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探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材料一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以来,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失败的论调一度甚嚣尘上,西方学者甚至提出“历史终结论”,宣称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就到终点,再不会有什么新的社会形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邓小平自信从容地指出:“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中国共产党以高度历史自觉引领历史方向,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经过改革开放以来40余年的坚毅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特别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不仅使得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亦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前,四川等地的彝族地区大约有100万人口保留着奴隶制度,西藏、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区大约有400万人口保留着封建农奴制度。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大都附属于封建领主、大贵族、寺庙或奴隶主,可以被任意买卖或当作礼物赠送,没有人身自由。新中国为了保障人权,于20世纪50年代对这些地区进行了民主改革,废除了奴隶制和封建农奴制,昔日广大奴隶和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成为新社会的主人,西藏等地区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探究视角一 从图1到图5依次,按照从低级到高级顺序写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形态,并写出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探究视角二 如何判断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的理解。探究视角三 阐明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1.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总趋势和规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人类社会发展趋势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②从当前世界的变化看,资本主义不会灭亡③衡量社会的进步是生产力水平的高低④无论何种社会形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会发生变化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起君主立宪制;法国大革命,最终确立了民主共和制;新中国成立前,西藏保留着奴隶制度,20世纪50年代进行民主改革后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对各地历史发展的不同轨迹理解正确的是( )①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 ②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外部影响等因素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起决定作用 ③西藏由农奴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过程的否定 ④没有任何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发展历程是一模一样的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1.社会形态是指与生产力在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体,它是社会经济与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与社会活动这二者同时构成的社会模式。2.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综观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和趋势,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总是处在不断进步的变化中,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3.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1)含义概念 含义生产力 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生产关系 是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如何,产品如何分配。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主要的,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经济基础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哲学、艺术、宗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机构、制度等(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选择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不是人们随心所欲的结果,而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时,它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适应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是引起生产关系变化的原因和新旧生产关系更替的依据;是否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是评判生产关系先进或落后的根本标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4.社会基本矛盾和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这一规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5.判断历史进步还是倒退的主要标准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6.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及其规律 7.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1)统一性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总过程来看,社会形态更替的次序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表现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从每一民族具体的历史进程看,如果没有外部因素的影响、冲击或干扰,一般也都会经历上述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2)多样性①社会形态更替的具体次序是多样的。有的国家由于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在发展中会跨越某一个甚至某几个社会形态,直接进入更高级的社会形态。②社会形态的具体存在和运行模式是多样的。即使是相同的社会形态,不同国家或民族也会有各自的特点。③社会形态更替手段与方式是多样的。有的要经历严重的社会冲突、社会动荡,也有的会相对平缓。(3)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统一性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的前进趋势和必然要求,多样性则体现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条件的特殊性和解决各自矛盾的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统一性表现为多样性,多样性体现着统一性。(4)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是由各国、各地区和各民族历史的多样性反映出来的,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发展又必须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和基本规律。——意义类主观题题型特点 题型解法 意义类主观题,一般是以具体措施、重要决策、典型事件为载体,分析其可能产生的意义或积极影响。设问的形式多为“结合……运用……说明(或分析、阐释)……的意义(或积极影响)” 对策一:根据主体分析意义。即分析设问中的事件或措施对“谁”有意义,如果涉及多个主体,要分别进行分析。 对策二:从不同角度分析意义。比如,分析科技创新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我们可以从科技本身的角度、农民的角度、农业的角度、农村的角度等来分析。 对策三:从材料中挖掘意义。即把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与教材相关知识进行对接,寻找和发现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共产党百年述职报告(节选): 我诞生在1921年,那是一个内忧外患、苦难深重的中国。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怀揣一腔热血,渴望寻求到救国救民的出路。在无数种信仰的交锋中,我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我们终于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我激动不已,仿佛看到了革命先烈们梦寐以求的可爱的中国。 我知道,历史选择了我,人民选择了我。 赶考路上,我一刻都不敢懈怠,我们完成了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革命……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从50多人到9 000多万人,如今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我定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结合材料,运用“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积极意义。【技法指导】第一步:审设问,明确设问要求回答的问题和各种限定。知识限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知识。问题限定:说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积极意义。第二步:根据设问,确定解题方法和思路。解答本题,可根据主体分析意义,也可以从材料中挖掘意义。若根据主体分析意义,需要把“中国革命”细化,然后分别说明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意义。若从材料中挖掘意义,则需要仔细分析材料。第三步: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链接教材知识。有效信息 链接知识中国共产党诞生在1921年,那是一个内忧外患、苦难深重的中国,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 中国共产党产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我们终于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领导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完成了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方向第四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尝试解答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2023年10月1日清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国庆升国旗仪式,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4周年。30.2万名市民游客齐聚天安门广场,共同见证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庄严时刻。 1949年10月2日,《人民日报》第4版关于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的专栏文章指出,经历过无数次深重灾难的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将永远记得这个珍贵的时刻:它宣布了旧中国完全死亡,宣布了人民的新中国的诞生。中国,中国人,将不再是屈辱的殖民地与殖民地奴隶的代名词,而是要永远地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民主的人民的尊敬了;中国人民从此有了屹立于世界和平民主阵营的祖国,有了能保护自己、代表自己的政府;新中国的成功建立,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可行性,给予了世界上许多追求社会主义的国家和人民以鼓舞和勇气。结合材料,运用“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意义。阶段综合提升综合探究深挖命题探究探究视角一 提示:(1)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2)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探究视角二 提示:(1)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2)综观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和趋势,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总是处在不断进步的变化中,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就要相应地发生变化。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哲学、艺术、宗教以及与之相应的政治法律机构、制度等,构成了社会的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这一规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探究视角三 提示: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这一规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②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最后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③受到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外部因素等的影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发展道路有着不同的表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是由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历史的多样性反映出来的。应用体验1.C 人类社会发展有自身的规律,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人类社会发展趋势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无论何种社会形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会发生变化,①④正确。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终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②表述错误。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生产工具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③表述错误。2.B 材料反映了各地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表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没有任何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发展历程是一模一样的,因此各国应根据国情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①④符合题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外部影响等因素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但不能起决定作用,②错误。西藏由农奴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对人类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过程的否定,而恰恰是顺应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规律,③错误。主观大题突破——意义类主观题典题示例 ①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产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②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④在中国革命具体实践中,结合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方向。跟踪训练 ①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②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③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解析:结合材料,运用“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知识分析回答即可。6 / 6(共35张PPT)阶段综合提升探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材料一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以来,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失败的论调一度甚嚣尘上,西方学者甚至提出“历史终结论”,宣称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就到终点,再不会有什么新的社会形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邓小平自信从容地指出:“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中国共产党以高度历史自觉引领历史方向,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经过改革开放以来40余年的坚毅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特别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不仅使得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亦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前,四川等地的彝族地区大约有100万人口保留着奴隶制度,西藏、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区大约有400万人口保留着封建农奴制度。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大都附属于封建领主、大贵族、寺庙或奴隶主,可以被任意买卖或当作礼物赠送,没有人身自由。新中国为了保障人权,于20世纪50年代对这些地区进行了民主改革,废除了奴隶制和封建农奴制,昔日广大奴隶和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成为新社会的主人,西藏等地区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探究视角一 从图1到图5依次,按照从低级到高级顺序写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形态,并写出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提示:(1)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2)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探究视角二 如何判断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的理解。提示:(1)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2)综观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和趋势,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总是处在不断进步的变化中,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就要相应地发生变化。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哲学、艺术、宗教以及与之相应的政治法律机构、制度等,构成了社会的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这一规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探究视角三 阐明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提示: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这一规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②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最后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③受到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外部因素等的影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发展道路有着不同的表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是由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历史的多样性反映出来的。1. 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总趋势和规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人类社会发展趋势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②从当前世界的变化看,资本主义不会灭亡③衡量社会的进步是生产力水平的高低④无论何种社会形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会发生变化A. ①② B. ②③C. ①④ D. ③④解析:C 人类社会发展有自身的规律,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人类社会发展趋势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无论何种社会形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会发生变化,①④正确。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终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②表述错误。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生产工具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③表述错误。2.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起君主立宪制;法国大革命,最终确立了民主共和制;新中国成立前,西藏保留着奴隶制度,20世纪50年代进行民主改革后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对各地历史发展的不同轨迹理解正确的是( )①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②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外部影响等因素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起决定作用③西藏由农奴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过程的否定④没有任何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发展历程是一模一样的A. ①② B. ①④C. ②③ D. ③④解析:B 材料反映了各地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表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没有任何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发展历程是一模一样的,因此各国应根据国情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①④符合题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外部影响等因素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但不能起决定作用,②错误。西藏由农奴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对人类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过程的否定,而恰恰是顺应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规律,③错误。1. 社会形态是指与生产力在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体,它是社会经济与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与社会活动这二者同时构成的社会模式。2. 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综观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和趋势,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总是处在不断进步的变化中,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3.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1)含义概念 含义生产力 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生产 关系 是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如何,产品如何分配。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主要的,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概念 含义经济 基础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层 建筑 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哲学、艺术、宗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机构、制度等(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选择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不是人们随心所欲的结果,而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时,它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适应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是引起生产关系变化的原因和新旧生产关系更替的依据;是否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是评判生产关系先进或落后的根本标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4. 社会基本矛盾和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这一规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5. 判断历史进步还是倒退的主要标准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6. 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及其规律7. 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1)统一性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总过程来看,社会形态更替的次序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表现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从每一民族具体的历史进程看,如果没有外部因素的影响、冲击或干扰,一般也都会经历上述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2)多样性①社会形态更替的具体次序是多样的。有的国家由于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在发展中会跨越某一个甚至某几个社会形态,直接进入更高级的社会形态。②社会形态的具体存在和运行模式是多样的。即使是相同的社会形态,不同国家或民族也会有各自的特点。③社会形态更替手段与方式是多样的。有的要经历严重的社会冲突、社会动荡,也有的会相对平缓。(3)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统一性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的前进趋势和必然要求,多样性则体现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条件的特殊性和解决各自矛盾的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统一性表现为多样性,多样性体现着统一性。(4)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是由各国、各地区和各民族历史的多样性反映出来的,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发展又必须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和基本规律。主观大题突破——意义类主观题题型特点 题型解法 意义类主观题,一般是以具体措施、重要决策、典型事件为载体,分析其可能产生的意义或积极影响。设问的形式多为“结合……运用……说明(或分析、阐释)……的意义(或积极影响)” 对策一:根据主体分析意义。即分析设问中的事件或措施对“谁”有意义,如果涉及多个主体,要分别进行分析。对策二:从不同角度分析意义。比如,分析科技创新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我们可以从科技本身的角度、农民的角度、农业的角度、农村的角度等来分析。对策三:从材料中挖掘意义。即把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与教材相关知识进行对接,寻找和发现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共产党百年述职报告(节选): 我诞生在1921年,那是一个内忧外患、苦难深重的中国。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怀揣一腔热血,渴望寻求到救国救民的出路。在无数种信仰的交锋中,我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我们终于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我激动不已,仿佛看到了革命先烈们梦寐以求的可爱的中国。 我知道,历史选择了我,人民选择了我。 赶考路上,我一刻都不敢懈怠,我们完成了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革命……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从50多人到9 000多万人,如今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我定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结合材料,运用“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积极意义。【技法指导】第一步:审设问,明确设问要求回答的问题和各种限定。知识限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知识。问题限定:说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积极意义。第二步:根据设问,确定解题方法和思路。解答本题,可根据主体分析意义,也可以从材料中挖掘意义。若根据主体分析意义,需要把“中国革命”细化,然后分别说明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意义。若从材料中挖掘意义,则需要仔细分析材料。第三步: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链接教材知识。有效信息 链接知识中国共产党诞生在1921年,那是一个内忧外患、苦难深重的中国,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 中国共产党产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我们终于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领导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有效信息 链接知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完成了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方向第四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参考答案:①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产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②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④在中国革命具体实践中,结合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方向。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2023年10月1日清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国庆升国旗仪式,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4周年。30.2万名市民游客齐聚天安门广场,共同见证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庄严时刻。 1949年10月2日,《人民日报》第4版关于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的专栏文章指出,经历过无数次深重灾难的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将永远记得这个珍贵的时刻:它宣布了旧中国完全死亡,宣布了人民的新中国的诞生。中国,中国人,将不再是屈辱的殖民地与殖民地奴隶的代名词,而是要永远地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民主的人民的尊敬了;中国人民从此有了屹立于世界和平民主阵营的祖国,有了能保护自己、代表自己的政府;新中国的成功建立,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可行性,给予了世界上许多追求社会主义的国家和人民以鼓舞和勇气。结合材料,运用“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意义。答案:①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②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③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解析:结合材料,运用“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知识分析回答即可。谢 谢 观 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阶段综合提升.docx 阶段综合提升.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