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2 地球与地球仪(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地球【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初涉地理领域,对地球的认知尚停留在浅显直观的层面。他们虽已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并具备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但在系统的地理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方面仍有待提升。因此,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着重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借助直观的演示和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逐步构建起对地球的理性认知框架,并在此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教学目标】区域认知:学会使用具体数值描述地球的大小,例如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大约为40075千米,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公里。综合思维:通过人类了解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学习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知道地球与其他宇宙事物大小的对比。地理实践力:了解地球仪的主要用途,并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感知地球仪的基本结构。人地协调观: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领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和运用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教学难点】运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新课导入】导入新课 1. 手持地球仪走进教室,展示给学生看,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是什么吗?它代表了什么?”2.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的形状,并简述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的特点。3. 激发学生兴趣:“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索这个蓝色星球的奥秘,学习《地球与地球仪》。” 1. 观看教师手中的地球仪,并回答教师的问题。2. 认真观察地球仪的形状,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地球的特点。设计意图 通过直观展示地球仪,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新课讲解】知识点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学生活动:将学生分为四大组,每一组分别规定不同的时期(由远古到现代),结合课本,先讨论两分钟,然后各组派1~2名代表说出那一时期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教师分组并展示课本四图,学生讨论后,各组代表上台结合图片讲述。图1:“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图2:“太阳和月亮”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图4:地球卫星照片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第一组讲述: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教师小结并提问:古人认为地平天圆,如锅盖扣地,你对此有何看法?(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地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第二组讲述太阳和月亮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后来人们通过观察太阳和月亮的形状,并把它们作为参照物,结合亚里士多德观察到的月食时月面出现的圆形地影,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从而形成了地球的概念。除此之外,他们还从生活中找到了一些例证,证明自己的推测,比如:海边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月食时,地球影子边缘呈现弧形。教师引导提问:对于这样的说法,同学们能否提出质疑?(学生活动)教师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为了验证这一假想,人们需亲眼目睹地球的另一端,因此众多探险家踏上了环球航行的征途。你能说出历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环球航行?(学生回答)教师讲述并引导:最著名的就是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的环球探险航行。下面请第三组同学讲述麦哲伦航海的故事。第三组同学代表回答学生讲述,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路线教师总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地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那么现在我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请第四组的代表上来为我们讲述。第四组同学代表回答教师讲述:如今,我们已进入太空,从空中俯瞰完整的地球,并拍摄了照片,进一步证实了地球是球体。教师提问:刚才,我们四个组的同学把我们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给演示了一遍,从‘天圆地方’的朴素观念,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的想象,再到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壮举,直至地球卫星照片的直观展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之旅,历经了从简单直观到科学猜想的飞跃,从谬误的迷雾中逐步走向真理的曙光,这一路上,我们付出了无数先驱的智慧与汗水。从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同学们都有哪些感想?我们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们应当以先辈为榜样,对待每一件事物都秉持科学的精神,坚持严谨认真的态度,勇于为探索真理而奉献,不畏艰难险阻,不惧牺牲自我。我们还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这样才能发现真理,取得成功。教师承转:我们认识了地球是球形的,那么她是不是真的是一个标准的球体呢?(可加入学生讨论)我们现在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来说,人们往往用表面积、周长、半径等数据来说明球体的大小。大家看到课本第3页图1.2,说明地球究竟有多大?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有关地球大小数据的图或挂图,然后让学生回答。(学生回答)教师讲述:精确地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因此,准确地说,地球是一个赤道稍鼓、两极稍扁的旋转椭球体。当然,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还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径只比北极半径长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成地球仪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平均半径大约是6371千米,这是从地球中心到其表面(平均海平面)的距离。板书: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思考:为什么说“坐地日行八万里”呢?启下;下面我们一起形象地看看地球知识点2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教师活动:出示地球仪并展示给同学们看。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地球仪并动脑筋思考,地球仪与真实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说明: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不存在的,比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地球仪是有地轴的,而现实中并没有地轴。教师提问:根据自己对地球仪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试着给地球仪下个定义。(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地球仪是人们按照地球的形状,并且以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名称。地球仪可以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整个地球的全貌,还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情况。未来,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将频繁使用地球仪,因此,同学们有必要掌握有关地球仪的知识。教师提问:学生观察经纬仪和地球仪,结合课本找出地轴、南极、北极、经线和纬线。学生根据课本中的定义,简要阐述了他们是如何找到这些地理要素的。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深入了解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历程,从古代的直观感知到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再到现代通过卫星照片对地球形状的精确研究,我们对地球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地球仪的一个重要图示——纬线和经线。【课堂小结】(一)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基础探究:绘制本节课思维导图。(要求:回顾所学内容,绘制思维导图,要尽量包含所有所学知识,重点内容请突出,下节课展示。)挑战探究:了解各国的卫星定位系统(上网搜集资料,了解各国的卫星定位系统。将搜集的资料整理制作成PPT,下节课课堂分享)。【板书设计】地球与地球仪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大小: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地球仪1.基本要素:地轴、两极、经线、纬线经线和纬线概念特点经度和纬度划分变化规律利用经纬网确定位置【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难点也容易理解,是学生对于地球初步的认识,可以细致地讲解。本节课的优点是结合大量的图文材料展示地球的形状,丰富的课堂素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中注重能力培养,通过麦哲伦环球航行绘画和地球仪制作等活动,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然而,本节课仍有待改进,建议安排自主学习活动,让学生结合资料探索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以提升其资料运用和总结归纳能力。建议制作地球仪活动分组进行,并明确各组制作要求和步骤,以提高活动效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