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自然资源总体特征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册粤教·粤人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 自然资源总体特征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册粤教·粤人版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 八年级地理同步教学 粤人版(2024)
课题 自然资源总体特征(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备课时间 课时 第1课时
教法 演示 讲授 启发引导 学法 自学 合作探究 归纳总结
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学生能够举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描述我国自然资源的总体特征,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在本节课中,需引导学生通过实例,清晰区分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运用资料归纳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以及分布不均的特点,并探讨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从地理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经过七年级地理学习后,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地图阅读能力,对自然环境有了初步认识。但对于自然资源的系统认知尚浅,尤其在资源分类、特征归纳及与人类活动关系的深入理解上存在困难。他们好奇心强,对直观、贴近生活的案例兴趣浓厚,但抽象思维和知识整合能力有待提升。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复杂概念的理解、数据图表的分析以及知识的迁移应用感到吃力,需要教师通过多样化教学手段引导突破。
素养目标 人地协调观:通过分析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让学生理解人类应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树立人地和谐共生的观念。例如,在探讨水资源利用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满足人类用水需求的同时,保护水资源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合思维: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特征及分布的能力。如在讲解我国矿产资源分布时,引导学生结合地形、地质等因素,分析其分布不均的原因,提升综合思维水平。 区域认知:使学生能够从区域角度认识我国不同地区自然资源的特点,理解区域差异。例如,通过对比西北和东南地区的水资源状况,让学生认识到区域自然环境对资源分布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通过开展小组调查、资料收集等活动,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如组织学生调查校园周边自然资源利用情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能够准确判断常见资源所属类型。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及分布不均的特征,学会运用数据和图表进行分析。 教学难点 理解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的相对性,以及资源分布不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地理角度综合分析自然资源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学流程
环节 师生互动
新课导入 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对自然资源的关注和思考,自然导入新课。 师生互动:教师展示一组图片,包括森林、河流、矿山、农田等,提问:“这些图片中的事物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观察图片后,自由发言,描述自己对这些事物的认识,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事物都属于自然资源范畴,从而引出本节课主题。
教学过程 自然资源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实例和引导思考,让学生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掌握判断自然资源的标准。 师生互动:教师给出自然资源的定义: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物质和能量。然后举例提问:“阳光、空气、闪电、铁矿石,哪些属于自然资源,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依据定义进行分析,强调 “自然界中” 和 “有利用价值” 两个关键要素,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概念。 自然资源的分类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和对比,让学生清晰区分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理解资源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师生互动:教师讲解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概念,并分别举例,如可再生资源的水能、风能、生物资源,不可再生资源的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等。然后组织小组讨论:“可再生资源是否永远不会枯竭?不可再生资源真的无法再生吗?” 学生分组讨论后,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强调可再生资源在合理利用下可不断更新,但不合理利用也会出现短缺;不可再生资源形成时间漫长,相对人类历史几乎不可再生。 我国自然资源的总体特征 - 总量丰富 设计意图:运用数据和图表,让学生直观感受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的特点,培养学生数据分析和归纳能力。 师生互动:教师展示我国矿产资源、耕地面积、水资源等在世界的排名数据及相关图表,提问:“从这些数据和图表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观察分析后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的特征,并强调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我国自然资源的总体特征 - 人均不足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总量和人均数据,让学生深刻理解我国人均资源不足的现状,培养学生辩证思维。 师生互动:教师在展示总量数据基础上,呈现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与世界平均水平对比的数据,提问:“为什么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却不足?”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我国人口众多的国情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人均资源不足对我国发展的制约,树立节约资源意识。 我国自然资源的总体特征 - 分布不均 设计意图:利用地图分析,让学生直观了解我国自然资源分布不均的特点,培养学生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理解分布不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师生互动:教师展示我国煤炭、石油、水资源等主要资源分布图,提问:“观察地图,说出我国这些资源在空间分布上有什么特点?这种分布不均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学生观察地图,分组讨论资源分布特点,如煤炭资源北方多南方少,水资源南方多北方少等,并分析对工业布局、能源调配等经济活动的影响,教师总结归纳并引导学生思考应对措施。
课堂总结 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梳理本节课重点知识,强化学生记忆,构建知识体系。 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分布不均的特征,学生跟随教师思路,共同总结,教师强调重点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