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溶液的酸碱性教案----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1 溶液的酸碱性教案----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下册

资源简介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下册《溶液的酸碱性》新授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设计(依据2022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一)化学观念
1. 通过实验观察与分析,能辨识常见溶液的酸碱性,理解酸碱指示剂变色的本质是物质间的化学变化,建立"物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认知
2. 能解释pH与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关系,用定量观念描述溶液的酸碱度,认识到化学计量对研究物质性质的重要性
(二)科学思维
1. 通过对比不同溶液的指示剂变色现象,发展归纳推理能力,形成"同类物质具有相似性质"的思维模型
2. 针对pH测定中的异常数据,能运用证据进行分析推理,培养批判性思维(如解释润湿试纸对不同溶液测定结果的影响)
(三)科学探究与实践
1. 能规范完成酸碱指示剂变色实验和pH测定操作,包括正确使用pH试纸(如避免直接浸入待测液、控制读数时间)
2. 设计"自制指示剂检验厨房溶液"的探究任务,经历"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施实验-得出结论"的完整探究过程
3. 初步运用数字化实验设备(如pH传感器)对比精确测量结果,理解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的差异
(四)科学态度与责任
1. 通过分析土壤酸碱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认识化学知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价值
2. 讨论酸雨的pH范围及危害,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化学技术应服务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 在实验操作中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如规范记录实验数据、客观分析误差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酸碱指示剂(石蕊、酚酞)的变色规律及应用场景
2. 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pH<7为酸性,pH=7为中性,pH>7为碱性)
3. pH试纸的规范使用方法(取样、滴加、比色、读数的操作要点)
难点
1. 理解酸碱指示剂变色是化学变化而非溶液本身变色
2. 解释pH测定中的误差原因(如试纸润湿对结果的影响)
3. 运用溶液酸碱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分析混合溶液的pH变化)
三、教学准备
(一)实验器材与药品
分组实验:小烧杯(50mL)6个/组、玻璃棒、白瓷板、pH试纸、标准比色卡
药品: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蒸馏水、白醋、肥皂水、草木灰水、未知溶液(A酸性、B碱性、C中性)
数字化实验设备:pH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备用,用于对比演示)
自制指示剂材料:紫甘蓝菜叶、酒精、纱布(课前由学生准备)
(二)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包含波义耳发现指示剂的历史故事动画、微观粒子运动示意图
生活案例素材:土壤改良视频、酸雨形成示意图、人体体液pH范围表
错误操作对比图:pH试纸直接浸入待测液、润湿后测定酸性溶液等错误做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45分钟)
环节1:情境激疑——从生活现象到化学问题(5分钟)
1. 实物展示:呈现三瓶无色液体(白醋、肥皂水、蒸馏水),提问:"如何用化学方法区分它们?"
2. 历史引入:播放波义耳发现指示剂的动画(1663年紫罗兰花瓣遇盐酸变色的故事),提问:"这个偶然发现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3. 任务驱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通过颜色变化判断溶液性质的方法,并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故事培养科学态度,用真实问题激发探究欲望,避免直接告知知识点的模式化导入。
环节2:探究新知——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密码"(12分钟)
(1)分组实验1:初识指示剂(7分钟)
操作指导:
① 取6支试管,分别加入少量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蒸馏水
② 每组领取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分别滴加2-3滴,记录颜色变化
③ 特别提醒:滴加前观察指示剂本身颜色(石蕊为紫色,酚酞为无色)
教师巡视要点:
纠正倾倒液体时标签未向手心的错误
提醒学生记录"盐酸+石蕊"等具体组合的现象,而非笼统写"变红"
(2)分析归纳——构建规律(5分钟)
1. 数据汇总:各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板书记录表:
溶液 石蕊试液 酚酞试液
稀盐酸 红色 无色
氢氧化钠 蓝色 红色
蒸馏水 紫色 无色
2. 引导提问:
"哪些溶液能使石蕊变红?它们有什么共同性质?"(归纳酸性溶液)
"酚酞不变色的溶液一定是酸性吗?"(引导关注中性溶液的特殊性)
3. 微观解释:展示H 、OH 离子与指示剂分子作用的示意图,简单说明变色本质是化学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亲自实验获取证据,培养观察能力;通过针对性提问突破"酚酞无色即酸性"的迷思概念。
环节3:深化认知——pH与溶液酸碱性强弱(15分钟)
(1)问题递进——从定性到定量
1. 提问:"白醋和稀盐酸都是酸性,如何比较它们的酸性强弱?"
2. 引入pH概念:"化学家引入pH来表示溶液的酸碱度,范围0-14",展示数轴:
酸性增强 中性 碱性增强
0────7────14
(2)分组实验2:pH测定实战(10分钟)
规范操作演示:
① 在白瓷板上放一小片pH试纸
② 用干燥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试纸上
③ 30秒内与标准比色卡对比读数
实验任务:
① 测定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蒸馏水的pH
② 测定白醋(稀释前)和稀释10倍后的pH,比较变化
③ 挑战任务:测定未知溶液A、B、C的pH并判断酸碱性
易错点突破:
展示"润湿试纸测定盐酸"的错误操作视频,提问:"测得的pH比实际值偏大还是偏小?为什么?"
对比实验:用pH传感器同时测定同一溶液,比较试纸与仪器读数差异,说明试纸的局限性
(3)数据分析
1. 各组汇报数据,讨论:"稀释后的白醋pH如何变化?说明什么?"
2. 总结规律:"酸性溶液pH越小酸性越强,碱性溶液pH越大碱性越强"
设计意图:通过定量实验培养操作技能,利用错误案例强化规范意识,用数字化实验拓展认知维度。
环节4:实践应用——从实验室到生活(10分钟)
(1)跨学科探究:土壤与植物(3分钟)
展示不同pH土壤中植物生长状况图片,提问:
"为什么茶树适合在pH4.5-5.5的土壤中生长?"
"当土壤pH<4时,农民会加入什么物质改良?"(引导联系熟石灰的性质)
(2)生活案例分析(4分钟)
1. 展示人体体液pH范围表:血液pH7.35-7.45,胃液pH0.9-1.5
提问:"胃酸过多时为何可服用含Al(OH) 的药物?"(铺垫后续中和反应学习)
2. 酸雨防治:播放酸雨形成视频,强调"pH<5.6的雨水才是酸雨",讨论防治措施
(3)家庭任务布置
"用紫甘蓝自制指示剂(捣烂后加酒精浸泡过滤),测定厨房中5种溶液的酸碱性,绘制'家庭溶液pH地图',下节课分享。"
设计意图:通过真实情境体现化学价值,跨学科案例培养综合思维,家庭实验延伸学习空间。
环节5:总结提升——构建知识网络(3分钟)
1. 思维导图梳理:
溶液酸碱性
├─定性判断:酸碱指示剂(石蕊、酚酞)
├─定量表示:pH(0-14)
└─应用:土壤改良、健康监测、环境保护
2. 反思提问:"今天的学习让你对'酸'和'碱'有了哪些新认识?还有什么疑问?"
3. 作业布置:完成教材P48练习1-4题,预习"常见的酸和碱"
五、教学评价设计
(一)过程性评价
1. 实验操作评分表:
指示剂滴加规范(2分)
pH试纸使用正确(3分)
数据记录完整(2分)
实验台整理(3分)
2. 思维表现评价:
能解释指示剂变色现象(层次1)
能分析pH测定误差原因(层次2)
能设计土壤改良方案(层次3)
(二)终结性评价
课堂检测题:
1. 某同学用润湿的pH试纸测定柠檬汁的pH,结果会____(偏大/偏小/不变),原因是________。
2. 结合pH数轴分析:向pH=10的溶液中加入过量稀盐酸,最终溶液的pH可能是( )
A. 12 B. 7 C. 4 D. 11
3. 设计实验区分厨房中的食盐水、白醋和纯碱溶液(写出步骤和现象)。
六、教学反思与改进
1. 差异化教学:对操作能力弱的学生提供"分步操作示意图",对能力强的学生增加"不同品牌矿泉水pH比较"探究任务
2. 安全提示:强调氢氧化钠溶液的腐蚀性,指导正确处理实验废液(酸性废液加小苏打中和后再排放)
3. 生成性资源:收集学生自制指示剂的创新方法,作为下节课的教学素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