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运动的规律性(共31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运动的规律性(共31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化学运动:物质的化合、分解。
物理运动:所有热、光、电磁以及原子内部基本粒子的运动和变化。
生命运动: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自我更新。
社会运动:人类社会处于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地运动和发展中。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那这些运动是哲学上所说的运动吗?
政治认同:通过对运动现象的分析,把握运动的哲学概念把握运动的规律性,认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科学精神:通过对规律的学习,尊重规律,按照规律办事。同时要善于在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公共参与:在学习和生活中,坚持唯物主义,克服主观想象,坚持无神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规律是客观的
议题一
请思考回答:
(1)这个同学有没有运动?具体有哪些运动?
(2)这些运动有没有运动规律?具体是什么规律?
(3)这里说的“不许动”是什么意思?和运动有什么关系?
请一位同学10秒钟不许动
一、规律是客观的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1、运动的哲学含义
哲学上讲的运动是对世界上一切运动形式共同特征的概括和总结,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运动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无条件的),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一、规律是客观的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错误倾向: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刻舟求剑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错误倾向: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 仁者心动
机械运动
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宏观物体
原子、离子
生命有机体
生产方式
承担者
、载体
具体的运动类型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原理: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根本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
方法论:
1.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反对两个错误倾向: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及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那么,物质的运动是杂乱无章的吗
一、规律是客观的
原理一: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
物质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其客观规律。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不是主观臆造的
不是现象
不是偶然的
不是易变的
一、规律是客观的
3、规律的含义:
你认为下列表述属于规律吗
规律不是偶然的联系,而是必然的、稳定的,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而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
规律不是现象的联系,而是本质的联系。
1.喜鹊叫喜,鸟鸦叫丧
2.慧星、地震预示国家衰败
3.价格涨落
4.种瓜得瓜
5.守株待兔
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1859年,一位英国殖民者将24只欧洲野兔放养到澳大利亚牧场,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却引发了一场生态浩劫。在没有天敌制约的环境中,野兔以惊人的速度繁殖,它们每年可产6胎,每胎4-8只。到1900年,兔群数量已突破100亿只,相当于每平方公里挤满1300只兔子。这些贪婪的啃食者将草原变成荒漠,导致土壤流失和本土物种灭绝。尽管政府耗费巨资修建长达3000公里的"防兔长城",却始终无法遏制这场灾难。这场持续百年的生态危机生动诠释了违背自然规律的代价:人类可以随意引入物种,却无法改变生态平衡的铁律。
阅读材料,分析规律有什么特征?
(1)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所以,人类只能被规律支配吗?
一、规律是客观的
4、规律的特点: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议题二
年轻的建筑师李明熬夜绘制设计图时,窗外蜂巢已悄然完工。同事笑问:"蜜蜂不用图纸也能筑巢,何必这么辛苦?"李明指着图纸说:"它们按本能重复,而我要创造从未有过的建筑。"十年后,当他的生态摩天楼获国际大奖时,那个蜂巢仍在原地——完美却一成不变。
阅读故事,你有什么启示?
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让人类能超越自然本能,创造新的可能。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老教授在图书馆角落观察十年:穿西装的总是取经济类,戴眼镜的多选哲学书。直到遇见一个流浪汉——他每天精心挑选不同领域的书籍,在借阅卡上留下工整笔记。"为什么这么选?"教授问。流浪汉微笑:"知识像花园,我想看看每朵花的样子。"这个总在雨天来看书的怪人,后来成了著名的跨学科科学家。
穿西装的、戴眼镜的——群体无意识选择(职业惯性)
流浪汉——个体自觉选择
分析他们的选择有什么区别?
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毕加索创作《格尔尼卡》时,并非简单再现战争场景,而是通过扭曲的形体、象征性符号(如灯泡中的眼睛、嘶鸣的马)主动构建反战主题,将情感与政治立场转化为全新视觉语言。将抽象情感具象化,打破传统透视规则,创造独特的立体主义表达。
毕加索创作的《格尔尼卡》体现了意识的什么特征?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它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动物的活动是无目的本能的活动,也不同于动物的适应性活动。
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①意识不能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而是通过指导人们实践才能引起物质形态的变化。
②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注意
1992年春天,88岁的邓小平乘专列南下。在深圳,他望着拔地而起的高楼说:"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这句话如春雷炸响。
当时,国营工厂效率低下,商品短缺。邓小平深知:不尊重价值规律,经济就是一潭死水。他力排众议,允许个体经营、外资进入。上海证券交易所重新开张,深圳蛇口喊出"时间就是金钱"。
奇迹发生了:小岗村的承包制推广全国,义乌小商品市场人潮涌动。到2000年,中国人均收入比1978年翻了四倍。一位老工人看着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喃喃道:"这才叫社会主义啊。"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材料体现了什么?
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1)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2)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3、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原理:
①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②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可以正确指导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
●错误意识则会导致实践失败,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
①必须尊重规律;
②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③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原理二: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议题三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
结合材料和教材思考实事求是的含义及原因。
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是什么?)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的原因(为什么)
原理: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可以正确指导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
●错误意识则会导致实践失败,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原理三: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
规律是客观的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是什么?)
2.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的原因(为什么)
1.运动的哲学含义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3.规律的含义
4.规律的特点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3.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运动的规律性
1.近年来,超重和肥胖问题日益突出。为在全社会形成重视管理体重、健康饮食、积极运动等良好生活方式,2025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提出实施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计划,通过健康宣传提升居民健康素养。这表明( )
①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实现预期目标
③意识是对客观事物本质规律的正确反映
④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客观实际的变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2.下列选项与漫画《“囚”》(作者:唐海峰)的寓意最相近的是( )
①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②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③身陷囹圄中,脱困苦无门
④人生如春蚕,作茧自缠裹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3.近年来,我国多地掀起“马拉松热”,一场马拉松赛事动辄万人规模,从赛事组织到交通住宿,方方面面都是对城市管理水平的“考试”。各地举办马拉松赛事需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在举办赛事的同时收获消费流量和城市形象。可见,要想让马拉松经济真正结出硕果,城市必须( )
A.推动政策创新,完善马拉松赛事制度保障
B.遵循市场规律,统筹赛事管理与流量经济
C.立足本地资源,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统一
D.发挥主观能动性,扩大赛事规模提升效益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