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升初语文暑期强化自辅式学案第四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小升初语文暑期强化自辅式学案第四讲

资源简介

小升初语文暑期强化自辅式学案
文言词语的理解与积累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文言词语的四大特殊现象及其核心特征: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现象及词类活用,具备区分文言词语特殊现象的能力。
2.能结合上下文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含义。
3.可以对积累的文言词语进行分类整理,如按词性、意义范畴等分类,形成自己的文言词语积累体系。
4.感受文言词语的简洁性和表现力,培养对文言文的兴趣,乐于积累经典文言词语,主动在课外阅读(如寓言故事、古诗文中)发现并记录陌生的文言词语。
二、有趣的文言词语:
1.古今异义现象:指同一个词语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用法存在差异。
根据词义变化的方向和特点,古今异义可分为五类,小学至中学阶段常见的有以下四种:
(1)词义扩大:古代词义范围较窄,现代词义范围扩大,涵盖了更多对象或场景。
江、河:古代专指 “长江”“黄河”(如《史记》“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现代泛指一切大河。
皮:古代指 “兽皮”(如《礼记》“皮弁祭日”);现代泛指 “人和动植物的表层”(皮肤、树皮)。
(2)词义缩小:古代词义范围较广,现代词义范围缩小,仅保留部分核心含义。
金:古代指 “金属总称”(如 “金就砺则利” 中的 “金” 指金属制的刀剑);现代专指 “黄金”。
臭:古代指 “气味(包括香、臭)”(如《周易》“其臭如兰” 指香气像兰花);现代仅指 “难闻的气味”。
(3)词义转移:古代词义与现代词义完全不同,但存在一定逻辑关联(如由 A 义转向相关的 B 义)。
走:古代指 “跑”(如《守株待兔》“兔走触株”,兔子奔跑撞到树桩);现代指 “缓慢行走”。
兵:古代指 “兵器”(如《过秦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现代指 “军人、军队”。
(4)感彩变化:古代词义的感彩(褒义、贬义、中性)与现代不同。
乖:古代指 “违背、不和谐”(中性,如 “行为乖张”);现代指 “乖巧、听话”(褒义)。
爪牙:古代指 “得力助手(褒义)”(如《诗经》“祈父,予王之爪牙”);现代指 “坏人的帮凶(贬义)”。
古字通假现象:“通” 指通用,“假” 指借用,即 “借音表义”—— 临时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
古字通假分四种类型:
①用形声字的声旁代替形声字本身。如 “孰为汝多知乎”中 “知” 通“智” 《两小儿辩日》。
②用形声字代替声旁字。如“食之不能尽其材”中“材”通“才”;《马说》。③声旁相同的形声字相互替代。如;被通披:操吴戈兮被犀甲。《国殇》
④读音相同但字形不同。如 “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愚公移山》。
(2)辨析通假字的方法
从读音入手:通假字与本字音同或音近(古音)。如 “学而不思则罔”(《论语》),“罔” 若解为 “网” 不通,结合读音(wǎng),可推断为 “迷惑”(本字 “惘”,音近)。
结合语境推断:若按字面意思翻译句子不通顺,可能存在通假。例如 “项为之强”(《幼时记趣》),“强” 解为 “强壮” 不通,结合 “脖子因看东西而僵硬” 的语境,推断 “强” 通 “僵”(僵硬)。
积累高频通假字:小学至初中阶段通假字重复出现率高(如 “说→悦”“反→返”),整理成表格记忆,避免混淆。
3.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其实是一字多义。主要包括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1)一词多义的核心特点
多义围绕本义延伸:一个词的多个含义往往以 “本义” 为基础,通过引申、比喻等方式拓展。例如 “道” 的本义是 “道路”,后引申为 “方法”“说” 等义。
语境决定含义:同一词的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脱离语境则可能误解。例如 “亡” 在 “亡羊补牢” 中是 “丢失”,在 “河曲智叟亡以应” 中是 “没有”(通假义,需结合通假现象区分)。
(2)小学阶段常见一词多义类型
本义与引申义(最常见):由词的原始含义(本义)向相关领域延伸,形成新义。
“之” 本义:象形字,像 “脚走向某地”,表示 “到…… 去”。例:“送孟浩然之广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 指 “到、往”(到广陵去)。
引申义 1:指代人、事、物,相当于 “他 / 它 / 这件事”。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前两个 “之” 指代 “知识”,意为 “知道就是知道”。
引申义 结构助词 “的”。例:“学而时习之”(《论语》)中 “之” 可理解为 “学过的知识”,但更常见的结构助词用法如 “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之” 表 “的”。
词性不同导致多义:同一词因词性变化(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动词)产生不同含义。
“走” 动词(古义):“跑”(与现代 “行走” 不同,属古今异义,同时也是多义基础)。例:“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守株待兔》),“走” 指 “跑”。
动词(引申):“逃跑”(由 “快速跑” 引申)。例:“夸父与日逐走”(《夸父逐日》),“走” 指 “奔跑、追逐”,隐含 “快速移动” 义。
通假义与本义并存:部分词同时具有本义和通假义,需结合语境区分(与通假现象交叉)。
“说” 本义:“说话、谈论”。例:“或说处杀虎斩蛟”(《周处》,小学选段),“说” 指 “劝说”(由 “说话” 引申)。通假义:通 “悦”,“喜悦”。 例:“不亦说乎”(《论语》),“说” 通 “悦”,表 “高兴”。
(3)辨析一词多义的方法
抓本义,理引申脉络:了解词的本义(可结合字形,如 “河” 本义指 “黄河”,后泛指 “河流”),再分析引申义与本义的关联(如 “道” 从 “道路” 引申为 “方法”“道理”,因 “道路” 有 “路径、规则” 的隐喻)。
看词性,判语法功能:通过词语在句中的语法位置(如作主语、谓语、定语)判断词性,进而推断含义。例如 “之” 作谓语(“吾欲之南海”),多为 “到、往”(动词);作定语后接名词(“水陆草木之花”),多为 “的”(助词)。
联语境,代入验证:将不同含义代入句子,看是否通顺合理。例如 “亡” 在 “亡羊补牢” 中,“丢失” 符合 “羊丢了补羊圈” 的语境;在 “亡以应” 中,“没有” 符合 “无法回应” 的逻辑。
记高频义,分类积累:小学阶段一词多义集中在常用词(如 “学、时、见、从”),可按 “词语 + 含义 + 例句” 整理成笔记,重复巩固。
4.词类活用现象:某些词语在特定语境中,临时改变了原本的词性(如名词变动词、形容词变名词等),从而产生新的表意功能。
(1)名词活用为动词:指原本是名词(表示人、事物、地点等)的词语,在句子中临时充当动词,表示与该名词相关的动作。
例:“鞭”(本义:名词,鞭子)“方仲永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伤仲永》,小学拓展选段)中,若出现 “鞭数十,驱之别院”(《幼时记趣》),“鞭” 在此处并非指 “鞭子”,而是表示 “用鞭子打”,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 “用鞭子抽打几十下”。
辨析方法:名词后面带宾语(如 “鞭数十” 中 “数十” 是补语,表动作数量),或处于谓语位置(句子中表示动作的部分),且该名词与动作有直接关联(用名词代表的工具、身体部位做动作),即可判断为活用为动词。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指原本是形容词,在句子中临时充当动词。
例:“异”(本义:形容词,奇怪的、不同的)“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伤仲永》)中,“异焉” 指 “对这件事感到奇怪”,“异” 活用为动词,意为 “认为…… 奇怪”(意动用法)。
辨析方法:形容词后面接宾语,且表达 “对宾语的某种态度或使宾语发生变化”(如 “异焉” 中 “焉” 指代 “仲永作诗这件事”,“对这件事感到奇怪”),即可判断为活用为动词。
(3)名词作状语:指名词(多为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的名词)在动词前,不是句子的主语(动作的发出者),而是修饰动词,充当状语,相当于 “用……”“在……”“像…… 一样”。
例:“犬”“狼”(表比喻的名词)“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小学课外文言文常见)中,“犬坐” 指 “像狗一样坐着”,“犬” 修饰动词 “坐”,表方式,是名词作状语(并非 “狗坐着”,而是 “狼像狗一样坐着”)。
辨析方法:名词位于动词前,且该名词与句子主语(动作的发出者)不同类(如 “犬坐” 的主语是 “狼”,“犬” 是用来比喻狼的坐姿),或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即可判断为作状语。
(4)词类活用学习建议
结合语境判断:词类活用的核心是 “语境决定功能”,先找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动作),再看词语在句中的位置(是否修饰动词、是否带宾语)。
积累高频例子:小学阶段活用现象集中在少数常用词(如 “日、时、鞭、异”),记住课本例句的含义和用法,同类现象可类比推断。
借助翻译验证:将词语按原词性翻译若不通顺(如 “犬坐” 译为 “狗坐” 不合理),尝试按活用后的词性翻译(“像狗一样坐”),若通顺则符合活用规律。
三、常见文言词语理解的技巧:
1.以形析义:利用形声字的义符(部首)来探求,解说词义。
原理:汉字中形声字占比高,形旁(义符)往往提示词语的本义或类别。
例:“诲”(《论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义符分析:“诲” 的部首是 “讠”,表 “用语言表达”。
对称推导:句子中 “学” 与 “诲” 对应,“学” 是 “学习”,则 “诲” 通过 “讠” 部可推断为 “用语言教导”(教诲)。
2.以音猜义:运用声训原理,联系通假字,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原理:通假字是古人 “借音表义” 的现象,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可互相借用,解释时需还原为本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中,“说” 读音与 “悦” 相同,结合 “不亦…… 乎” 的反问语气(表肯定),可推断 “说” 通 “悦”,意为 “愉快”。
3.温故知新:借助已学知识(文言句式、诗句、成语),推论语言环境,推导本词、\词义。
原理:小学文言词语多在课内重复出现,可通过旧知识(学过的文言句、诗句、成语)迁移理解新词。
例:理解 “伯牙鼓琴”(《伯牙鼓琴》)的 “鼓”,可联想成语 “鼓乐齐鸣”,“鼓” 在成语中是 “弹奏、敲击” 的意思,因此推断此处 “鼓” 为 “弹奏”。
4.以今推古:以现代汉语常见词义(常见词语、组词法)来推断该词在古汉语中的词义。
原理: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部分词语的古义仍保留在现代词汇(尤其是成语、固定搭配)中。
例:“女娃游于东海”(《精卫填海》)的 “游”,可联系现代词语 “游玩、游戏”,推断文言中 “游” 的古义为 “游玩”,与现代 “游” 相同。
5.互文见义:古汉语常用并列短语、对偶句、排比句的对应位置使用同义词或反义词,利用文言文整齐对称的结构特点,可由此进行推导。
原理:文言文常用对偶、排比句,对称位置的词语多为同义词或反义词,可通过对应关系推断词义。
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中,“敏” 与 “好” 对应,“学” 与 “问” 对应。已知 “好” 是 “喜爱”,可推断 “敏” 为 “勤勉、聪敏”(同义词对应)。
6.随文断义(结合语境)(理解检查技巧):把词放到句子中,根据已知条件加以仔细分析。
原理:词语含义随语境变化,需将词语放入句子中,结合上下文(时间、地点、事件、情感)判断具体含义。
例:“之” 在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中,结合 “送…… 到某地” 的语境,可知 “之” 是 “到、去” 的意思;而在 “学而时习之” 中,“之” 代指 “学过的知识”,需根据 “学习后温习它” 的语境判断。
通过以上技巧,小学生可逐步掌握文言词语的解释方法,从 “死记硬背” 转向 “理解推导”,提升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练习四 文言词语的理解与积累
导读篇目
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①,赐其舍人卮酒②。舍人相谓曰③:“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④;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⑤,子安能为之足⑥?”遂饮其酒⑦。为蛇足者,终亡其酒⑧。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二》
【注释】①祠(cí)——春祭。②卮(zhī)—— 古代盛酒的器具。舍人——古代王公贵族手下的办事人员。③相谓——互相商量。④引酒——拿过酒杯。引,取过来。且——将要。⑤固——本来。⑥子——对人的尊称。安——怎么。⑦遂——就。⑧亡——失去。
【翻译】
楚国有一家人,祭过了祖宗之後,便将一壶祭祀时用的酒,留给办事人员喝。办事人员很多,仅仅一壶酒,到底给谁喝呢?有人提议让每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画得快画得好,就把这壶酒给他。大家都认为这办法很好。有一个人很快就把蛇画好了。这壶酒就归他所得。这时,他回头看别人,都没有画好,就得意扬扬地说:“你们画得好慢呀,等我再画上几只脚吧。”正在他画蛇脚的时候,另一个人已经把蛇画好了。那人把酒壶夺了过去说:“蛇是没有脚的,你怎麽画上了脚?”说罢,就喝起酒来。
训练篇目
一、《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根据内容理解填空。
孔君平诣其父,“诣”的意思是( ) ;为设果是 ( ) 为 ( )设果;儿应( )声答曰( )。
2、“惠”通假字是( ),“甚聪惠 ”是说杨氏子( ) ,从文中 ( )这一句话可以看出。
3、解释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诣:________ 乃:________
孔指以示儿曰。 示:________ 曰:________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________ 闻:________
4、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对话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趣味语文
1、根据提示填空。
例:“桃李”指学生(指自己所教的学生)
“千金”指( ) “高足”指( ) “杜康”指( ) 
“杏林”指( ) “手足”指( ) “令尊”指( )
2、下面语句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你才能真正懂得读书,学会读书。
 ②读教科书,在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中,当然是必需的。
 ③所为读书,不只是读教科书。
 ④但是,只有超越了读教科书的阶段,把读书变成了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上的需求。
 ⑤这是求知的阶梯,也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段路程。
  A、③②④⑤① B、③②⑤④① C、⑤③②④① D、③①②④⑤
3、下列句子不是比喻的一项( )
A.这个人凶神恶煞似的吼叫着,我感到非常害怕。
B.领导干部要廉洁守法,不能拿群众的一针一线。
C.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D.小花猫在洁白的稿纸上踩了几朵漂亮的小梅花。
4、下列四句中,和“风来花自舞”对仗最工整的一句是( )
A. 千树落花红 B. 云傍马头生 C.山高月上迟 D.春到鸟能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