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界的物质性 课件(共28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世界的物质性 课件(共28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进入2025年5月我国云南、福建、广西、北京、黑龙江等多地出现极端天气……大家都不喜欢这样的极端天气,极端天气就不会出现了吗?
1、政治认同:坚定地树立马克思列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2、科学精神:培养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公共参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锻炼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自然界的物质性
议题一
观看视频《洪水究竟有多恐怖》,探究自然界是怎么产生的?自然界存在和发展是否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宇宙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神或上帝,更不存在神或者上帝创造世界的活动。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物质性原理
哲学原理:
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方法论: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不能随心所欲,必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物质性,遵循自然界发展的规律。
在自然界中,既有姿态万千的山川湖海,也的许多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地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如磁场、超声波、紫外线等;
探究:从哲学的角度看,上述事物有什么共性呢?
以上事物都是物质的具体形态。无论它们是否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都在我们的意识之外独立地存在着,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无论多么特殊的自然现象,无论是看得见、还是看不见的事物,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它们都有共同的本质----客观实在性,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客观实在
物质的客观性,无论人们是否喜欢,是否承认,是否认识,它都客观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
物质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认识。
(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是万事万物共同的本质,是物质和意识的根本区别。
2、物质的概念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2)物质的唯一属性:客观实在性
①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是万事万物共同的本质,是物质和意识的根本区别。
②客观存在=物质现象+精神(意识)现象
③“客观实在”≠“客观存在”
客观存在
客观实在
物质
客观实在
自然界
人的思维
客观存在
人类社会
物质+意识
(3)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
关 系 物 质 物质的具体形态
区 别 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本质 物质的具体表现
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 客观实在性、个别特性、
可知性、暂时性、有限性等
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 可以被创造、改变和消灭
联 系 哲学上物质概念是从具体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只能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并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 二者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议题二
观看视频《地球的历史》,探究人类社会是怎么产生的?人类社会的构成有哪些基本要素?分别具有哪些特性?
劳动起决定性作用
改变了人的生理结构,
形成了手脚分工
使猿脑变成了人脑,
形成了语言和意识
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
形成了社会关系
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从产生看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从古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
客观的、物质的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从构成看
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议题三
能聊天、能写论文,甚至几乎能代替人做到一切的AI,是不是会超过人?Deepseek、AI有意识吗?机器人能够代替人类吗?意识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意识的本质是什么?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从一切物质具有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再到人类意识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低等生物
植物向阳
(刺激感应)
第二阶段:
思维着的精神
(人类意识)

第四阶段:
(简单反应特性)
无机物
第一阶段:
动物
动物的反射
(感觉和心理)
第三阶段:
水滴石穿
(1)(从起源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劳动和社会交往
促进了
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
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生成和发展
提供和
丰富了
意识的内容
意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结论
1920年印度加尔各答附近,发现并捕获了两个狼孩,她们刚进孤儿院时,具有狼的特征:每晚隔一定时间就要像狼一样嚎叫,专吃生肉;喜欢啃骨头,用舌头舔水,没有感情,只知道饥饿的时候觅食,饱的时候休息,昼睡夜出,靠四肢行走。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高度发达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没有高度发达的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人脑≠大脑≠电脑)
≠大脑
≠动物脑
≠电脑
人脑
3、意识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从本质、内容上)
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离开了客观存在,就不可能有意识。
意识的物质器官:
人脑
意识的反映对象:
客观存在
厂房和机器
原材料
产品(意识)
意识产生的三个条件:
客观存在
实 践
人 脑
1.从起源看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2.从生理基础看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从内容看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结论 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
哲学原理:
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
(1)我们应当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持科学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
(2)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实事求是
世界物质性原理
1、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物质的含义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物质的唯一特性
世界的物质性
1.从产生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本质上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意识是对物质世界(客观存在)的反映。
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第十二届世界运动会将于2025年8月7日至8月17日在四川成都举行。本次运动会会徽设计灵感源于我国的大熊猫、芙蓉花和中国结,以中国红、金沙黄、公园绿、熊猫黑、雪山白为主色调,有效传达了奥林匹克精神又凸显了中国传统元素和成都特色,彰显了“团结、包容、多样性”的价值观。该会徽设计体现了( )
①精神自身以某种特定形式进行的外化 ②按照美的规律对设计主题进行的表达
③将预先目的与特定事物相统一的结果 ④意识是客观事物在大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2.2025年,人工智能在语言处理和自主决策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大语言模型能完成复杂推理并提供专业建议。人工智能( )
①凭借语言处理能力的突破,已具备与人类一样的独立意识和思维
②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产物,其“智能”本质上是对人类思维的模拟
③虽能模拟人类思维的某些功能,但无法拥有人脑特有的主观能动性
④通过自主决策能证明其思维过程已经突破了人脑生理结构的制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3.一年之中通常会出现12到13次满月,中秋满月只是其中之一,它的大小、亮度与其他月份并无不同。不过,月亮确实有大小之分。如果发生满月时,月球运行到近地点附近,此时的满月就是最大满月,而运行到远地点附近时发生的满月就是最小满月(下图)。但人的肉眼是无法识别的。由此可见( )
A.人的主观感受使月球的运动变化打上了人类的烙印
B.中秋月最圆说明意识是主观内容与客观形式的统一
C.最大满月和最小满月之间的联系是自在事物的联系
D.最大满月和最小满月的出现是客观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
D
4.在2025年央视春晚的舞台上,《秧BOT》节目中16个身着花袄、手持花绢的机器人“福兮”带来的扭秧歌表演,不仅能够准确“听懂”音乐,紧跟节奏,实现与表演者的零距离配合,而且“手上功夫”灵巧多变,藏手绢、亮手绢、转手绢,一套动作行云流水。人形机器人“福兮”( )
①能模拟人脑思维,但不能完全替代人的思维
②自身具有意识功能
③是人尊重、利用规律,科学改造世界的产物
④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