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2.2等腰三角形第2章特殊的三角形浙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学 习 目 标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定义与构成能准确识别 等腰三角形(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明确其组成部分(腰、底边、顶角、底角)。理解等边三角形的定义能区分 等边三角形(三条边均相等)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理解其“三边相等、三角相等”的构成特征。通过观察与操作建立直观认识通过实物模型、几何画图或折叠操作,直观感知等腰三角形的 对称性(单轴对称)与等边三角形的 多轴对称性(三条对称轴)。课堂导入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屋顶的侧面是一个等腰三角形金字塔的每一个面都是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呢,同学们交流一下知识回顾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作等腰三角形,在△ABC中,AB=AC,△ABC是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条边称为这个三角形的腰,另一边叫做底边。腰腰底边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底角底角顶角做一做如图,点 D 在 AC 上,AB=AC,AD=BD。你 能在图中找到几个等腰三角形?分别说出每个等腰三角形的腰、底边和顶角。因为AB=AC,所以△ABC是等腰三角形腰:AB、AC,底边:BC,顶角:∠A因为AD=BD,所以△ADB是等腰三角形腰:AD、DB,底边:AB,顶角:∠ADB例1如图,已知锐角△ABC,请用尺规作图法,在△ABC内部求作一点P,使△ABP,△CBP都是等腰三角形.(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典例分析分析: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作法,分别作AB、BC边的垂直平分线相较于点P,连接AP、BP、CP即可P变式训练如图,图1、图2、图3是三张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方格纸,每个小格的顶点叫做格点,以格点为顶点分别按下列要求画出图形.在图1中,以AB为腰画一个等腰锐角三角形△ABC在图2中,以AB为腰画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ABD在图3中,以AB为腰画一个等腰钝角三角形△ABECDE例2 在△ABC中,AB=AC,AC边上的中线BD把△ABC的周长分为24cm和30cm的两部分,求BC的长.典例分析解:∵BD为AC边上的中线,所以AD=DC=AC又∵AB=AC,∴AB=2AD分两种情况讨论:①当AB+AD=24cm,2AD+AD=24cm解得AD=8cm,CD=8cm,∵BC+CD=30cm∴BC=30-CD=22cm②当AB+AD=30cm时,2AD+AD=30cm解得AD=10cm,∴CD=10cm∵BC+CD=24cm,∴BC=24-CD=14cm∴BC的长为14cm或22cm因为不知道哪部分是24cm,哪部分是30cm,所以需要分情况讨论变式训练将一台带有保护套的平板电脑按图1所示的方式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其侧面示意图如图2所示,经测量,得到AB=10cm,BC=12cm.若移动支点C的位置,使△ABC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则△ABC的周长为( )A .32cm B .34cm C . 32cm或36cm D . 32cm或34cmD当AB=AC=10,周长为10+10+12=32当BC=AC=10,周长为10+12+12=34例3 如图,在Rt△ABC中,∠B=90°,CD∥AB,DE⊥AC,垂足为E,且AB=CE,连接AD求证:△ACD为等腰三角形.典例分析根据CD∥AB,所以∠DCA=∠BAC由平行线的性质推出∠BAC=∠DCE,由垂直的定义得到∠B=∠DEC=90°,判定△ABC≌△CED(ASA),推出AC=CD即可求证证明:∵CD∥AB,∴∠BAC=∠DCE,∵DE⊥AC∴∠B=∠DEC=90°∵AB=CE,∴△ABC≌△CED(ASA)∴AC=CD∴△ACD是等腰三角形要证明等腰三角形,只需要证明两腰相等变式训练如图,已知:△ABC和△ADE都是等腰三角形,且∠BAC和∠DAE都是顶角且∠BAC=∠DAE.求证:BD=CE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D=AE,AB=AC,求出∠CAE=∠DAB,再证明△DAB≌△EAC(SAS),即可得证。证明:∵△ABC和△ADE都是等腰三角形,且∠BAC和∠DAE都是顶角且∠BAC=∠DAE∴AD=AE,AB=AC,∠BAC-∠BAE=∠DAE-∠BAE∴∠CAE=∠DAB在△DAB和△EAC中,,△DAB≌△EAC(SAS)∴DB=CE新知探究在透明纸上任意画一个等腰三角形 ABC,画出它的顶角平分线AD,然后沿着AD所在的直线把△ABC 对折。你发现了什么?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因为∠BAD=∠CAD,所以射线AB与AC重合。又因为AB=AC,所以点 B 与点 C 重合,即直线 AD 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顶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新知探究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作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特性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边 两边相等 三边相等角 两底角相等 三个角均为60°对称轴 1条对称轴 3条对称轴三边相等,AB=AC=BC60°60°60°例3 如图所示的正方形网格中,网格线的交点称为格点.已知A和B是两个格点,如果C也是图中的格点,且使得△ABC为等腰三角形,则点C的个数为_________.典例分析C1C2C3C4C55个变式训练如图,点M、N是方格纸中的两个格点(即正方形的顶点),在这个4×4方格纸中,找出格点P使△MNP为等腰三角形,那么满足条件的格点P的个数 。P1P2P3P4P55个例4 如图,已知△ABC和△ADE,点C在边AD上,AB=AD,∠B=∠D,BC=DE,若∠BAC=60°,求∠ACE的度数.典例分析根据SAS证明△ABC≌△ADE,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AC=AE,∠BAC=∠DEA=60°,即可证△ACE为等边三角形,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即可求解。解:在△ABC和△ADE中,,∴△ABC≌△ADE(SAS)∴AC=AE,∠BAC=∠DAE=60°∴△ACE是等腰三角形。∴∠ACE=60°变式训练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中,点D、E分别在边BC、AC上,DE∥AB,过点E作EF⊥DE,交BC的延长线于点F.(1)求∠F的度数;(2)若CD=2,求DE的长解:∵△ABC是等边三角形,∴∠B=60°,∵DE∥AB,∴∠EDC=∠B=60°∵EF⊥DE,∴∠DEF=90°,∴∠F=90-∠EDC=30°解:∵∠ACB=60°,∠EDC=60°∴△EDC是等边三角形∴ED=DC=2课堂练习1.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有一种常见的装饰元素叫做“斗拱”.斗拱由多个小木块组成,它们之间通过榫卯结构相互连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如图1,从正面观察斗拱可发现其外轮廓形状类似于一个等腰三角形.如图2,若△ABC的周长为24,一边长为6,则此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是 .6当腰长为6时,则底边长为24-6-6=12cm,∵6+6=12,所以不能形成三角形(舍)当底边为6时,则腰长为(24-6)÷2=9cm,∵6+9>9,所以能形成三角形课堂练习2.给出下列三角形:①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②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③有两个外角相等的三角形;④一条腰上的中线也是这条腰上的高的等腰三角形.其中是等边三角形的有( )A .①② B . ②④ C . ①③ D . ②③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不能证明是等边三角形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两个外角相等只能说明与这两个外角相邻的内角相等,故只能说明是等腰三角形如图所示:由题意知:AB=AC,CD⊥AB,DB=DA,可得△ADC≌△BDC,故AC=CB=ABB课堂练习3.一个等腰三角形一条腰上的中线把这个三角形的周长分成了6和12两部分,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 .解题思路:设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底边长为y,分两种情况:当腰和腰的一半的和为6与当腰和腰的一半的和为12时,分别列出方程组结合三角的三边关系即可。2解:设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底边长为y①当腰和腰的一半为6时,则解得x=4,y=10,此时三角形的三边为4、4、10,不能构成三角形(舍)②当腰和腰的一半为12时,则解得x=8,y=2此时三角形的三边为8、8、2,能构成三角形所以三角形的底边长为2课堂练习4 .如图,△ABC中,BC=12cm,点D在AC上,DC=4cm.将线段DC沿着CB的方向平移7cm得到线段EF,与边AB、BC相交于E,F并构成以为底边的等腰△EBF,则△EBF的周长为________.解:∵线段DC沿着CB的方向平移7cm得到线段EF又∵DC=4cm,∴DC=EF=4,且CF=7cm又∵BC=12cm。∴BF=12-7=5cm∵△EBE是以BF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BE=EF=4cm则△EBF的周长为BE+EF+BF=4+4+5=13cm13cm由图形平移,即DC沿着CB的方向平移7cm得到线段EF,可得到2个信息,DC=EF=4,且CF=7,再结合等腰三角形的腰长相等计算周长即可。课堂练习5.已知线段a、b.求作等腰三角形ABC,使底边AB=a,底边上的高CD=b.(要求用尺规作图,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ABC作线段AB=a,再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垂足为点D,再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截取CD=b,连接AC、BC,即可得到等腰三角形ABC课堂练习6.已知,在△ABC中,∠A、∠B、∠C的对边分别用a、b、c表示,其中a、b满足(a-5)2+|b-10|=0。(1)直接写出a= ,b= 。(2)若△ABC为等腰三角形,请求出△ABC的周长解:由(1)得,a=5,b=10,若5是腰长,则三角形的三边长为:5、5、105+5=10,不能组成三角形;若5是底边长,则三角形的三边长为:5、10、105+10>10,能组成三角形∴△ABC的周长为5+10+10=25510利用平方和绝对值的非负性即可求解课堂练习7.如图,△AOB和△COD均为等边三角形,连接AC、BD交于点P.(1)求证:△AOC≌△BOD解:证明:∵△AOB和△COD均为等边三角形∴OA=OB,OC=OD,∠AOB=∠COD=60°∴∠AOB+∠BOC=∠COD+∠BOC∴∠AOC=∠BOD∴△AOC≌△BOD(SAS)(2)求∠APB的度数解:∵△AOB是等边三角形∴∠OAB=∠OBA=60°∵△AOC≌△BOD∴∠OAC=∠OBD∴∠APB=180°-∠PAB-∠PBA=180°-(∠BAO-∠CAO)-(∠ABO+∠OBD)=180°-60°+∠OAC-60°-∠OBD=60°课堂小结边长判定:若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 → 等腰三角形;若三条边均相等 → 等边三角形。角度判定(初步):若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 → 等腰三角形(不展开证明);若三个角均为60° → 等边三角形。简单分类与识别方法等腰三角形:有且只有两条边长度相等的三角形,相等的边称为腰,第三边称为底边,两腰的夹角为顶角,底边对的两个角为底角。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长度均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特例),其三个内角均为60°。基础定义与构成要素等腰三角形:具有1条对称轴(顶角平分线所在直线,同时也是底边的垂直平分线、中线和高)。通过折叠可验证两底角重合,体现对称性。等边三角形:具有3条对称轴(每条边的垂直平分线),旋转对称性为120°。所有边长、角度均相等,结构完全对称。直观特征与对称性01030402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