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 七年级地理同步教学 中图版(2024)课题 地形图(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主备人 备课时间 课时 第2课时教法 演示 讲授 启发引导 学法 自学 合作探究 归纳总结课程标准 依据 2022 年新版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结合地形观察,说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表示地形的方法,并在地形图上识别一些基本地形。这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使其通过观察、分析等活动,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技能;提升综合思维,能从多种地形图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树立区域认知,理解不同地形区域的特点及差异。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将抽象的地形知识与实际地理环境相结合,提高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学情分析 学习经验: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过简单地图知识,对地图基本要素如方向、比例尺、图例等有一定了解,具备初步的地图阅读基础。但对于较为复杂的地形图,尤其是等高线地形图等,尚未深入学习。 知识储备:已掌握地球形状、大小等基础知识,知晓地图三要素,能够在普通地图上获取简单地理信息。然而,对于地形相关概念,如海拔、相对高度等理解不够深入,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维有待进一步提升。素养目标 人地协调观:通过对地形图的学习,理解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地形对聚落分布、农业生产、交通建设的影响,树立人类活动应与地形条件相协调的观念。 综合思维:能够综合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信息,分析某一区域的地形特征,并能结合其他地理要素,如气候、河流等,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区域认知:学会从地形图中识别不同的地形区域,理解区域地形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能够描述不同区域的地形特征,如山地、平原、盆地等地形的分布特点。 地理实践力:通过制作等高线模型、绘制地形剖面图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能够运用地形图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进行简单的地形判读,如野外探险时选择合适路线。重点难点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包括识别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不同地形部位的等高线特征。 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掌握不同颜色所代表的地形类型和地势高低变化。 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及阅读技巧。教学流程环节 师生互动新课导入 (一)复习提问 教师活动:展示一些简单地图,提问学生地图的三要素是什么;回顾上节课所学,让学生说出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并举例说明。例如,提问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以及它与周围山峰的相对高度情况。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回顾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部分学生主动站起来举例说明海拔和相对高度,如教室地面海拔为 XX 米,天花板相对地面的高度为 XX 米等。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同时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建立联系,逐步构建知识体系。教学过程 (二)等高线地形图 原理讲解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座山体模型,向学生介绍如何将山体不同高度的点投影到同一水平面上,形成等高线。展示等高线绘制的动态过程,讲解等高线的定义:把一个区域内海拔相同的各点的连线称为等高线。强调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距相同(即相邻两条等高线的海拔差相等)。例如,展示一幅等高距为 50 米的地形图,指出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始终是 50 米。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山体模型和等高线绘制过程,理解等高线形成原理。思考并回答教师关于等高距概念的提问,如在给定的地形图中,说出某两条相邻等高线的等高距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演示,将抽象的等高线形成原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为后续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奠定基础。 判读技巧 教师活动:展示多幅不同的等高线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等高线的疏密程度与坡度陡缓的关系。提问:“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和稀疏的地方,坡度有什么不同?” 同时,通过动画演示,在同一幅图中,沿着等高线密集和稀疏的地方分别向上攀爬,让学生直观感受坡度的差异。讲解不同地形部位(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等高线特征。例如,山峰的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山脊的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山谷的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等。利用实例,如 “在这幅地形图中,找出表示山脊的部位,并说明判断依据”,让学生进行练习。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等高线地形图,积极思考并回答教师关于坡度与等高线疏密关系的问题。在教师引导下,识别不同地形部位的等高线,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判断依据,然后派代表发言。例如,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指出图中某条等高线向低处凸出的部位是山脊,因为符合山脊等高线的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大量实例和互动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技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实践活动:制作等高线模型 教师活动:给每个小组分发适量的橡皮泥、小木棍、白纸等材料。讲解制作等高线模型的步骤:首先,用橡皮泥捏出一个简单的山体形状;然后,将小木棍按照一定间隔插入山体不同高度处,代表不同海拔高度;最后,沿着小木棍的顶端,在白纸上绘制等高线。在学生制作过程中,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问题,如小木棍插入高度不准确、等高线绘制不规范等。 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进行等高线模型制作。在制作过程中,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山体形状设计、小木棍插入位置以及等高线绘制方法等问题。制作完成后,小组之间相互展示作品,交流制作心得,指出其他小组作品的优点和不足。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制作等高线模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等高线与地形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分层设色地形图 原理介绍 教师活动:展示一幅等高线地形图,提问学生从图中能获取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关注等高线反映的地势高低起伏。接着展示一幅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与等高线地形图相比,分层设色地形图有什么不同?” 讲解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定义: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以一定次序的颜色、色调的变化来显示地势的起伏状况。强调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海拔范围和地形类型,如绿色通常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原、山地等。通过对比展示同一区域的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让学生观察颜色变化与地势高低的对应关系。 学生活动:观察等高线地形图,描述从图中看到的信息,如地势有高有低,等高线疏密不同等。对比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思考并回答与等高线地形图的区别,如颜色更丰富,能更直观地看出地势起伏等。在教师讲解过程中,认真听讲,记录不同颜色代表的地形类型。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两种地形图,让学生理解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特点和优势,掌握其表示地形的方法。 判读练习 教师活动:展示多幅不同区域的分层设色地形图,提出问题,如 “在这幅图中,找出平原和山地的分布区域,并说明判断依据”;“根据颜色变化,描述该区域地势的大致起伏情况”。引导学生从颜色分布、色调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判读。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判读结果和思路。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结合教师讲解的知识,在小组内讨论分析,确定不同地形类型的分布区域,并寻找判断依据。小组代表发言,阐述小组讨论结果,如 “图中绿色区域为平原,因为绿色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中通常代表平原地形,且该区域颜色均匀,地势较为平坦”。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判读练习,让学生巩固对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地形剖面图 绘制方法讲解 教师活动:展示一幅等高线地形图,选择一条剖面线,如 AB 线。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讲解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首先,确定剖面线与等高线的交点;然后,将这些交点按照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投影到坐标图上;最后,用平滑曲线连接这些投影点,形成地形剖面图。在讲解过程中,强调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的选择原则,以及投影点的准确确定方法。例如,展示不同比例尺下绘制的地形剖面图,让学生观察比例尺变化对图形的影响。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动画演示,跟随教师的讲解,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同步绘制简单的地形剖面图。遇到问题及时向教师提问,如如何准确确定投影点位置、比例尺如何选择等。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演示和同步练习,让学生掌握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绘图技巧。 阅读技巧讲解 教师活动:展示多幅地形剖面图,引导学生阅读,提问:“从这幅地形剖面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如地势起伏、坡度陡缓、最高点和最低点等?” 讲解如何从地形剖面图中判断地势高低变化,如曲线上升表示地势升高,曲线下降表示地势降低;曲线越陡,坡度越陡。通过实例对比,让学生区分不同地形剖面图所表示的地形差异。例如,展示一幅山地地形剖面图和一幅平原地形剖面图,让学生分析两者的区别。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地形剖面图,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尝试从图中获取各种地形信息。与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分析结果,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技巧讲解和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从地形剖面图中准确提取信息,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课堂总结 (六)课堂总结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相关知识。强调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的关键在于理解等高线疏密与坡度、地形部位的关系;分层设色地形图通过颜色直观反映地势起伏和地形类型;地形剖面图能够更清晰地展示某一方向上的地势变化。提问学生在本节课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疑问。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发言,回顾本节课重点知识,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遇到的问题。例如,有学生提出在判断复杂等高线地形图中的地形部位时仍存在困难,教师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强化重点内容,同时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解决学生的疑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