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素养提升 欣赏美丽的中国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学期商务星球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章 素养提升 欣赏美丽的中国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学期商务星球版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 八年级地理同步教学 商务星球版(2024)
课题 素养提升 欣赏美丽的中国(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备课时间 课时 第2课时
教法 演示 讲授 启发引导 学法 自学 合作探究 归纳总结
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中国地形、气候、河湖等的特征,简要分析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描述长江、黄河的特点,举例说明其对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影响;描述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针对某一种自然灾害或环境问题提出合理的防治建议,掌握一定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安全防护技能。在本节课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中国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分析,欣赏中国自然环境的美丽与独特,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力、分析力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落实课标的各项要求,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直观、生动的地理现象充满兴趣,且经过之前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初步的读图、析图能力。但对于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理解起来可能存在困难。同时,在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以及从综合角度分析地理问题方面,能力还有待提高。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可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已有基础,通过丰富的案例、直观的图像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逐步提升其地理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素养目标 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地图、图片和视频资料,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自然环境现象,提升其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的实践能力。 综合思维:引导学生分析中国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气候对河流的影响等,培养学生从综合角度思考地理问题的能力。 区域认知:帮助学生认识中国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理解我国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形成对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正确认知。 人地协调观:通过对中国自然环境的欣赏和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树立保护自然环境、促进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重点难点 重点 中国地形、气候、河湖等自然环境要素的主要特征。 欣赏中国自然环境各要素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如不同地形区的壮丽景观、多样气候下的丰富植被等。 难点 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如地形、气候对农业生产、人口分布的影响机制。 如何从地理学科角度,引导学生深入欣赏自然环境之美,培养学生的地理审美能力。
教学流程
环节 师生互动
新课导入 (一)课程导入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展现中国壮丽自然景观的视频,雄伟的山脉、奔腾的河流、广袤的草原、秀丽的湖泊等,同时播放轻柔舒缓的背景音乐。视频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在刚才的视频中,你们看到了哪些美丽的自然景观?这些景观让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视频,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分享自己在视频中看到的景观以及内心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震撼的视觉和听觉冲击,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做好铺垫。
教学过程 (二)地形之美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上不同颜色所代表的地形区域,讲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我国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和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主要特征,如青藏高原的 “世界屋脊” 之称、内蒙古高原的地势平坦、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等。同时,展示各个地形区的代表性景观图片,如青藏高原的雪山、内蒙古高原的草原、黄土高原的窑洞、云贵高原的梯田等。 师生互动:教师提问:“同学们,观察地图,你们能找出我国地势最高的地区和地势最低的地区分别在哪里吗?” 鼓励学生积极回答,然后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在地图上指出相应的位置。接着,教师提问:“为什么青藏高原会有那么多雪山呢?” 引导学生思考地形与气候的关系,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设计意图:运用直观的地图和丰富的图片,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我国地形的直观认识,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地形区的分布。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初步渗透地形与其他自然要素相互关系的知识。 (三)气候之美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讲解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的特点。介绍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范围、主要特征以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例如,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适宜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水稻等作物的生长;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降水丰富,盛产热带水果。展示不同气候类型下的自然景观图片,如热带雨林的茂密植被、温带落叶阔叶林的五彩斑斓、寒温带针叶林的挺拔身姿等。 师生互动: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地区属于什么气候类型呢?这种气候类型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哪些影响呢?” 请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进行回答。然后,教师展示一些不同季节的气候数据图表,提问:“从这些图表中,你们能看出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降水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吗?” 组织学生观察图表,进行分析和讨论,邀请学生发言,总结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和图表的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气候的多样性和分布规律。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生活感知能力。组织学生分析图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四)河湖之美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分布图,介绍我国河湖众多的特点,重点讲解长江和黄河的基本概况,如发源地、流经地区、注入的海洋等。描述长江的雄伟壮观,它是我国水量最丰富的河流,航运价值极高,有 “黄金水道” 之称;讲述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在塑造华北平原、提供灌溉水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介绍黄河面临的水土流失等问题。展示长江三峡、壶口瀑布等河湖的壮丽景观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河湖的魅力。 师生互动:教师提问:“同学们,长江和黄河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有哪些重要意义呢?”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从交通、灌溉、发电、旅游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每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果。然后,教师提问:“黄河为什么会出现水土流失的问题呢?我们应该如何保护黄河呢?” 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与河流生态环境的关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图片和视频的展示,让学生对我国的河湖有全面的认识,了解河湖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引导,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课堂总结 (五)课堂总结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我国地形、气候、河湖等自然环境要素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所展现出的美丽与独特之处。强调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积极思考和精彩发言,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保持对地理学科的热爱。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的引导,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聆听教师的评价,明确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脉络,强化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