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捍卫国家利益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2捍卫国家利益课件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第十课 国家利益至上
第2课时 捍卫国家利益
【情境材料】
2025年2月6日,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与世长辞。“卅载呕心研潜艇深海蛟龙惊世界,一生矢志卫海疆大国重器铸功勋”,挽联无声地勾勒了他默默无闻却又惊天动地的一生。
接下来几日,人们不顾凛冽的寒风,从四面八方赶来黄老生前工作的研究所、殡仪馆,送他最后一程。武昌殡仪馆大厅外排队等待送别黄旭华院士的队伍,一眼望不到头……
情境导入
【思考】
1.从挽联中,我们能看出黄旭华院士为国家作出了哪些巨大贡献?
2.黄旭华院士离世后,这么多人自发前来送别,这说明了什么?
【预设】
1.黄旭华院士的贡献让国家在海洋领域有了话语权,提升了国家的国际地位,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的海洋安全努力。
2.人们送别他是对他的一种敬意和感激。他呕心沥血研究潜艇,让我国的海防更坚固,保护了国家的领土完整,捍卫了国家利益。
【教师导课】同学们的回答都很有见地。黄旭华院士用他的一生,做出了无数艰难却伟大的抉择。这些抉择背后,藏着捍卫国家利益的核心密码。今天,我们就以“黄旭华的人生抉择——解码捍卫国家利益的核心密码”为总议题,一起走进他的人生,探寻如何在生活中捍卫国家利益。
总议题:黄旭华的人生抉择——
解码捍卫国家利益的核心密码
【议学情境】
情境一 战火淬炼中的志向转变。
黄旭华出生于1926年,求学之路极其坎坷。小学毕业后,因全面抗战爆发,黄旭华曾半年多未能上学。后几经波折才考上桂林中学,又深受日军轰炸之苦。他曾说:“我原来是想跟长辈一样去学医的,后来感到国家太弱了,弱国就要挨打,就要被侵略、被宰割。我要科学救国,不让中国人家破人亡,到处流浪!”黄旭华先后考上了当时的中央大学航空系和国立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船舶系。大学期间,还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精彩课堂
子议题1:责任之问——为何国家利益至上?
情境二 黄旭华在国立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船舶系学习期间,每天坚持提前一小时到教室,把教科书上的公式推导三遍以上。留学苏联时,他白天在工厂实习,晚上熬夜翻译苏联核潜艇资料,最终掌握了核心技术原理。他常说:“搞科研没有捷径,就是要把基础打牢,把本领练硬。”
【议学任务】
1.结合情境一,黄旭华最初的理想是“学医救国”,最终却选择船舶专业,这个转变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动力是什么?
2.结合情境二,对比黄旭华的学习条件与自身学习环境与学习习惯,谈谈如何珍惜发展机遇,努力学习本领。
【预设】
1.直接原因是日军轰炸让他意识到弱国就要挨打,就要被侵略、被宰割,“弱国无外交”,学医只能救个体,而船舶专业能增强国防。根本动力是“科学救国”的志向。
2.学医是“救一人”,船舶专业是“护一国”,他的选择体现了从“个人救亡”到“国家图强”的价值转变,把个人理想与国家的国防安全需求相结合。
【议学活动一】
结合历史和课前搜集的素材,分析原因。
【预设】
1.黄旭华提前到教室、反复推导教科书上的公式的习惯,说明增强本领需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我们应珍惜现在的学习条件,认真对待每一堂课。
2.对比战乱中的学习环境,国家发展为我们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们应该珍惜难得的发展机遇,努力学习,提高素质,增强维护国家利益的本领。
【议学活动二】
对比教室、学习资源等条件,提炼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学习本领的做法。
【教师小结】黄旭华从“学医救个体”到“船舶护国防”的转变,源于对“弱国就会挨打”的深刻觉醒,更源于科学救国的责任担当。他用行动告诉我们:捍卫国家利益,要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要,脚踏实地锤炼本领。这正是我们需要传承的责任密码。
【评价设计】
子议题2:取舍之辩——如何平衡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
【议学情境】
情境一 1958年离家投身核潜艇事业时,黄旭华才三十出头,再见亲人时,他已满头白发。“家人不知道我在外做什么,父亲去世我也没有回去……”有人问黄旭华:“忠孝是不是不能两全?”“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黄旭华这样回答。“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孝。”
情境二 冬日的一个周末,新疆和田军分区神仙湾边防连宿舍里,一级上士郭翔翔与远在家乡的女儿视频通话,脸上洋溢着笑容。据了解,该军分区协调军地相关部门加强基层通信网络建设,极大方便了官兵工作生活。
【议学任务】
核心辩题:黄旭华的“舍小家为大家”是“不得不舍”还是“主动选择”;现代社会的“忠孝兼顾”是否动摇了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
【议学活动】
学生开展辩论赛活动。
1.角色分配
正方观点:国家利益必须优先,黄旭华的“舍小家为大家”是主动选择,体现责任担当;现代社会“忠孝兼顾”仍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前提。
反方观点:个人利益是国家利益的基础,黄旭华的“舍小家为大家”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不得不舍”;现代社会的“忠孝兼顾”弱化了国家利益至上原则。
2.辩论流程
小组准备——正式辩论(立论陈词、自由辩论、总结陈词)——师生总结与反思。
【议学成果】
1.理解国家利益是整体利益,个人利益是局部利益,二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当顾全大局,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
2.黄旭华的“舍小家为大家”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责任担当,现代社会的“忠孝兼顾”是国家发展为个人创造的平衡可能。
3.捍卫国家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神圣职责,我们要牢固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坚决维护国家的尊严、荣誉和利益。
【教师小结】同学们在辩论中展现了对“取舍”的深刻思考。正方让我们看到,在国家核心利益需要守护时,黄旭华的“舍”是一种悲壮的担当,是“国家利益至上”原则的崇高实践;反方则提醒我们,现代社会的“忠孝兼顾”并非否定原则,而是国家发展为个人创造的平衡可能——这种进步,恰恰源于无数先辈的“先国后家”的奉献乃至牺牲。而无论什么时代,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责任自觉,正是我们从黄旭华身上学到的取舍之义。
【评价设计】
教师观察评价:能否准确引用教材观点支撑论点;辩论中是否体现辩证思维。
学生反思评价:通过辩论,我对“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的新认识是……
小组互评:某同学在辩论中让我认同的观点是……建议补充的教材观点是……
情感态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辩论中是否流露出对“国家利益至上”观念的认同,总结陈词和反思是否体现责任担当。
子议题3:行动之道——怎样发扬斗争精神?
【议学情境】
情境一 1958年,中国启动核潜艇研制工程。当时,国外对核潜艇技术严密封锁,黄旭华团队没有任何现成资料可依,国家科学技术薄弱,科研手段和试验设备不是空白就是待建或正建,就是在这种艰苦条件下,黄旭华团队用算盘和计算尺夜以继日地奋斗……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黄旭华喜极而泣。自此,我们有了护卫国土的“水下移动长城”。
情境二 2014年,某境外媒体抹黑中国核潜艇技术“抄袭国外”,黄旭华接受采访时,没有愤怒指责,而是列举1958年以来团队自主研发的20多项关键技术,用数据证明:“我们的核潜艇,每一颗螺丝钉都是中国人自己造的。”
【议学活动】
小组合作探究:
1.精神解码:从黄旭华团队事迹看斗争精神内核。
2.舆论应对——模拟境外媒体抹黑的“斗争策略”设计。
【活动说明】
1.用思维导图提炼黄旭华团队的核心精神,并标注发扬奋斗精神的方式(如用算盘计算数据→迎难而上;用数据证明→理性斗争)。
2.对标黄旭华院士应对策略,进行应对方案的分层设计,并进行可行性评估。
【议学任务】
1.结合情境一和情境二,分析以黄旭华为代表的第一代核潜艇科技人员的核心精神是什么,他们是怎么发扬这一精神的。
2.结合情境二,假如你发现境外媒体发表关于抹黑国家科技发展的不实言论时,你打算怎样做?
【议学成果】
1.发扬斗争精神的深度认知:这种精神的本质是责任驱动下的勇气与智慧相结合——敢于斗争是“国家利益至上”的信念支撑,善于斗争是“实事求是”的方法论体现,二者缺一不可。
2.斗争策略的跨情境迁移,形成应对框架:
(1)理性取证,保存谣言截图,查询官方数据。
(2)分层发声,个人澄清—学校科普—社会传播。
(3)合法有序,避免极端行为,通过官方渠道有礼、有力、有节地回应。
【教师小结】黄旭华团队在技术封锁中用算盘“拼出”核潜艇,在舆论旋涡中用数据挺直腰杆,为我们诠释了斗争精神的真正内涵——它是“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担当勇气,更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务实智慧。作为青少年,发扬斗争精神不必惊天动地,可以是网络上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有理反驳,可以是生活中对国家成就的主动传播,更可以是将中国故事自信地讲给世界听。当每一次微小的行动都闪耀着责任与智慧的光芒,便是对黄旭华精神最好的传承,便是对“捍卫国家利益”最生动的诠释。
【评价设计】
1.精神解码评价:
能否准确区分“敢于斗争”与“善于斗争”。
2.方案设计评价:
应对方案是否迁移黄旭华团队的核心策略,并说明迁移逻辑。
是否符合“理性、务实、文明”原则,剔除极端做法,突出中学生可行路径。
3.反思性评价:
重点关注发言中的表态,是否愿意主动挺身而出,积极捍卫国家利益。
今天,我们沿着黄旭华院士的人生轨迹,读懂了国家利益至上的责任担当,明晰了正确处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领悟了发扬斗争精神的实践智慧。黄旭华的事迹告诉我们,捍卫国家利益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课堂上对国家成就的专注学习,是生活中对不当言论的理性纠正,是将个人理想融入报国志向的坚定选择。愿我们以他为榜样,让责任成为青春的底色,用行动诠释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捍卫国家利益
教学特色
1.议题式教学架构立体化认知体系。以“黄旭华的人生抉择——解码捍卫国家利益的核心密码”为总议题,下设“责任之问—取舍之辩—行动之道”三个子议题,形成“为何捍卫—如何抉择—怎样行动”的递进式探究框架。通过黄旭华的人生轨迹,将教材中的概念转化为可触摸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为何放弃从医”“如何平衡忠孝”“怎样突破封锁”等具体问题中,构建认知逻辑链,体现道德与法治学科议题式教学“以题引思、以思促行”的特点。
2.实践导向设计,在真实任务中培育学科核心素养。设计辩论赛、微行动方案设计、跨学科实践等多元活动;培养辩证思维与法治意识,落实“理性表达观点”的学科要求,强化知行合一的责任担当。
3.情感价值引领,在历史与现实的共鸣中厚植家国情怀。以“万人送别黄旭华院士”场景创设情感锚点,通过“历史抉择—现代对照—个人反思”的情感递进,让学生在黄旭华30年隐姓埋名与现代官兵视频探亲的对比中,体会国家利益至上不是机械牺牲,而是融入个人选择的责任自觉,并进一步将情感共鸣升华为强国富民的使命认同,彰显道德与法治学科铸魂育人的根本任务。
课堂评价
1.黄旭华放弃从医选择船舶专业,直接原因是( )
A.个人对船舶技术的强烈兴趣
B.日军轰炸让他意识到“弱国无外交”,需增强国防力量
C.船舶专业就业前景更好
D.听从家人建议
B
2.下列对“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
A.二者完全对立,维护国家利益必须牺牲个人利益
B.二者根本一致,冲突时应优先保障国家利益
C.现代社会已无冲突,无需考虑国家利益
D.个人利益高于国家利益
B
3.24年来我们从未忘记81192。2001年4月1日美军侦察机非法进入中国南海领空,飞行员王伟驾驶战机执行跟踪监视任务。在美机突然转向撞击时,王伟选择放弃跳伞逃生,用生命守护我国领空主权利益,践行了“我要时刻准备着为保卫祖国领空贡献一切”的誓言。
(1)为什么王伟愿意用生命捍卫国家利益?
(2)结合教材,说明王伟的选择如何体现“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3)作为中学生,我们应如何向王伟学习,捍卫国家利益?
(1)捍卫国家利益是每个中华儿女的神圣职责。
(2)①国家利益是整体利益,个人利益是局部利益。从根本上说,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是一致的。②当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王伟顾全大局,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有力地捍卫了国家利益。
(3)①增强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学习捍卫国家利益的相关知识。②遇到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时,我们应挺身而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坚决维护国家利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