三角形ADE中,由勾股定理得:,如图2,过点A作AG⊥BC于点G,由(1)得,△ABC是直角三角形,∴S△ABCAB ACBC AG,∴AG4.8(dm),∴物车上篮子的左边缘D到地面的距离为DE+AG+r=12+4.8+1=17.8(dm).【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运用,理解图示,掌握勾股定理的计算是解题的关键.28.如图,圆柱底面圆的半径为cm,高为9cm,点A,B分别是圆柱两底面圆周上的点,且A,B在同一母线上,用一根棉线从点A顺着圆柱侧面绕3圈到点B,那么这根棉线的长度最短是多少?【思路点拔】求圆柱体中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最直接的作法,就是将圆柱体展开,然后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答.【解答】解:圆柱体的展开图如图所示:用一棉线从A顺着圆柱侧面绕3圈到B的运动最短路线是:AC→C'D'→DB,即在圆柱体的展开图长方形中,将长方形平均分成3个小长方形,A沿着3个长方形的对角线运动到B的路线最短,∵圆柱底面半径为cm,∴长方形的宽即是圆柱体的底面周长=2π4cm,又∵圆柱高为9cm,∴小长方形的一条边长是3cm,根据勾股定理求得AC=C'D'=DB=5cm,∴AC+C'D'+DB=15cm,答:这根棉线的长度最短是15cm.【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圆柱的计算、平面展开﹣路径最短问题.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此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底面周长,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高.解题的关键就是把圆柱的侧面展开成长方形,“化曲面为平面”,用勾股定理解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北师大版八上第一章《勾股定理》单元测试(提高)原卷版.docx 北师大版八上第一章《勾股定理》单元测试(提高)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