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教学课题 请稍等,前方用户拥挤教学目标 (1)人地协调观:理解南方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2)综合思维:通过分析地图和气候统计图表,归纳南方地区的气候、地形特征及其内部差异,探究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3)区域认知:在地图上指出南方地区的范围,识别主要地形类型,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掌握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空间分布。 (4)地理实践力:通过阅读地图、分析资料和分组探究,提升提取地理信息、比较区域差异的能力,并能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重难点 (1)南方地区自然地理特征的综合分析,包括气候、地形、土壤等要素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培养学生从整体性角度认识区域特征的能力。 (2)南方地区内部地理差异的探究,如不同地形区气候、农业类型的差异,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理解区域内部多样性。教学方式与策略 讲授法、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对比分析法、情境创设法教学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不同人眼中的南方地区 文人和画家笔下的南方:(教师展示一些描绘南方地区的风景画及文字描述,如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摄影者和食客眼中的南方:(教师展示一些摄影师拍摄的南方地区自然风光图片以及美食图片) 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欣赏南方地区的美景,激发学习热情,增强对南方地区的感性认识。 承转:眼前的 “南方” 就是我们的学习任务 —— 一桌知识与技能的 “大餐”,学会读图分析和感悟生活。 二、讲授新课 一、描述位置做评价: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范围 学生指图描述本区的相对位置和海陆位置;在描述边界线的基础上,描述南方地区的范围。 学生指图描述南方地区的范围。(学生:南方地区大致位于秦岭 — 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面和南面分别濒临东海和南海。)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为什么这里被称为 “南方地区”?它的地理位置对其气候和农业有哪些影响? 找出边界,标注海洋和河流 找出秦岭、淮河、青藏高原。 标注东海、南海、长江、珠江。 教师补充:这些地理分界线是如何影响南方地区的气候和植被分布的? 查找地形区 查找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查找山脉:横断山脉、巫山、雪峰山、武夷山、南岭、台湾山脉。 教师提问:这些地形区的特征是什么?它们各自对当地经济和生活有什么影响? 识图填图 在相应的空格里,填上各地理事物的名称,检测读图效果。 教师组织小组讨论并展示填图结果,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这些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其特点。 设计意图: 通过多维度的读图练习,帮助学生从地图中提取关键信息,并培养他们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二、读图、查找定位置:认识南方地区主要的地理事物,熟悉其空间分布 读南方地区分层设色地形图,对比高度表说出颜色如何变化?大致可以分为几个色区?估计各自的海拔大致是多少?各区域叫什么名称?结合我国地形知识,描述各区域的地形特点,将结果填到表中。 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学生:南方地区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差异明显。西部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有交错分布的平原、低山和丘陵。)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这种地形特征如何影响当地的气候和人类活动? 分析内部地形差异 提供我国 1 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找出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差别。 在寒潮影响范围图上,找出云南和广州的大致位置,看看哪个地区最易受到寒潮影响。 结合地形图和动画,分析两组同纬度的地区气候差异产生的原因。(学生:四川盆地北部有高大山脉,对来自北方的冬季风、寒潮有阻挡或减弱作用,冬季相对较为温和。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北部则没有高大山脉,冬季风和寒潮能长驱南下,冬季相对于四川盆地较为寒冷。西双版纳北部的高大山脉阻挡了北方的寒潮。广州北面南岭山地的海拔较低且间断,对冬季来自北方的寒潮削弱作用较小,因而广州也能受到寒潮的影响。) 教师总结:地形差异对气候的影响非常重要,这对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都有重要的意义。 设计意图: 通过综合分析多种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地形与气候之间的关系,并培养他们的综合地理思维能力。 三、分析资料说联系 探究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查找北纬 30° 线和北回归线,并标注出来,分析南方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及所属的温度带、干湿区。 通过本区域的气候类型分布图,找到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通过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分析南方地区主要的气候特点。(学生:南方地区纬度较低,气温高,最热月平均气温为 28~30℃,最冷月平均气温在 0℃以上。大部分地区处于亚热带,少部分地区处于热带。受季风影响,南方地区降水丰富,年平均降水量在 800 毫米以上,处于我国四大干湿区中的湿润区。综上所述,南方地区位于湿润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是本区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种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有哪些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分析地形、气候、土壤之间的关系 小组收集关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东南丘陵各地的土壤与农业的资料,分组展示,归纳南方地区的主要土壤类型。(学生:南方地区由于水热充足,这里植被常绿。在湿热的环境下往往发育了红色的土壤,因此南方地区被称为 “红土地”。) 教师总结:通过资料收集和展示,加深学生对南方地区土壤和农业的认识,并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合作和资料收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形、气候和土壤之间的密切联系,并培养他们的综合地理分析能力。 四、联系生活话农业 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通过上一个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南方地区有着优越的地形、气候和土壤条件。这对南方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产生了哪些影响? 分组讨论:南方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水田农业区的有利条件是什么?(学生:南方地区是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高、热量足、降水多、地势低平,适宜发展水田种植业,可因地制宜大面积种植喜湿热环境的水稻。)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除了水稻,南方地区还可以种植哪些农作物?这些作物的生长条件是什么? 物产富足的采摘园 南方地区山清水碧,物产富饶。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农产品呢?我们一起走进采摘园,到各个园区(省区)去品尝当地的美食和水果。结合图例查找南方地区的物产:粮食作物、热带经济作物、水果的种类有哪些?各自分布在哪些省区? 采摘归来话收获:粮食作物主要分布在何处?热带经济作物主要分布在何处?(学生:粮食作物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热带经济作物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云南南部等地。) 教师总结:通过实地考察和资料收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南方地区的农业特色和丰富的物产。 设计意图: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应用地理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 三、课后小结 回忆本节课涉及的地理事物名称,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 地理位置与范围 南方地区大致位于秦岭 — 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面和南面分别濒临东海和南海。 地形组成与内部差异 南方地区地形复杂多样,西部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有交错分布的平原、低山和丘陵。 气候特征 南方地区位于湿润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 土壤与农业 南方地区由于水热充足,发育了红色的土壤,适合种植水稻等多种农作物。 农业生产 南方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水田农业区,物产丰富。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结,帮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 四、课后思考 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南方地区与其他地区在自然和人文地理方面的差异。 走进生活,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地理现象。 设计意图: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应用地理知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课后作业 (1)结合所学内容,绘制南方地区的地形剖面图,并标注出主要的地理事物,描述各地理事物的地形特点。 (2)分析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并与北方地区进行对比,说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