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年级上册地理2.2《气候》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 区域认知:运用地图,认识我国不同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分布,说出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及其特征;通过阅读地图,了解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初步建立气温与降水时空分布特征之间的关联,阐释季风气候的典型特征及其成因。2. 综合思维:结合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和季风气候成因分析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3. 人地协调观:结合生活体验和典型区域对比,举例说明我国气候的区域差异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树立人地协调的观点。4. 地理实践力:结合本地气候特征,培养分析气候知识的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季风气候的影响。2. 难点: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的成因;分析季风气候对我国的影响。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地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展示我国不同地区冬季和夏季的景观图片,如黑龙江漠河的冰天雪地与海南三亚的热带风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如此之大,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气候。(二)新课讲授(30分钟)1. 我国气温的分布- 冬季气温分布:展示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让学生观察等温线的分布特点。提问:我国冬季气温从南到北有什么变化规律?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很大,大部分地区一月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1月0℃等温线东段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接着,结合表格对比我国东部部分城市与世界纬度相近城市的气温,让学生分析我国冬季气温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的差异,得出我国冬季气温显著低于世界同纬度地区平均值的结论。再引导学生从纬度位置和冬季风的影响两方面分析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介绍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省漠河县北极村。- 夏季气温分布:展示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提问:与冬季相比,夏季气温递变规律是否一致?等温线更稀疏还是更密集?学生观察后回答,教师总结: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暖热,7月等温线数值变化仍是由南向北递减,且等温线更稀疏,说明我国夏季南北气温差别小。指出夏季气温相对较低的地区是青藏高原,原因是海拔高,并介绍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结合前面的表格,让学生分析我国夏季气温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的差异以及气温年较差的特点,最后引导学生从纬度因素分析夏季南北温差小的原因。2. 我国降水的分布- 空间分布:展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让学生观察等降水量线的延伸方向和分布规律。提问:我国降水空间分布是否均衡,规律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国降水空间分布很不均匀,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等降水量线大致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解释原因主要是海陆位置和夏季风的影响,介绍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湾岛东北部的火烧寮,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让学生找出800mm等降水量线和4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沿哪些地理事物分布,即8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4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沿大兴安岭分布。最后举例说明降水空间差异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如民居屋顶“南尖北平”、传统交通工具“南船北马”、农作物“南稻北麦”等。- 时间分布:展示广州、武汉、北京三地的降水量柱状图,提问: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均匀吗?降水集中在哪个季节?学生观察后回答,教师总结:我国降水的季节差异明显,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在夏季,东部地区降水由南向北逐渐减少。再结合三地的降水量柱状图,分析我国南北方雨季长短的不同,即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展示北京年降水量多年平均值与极值图,说明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大,原因是夏季风不稳定。3. 季风气候的影响- 教师讲解季风气候的有利影响:使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暖热湿润,雨热同期,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展示湖南多地遭遇暴雨和鄱阳湖水位再创历史新低的图片,说明季风气候的不利影响: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年际变化大,容易造成旱涝灾害。(三)当堂检测(7分钟)让学生完成PPT中的当堂检测题,包括选择题和填空题,教师巡视指导,之后核对答案并进行讲解,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四)课堂小结(3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降水的分布特点以及季风气候的影响,强调重点和难点知识,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五、板书设计气候(第一课时)1. 我国气温的分布- 冬季:南北温差大,由南向北降低,低于同纬度地区- 夏季:南北温差小,普遍暖热,高于同纬度地区2. 我国降水的分布- 空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时间:集中在夏季,南北方雨季长短不同,年际变化大3. 季风气候的影响- 有利:雨热同期,利于农业- 不利:易造成旱涝灾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