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第二框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部编版)必修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课 第二框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部编版)必修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简介

第二框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选择题
知识点一 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1.(2024·江苏苏州期中)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当时人们对它的内容有个形象的比喻:好比一只鸟,它要有一个主体……它又要有一双翅膀。这里提到的“一只鸟”“一双翅膀”分别指(  )
A.工业化、发展农业
B.巩固政权、恢复经济
C.工业化、三大改造
D.国营经济、私营经济
2.(2024·浙江湖州统考)1956年底,全国96.3%的农户加入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同时也完成了对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  )
①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②人民掌权,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③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④生产资料所有制由私到公的转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必然要经历一个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在这个过渡时期,需要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需要完成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历史必然性是(  )
①当时社会非国营经济依然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性因素 ②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 ③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的需要 ④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下表是中国国民经济(1952年、1956年)中各种经济成分的比重。从表中可以看出,1956年国家主体经济成分是(  )
时间 国营经济 合作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71.8% 6.9%
1956年 32.2% 53.4% 7.3% 7.1% 0
A.社会主义公有制 B.资本主义工商业
C.新民主主义经济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5.(2024·贵州毕节期末)小明在帮助父亲整理书房时发现爷爷生前的一张旧照片。为探秘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小明查阅资料作出推论。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自愿互利中推行公私合营实现社会主义改造
B.经历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了中华民族独立解放
C.党领导人民将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D.经过三大改造消灭剥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知识点二 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6.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召开的党的八大,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会议的主要贡献是(  )
①实现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②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③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④明确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2024·江西新余期末)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对此,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①在我国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已经没有矛盾
②我国社会矛盾的变化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③人民的要求超出当前发展现状,是难以实现的
④国家应该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曾感慨:“我们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一五”期间,在苏联的援助下,我国建立起前所未有的新兴工业部门,建立起一大批新的钢铁、煤炭、电力、机械、有色金属、化工和军工企业,为我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初步基础。这些成就的取得(  )
①说明建设社会主义应该照抄苏联的经验 
②雄辩地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④启示我们要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2024·河南信阳开学考)2023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毛泽东同志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在深刻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的过程中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  )
①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③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山之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仍然在曲折中向前发展。“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
①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②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一次成功结合 ③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对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探索提供了具体方案
④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2024·江苏苏州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历史。”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只有50多名党员,中华民族呈现在世界面前的也是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而今天,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拥有9 600多万名党员、领导着14亿多人口大国、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华民族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百余年的沧桑巨变,汇聚成历史的大江大河,铭刻于丰碑之上。无论所处的历史方位、面临的发展环境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中国共产党都是掌握历史主动、从胜利走向胜利。
结合材料,运用“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掌握历史主动、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逻辑。
第二框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C “一只鸟”“一双翅膀”分别指“一化”和“三改”。“一化”是指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是指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正确。
2.D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①不符合题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②不符合题意。③④符合题意。
3.B 我国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需要完成“一化三改”,这是因为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的需要,②③正确。当时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性因素,①错误。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我国才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因此当时不涉及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问题,④与题意不符。
4.A 社会主义公有制在1956年,占到了主体地位,A符合题意;1956年,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不是国家主体经济成分,B、D不符合题意;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以前,以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为领导的,由国营经济、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组成的过渡性经济,1956年,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C不选。
5.B 照片反映的是1949—1956年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场景,是上海轰轰烈烈开展公私合营,变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一张历史“记忆”,在自愿互利中推行公私合营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经过三大改造消灭剥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A、C、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独立解放,B错误,但符合题意。
6.C 1956年,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主要任务是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②④入选。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①排除。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已基本完成,党中央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③排除。
7.D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并不意味着在我国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已经没有矛盾,①错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矛盾的变化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②正确。人民的要求超出当前发展现状,但只要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是可以实现的,③错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要求国家应该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④正确。
8.D 这些成就的取得雄辩地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同时启示我们要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②④符合题意。“照抄苏联的经验”说法错误,①排除。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③不符合题意。
9.C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②③符合题意。毛泽东思想创立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①错误。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山之作,④错误。
10.C 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①④正确。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一次成功结合,②排除。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对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而不是具体方案,③错误。
11.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举起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②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③面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崭新历史课题,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解析:本题需要调用“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关键信息进行总结陈述。第二框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1)过渡时期的时间: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       基本完成。
(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    、对      和对          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内容概括说来,就是“一化三改”。
2.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1)社会主义      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2)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        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3)         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4)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3.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1)标志:1956年,          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2)结论: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    发展的必然,是亿万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作出的决定性选择。
微提醒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我国仍未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4.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       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      。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1.艰辛探索
原因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        、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遵循
如何 探索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      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中共 八大 贡献 这次大会最重要的贡献是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          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          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         ,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      
探索 成就 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      和        ,农业方面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人民的      得到极大改变,     取得重要突破,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探索 意义 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      、      
2.中华民族实现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3.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1)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
(2)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       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判一判
(1)过渡时期是指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转变。(  )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
(3)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经济基础。(  )
(4)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
想一想
(1)为何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质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
提示: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吗?
提示:                      
                      
选一选
(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有其历史必然性。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
①国营经济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②个体农业经济已经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
③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公有制经济的经验
④国际形势有利于我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了初步成果。党的八大最重要的贡献是(  )
①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③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④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教材P26“探究与分享”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面两种观点的认识。
提示:①观点一错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相比确实存在很大差距,但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不必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就能过渡到社会主义。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社会的转变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条件。②观点二正确。无产阶级独立自主的领导权是政治保证和决定性因素;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已经包含社会主义的因素,特别是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所有并转变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为实现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共产党在人民中的崇高威信、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为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的思想文化条件。
2.教材P27“探究与分享”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
提示:一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短短三年内根本扭转了国民党反动派留下的混乱局面,实现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二是从总体上把握恢复和发展生产这一中心任务,使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三是确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等等。
议题一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情境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和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起全面展开。到1956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探究1 分析党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情境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淮北地区的个体手工业发展困难重重,某县委采取了保护和发展手工业的方针。没有原料,政府从各地调来供应;产品滞销,国营公司就大量收购;没有资金,银行给予最低利息贷款……这一系列政策调动了手工业者的生产积极性。1952年,在该县委领导下,成立铁业、木业合作小组,这是该县手工业者走上互助合作道路的萌芽。
  1953年11月至12月,全国第三次手工业合作会议召开。会议确定了对手工业进行改造的方针和政策:在方针上,应当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在组织形式上,应当是由手工业生产小组、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方法上,应当是从供销入手,实行生产改造。该县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通过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生产扩大了,收入增加了。
探究2 分析上述内容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并概括其重大历史意义。
1.深入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三大改造的实质是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
2.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1)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2)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
(3)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1.(2024·重庆期末)下表反映的是我国1952—1957年期间部分经济数据的变化,由此可以推断(  )
     时间 项目      1952年 1957年
国营经济、合作经济 和公私合营经济占比 21.30% 92.30%
国内生产总值 679.1亿元 1 071.4亿元
①社会主义改造顺利推进
②我国的过渡时期完成了对私营工商业的彻底改造
③我国生产力有了比较快速的发展
④我国经济结构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24·湖南常德期中)到1956年底,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到全国农户总数的96.3%,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人员占全体手工业人员的91.7%,全国私营工业户数的99%、私营商业户数的82.2%,分别纳入了公私合营或合作社的轨道,完成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至此,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成功(  )
①意味着我国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②意味着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③使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基础发生了根本变化 
④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相对独立的工业体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党在过渡时期(1949—1956年)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
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一化三改”。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
①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②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③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④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议题二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情境1】 到1956年底,国家提前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资产阶级已被消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基本解决,几千年的剥削制度基本结束,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在实践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其重大意义可以说它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一样,是我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和影响的两件大事。
探究1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到实行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探索中有哪些贡献?
【情境2】 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虽然遭受过严重挫折,却依然取得了巨大成就。
探究2 简要评价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探索。
1.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取得巨大经济建设成就的原因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
(2)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优势初步展现。
(3)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4)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5)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高涨,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巨大牺牲和贡献。
2.正确理解和把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1)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一条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正确革命道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3)社会主义革命时期,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4)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工业、农业、基础设施、教育医疗事业、科技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人民的精神面貌得到极大改变,我国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5)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1.1956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党在全国取得执政地位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精神的思想和设想。大会确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具有长远的重要意义。这是因为该大会(  )
①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②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开辟了社会主义道路 ③明确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 ④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社会基本矛盾作出规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1956年底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方面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科技发展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  )
①发生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 ②能够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③表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④凸显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先例,犹如攀登一座人迹未至的高山,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荆斩棘、开通道路。”我国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
①是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 ②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还是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 ③实现了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④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第一次结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第二框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基础知识·准落实】
新学知识巧梳理
一、1.(1)社会主义改造 (2)社会主义工业化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2.(1)国营经济 (2)私营工商业 (3)个体农业经济 3.(1)生产资料私有制 (2)历史 4.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变革
二、1.建设社会主义 中国国情 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不能满足人民需要 社会生产力 工业国 工业体系 国民经济体系 精神面貌 科技发展 理论准备 物质基础
3.(2)中国革命
判一判
(1)× (2)× (3)× (4)×
想一想
(1)提示: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质是将私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经济,也就是生产资料的归属问题发生了变化,这些是属于生产关系的内容,因此,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
(2)提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选一选
(1)C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国营经济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①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当时个体农业经济不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需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②错误但符合题意。在过渡的过程中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③错误但符合题意。当时国际形势有利于我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④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2)B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②与题意不符。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③与题意不符。
【学科素养·稳提升】
议题一
情境探究
探究1 提示: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概括起来就是“一化三改”,“一化”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质就是发展生产力;“三改”即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探究2 提示:(1)历史事件: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2)意义: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跟踪训练
1.B 由表格可知,我国在1952—1957年期间,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占比已经提高到90%以上,国内生产总值大幅提升,这表明社会主义改造顺利推进,我国生产力有了比较快速的发展,①③符合题意。我国在过渡时期完成了对私营工商业的初步改造,②错误。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④错误。
2.A 由材料中的数据可知,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下,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得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使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基础发生了根本变化,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①③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②不选。社会主义改造成功不是我国建立起相对独立的工业体系的标志,④不选。
3.D 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②③④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①说法错误。
议题二
情境探究
探究1 提示:①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并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遵循,如同革命一样,也必须在实践中进行艰苦的探索;②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实践中,中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教育、科学、文化、国防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国际地位逐步提高;③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物质成就和历史经验,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探究2 提示:①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并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遵循。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②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跟踪训练
1.B 这次大会最重要的贡献是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①③正确。毛泽东思想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就已经创立,②错误。该大会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规定,而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基本矛盾,④错误。
2.A 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发生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能够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①②符合题意。题干主要反映的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取得的成绩,并未涉及曲折发展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问题,③④不符合题意。
3.A 我国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是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还是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①②说法正确。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实现了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③说法错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了第一次结合,④不符合题意。
7 / 7(共77张PPT)
第二框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目录
基础知识·准落实
1
学科素养·稳提升
2
教学效果·勤检测
3
01
基础知识·准落实
梳理归纳 高效学习
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1.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1)过渡时期的时间: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
基本完成。
(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 、对 和对
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内容概括说来,就是
“一化三改”。
社会主义改
造 
社会主义工业
化 
农业 
手工业 

本主义工商业 
2.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1)社会主义 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
导性因素。
(2)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 的经验,不同
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3) 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
需要组织起来。
(4)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国营经济 
私营工商业 
个体农业经济 
3. 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1)标志:1956年, 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
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
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2)结论: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 发展的必然,是亿
万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作出的决定性选择。
生产资料私有制 
历史 
微提醒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我国仍未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
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4. 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
方大国,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 道
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
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

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
变革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1. 艰辛探索
原因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 、如何巩
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
遵循
如何 探索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以苏联的经验
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
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 
中国国情 
中共 八大 贡献 这次大会最重要的贡献是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
的变化,明确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为
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
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 的需
要同当前经济文化 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 ,尽快把我国由落
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
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不能满足人民需要 
社会生产力 
工业国 
探索 成就 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 和 ,
农业方面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建
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教育医疗事业得
到长足进步,人民的 得到极大改变,
取得重要突破,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探索 意义 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
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
验、 、
工业体系 
国民经济体系 
精神面貌 
科技发
展 
理论准备 
物质基础 
2. 中华民族实现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
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
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3. 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1)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
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以毛泽东同
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
泽东思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
(2)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 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
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
飞跃。
中国革命 
判一判
(1)过渡时期是指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转
变。 ( × )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
会。 ( × )
(3)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经济
基础。 ( × )
(4)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
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 × )
×
×
×
×
想一想
(1)为何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质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的调
整?
提示: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质是将私有制经济转变为公
有制经济,也就是生产资料的归属问题发生了变化,这些是属
于生产关系的内容,因此,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社
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
来的伟大飞跃吗?
提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
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
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选一选
(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有其历史必然性。下列认识错
误的是(  )
①国营经济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②个体农业经
济已经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 ③国家积累了利用、限
制和管理公有制经济的经验 ④国际形势有利于我国加快向社
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国营经济逐步
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①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当时
个体农业经济不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需要进行社
会主义改造,②错误但符合题意。在过渡的过程中国家积累
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③错误但符合题
意。当时国际形势有利于我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④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2)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这是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的召
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了初步成
果。党的八大最重要的贡献是(  )
①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②从根本上改
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③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④提出了
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
发展方向,②与题意不符。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把生产资
料私有制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
利,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③与题意不符。
1. 教材P26“探究与分享”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面两种观点的认识。
提示:①观点一错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同
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相比确实存在很大差距,但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
国不必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就能过渡到社会主义。旧中国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社会的转变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条
件。②观点二正确。无产阶级独立自主的领导权是政治保证和决定
性因素;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已经包含社会主义的因素,特别是没收
官僚资本归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所有并转变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
国营经济,为实现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
件;中国共产党在人民中的崇高威信、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
想的指导地位,为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的思想文化条件。
2. 教材P27“探究与分享”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
提示:一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短短三年内根本扭转了国民党反动派
留下的混乱局面,实现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二是从总体上
把握恢复和发展生产这一中心任务,使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
步发展;三是确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实现了生产资料私
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
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等等。
02
学科素养·稳提升
内化知识 知能升华
议题一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情境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
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1953年6月,中
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和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这是一
条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对农
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起全面展开。
到1956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
主义改造,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探究1 分析党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提示: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概括起来就是“一化三
改”,“一化”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质就是发展生
产力;“三改”即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
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情境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淮北地区的个体手工业发展
困难重重,某县委采取了保护和发展手工业的方针。没有原料,政府
从各地调来供应;产品滞销,国营公司就大量收购;没有资金,银行
给予最低利息贷款……这一系列政策调动了手工业者的生产积极性。
1952年,在该县委领导下,成立铁业、木业合作小组,这是该县手工
业者走上互助合作道路的萌芽。
  1953年11月至12月,全国第三次手工业合作会议召开。会议确定
了对手工业进行改造的方针和政策:在方针上,应当是积极领导,稳
步前进;在组织形式上,应当是由手工业生产小组、手工业供销生产
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方法上,应当是从供销入手,实行生
产改造。该县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通过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生产扩大了,收入增加了。
探究2 分析上述内容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并概括其重大历史意义。
提示:(1)历史事件: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2)意义: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
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
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从而为我
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
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
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
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1. 深入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
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
现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
统一。三大改造的实质是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
2. 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1)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
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
主义社会。
(2)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
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
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
坚实基础。
(3)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
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1. (2024·重庆期末)下表反映的是我国1952—1957年期间部分经济
数据的变化,由此可以推断(  )
     时间 项目 1952年 1957年
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和公私合
营经济占比 21.30% 92.30%
国内生产总值 679.1亿元 1 071.4亿元
②我国的过渡时期完成了对私营工商业的彻底改造
③我国生产力有了比较快速的发展
④我国经济结构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①社会主义改造顺利推进
解析: 由表格可知,我国在1952—1957年期间,国营经济、合
作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占比已经提高到90%以上,国内生产总值大
幅提升,这表明社会主义改造顺利推进,我国生产力有了比较快速
的发展,①③符合题意。我国在过渡时期完成了对私营工商业的初
步改造,②错误。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
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④错误。
2. (2024·湖南常德期中)到1956年底,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到全国
农户总数的96.3%,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人员占全体手工业人员的
91.7%,全国私营工业户数的99%、私营商业户数的82.2%,分别
纳入了公私合营或合作社的轨道,完成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至
此,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成功(  )
①意味着我国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②意味着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③使我国的经
济结构和经济基础发生了根本变化 ④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相对
独立的工业体系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解析: 由材料中的数据可知,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下,我
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得社
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使
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基础发生了根本变化,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
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①③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
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②不选。社会主义改造成功不是
我国建立起相对独立的工业体系的标志,④不选。
3. 党在过渡时期(1949—1956年)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
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
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一化
三改”。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
胜利(  )
①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②标志着
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③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
的社会变革 ④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解析: 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
的胜利,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
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
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
社会主义的积极性,②③④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①说法错误。
议题二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情境1】 到1956年底,国家提前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
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
主义公有制。资产阶级已被消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
基本解决,几千年的剥削制度基本结束,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
我国建立起来,在实践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出一条适合中国国
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其
重大意义可以说它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一样,是我国历史上具
有深远意义和影响的两件大事。
探究1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到实行改革开放
前,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探索中有哪些贡献?
提示:①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
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并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遵循,如同革命一样,也
必须在实践中进行艰苦的探索;②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实践中,中
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教育、科学、
文化、国防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国际地位逐步提高;③中国共产
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物质成就和历史经
验,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情境2】 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
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
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
程中,虽然遭受过严重挫折,却依然取得了巨大成就。
探究2 简要评价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探索。
提示:①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并没有现成的答案
可以遵循。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结合中国
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②我国在社
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
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
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1.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取得巨大经济建设成就的原因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社会
主义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
(2)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社会主义生产
关系的优势初步展现。
(3)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
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4)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
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为社会主义事
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5)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高涨,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巨
大牺牲和贡献。
2. 正确理解和把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1)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资
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一条实现民族独
立、人民解放的正确革命道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成立中
华人民共和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3)社会主义革命时期,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
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
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4)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和国民经济体系,工业、农业、基础设施、教育医疗事业、
科技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人民的精神面貌得到极大
改变,我国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5)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
能救中国。
1. 1956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党在全国取得执
政地位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提出了许多富有创
造精神的思想和设想。大会确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
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具有长远的重要意义。这
是因为该大会(  )
①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②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开辟
了社会主义道路 ③明确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
务 ④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社会基本矛盾作出规定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 这次大会最重要的贡献是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
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
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①③正确。毛泽东思想早在新
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就已经创立,②错误。该大会对社会主义改造
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规定,而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后社会基本矛盾,④错误。
2. 1956年底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
系,农业方面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科
技发展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  )
①发生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 ②能够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
能救中国 ③表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④凸显出中国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 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发生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
后,能够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①②符合题意。题干主要
反映的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取得的成绩,并未涉及曲折发展
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问题,③④不符合题意。
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
义,没有先例,犹如攀登一座人迹未至的高山,一切攀登者都要披
荆斩棘、开通道路。”我国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
①是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过程 ②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还是取得了独创性理
论成果和巨大成就 ③实现了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
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④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
体实际第一次结合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 我国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是以苏联的经验
教训为鉴戒,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
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还是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
①②说法正确。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实现了我国从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人民成为国
家的主人,③说法错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把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了第一次结合,④不
符合题意。
03
教学效果·勤检测强化训练 查缺补漏
一、选择题
知识点一 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1. (2024·江苏苏州期中)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
路线和总任务,当时人们对它的内容有个形象的比喻:好比一只
鸟,它要有一个主体……它又要有一双翅膀。这里提到的“一只
鸟”“一双翅膀”分别指(  )
A. 工业化、发展农业 B. 巩固政权、恢复经济
C. 工业化、三大改造 D. 国营经济、私营经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一只鸟”“一双翅膀”分别指“一化”和“三改”。
“一化”是指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是指逐步
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 (2024·浙江湖州统考)1956年底,全国96.3%的农户加入了农业
生产合作社,同时也完成了对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
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  )
①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②人民掌权,成
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③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④生产
资料所有制由私到公的转变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
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①不符合题
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
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成为国家和社会
的主人,②不符合题意。③④符合题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必然要经历一个由新民主主义走向
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在这个过渡时期,需要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
工业化,需要完成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
义改造。其历史必然性是(  )
①当时社会非国营经济依然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性因素 ②国家积累
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 ③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
新形势的需要 ④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要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我国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需要完成“一
化三改”,这是因为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
验,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的需要,②③正确。当时社会主
义国营经济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性因素,①错误。1956年,社
会主义改造完成,我国才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因此当时不涉及社
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问题,④与题意不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4. 下表是中国国民经济(1952年、1956年)中各种经济成分的比重。
从表中可以看出,1956年国家主体经济成分是(  )
时间 国营经济 合作经济 公私合营
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
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71.8% 6.9%
1956年 32.2% 53.4% 7.3% 7.1% 0
A. 社会主义公有制 B. 资本主义工商业
C. 新民主主义经济 D.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社会主义公有制在1956年,占到了主体地位,A符合题
意;1956年,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不是国
家主体经济成分,B、D不符合题意;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中国进入
社会主义以前,以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为领导的,由国营经
济、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组成
的过渡性经济,1956年,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C不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5. (2024·贵州毕节期末)小明在帮助父亲整理书房时发现爷爷生前的一张旧照片。为探秘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小明查阅资料作出推论。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 自愿互利中推行公私合营实现社会主义改造
B. 经历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了中华民族独立解放
C. 党领导人民将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D. 经过三大改造消灭剥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照片反映的是1949—1956年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场景,
是上海轰轰烈烈开展公私合营,变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
制的一张历史“记忆”,在自愿互利中推行公私合营实现社会主义
改造,经过三大改造消灭剥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A、C、D正
确,但不符合题意。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独立
解放,B错误,但符合题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知识点二 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6.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召开的党的八大,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召
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会议的主要贡献是(  )
①实现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②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③提出党在过渡时
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④明确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
力,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1956年,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
的变化,明确主要任务是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
国,②④入选。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
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
变,①排除。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已基本完成,党中央从
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③
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7. (2024·江西新余期末)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我
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
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
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
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对此,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①在我国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已经没有矛盾
②我国社会矛盾的变化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③人民的要求超出当前发展现状,是难以实现的
④国家应该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
间的矛盾,并不意味着在我国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已经没有矛
盾,①错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
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我国社
会矛盾的变化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②正确。人民的要求超出
当前发展现状,但只要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是可以实现的,③
错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要求国家应该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
为先进的工业国,④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曾感慨:“我们一辆汽车、一架
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一五”期间,在苏联
的援助下,我国建立起前所未有的新兴工业部门,建立起一大批新
的钢铁、煤炭、电力、机械、有色金属、化工和军工企业,为我国
的工业化打下了初步基础。这些成就的取得(  )
①说明建设社会主义应该照抄苏联的经验 ②雄辩地证明了“只有
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
来的伟大飞跃 ④启示我们要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探索适合中国国情
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这些成就的取得雄辩地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
国”,同时启示我们要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②④符合题意。“照抄苏联的经验”说法错误,①
排除。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
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
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③不符合题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9. (2024·河南信阳开学考)2023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
大会堂举行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中习近平总书记指
出,毛泽东同志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的实际问
题,在深刻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的过程中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探索
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
想。毛泽东思想是(  )
①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③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山之作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
飞跃,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
经验总结,②③符合题意。毛泽东思想创立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
期,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①错误。邓小平
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山之作,④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0. 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仍然在曲折中向前
发展。“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
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
条件。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
①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②是
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一次成功结合 ③虽然经历了严
重曲折,但对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探索提供了具体方案 ④为
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
备、物质基础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④ D. 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初步建立起独立的
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①④正
确。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一次成功结
合,②排除。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对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而不是具体方案,
③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二、非选择题
11. (2024·江苏苏州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历史。”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
立时只有50多名党员,中华民族呈现在世界面前的也是一派衰败
凋零的景象。而今天,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拥有9 600多万名党
员、领导着14亿多人口大国、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上最大
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华民族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
兴。百余年的沧桑巨变,汇聚成历史的大江大河,铭刻于丰碑之
上。无论所处的历史方位、面临的发展环境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中国共产党都是掌握历史主动、从胜利走向胜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结合材料,运用“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知识,分析中国
共产党掌握历史主动、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逻辑。
答案: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举起科学社
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立了中华
人民共和国,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
道路。
②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
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③面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崭新历史课题,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
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为社
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
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
质基础。
解析:本题需要调用“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有关知识,
结合材料关键信息进行总结陈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谢 谢 观 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