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20篇)一、课外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小题。明帝在西堂会诸公饮酒,未大醉,帝问:“今名臣共集,何如尧舜时?”周伯仁为仆射①,因厉声曰:“今虽同人主,复那得等于圣治!”帝大怒,还内,作手诏满一黄纸,遂付廷尉②令收,因欲杀之。后数日,诏出周,群臣往省之,周曰:“近知当不死,罪不足至此。”【注】①仆射:魏晋南北朝至宋尚书省的长官。②廷尉:古代官职名,主管司法。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明帝在西堂会诸公饮酒 会: (2)周伯仁为仆射 为:【答案】聚集;担任。【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句意:明帝在西堂,和群臣聚集在一起宴饮。会:聚集;(2)句意:当时周伯仁担任仆射。为:担任。2.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几天后,(明帝)下诏释放周伯仁,群臣都去探望他。B.几天后,(明帝)把诏书交给周伯仁,群臣都去探望他。C.后面几天,(明帝)把诏书给周伯仁,群臣都去察看它。D.后面几天,(明帝)下诏书出示一周,群臣都去察看它。【答案】A【解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后数日,几天后;诏,下诏;出周,释放周伯仁;省,探望。大意为:几天后,(明帝)下诏释放周伯仁,群臣都去探望他。3.“帝大怒”的原因除了周伯仁直言明帝之治同尧舜之治相差甚远外,还有 (用自己的话回答)【答案】周伯仁厉声回言让明帝大失颜面【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周伯仁为仆射,因厉声曰”可知,身为仆射的周伯仁厉声回言让明帝大失颜面。【点睛】参考译文:明帝在西堂,和群臣聚集在一起宴饮,还没有大醉的时候,明帝问:“现在名臣都聚会在这里,于尧舜时相比,如何?”当时周伯仁担任仆射,便声音激昂地说道:“现在(您和尧舜)虽然同是人君,但怎能和圣明的时代相比呢!”皇上龙颜大怒,回内宫,写了满满一张黄纸的找书,交给廷尉让他(把周伯仁)抓起来,甚至索性想杀了他几天后,(明帝)下诏释放周伯仁,群臣都去探望他。周伯仁说:“我早知道我不会死,我的罪过根本不足以判死罪。”富弼①,字彦国,少有骂者如不闻,人曰:“骂汝。”彦国曰:“恐骂他人。”又曰:“呼姓名而骂,岂骂他人?”彦国曰:“天下无同姓名者乎?”告者大惭。及为相,尝语子孙曰:“忍之一字,众妙之门。睦族处事,尤为先务。若清俭之外,更加一忍,则何事不便?”【注】①富弼(bì):北宋名相、文学家。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少有骂者如不闻 少: (2)若清俭之外 若:【答案】年少时 如果【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年少时有人骂他,他就像没有听到一样。少:年少时。(2)句意:如果清廉、俭朴以外。若:如果。5.对画线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试着告诉子孙说B.曾经告诉子孙说C.试着对子孙说D.曾经对子孙说【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尝语子孙曰”中的“尝”是“曾经”的意思,“语”是“对……说”的意思,因此可理解为:曾经对子孙说;6.面对他人的辱骂,富弼的表现是“ ”,因为他认为“ ”。(用原文字句回答)【答案】如不闻 恐骂他人,天下无同姓名者乎【解析】本题考查文章信息提取。根据“富弼,字彦国,少有骂者如不闻”,可知他面对他人的辱骂,“如不闻”;根据“人曰:‘骂汝。’彦国曰:‘恐骂他人。’又曰:‘呼姓名而骂,岂骂他人?’彦国曰:‘天下无同姓名者乎’”,可知他“如不闻”的原因是:恐骂他人,天下无同姓名者乎。【点睛】参考译文富弼,字彦国,年少时有人骂他,他就像没有听到一样,有人说:“(他)在骂你。”彦国说:“恐怕是骂别人吧。”那人又说:“叫着名字辱骂,怎么会是骂别人呢?”彦国说:“天下没有同名同姓的人吗?”那个人非常惭愧。等到他做宰相时,曾经对子孙说:“‘忍’这个字,是解决任何事情,通向许多奥妙的途径。对于和睦亲族,处理事务非常重要。如果清廉、俭朴以外,再加上一个‘忍’字,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办好呢?”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曹玮用兵①曹玮知镇戎日①,尝出战小捷,虏②引兵退去。玮侦虏去已远,乃掠牛羊辎重,缓驱而还,颇失行阵。众将忧之,言于玮曰:“牛羊无用,徒縻③ 军耳。不若弃之,整师而归。”玮不应,但使人候之者三。虏去玮数十里,闻其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玮愈缓,行得地利处乃止,整师待之。向暮, 虏至。玮使人谓之曰:“大军远来必甚疲,吾不欲乘人之怠,请休憩兵马,明 日决战。”虏方苦疲甚, 皆欣然。②旦日,玮鼓军而进,一战克敌,遂弃牛羊而班师。③既克,玮曰:“吾知虏伺机必还,故为贪利以诱之。比其复来,几行百里矣,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远行之人,精已疲,力已尽,投其所好而安之,则气衰而难鼓矣。吾以此取之。”【注释】①镇戎:地名,宋时边地重镇。知镇戎曰:主镇镇戎的时候。②虏:古时对外族的蔑称。③縻(mí):束缚。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 玮侦虏去已远 去 (2) 整师而归 师【答案】去:离开。 师:军队。【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①句意为:曹玮侦察敌兵退离已远。去:离开。②句意为:整齐队伍返回。师:军队。8.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 玮不应,但使人候之者三。A.曹玮不予理睬,但是派人侦察了三次。B.曹玮不予理睬,但是派人多次侦察。C.曹玮不予理睬,只是派人侦察了三次。D.曹玮不予理睬,只是派人多次侦察。【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但:只。三:约数,表示多次。句意为:曹玮不予理睬,只是派人多次侦察。从全文来看,曹玮能够一战克敌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故为贪利以诱之(伪装贪利之举诱使敌方长途奔袭);(2)行得地利处以待之(占据有利地形以逸待劳);(3)投其所好而安之(投其所好令敌军隔一夜再战,泄其锐气)。【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梳理原文内容,抓住根据语境来概括即可。根据“故为贪利以诱之”可知,曹玮装贪利之举诱使敌方长途奔袭;根据“行得地利处以待之”可知,曹玮占据有利地形以逸待劳,伺机采取进攻;根据“投其所好而安之”可知,曹玮投其所好,令敌军隔一夜再战,泄其锐气。可据此作答。【点睛】参考译文:曹玮主管镇戎军时,曾出战小胜,敌兵退去。曹玮侦查敌兵退离已远,于是就驱赶着缴获的牛羊和辎重车辆,缓慢地驱赶着返回,很是不是军队行列。他的部下担忧此事,对曹玮说:“牛羊无用,只是束缚军队。不如抛弃它们,整齐队伍返回。”曹玮没回答,派人去侦察。敌兵离开几十里,听说曹玮贪得牛羊之利而军队不整齐,立刻就返回袭击曹玮军队。曹玮军队行进更加缓慢,行进中找到地势有利的地方,就停下来等待敌军。傍晚时分,敌军来到。曹玮派人对敌军说:“你们远来一定很疲劳,我不想趁着别人疲怠作战,请你们让战士和马休息一下,明天再决战。”敌人正苦于疲劳极了,都很高兴。第二天早晨,曹玮击鼓发兵进攻,一交战就把敌军打得大败,于是抛弃了牛羊返回。胜利之后,曹玮对他的部下说:“我知道敌人伺机报复,故意做贪利的事来引诱他们。等到他们再来,接近行走百里了,如果趁着他们锐气便交战,还会有胜负。走远路的人,精神疲惫了,力气也用尽了,这时,我投其所好让他们休息,可是斗志一衰落就很难再振作起来。我凭这些打败了敌人。”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小港渡者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①以木简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②。”予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仆③,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④矣。予爽然⑤,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其犹是也夫!【注释】①奚:书童。②阖:关闭。③仆:跌倒。④牡下:城门锁上了。牡,钥匙。⑤爽然:若有所思的样子。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徐行之 (2)穷暮而无所归宿者【答案】 慢慢地 穷尽【解析】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1)句意:慢慢地走。徐:慢慢地。(2)句意:日暮途穷而无处归宿的人。穷:穷尽。11.下列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因此问船夫:“是否能够到达南门呢?”B.因此问船夫:“还能否看到南门开着吗?”C.于是问船夫:“往南走能否到达城门呢?”D.于是问船夫:“还能够赶得上南门开吗?”【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因,于是;尚,还;可得,赶得上;否,吗。因此“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可翻译为:于是问船夫:“还能够赶得上南门开吗?”12.“予愠为戏”是因为船夫 ,结果果然因“ ”,等我们到达时“前门已牡下”。因此这则故事,可用成语 来概括其中的哲理。【答案】让明明在赶时间的我们慢慢走 趋行(束断书崩) 欲速则不达【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予愠为戏”意思是我听了不觉动气,认为他的话是戏弄人。根据“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可知,“予愠为戏”的原因是:我们明明在赶时间,船夫却让我们慢慢走。根据“趋行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可知,我们没有听船夫的劝告,一路急行,却因为“束断书崩”,等我们到达时“前门已牡下”。由此作者感悟到的道理是“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意思是:做事不能急躁,结果会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点睛】参考译文:顺治七年冬天,我从小港出发,打算到蛟川县城去,让书童用夹书的木板捆着书跟着我。当时太阳已经落山,傍晚的云雾环绕着山林。看看离城还有两里路左右,便向船夫问道:“还能赶得上南门开着吗?”船夫仔细看了看书童,回答道:“慢慢走还赶得上城门开着,快走的话,(在走到之前)城门就关了。”我以为他是拿我开玩笑,心里很生气。(我)快步赶路,走到了一半路程的时候,书童摔了一跤,捆书的绳子断开,书也散落一地,小书童哭着没有马上爬起来。等我们收拾好书,把书捆好继续赶路,城门已经关上了。我这才恍然大悟,想到船夫说的话非常合乎事理。天下因为急躁而导致失败,日暮途穷而无处归宿的人,就和这一样啊,就和这一样啊!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进士及第①,调宝鸡尉,知柏乡县。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浞闻其名,将推毂②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浞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曰:“君真能吏也。”率诸使者合荐之。【注释】①进士及第: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②推毂(gǔ):荐举。13.解释加点字。(1)民讼皆决于庭 决 (2)召诣行台白事 诣【答案】 决断,判定 到,到……去【解析】考查文言实词。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1)句意:百姓打官司都是当庭判决。决:判决,判定。(2)句意:召唤他到衙署禀报事情。诣:到……去。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答案】 (侯蒙)不满二十岁(或未成年)的时候,就(已)有好名声,急于做合乎道义的事,喜欢施舍他人,(为此)有时一天就花掉许多钱财。【解析】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重点词语:未冠:没有行冠礼,不到二十岁;俊声:好的名声;义:名词作动词,做合乎道义的事;好:喜欢;或:有时。15.从全文看,文中黄浞最终能“率诸使者合荐之”是因为侯蒙是个 、 的人。【答案】急义好施 为官公正(有才干、不媚上、正直不阿、讲原则等)【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内容,从“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中可知,他急义好施;从“君真能吏也”中可知,他有才干;从“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中可知,他刚正不阿;据此,文中黄浞最终能“率诸使者合举之”,是因为候蒙是个急义好施、刚正不阿、有才干之人。据此分析,答出两点即可。【点睛】参考译文:侯蒙,字元功,是密州高密县人。还不满二十岁的时候,就有好的名声,为正义的事情急于奔走,喜好施救有困难的人,有时一天就花掉千金。考取进士后,调任宝鸡县尉,后来又任柏乡县知县。百姓打官司都是当庭判决,受罚的人都没有任何怨言。转运使黄浞听到他的名声,要推荐他,叫他到衙署禀报事情,侯蒙因越过了自己的县境而不肯前往。黄浞很生气,过些天来到柏乡县,审阅文书案卷,想要推翻已定的案子使他获罪;查了一会儿,竟没有一点瑕疵可指摘,这才以宾客之礼接见他,说:“您真是个能干的吏员啊。”黄浞便率领各位使者一起推荐他。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宋弘责桓谭(宋)弘荐沛国①桓谭,为议郎、给事中②。帝③令谭鼓琴,爱其繁声④。弘闻之,不悦;伺谭内出⑤,正朝服坐府上,遣吏召之。谭至,不与席而让⑥之,且曰:“能自改邪,将令相举以法乎?”谭顿首辞谢;良久,乃遣之。后大会群臣,帝使谭鼓琴。谭见弘,失其常度。帝怪而问之,弘乃离席免冠谢曰:“臣所以荐桓谭者,望能以忠正导主;而令朝廷耽悦郑声,臣之罪也。”帝改容谢之,使反服,其后遂不复令谭给事中。【注释】①沛国:古地名。②议郎、给事中:官职名称。③帝:指东汉光武帝刘秀。④繁声:此指花音曲子,类似靡靡之音。下文的“郑声”亦同此。⑤内出:从宫内出来。⑥让:责备。1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帝使谭鼓琴 (2)帝改容谢之 【答案】 让,叫 认错,道歉【解析】1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1)“帝使谭鼓琴”的句意是:皇帝让桓谭弹琴。使:让,叫。(2)“帝改容谢之”的句意是:皇帝改变容颜向宋弘道歉。谢:认错,道歉。17.下列对划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宋弘)正穿着朝服坐在府堂上,派属吏去传唤桓谭。B.(宋弘)正穿着朝服坐在府堂上,派属吏去请桓谭。C.(宋弘)把朝服穿戴整齐坐在府堂上,派属吏去传唤桓谭。D.(宋弘)把朝服穿戴整齐坐在府堂上,派属吏去请桓谭。【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语句的理解。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语境的句子的基本意思分析作答。画线语句中的“正朝服”是指宋弘将朝服穿戴整齐;“坐府上”是说宋弘坐在府堂之上;“遣吏召之”是指宋弘派遣官吏去传唤桓谭。依据前文“弘荐沛国桓谭,为议郎、给事中”和“弘闻之,不悦”可知,语句中的“召”是宋弘传唤桓谭。据此,理解正确的是C。18.帝让宋弘重新带上官帽,因为宋弘作为臣子能“ ”,且还具有 品质。【答案】以忠正导主 敢于谏言、勇于担当【解析】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作答时,需根据人物在文本中的表现具体分析。从“臣所以荐桓谭者,望能以忠正导主;而令朝廷耽悦郑声,臣之罪也”可以看出,宋弘能当面向皇帝指出自己的过错,可知他是一个勇于担当的人,也从侧面表面了他是一个能“以忠正导主”之人;依据“正朝服坐府上,遣吏召之。谭至,不与席而让之,且曰:“能自改邪,将令相举以法乎?”和他用自己有罪的方式来委婉点明皇帝的过错,可知他是一个为人正直,敢于直言劝谏的人。据此理解填写作答。【点睛】参考译文:宋弘举荐沛国人桓谭当了议郎、给事中。皇帝刘秀让桓谭弹琴,喜爱他弹的那种复杂的音调。宋弘听说后,感到不高兴,打听到桓谭从宫中出来,宋弘穿戴好公服坐在大司空府中,派遣一名官吏去召桓谭。桓谭到来之后,宋弘不给他座位就责备他,并且说:“能自己改正过失吗?还是让我根据法律检举你呢?”桓谭磕头谢罪,过了很久,宋弘才打发他走。后来,刘秀大会群臣,让桓谭弹琴。桓谭看见宋弘,弹得不像以前那样的熟练自如。刘秀感到奇怪,问宋弘是怎么回事。宋弘于是离开座席,摘下帽子,谢罪说:“我所以举荐桓谭,是盼望他能用忠心和正义辅导君主;而他却让朝廷上下沉缅于郑国的音乐,这是我的罪过。”刘秀一听,表情发生了变化,马上向宋弘道歉,让他重新戴上官帽,此后便不再让桓谭担任给事中的职务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东方朔设奇相救汉武帝乳母尝于外犯事,帝欲申宪①”,乳母求救东方朔。朔曰:“帝忍而愎②,旁人言之,益死之速耳。汝临去,慎勿言,但屡顾帝,我当设奇以激之。”乳母如其言。朔在帝侧曰:“汝宜速去!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尚何还顾!”帝虽才雄心忍,亦深有情恋,乃凄然愍③之,即赦免罪。【注释】①申宪:依法惩处。申,按照。宪,法律。②愎(bì):固执任性。③愍(mǐn):哀怜。19.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1)益死之速耳 (2)汝宜速去 【答案】 增长、增加 离开【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增加死的速度。益:增长,增加;(2)句意:你还不赶快离开。去:离开。20.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你)谨慎地不要说话,只要多次回头看皇帝。B.(你)千万不要说话,但要多次回头看皇帝。C.(你)千万不要说话,只要多次回头看皇帝。D.(你)谨慎地不要说话,但要多次回头看皇帝。【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慎:副词,千万。但:只要。屡:多次。顾:回头看;句意为:(你)千万不要说话,只要多次回头看皇帝;21.根据文意,对汉武帝赦免乳母的行为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说明他容易受人左右。B.说明他是念及旧情的入。C.说明他被东方朔所激。D.说明他最终以私害公。【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选文末句“帝虽才雄心忍,亦深有情恋,乃凄然愍之,即敕免罪”意为:武帝虽然才智杰出,心肠刚硬,也不免引起深切的依恋之情,就悲伤地怜悯起奶妈了,立刻下令赦免了奶妈的罪行。结合文章内容可知:东方朔通过激将法激起武帝心中对乳母的感情,因此赦免了乳母。选文并未提到武帝是个容易被左右的人;【点睛】参考译文:汉武帝的奶妈曾经在外面犯了罪,武帝将要按法令治罪,奶妈去向东方朔求救。东方朔说:“皇上残忍且固执任性,别人求情,反而死的更快。你临走时,千万不要说话,只可连连回头望着皇帝,我会想办法激他。”奶妈按照东方朔所说(频频回顾武帝)。东方朔在武帝旁边说:“你还不赶快离开!皇上现在已经长大了,难道还会想起你喂奶时的恩情吗?为什么还要回头看!”武帝虽然才智杰出,心肠刚硬,也不免引起深切的依恋之情,就悲伤地怜悯起奶妈了,立刻下令赦免了奶妈的罪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至和年间,仁宗不豫①,一日少间,思见宰执②。执政闻召亟③往;吕文靖公为相,使者相望于路,促其行,公按辔益缓。至宫中,诸执政已见上。上待公久,稍倦,不乐曰:“病中思见卿,何缓也?”文靖徐曰:“陛下不豫,久不视朝,外议颇异。臣待罪宰相,正昼自通衢④驰马入内未便。”帝闻其言,咨叹⑤久之,诸执政始有愧色。【注释】①不豫:帝王病重的委婉说法。②宰执:文中指宰相吕文请公与执政官们。③亟:赶快。④通衢:此指宫外的大道。⑤咨叹:赞叹。2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公按辔益缓 益: (2)文靖徐曰 徐:【答案】 益:更加 徐:慢慢地【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吕文靖反而扣紧马缰,越发缓慢前行。益,更加。(2)句意:吕文靖慢慢地奏对说。徐:慢慢地。23.下列对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很久没有视察朝廷,外人的讨论十分不同。B.很久没有上朝理政,外人的讨论十分不同。C.很久没有上朝理政,宫外的议论已很夸张。D.很久没有视察朝廷,宫外的议论已很夸张。【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久不视朝,外议颇异”中重点词:视朝,上朝理政;异,夸张。句意为:很久没有上朝理政,宫外的议论已很夸张。24.吕文靖公认为:在当时情况下,身为宰相的自己大白天骑着快马,慌慌张张入宫是很不合适的;再结合文中的“益缓”“徐曰”,可以看出吕文靖公是 , 的人。【答案】稳重从容/冷静沉着 考虑周全/深思熟虑【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要结合人物言行分析。入宫时,“使者相望于路,促其行,公按辔益缓”,从他的动作可以看出他行为谨慎、冷静沉着、稳定从容;描写,“陛下不豫,久不视朝,外议颇异。臣待罪宰相,正昼自通衢驰马入内未便”,吕文靖解释自己为什么来得慢的原因,可以看出他这样做,是为陛下考虑,免得引起大家妄加猜测皇帝的病情,可见他考虑事情细心周全、深思熟虑。据此分析,用适当的短语填空即可。【点睛】译文: 至和年间,宋仁宗病重,有一天想召见执掌国家政事的大臣。大臣们听到旨意,就急忙赶往宫中。吕文靖当时正担任宰相,皇帝的使者路上有很多,催促他赶快入宫拜见,吕文靖反而扣紧马缰,越发缓慢前行。等到了皇宫内,其他大臣都已经拜见了皇帝。仁宗皇帝由于尚未病愈,等待吕文靖的时间又长,感到十分疲倦,不高兴地说:“生病之时非常想见到你,为什么你来得这么慢?”吕文靖慢慢地从容奏对说:“陛下生病了,好久不上朝,外面的人说什么的都有。为臣我作为宰相,大白天在官道上疾驰进宫恐怕不合适。”仁宗听了他的话,赞叹了很久,别的大臣开始显出愧疚的神色。阅读下文,完成小题。甘戊①使于齐,渡大河。船人曰:“河水间②耳,君不能自渡,能为王者之说③乎?”甘戊曰:“不然,汝不知也。物各有短长。谨愿敦厚,可事主,不施用兵;骐骥④,足及千里,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⑤;干将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⑥。今持楫而上下随流,吾不如子;说千乘之君,万乘之主,子亦不如戊矣。”(刘向《说苑卷十七·杂言》)注释:①甘戊:战国秦国人。②间:缝隙,此指河面狭窄。③说:说客。④骐骥:骏马的名称。⑤狸:野猫。⑥斤斧:指斧子。2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甘戊使于齐 (2)足及千里【答案】出使 到,达到【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1)“甘戊使于齐 ”的句意是:甘戊出使到齐国 。使:动词,出使 。(2)“足及千里 ”的句意是:好马(可以)到达千里的地方。及:到,达到 。26.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假如它们捕捉老鼠,还比不上小猫 B.假如它们捕捉老鼠,曾经比不过小猫C.让它们捕捉老鼠,还比不上小猫 D.让它们捕捉老鼠,曾经比不过小猫【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语句中的“使”是让;“之”指好马;“捕鼠”是捕捉老鼠;“曾”是连……都,还的意思;“不如”是比不上。据此正确的译文是:让它们去捕老鼠,还不如野猫。27.甘戊到齐国去的任务是“ ”(用文中语句回答)【答案】说千乘之君,万乘之主【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筛选。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作答。依据文章中甘戊与船人的对话中的“说服有千万辆战车的君王,你就比不上我了”可知,甘戊到齐国去的任务是“说千乘之君,万乘之主”。28.这篇短文阐释的道理是: 。【答案】无论是人还是物,都有长处和短处;或 人有所长,物有所短。【解析】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本文叙写甘戊到齐国去说服君王的途中回答船人的“河水间隔很窄,你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渡河,怎样说服齐王呢”的问话,指出“物各有短长”的道理。即:无论是人还是物,都有长处和短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点睛】参考译文:甘戊出使到齐国,要乘船渡过一条大河。船夫说:“河水间隔很窄,你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渡河,怎样说服齐王呢?”甘戊说:“不是这样的,你不知道这其中的道理。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那种谨慎老实诚恳厚道的臣子,可以辅助君王,用兵打仗不派用处;好马(可以)日行千里,而把它们放在家里,让它们去捕老鼠,还不如野猫;干将可以算是锋利的宝剑,天下闻名,可是工匠用它劈削木头,还不如斧子。现在用桨划船,进退自如,我不如你;说服有千万辆战车的君王,你就比不上我了。”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完成小题张友正自少学书,常居一小阁上,杜门不治他事,积三十年不辍。有别馆,直三百万,尽鬻①以买纸。其书笔迹高简,有晋宋人风味。故庐在甜水巷,一日忽弃去,赁小屋于水柜街,与染工为邻。众人异之,或问其故。友正答曰:“吾欲假其素绢学书耳。”与染工约:凡有欲染皂者,先假之,一端②酬二百金。如是日书数端,笔未尝停。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至尽乃已。友正未尝任。其性直,恐为名声所累,少与人交,故知其书者少。注释:①鬻,卖。②端,长度单位。布帛二丈为一端。29.根据括号内提示,推断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1)故庐在甜水巷(三顾茅庐) 庐 (2)吾欲假其素绢学书耳(银装素裹) 素【答案】房屋 白色的,白的。【解析】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原来的房子在甜水巷,庐:房屋;(2)句意为:我想要借白色的绢学习书法罢了,素:白色的。30.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两处)有 以 纸 馈 之 者 不 问 多 寡 入 手 即 书【答案】有 以 纸 馈 之 者/不 问 多 寡/入 手 即书【解析】考查文言文划分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本句句意为:有人把纸赠给他,不问多少,到手就写。按照题干限断两处的要求,可划分为: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31.下列对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门不治他事”,表现他练习书法用心而且专注。B.“其书笔迹高简,有晋宋人风味”,是说他书法高妙。C.“赁小屋于水柜街,与染工为邻”,为方便接近百姓。D.“如是日书数端,笔未尝停”,表现了他坚持不懈。【答案】C【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C.“为方便接近百姓”表述有误。通过文中“吾欲假其素绢学书耳”“凡有欲染皂者,先假之”的内容可知,他是为了在染工打算染成黑色的白绢上练习书法;32.张友正具有怎样的品格?【答案】热爱书法、不重钱财、性格刚直、淡泊名利【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人物性格的总结分析。解答时,抓住文中重点语句进行分析概括即可。根据“有别馆,直三百万,尽鬻以买纸”,可知他热爱书法;根据“张友正自少学书,常居一小阁上,杜门不治他事”,可知他做事专心;根据“如是日书数瑞,笔未尝停”,可知他勤奋刻苦;根据“其性直,恐为名声所累,少与人交”,可知他性情刚直,淡泊名利;根据“积三十年不辍”,可知他做事有恒心。【点睛】参考译文:张友正从小学习书法,常常待在一个小阁楼上,闭门不做其他的事,坚持三十年不停止。有一个别墅,价值三百万,全卖了来买纸。他的书法笔迹高简,有晋宋人的风格味道。原来的房子在甜水巷,一天忽然舍弃离开,租小房子在水柜街,和染工成为邻居。众人对此非常惊异,有人问他原因。友正回答说:“我想要借白色的绢学习书法罢了。”和染工约定:凡事有想要染黑色的,先借给他,布帛二丈酬谢二百金。像这样每天写好几个二丈,笔没有停过。有人把纸赠给他,不问多少,到手就写,到写完才停止。友正不曾出仕做官。他的性子刚直,担心被名声所连累,很少和人交往,所以知道他书法成就的人少。阅读课外古文,完成下面小题。曾巩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①,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①扬雄: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33.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曾巩为文章 (2) 以吝故不及 写作 比得上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尤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1)句意:曾巩写文章。为:写作。(2)句意: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及:比得上。34.文中划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曾巩)就对王安石有了不同的看法。B.(曾巩)就觉得王安石很奇特。C.(王安石)就对曾巩有了不同的看法。D.(王安石)就觉得曾巩很奇特。【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遂与之异”的意思是曾巩对王安石有了不同的看法。这句话是省略句,省略主语“曾巩”,之:代词,指王安石。异:形容词作名词,不同的看法。35.曾巩认为王安石与扬雄相比最大的不同是“ ”。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曾巩是一个 的人。【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人物形象分析。第①问:结合文章“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和“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可知,曾巩认为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王安石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据此可知曾巩认为王安石与扬雄相比最大的不同可概括为:吝于改过;第②问:根据曾巩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好友王安石,指出他的优点和缺点,可见他待人公正,对人真诚,可概括为:坦直率真。【点睛】参考译文: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等到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公冶长背诺》世传公冶长①能解百禽语。一日,有鸱②来报长,曰:“冶长,冶长!南有死獐!子食其肉,我食其肠!”公冶长应而往,果得獐,然其无意饲鸱以肠也。鸱是以怨之。居无何,鸱又来报如前。长复往,望见数人围一物而哗。长以为死獐,恐人夺之,遥呼曰:“我击死也!我击死也!”至,乃一死人。众遂逮长见邑宰。宰③审问,长再三辩,宰曰:“尔自言‘我击死也’,何为诈!”冶长无言以对。(选自《青州府志》)[注释]①公冶长:孔子的徒弟。②鸱(chī ):鹞鹰。③宰:县官。36.解释下列加点字(1)子食其肉 (2)众遂逮长见邑宰【答案】 吃 于是,就【解析】36.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1)句意:你吃它的肉。食:吃;(2)句意:众人于是扭着公冶长见县官。遂:于是。37.“鸱是以怨之”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答案】公治长答应分肠子给它吃,却最终反悔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结合“有鸱来报长,曰:‘冶长,冶长!南有死獐!子食其肉,我食其肠’”“公冶长应而往,果得獐,然其无意饲鸱以肠也。鸱是以怨之”的内容可知,老鹰告诉公冶长南山有死獐,并约定公冶长吃它的肉,老鹰吃它的肠。公冶长应声而往,果然找到一头死獐,然而公冶长此时已没有让老鹰吃死獐的肠子的意思,所以“鸱是以怨之”。据此概括即可。38.选文内容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A.言必诚信,行必忠正 B.不学礼,无以立C.道不同,不相为谋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阅读启示。结合“公冶长应而往,果得獐,然其无意饲鸱以肠也”“居无何,鸱又来报如前。长复往,望见数人围一物而哗。长以为死獐,恐人夺之,遥呼曰:‘我击死也!我击死也’”可知,公冶长自食恶果的原因是不讲信用,受到了老鹰的报复。据此可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讲诚信,言行一致。A.句意:说话必须真诚诚实,做事必须忠于正义。这句话强调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B.句意: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这句话强调了礼仪对立身处世的重要性;C.句意:志向或主张不同的人不在一起商谋共事。这句话强调了志同道合的重要性;D.句意:自己不想要的或不愿意的,就不要施加给别人。这句话强调了要推己及人的重要性。【点睛】参考译文:世上传说公冶长能听懂各种鸟的语言。一天,有一只老鹰来告诉说:“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死獐,你吃它的肉,我吃它的肠!”公冶长应声而往,果然找到一头死獐,然而公冶长此时已没有让老鹰吃死獐的肠子的意思。老鹰因此很怨恨他。不久,老鹰又飞过来告诉公冶长同样的话。公冶长再次前往,望见数人围着一件物体而议论纷纷。公冶长以为是死獐,担心别人夺去,老远就喊道:“是我打死的!是我打死的!”到跟前,原来是一死人。众人于是扭着公冶长见县官。县官审问,公冶长再三为自己辩解,县官说:“你自己说‘是我打死的’,为什么还在欺瞒不承认?”公冶长无言以对。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武训①传略(节选)武七者,山东堂邑人也。三岁丧父,家贫,行乞以度日,饮食必先其母,人称曰“孝丐”。六岁后丧母,孑然一身,昼行乞,夜绩麻,得一钱,即存之。渐积至万余缗②,自以孤贫,目不识丁,慨然欲创建义学。人劝之娶,执不可,曰:“吾兴学之念,未或一日忘也。”先在堂邑柳林集购置地亩,建造学舍,远近闻其义,咸助之。延师课读,束脩③必丰,礼意尤极周挚。入学之日,武先拜塾师,遍拜诸生,具盛馔飨④师,而请邑绅为之主,自立门外,屏营⑤以待。【注】①武训(1838-1896):原无名,排行第七。②缗(mín):成串的铜钱,一千钱为一缗。③束脩:送给教师的报酬。④飨:宴请。⑤屏营:形容诚惶诚恐的样子。39.解释文中的加点词。(1)行乞以度日: (2)得一钱: 【答案】做 得到【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做乞丐来过日子。行:做;(2)句意:每得到一文钱。得:得到。40.下列对文中划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远近的人们听说其中的仁义,都来帮助他。B.远近的地方听说其中的仁义,总是来帮助他。C.远近的人们听说他的仁义,都来帮助他。D.远近的地方听说他的仁义,总是来帮助他。【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远近,远近的人;其,代词,他;咸,都;故译为:远近的人们听说他的仁义,都来帮助他。41.根据提示,分析武训的特点及表现。人物特点 人物表现孝 (1) (原文语句)义 (2) (用自己的话概括)(3)“ ” 延师课读,束脩必丰【答案】行乞以度日,饮食必先其母 行乞兴办义学 礼【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人物形象。“行乞以度日,饮食必先其母”,写武训行乞度日,吃饭时先是侍奉母亲,体现了武训的孝顺。根据“六岁后丧母,孑然一身,昼行乞,夜绩麻,得一钱,即存之……慨然欲创建义学。人劝之娶,执不可,曰:‘吾兴学之念,未或一日忘也。’先在堂邑柳林集购置地亩,建造学舍,远近闻其义,咸助之”可知,武训将行乞等得到的钱用来购买土地,建立学舍,创办义学;可概括为:行乞兴办义学;表现了武训的仁义。“延师课读,束脩必丰”,写武训邀请名师来任教,给老师丰厚的报酬,表现了武训对老师的礼遇;可概括为“礼”。【点睛】参考译文:武七,是山东堂邑人。三岁父亲去世了,家里贫穷,做乞丐来过日子,吃饭必先是侍奉母亲吃,人们都说他是孝顺的乞丐。六岁的时候母亲又去世了,孤单无所依靠,他白天出去乞讨,夜里帮人家搓麻线,每得到一文钱就存起来。渐渐累积到了一万多缗钱,他认为自己孤独一人,贫弱无依,一个字都不认识,慷慨地想要创办义学。而在这期间有人劝武训该讨个媳妇了,但是被武训谢绝了。他说:“我兴办学校的念头,没有一天被忘记。”他先在柳林庄购买土地,建立学舍,远近的人听闻他的大义,都来帮助他。他邀请名师来任教,给老师的报酬一定是很丰厚的,礼数尤其周到真挚。入学的日子,武训先拜私塾先生,然后再把所有的学生都拜了一遍,准备好盛大的酒席宴请老师,并且邀请乡邑里的官绅担任主持,自己站在门外,诚惶诚恐地等待。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仕数不遇昔周人有仕数不遇①,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②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注】①遇:获得机会。②武节:指武艺、兵法。42.解释文中的加点词。(1)吾更为武 (2)武主又亡 【答案】更改 去世【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1)“吾更为武”的句意是:我改学武艺。更:更改,改变。(2)“武主又亡”的句意是:好武的君王又死去了。亡:死亡,去世。43.翻译画线句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答案】我多次求做官没有获得机会,为自己年老了失去机会而伤心,所以哭了啊。【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语句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仕(谋求做官)、数(多次,屡次)、遇(遇合)、自伤(自己伤心)、失时(失去机电)、是以(所以)”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44.几位君主分别喜欢任用的是 、 、 (用自己的话按序回答)。周人仕数不遇表面看上去是生不逢时,但其根本原因是 。【答案】老年人 学武之人 年轻人 随时逢迎,丢失自我,没有真本事【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依据“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可知,几位君主分别喜欢任用的是老年人、学武之人、年青人。周人仕数不遇表面看上去是生不逢时,但其根本原因是只知道逢迎君主的喜好,而不是有真才实学。意对即可。【点睛】参考译文:从前周朝有个人,屡次求官都没有得到君主赏识,(直到)年老鬓发斑白,(这天)在路边哭泣。有人问他:“您为什么哭泣啊?”他回答说:“我屡次谋官都得不到赏识。现在自己伤心自己已经年迈,失去机会了,因此伤心地落泪。”那人又问:“您为什么一次都得不到赏识呢?”他回答说:“我少年时苦读经史,后来文才具备,试图求官,不料君王却喜欢任用老年人。这个君王死后,继位的君王又喜欢任用武士,我改学武艺,谁知武功刚学成,好武的君王又死去了。现在新立的君王开始执政,又喜欢任用年轻人,而我的年龄已经老了,所以终生不曾得到一次赏识,未能做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鷧鸟①中计人有鱼池,苦群鷧窃啄食之,乃束草为人,披蓑戴笠持竿,植之池中以慑之。群鸬鹚初回翔不敢即下,已渐审视,下啄。久之,时飞止笠上,恬不为惊。人有见者,窃去刍人②,自披蓑、戴笠,而立池中。仍下啄,飞上如故。人随手执其足,鷧不能脱,奋翼声假假③。人曰:“先故假,今亦假耶?”【注】①鷧(yì)鸟:即鸬鹚。②刍(chú)人:草人。③假假:拟声词,鷧挣扎时的叫声。45.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乃束草为人 (2)时飞止笠上 【答案】制作、制造 停止【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句中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就捆绑稻草制作了个草人。为:制作、制造。(2)句意:鸬鹚就经常飞到斗笠上站着。止:停止46.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养鱼人)披蓑衣戴斗笠手持竹竿,立在鱼池中用来吓唬鷧鸟。B.(稻草人)披蓑衣戴斗笠手持竹竿,立在鱼池中可以吓唬鷧鸟。C.(养鱼人)披蓑衣戴斗笠手持竹竿,立在鱼池中可以吓唬鷧鸟。D.(稻草人)披蓑衣戴斗笠手持竹竿,立在鱼池中用来吓唬鷧鸟。【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本句是省略句,结合上一句“乃束草为人”可知,这句话省略主语“稻草人”;“以”意思是用来;句意为:(稻草人)披蓑衣戴斗笠手持竹竿,立在鱼池中用来吓唬鷧鸟。47.文中鷧鸟中的“计”具体是指: (用自己的话回答),从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 。【答案】(1)养鱼人见鷧鸟会时常飞落到草人的斗笠上站着不被惊吓,于是偷偷撤去草人,自己披上蓑衣,戴上斗笠站在池子中间扮作草人,伺机抓住了鷧鸟。(意思对即可)(2)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我们要学会透过现象认清事物的本质;我们要杜绝用经验主义来处理事务。(任一启示,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和感悟启示。第一问:结合文章“群鸬鹚初回翔不敢即下,已渐审视,下啄。久之,时飞止笠上,恬不为惊。人有见者,窃去刍人,自披蓑、戴笠,而立池中。仍下啄,飞上如故。人随手执其足,鷧不能脱”可知,鸬鹚一开始害怕不敢飞下来,后来习以为常后就又飞了下来,甚至飞到稻草人身上,不再受到惊吓,针对这种情况,养鱼人就自己穿上蓑衣,假扮成稻草人,趁机抓住了鷧鸟。据此理解概括回答即可。第二问:感悟启示要结合文章内容中心,本文讽刺了一些做事情用静止眼光看待周围世界,喜欢用旧思想旧观点处理事情的人等等,语言简洁准确,富有哲理。示例:我们做事情要实事求是,不要想当然的按自己原来的旧思想处理事情,看待事物要抓住事情的本质,不要停留在事物表面。【点睛】参考译文:有个人有个鱼池,苦于一群鸬鹚总是偷偷来啄食鱼,就捆绑稻草做了个草人,给它披上蓑衣戴上斗笠手持竹竿,竖立在鱼池中用来吓唬鸬鹚。众鸬鹚一开始在天空盘旋飞翔,不敢马上下来,后来渐渐地注意观察,飞下来啄食。时间长了,鸬鹚就经常飞到斗笠上站着,安然地不再被它所惊吓了。那人看见这一情况,就偷偷撇去草人,自己披上蓑衣戴上斗笠站在鱼池中,鸬鹚仍然飞下来啄食,像之前一样飞行和停止。那人随手抓住它的脚,鸬鹚不能挣脱,拼命拍着翅膀嘎嘎地叫。那个人说:“先前的确是假的,现在也还是假的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游香溪玉虚洞陆游十五日,舟人尽出所载,始能挽舟过滩。然须修治,遂易舟,离新滩,过白狗峡,泊舟兴山口。肩舆①游玉虚洞。去江岸五里许,隔一溪,所谓香溪也。源出昭君村,水味美,录于《水品》,色碧如黛。呼小舟以渡,过溪,又里余,洞门小才袤②丈。既入,则极大,可容数百人,宏敞壮丽,如入大宫殿中。有石成幢盖③、幡旗④、芝草、竹笋、仙人、龙、虎、鸟兽之属,千状万态,莫不逼真。其绝异者,东石正圆如日,西石半规如月。予平生所见岩窦,无能及者。有熙宁中谢师厚、岑岩起题名,又有陈尧咨所作记,叙此洞本末,云唐天宝中,猎者始得之。比归,已夜,风急不可秉烛炬,然月明如昼,儿曹⑤与全师皆杖策相从,殊不觉崖谷之险也。(节选自《入蜀记》)【注释】①肩舆:轿子,此处用作动词,乘着轿子。②袤:转指南北距离的长度。③幢盖:圆伞。④幡旗:旗帜。⑤儿曹:小辈们。48.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1)易 (2)属 (3)比【答案】 换 类 及,等到【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遂易舟”句意为:于是换船。易:换;(2)“有石成幢盖、幡旗、芝草、竹笋、仙人、龙、虎、鸟兽之属”句意为:有的石头像幢盖、旗帜、芝草、竹笋、仙人、龙、虎、鸟兽之类的。属:类;(3)“比归”句意为:等到回来。比:及,等到。49.把文中的划线的句子解译成现代汉语,(1)源出昭君村,水味美,录于《水品》,色碧如黛。(2)予平生所见岩窦,无能及者。【答案】1)它的源头出自昭君村,水的味道很甘甜,(被)记录在《水品》里,水的颜色碧绿得好像远方的青山。(2)我平生所见过的岩洞,没有一个能比得上(这个岩洞)的。【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词语:源:源头。录:记录。于:在。黛:青黑色。(2)重点词语:予:我。岩窦:岩洞。及:赶得上。50.从短文来看,作者游览的奇水异洞奇异在哪里?【答案】水奇在“色碧如黛”,且味美;洞异在口小而内极大,“宏敞壮丽”,石成千姿百态,无不逼真。【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根据“源出昭君村,水味美,录于《水品》,色碧如黛”(它的源头出自昭君村,水的味道很甘甜,记录在《水品》里,水的颜色碧绿的好像远方的青山)可知,水奇在“色碧如黛”,且味美;根据“洞门小才袤丈。既入,则极大可容数百人,宏敞壮丽,如入大宫殿中”(玉虚洞的洞口很小仅一丈宽。等到进洞后,才发现此洞很大,可容纳几百人,宏伟宽敞而且壮丽,如同进入宫殿一般)和“有石成幢盖、幡旗、芝草、竹笋、仙人、龙、虎、鸟兽之属,千状万态,莫不逼真。其绝异者,东石正圆如日,西石半规如月,予平生所见岩窦,无能及者”(有的石头像幢盖、旗帜、芝草、竹笋、仙人、龙、虎、鸟兽之类的,千状万态,活灵活现,没有一个不逼真。其中最为奇异的是,东边一块石头很圆如同太阳,西边一块石头半圆形像月亮,我平生所见的岩洞,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可知,洞异在口小而内极大,“宏敞壮丽”,石成千姿百态,无不逼真。【点睛】参考译文十五日,船工把船上所载的东西全部搬出,才能拉船过滩。然而,船需要修理,于是换船,离开新滩,经过白狗峡,把船停在兴山口。乘着轿子去玉虚洞。距江岸五里的地方,隔着一条小溪,就是所说的香溪。它的源头出自昭君村,水的味道很甘甜,记录在《水品》里,水的颜色碧绿的好像远方的青山。我们叫来一艘小船渡过小溪,过了溪,又走一里多,玉虚洞的洞口很小仅一丈宽。等到进洞后,才发现此洞很大,可容纳几百人,宏伟宽敞而且壮丽,如同进入宫殿一般。有的石头像幢盖、旗帜、芝草、竹笋、仙人、龙、虎、鸟兽之类的,千状万态,活灵活现,没有一个不逼真。其中最为奇异的是,东边一块石头很圆如同太阳,西边一块石头半圆形像月亮,我平生所见的岩洞,没有一个能比得上。有熙宁年间谢师厚、岑岩起题的名,又有陈尧咨所作记录,叙述此洞的由来,说是在唐朝天宝年间,打猎的人发现的。等到回来,已经是晚上,风太大不能拿蜡烛,然而月色很好,如同白天,儿辈们和全队的人都拄着拐杖一个跟一个,便也不觉得山崖深谷的险要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进学之道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①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②,及其久也,相说③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节选《礼记·学记》)【注释】①庸:功劳。②节目:树木枝干交接处的疙疙瘩瘩部分。③说,同“悦”。5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的方法是善问,教的方法是善答。B.教师如钟,有回应,可以代劳学生做事。C.善于提问题的人,往往先易后难。D.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轻松并事半功倍。【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B.由“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可知,此处是说师生之间是相互的,你求知多事老师便能解答多少,问得多便答得多,故选项“可以代劳学生做事”理解错误,应是老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事。5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此皆进学之道也 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B.叩之以小者则小鸣 策之不以其道足 (《马说》)C.师勤而功半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D.善待问者如撞钟 如闻泣幽咽 (《石壕吏》)【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辨析。A.结构助词,的/语末助词,不译;B.介词,用/介词,按照;C.连词,表顺承,就/连词,表并列;D.动词,像/动词,像;53.结合选文内容以及你的学习经历,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为什么?【答案】示例一:赞同。学习除了自身努力外,跟学习方法及老师的教育方法也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学习方法得当,老师的教学方法得当,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好。而且学习还必须与思考结合起来,做到“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示例二:不赞同。老师只是引路人,关键还要靠自身的努力,社会上自学成才的人很多,老师教得再好,自己不努力,不想学,学习最终也不会进步。【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看法。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如赞成,可以谈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如不赞成,可以谈自己是学习进步的关键。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我国古代就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说法,意味着教给别人知识不如教会别人学习的方法。这也说明了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和探索的重要性。老师确实只是引路人,他们可以为我们提供知识和技能的指导,但最终的学习成果还是要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努力和态度。【点睛】参考译文: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轻松地教就能事半功倍,并且他们还将一切归功于老师;而不懂得学习的人,老师付出很大的努力,但最终却事倍功半,而且他们反而还抱怨老师。会提问的人,像木工砍木头,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再砍坚硬的节疤一样,先问容易的问题,再问难题,这样,问题就会容易解决;不会提问题的人却与此相反。会对待提问的人,要回答得有针对性,象撞钟一样,用力小,钟声则小,用力大,钟声则大,从容地响,让别人把问题说完再慢慢回答;不会回答问题的恰巧与此相反。以上这些,讲的是有关进行教学的方法。5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书谢御史吴敏树(清)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萝泉先生也。当乾隆末,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曳下奴,笞之。奴曰:“敢笞我!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曰:“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九衢①中,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和珅恨之,假他事削其籍以归。先生文章名一时,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②迎。饮酒赋诗,名益高,天下之人,皆传称“烧车御史”。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有删改)【注释】①九衢:四通八达的道路。②筇屐:筇(qiǒng),竹杖;展,登山用的鞋。(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含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宰相和珅用事 用事:掌权B.命卒曳下奴 曳:拖,牵引C.汝敢笞我 笞:骂D.复官部郎以卒 卒:去世【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词语释义。C.有误,句意为:你敢鞭打我。笞:名词用作动词,用竹杖打。(2)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②和珅恨之,假他事削其籍以归。【答案】①有一个得宠的奴仆常常乘坐和珅的车马出门,人们都躲着他,没有人敢质问他。②和珅很恨他,借别的事情免去他的官职让他回到家乡。【详解】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1)乘,乘坐。以,来。之,他。莫敢,没人敢。诘,质问。(2)之,他。假,借。削其籍,免去官职。归,回家。(3)谢御史为什么会受到人们的喜爱?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答。【答案】谢御史为民请命,忠诚职责,不畏权贵,敢于执法,因此受到人们的喜爱。【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据“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曳下奴,笞之”可知,他忠于职守。根据“命卒曳下奴,笞之”“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可知,他不畏权贵,执法严明。根据“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可知,他为民请命。所以他深受人们喜爱。【点睛】参考译文:谢御史就是我们湖南湘乡的谢芗泉先生。在乾隆末年,宰相和珅掌权,权势很大。有一个得宠的奴仆常常乘坐和珅的车马出门,人们都躲着他,没有人敢质问他。谢芗泉先生担任御史,巡查京城时遇到了他,非常生气,命令士兵将这个奴仆从车上拖了下来,鞭打他。这个奴仆说道:“敢鞭打我!我乘坐我主子的车,你敢鞭打我!”谢先生更加愤怒,将这个奴仆痛打一顿,最后将他坐的车烧掉。谢先生说:“这辆车怎么还能够让宰相乘坐呢!”大街上,人们围聚在一起观看,欢呼道:“这真是好御史啊!”和珅很恨他,借别的事情免去他的官职让他回到家乡。谢先生的文章在当时很闻名,他喜欢山水,于是遍游江浙一带,他所到的地方,人们争着送上竹杖和登山鞋迎接。谢先生喝酒作诗,名气愈来愈大,全天下的人都传扬称道“烧车御史”的名号。和珅被诛杀后,他恢复郎官职务一直到去世。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董遇①三余②读书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③。”遇言:“当以三余。”或④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由是诸生稍从遇学。注释:①董遇,字季直,汉末三国魏国人物,魏国著名儒宗。②三余:三种空闲时间。③苦渴无日:苦于时间不足。④或:有的人。55.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其义自见【答案】同“现”,显现,显露出来。【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句意:书意自然显露出来;见:同“现”,显现,显露出来。56.请用/斜线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答案】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解答此类题,要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分析其结构,按照现代汉语的阅读习惯判断停顿,比如主谓之间要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停顿等,关键是要弄懂句子的意思。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无法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根据句子结构可知,“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表示并列的关系,且彼此句意完整。故正确断句为: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据此回答即可。57.文中董遇阐述了关于学习的哪两个观点?【答案】学习要熟读,学习要抓住零零散散的时间多下功夫。【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意思是: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显露出来。表明书要反复诵读,意义就自然显现;“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的意思是: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无法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告诉我们读书要巧妙运用零散的时间。据此回答即可。【点睛】参考译文:董遇,字季直。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说“一定要先读书上百遍”,他又说:“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显露出来。”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无法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东坡巾明苏郡守胡可泉缵宗①,与客登虎丘,见戴角巾者三人,往来自如。可泉召而问之,答曰生员②。因问其所冠者何冠,答曰东坡巾。可泉曰:“若等既知为东坡巾,然东坡何为用此巾?”三人相顾,无以对。客从旁解释遣之客亦不解请其故。可泉曰:“昔东坡被论坐③,囹圄中所戴首服,则常服不可也,公服不可也,乃制此巾以自别,后人遂名曰东坡巾。”是乃东坡之囚巾耳。今但慕其名而不究其义,适为可笑。(有删节)【注】①缵宗:胡可泉的字。②生员:明清时代指通过最低一级考试,取入府、县学的人,俗称秀才。③论坐:连坐论罪。5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客从旁解释/遣之/客亦不解/请其故B.客从旁/解释遣之客/亦不解/请其故C.客从旁/解释遣之/客亦不/解请其故D.客从旁解释/遣之客/亦不解/请其故【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语句“客从旁解释遣之客亦不解请其故”的意思是:客人在旁边为他们开脱,打发他们离开。客人也不明白,向胡可泉请教“东坡巾”的来历。“客”是主语,“从旁解释”“遣之”是谓语;因为“客亦不解”,所以“请其故”。正确的句读是:客从旁解释/遣之/客亦不解/请其故。5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与客登虎丘,见戴角巾者三人,往来自如。【答案】(可泉)与客人攀登虎丘山,见三个戴着头巾的人来来往往,自由自在。【解析】本题考查翻译语句。注意关键词:客:客人:登:攀登。自如:自由自在。60.文段结尾“适为可笑”中所“笑”何事?作者写这事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答案】几位书生头戴“东坡巾”,却不知道其与苏东坡坐牢的遭遇有关。作者讽刺一些人只知附庸风雅,盲目追慕古人,却不明究竟的习气。【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①结合“是乃东坡之囚巾耳”可知,“东坡巾”是苏东坡被囚的时候戴的头巾,几位书生因为仰慕苏东坡头戴“东坡巾”,却不知道其与苏东坡坐牢的遭遇有关。胡可泉因此而笑。②结合“是乃东坡之囚巾耳。今但慕其名而不究其义,适为可笑”可知,表面上作者是批评、讽刺那些因为仰慕苏东坡头戴“东坡巾”,却不知道“东坡巾”来历的书生。这些书生戴“东坡巾”是为了附庸风雅,盲目地追慕古人,实际上不明白这“风雅”的来历。所以作者实际上讽刺的是一些人只知附庸风雅,盲目追慕古人,却不明究竟的社会习气。【点睛】参考译文:明代苏郡太守胡可泉字缵宗,与客人攀登虎丘山,见三个戴着头巾的人来来往往,自由自在。胡可泉叫过来询问他们,他们回答说自己是生员。胡可泉于是问他们所戴的是什么头巾,他们回答说是“东坡巾”。胡可泉问:“你们既然知道是‘东坡巾’,但是苏东坡为什么要使用这种头巾?”三个人面面相觑,没法应答。客人在旁边为他们开脱,打发他们离开。客人也不明白,向胡可泉请教“东坡巾”的来历。胡可泉说:“以前苏东坡被定罪下狱,在牢狱中所戴的头巾,日常的头巾不可以用,公人用的头巾也不可以用,于是做了这样的头巾来区别于他人,以后的人就叫它作‘东坡巾’了。”这只是苏东坡的囚巾罢了。当今的人只爱慕“东坡巾”的名却不查究“东坡巾”的含义,实在可笑。4原创精品资源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