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 七年级地理同步教学 粤人版(2024)课题 美国(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主备人 备课时间 课时 第2课时教法 演示 讲授 启发引导 学法 自学 合作探究 归纳总结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美国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以及农业带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这旨在培养学生从地图及多元资料中提取、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理解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构建区域认知体系,强化综合思维素养。通过剖析美国农业带布局,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树立人地协调观。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前期地理学习中,已积累了基础的地图阅读与地理概念知识,对世界地理充满好奇,具备一定观察与分析能力。但美国复杂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农业带成因涉及抽象原理,对他们的综合分析与逻辑思维能力有较高要求。学生在理解地形对气候、农业的影响,以及气候与农业生产适配性等内容时可能存在困难。在教学中,需借助直观教具、生动案例与互动活动,化抽象为具体,助力学生理解知识,提升地理思维。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准确指出美国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清晰描述其地形、气候、河流的分布特点,精准识别主要农业带的位置,构建对美国地理空间的整体认知。 综合思维:通过分析美国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自然环境对农业带分布的影响,培养学生从多要素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人类活动的因地制宜原则。 人地协调观:引导学生认识美国农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理解人类在利用自然发展农业时,应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实现人地和谐共生,树立正确的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意识。 地理实践力:通过阅读地图、分析图表数据、小组讨论探究等活动,提升学生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地理现象,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问题。重点难点 美国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这是理解美国地理环境的基础。 美国农业带的分布特点,农业作为美国重要产业,其布局特点是本节课核心内容。 分析美国农业带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明确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体现地理学科综合性。教学流程环节 师生互动新课导入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展示美国农业生产的图片,现代化的果园等,提问学生:“美国是世界农业大国,从这些画面中,大家能看出美国农业生产有什么特点?为什么美国能成为农业强国?”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展示,激发学生对美国农业的兴趣,引发学生对美国农业发展背后地理因素的思考,自然导入本节课关于美国自然环境与农业的学习。 师生互动:学生观察图片或视频后,自由发言描述美国农业生产特点,如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教师对学生回答进行总结和补充,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特点与美国自然环境的联系。教学过程 (二)美国的自然环境特征 教师活动:展示美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美国的主要地形区,包括西部的落基山脉、中部的大平原、东部的阿巴拉契亚山脉,提问:“美国地形在东西方向上是如何分布的?地势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找出美国最高的山峰和最大的平原。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地形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空间分析能力,使学生直观了解美国地形特征。 师生互动:学生观察地图后回答,教师在黑板上简单绘制美国地形剖面图,标注主要地形区,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美国地形分布和地势特点的理解。 气候特征 教师活动:展示美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美国的主要气候类型,提问:“美国有哪些主要气候类型?分布最广的是哪种气候?” 分析美国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特别是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如西部山脉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湿润气流,使山脉西侧为多雨的湿润气候,东侧形成干燥的山间盆地和高原气候;中部大平原贯通南北,使冬季寒潮和夏季暖湿气流可长驱直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气候图和分析原因,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理解地理要素间相互关系。 师生互动:学生观察地图回答气候类型,教师结合动画演示或示意图,讲解地形对气候影响的过程,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河流特征 教师活动:展示美国水系图,引导学生观察美国的主要河流,如密西西比河、科罗拉多河等,提问:“密西西比河的流向是怎样的?其流域面积广大对美国农业和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水系图,让学生了解美国河流特征,认识河流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师生互动:学生观察地图回答河流流向,教师引导学生从灌溉水源、水运交通等方面思考河流对农业和经济的作用,学生分组讨论后发言。 (三)美国的农业带分布 教师活动:展示美国农业带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美国主要农业带的分布,如乳畜带、玉米带、小麦区、棉花带等,提问:“这些农业带分布在哪些地区?为什么会分布在这些地方?” 设计意图:让学生直观认识美国农业带分布特点,引发对农业带分布成因的探究兴趣。 师生互动:学生观察地图指出农业带位置,教师引导学生从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以及市场、交通、科技等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农业带分布原因,学生分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四)自然环境对农业带分布的影响 教师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资料,包括不同农业带的自然条件数据(如气温、降水、地形类型、土壤类型等)、农业生产特点(作物品种、种植规模、机械化程度等),要求各小组探究某一农业带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探究乳畜带分布在东北部的原因,从气候冷湿利于多汁牧草生长、地形平坦适宜发展畜牧业、城市人口密集市场广阔等方面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资料分析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深入理解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师生互动:小组讨论时,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适时给予指导。小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探究成果,其他小组提问、评价,教师总结点评,完善分析内容。 总结归纳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各小组探究结果,总结美国自然环境对农业带分布的影响,强调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从地形上看,平原利于大规模机械化种植,山区适合发展林业、畜牧业;气候方面,不同热量带和干湿地区适宜不同农作物生长;河流提供灌溉水源,影响农业布局。 设计意图:梳理知识,强化学生对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关系的理解,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师生互动:学生跟随教师思路,回顾总结内容,教师提问关键知识点,学生回答巩固记忆。课堂总结 (五)课堂总结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美国哪些自然地理特征?这些特征对美国农业带分布有什么影响?” 对学生回答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相互依存的关系,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其他国家农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框架,加深对重点内容理解,培养总结归纳能力,拓展学生思维。 师生互动: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分享学习收获,教师肯定学生表现,解答疑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