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第2课时) 第2章 特殊的三角形 浙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学 习 目 标 理解三线合一的概念 掌握等腰三角形中“顶角平分线、底边中线、底边高线”三条重要线段重合的性质,明确这一性质是等腰三角形特有的几何特征。 证明三线合一的逻辑推理 能够通过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如SSS、SAS)或轴对称性质,严谨推导出三线合一的结论,理解其与等腰三角形对称性的内在联系。 应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熟练运用三线合一简化几何证明(如角度相等、线段垂直或平分问题),并能在实际题目(如求周长、面积或构造辅助线)中灵活应用该性质。 旧知复习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这个定理也可以说成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已知△ABC是等腰三角形 AB=AC,则∠B=∠C 60° 60° 60° 等边三角形的各个内角都等于60°。 等腰三角形除了有等边对等角的性质还有其他性质吗? 新知探究 每个同学在作业本上利用尺规作图分别画出∠BAC的平分线,BC边上的高以及BC边上的中线。 AD是△ABC的角平分线 ∠BAD=∠DAC AD是△ABC的BC边上的高 AD⊥BC AD是△ABC的BC边上的中线BD=DC 观察我们所画出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D D D 新知探究 已知:如图所示,AD平分∠BAC,∠ADB=∠ADC。求证:AD⊥BC。 证明:如图所示,延长AD,交BC于点E。 ∵AD平分∠BAC,∴∠BAD=∠CAD(角平分线的定义) ∵AD=AD(公共边),∠ADB=∠ADC(已知) 可得△ABD≌△ACD(ASA)。 所以AB=A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ABC是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定义) ∴AE⊥BC(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即AD⊥BC 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线互相重合,简称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E 例1如图,在△ABC中,AB=BC,BE是△ABC的中线,AD⊥BC于点D,若∠DAB=36°,则∠EBC的度数为__________. 典例分析 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得∠ABC=∠DAB+∠D=126°,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E是∠ABC的平分线,即可求出∠EBC的度数 解:∵AD⊥BC于点D ∴∠D=90°,∵∠DAB=36° ∴∠ABC=∠DAB+∠D=126° ∵AB=BC,BE是△ABC的中线, ∴BE是∠ABC的角平分线 ∴∠EBC=????????∠ABC=63° ? 63°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 变式训练 如图,△ABC中,AB=AC,∠BAC=80°,AD是△ABC的中线,点E在AC上,AE=AD,则∠DEC等于______. 由等腰三角形中三线合一,可得AD是△ABC的角平分线,再根据AE=AD得出∠ADE=∠AED,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得出答案 解:∵△ABC中,AB=AC,AD是△ABC的中线 ∴AD是△ABC的角平分线, ∵∠BAC=80°,∴∠DAC=????????∠BAC=40° ∵AE=AD,∴∠ADE=∠AED, ∴∠AED=????????(180°-∠DAC)=????????×(180°-40°)=70° ∴∠DEC=180°-∠AED=180°-70°=110° ? 110°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 例2 已知两边及其夹角,求作这个三角形. 已知:如图,线段a和∠α. 求作:△ABC,使AB=AC=a,∠A=∠α. 典例分析 作法:①作射线AD;②以O为圆心,任意长度为半径画弧,弧与两边分别交于两点M、N;③A点为圆心,ON的长度为半径画弧,与AD交于点E;④测量MN的距离,以E为圆心MN为半径画弧,交于点F,连接AF;⑤在∠A两边截取AB=AC=a,连接BC即可 O M A N D E F B C 变式训练 (教材母题)已知线段 a,h,用直尺和圆规作等腰三角形ABC,使底边BC=a,底边BC边上的高线长为h。 作法:如图所示。①作线段BC=a;②作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l,交BC于点D;③在直线l上截取DA=h,连结AB,AC。△ABC就是所求作的等腰三角形。 B C D A 新知探究 例3 . 如图,在△ABC中,∠ACB=90°,∠CAB的平分线交BC于点D,DE⊥AB,垂足为E,连接CE,交AD于点H.求证:AD垂直平分CE 解:∵∠ACB=90°,∴DC⊥AC, 又∵∠CAB的平分线交BC于点D,DE⊥AB. ∴CD=DE,∠AED=90°,∠CAD=∠EAD, ∴∠ADC=180°-∠ACB-∠CAD=180°-90°-∠EAD=90°-∠EAD ∠ADE=180°-∠AED-∠EAD=180°-90°-∠EAD=90°-∠EAD ∴∠ADC=∠ADE,即ADA平分∠CDE 又∵CD=DE ∴AD垂直平分CE(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先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定义可得CD=DE,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ADC=∠ADE,然后根据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即可求证 变式训练 如图:在△ABC中,AB的垂直平分线EF交BC于点E,交AB于点F,D为线段CE的中点,BE=AC. 解:连接AE ∵AB的垂直平分线EF交BC于点E,∴AE=BF ∵BE=AC,∴AE=AC ∵D为线段CE的中点,∴AD⊥BC (1)求证:AD⊥BC (2)若∠B=35°,求∠C的度数 解:∵AE=BE,∴∠BAE=∠B=35° ∴∠AEC=2∠B=70° ∵AE=AC,∴∠C=∠AEC=2∠B=70° 课堂练习 1.墙上钉了一根木条,陈老师想用一个如图所示的测平仪检验这根木条是否水平.在这个测平仪中,AB=AC,BC边的中点D处挂了一个重锤.陈老师将BC边与木条重合,观察此时重垂线是否通过点A.如果重垂线过点A,那么这根木条就是水平的.这其中的道理是(???????) A .等边对等角 B . 垂线段最短 C .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D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C BD=DC AB=AC 解:∵在三角测平架中,AB=AC ∴AD为等腰△ABC的底边BC上的高 又∵AD自然下垂 ∴BC处于水平位置 ∴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就是底边上的高 课堂练习 2.在△ABC中,AB=AC,过A点作AD⊥BC,垂足为点D,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 .∠B=∠C B . ∠BAD=∠CAD C . BD=CD D . BD=????????AB ? D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可得∠BAD=∠DAC,BD=CD,故B、C选项正确, △ABC是等腰三角形,利用“等边对等角”可得∠B=∠C,故A选项正确 课堂练习 3.如图,分别以线段AB的端点A,B为圆心,取大于????????AB长为半径,作两条相交的弧,交点记为C,D,点E在射线DC上.若∠ACB=100°,∠AED=30°,则∠EAC=_________°. ? 20 解:根据题意可知,CD垂直平分线段AB ∴CA=CB,CD⊥AB,∴∠ACD=????????∠ACB=50° ∵∠ACD=∠AED+∠EAC, ∴∠EAC=∠ACD-∠AED=50°-30°=20° ? 此过程在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CD垂直平分线段AB,再根据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得出CA=CB,CD⊥AB,再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CD=????????∠ACB,然后利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即可求出答案 ? 课堂练习 4 .如图,在等腰△ABC中,AB=AC,AD为△ABC的角平分线,若△ABC的周长为16cm,△ABD的周长为12cm,则AD的长为___________cm. 解:∵AB=AC,AD为△ABC的角平分线 ∴BD=CD ∵△ABC的周长为16cm,△ABD的周长为12cm ∴AB+AC+BC=16,AB+AD+BD=12 ∴2AB+2BD=16,2AB+2AD+2BD=24 ∴2AD=24-16=8 ∴AD=4 78°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 课堂练习 5.如图,在△ABC中,AB=AC,AD⊥BC,垂足为D,E是AB上一点,连接ED并延长至点F,使DF=ED,连接CF.求证:∠AED+∠F=180°. 证明:∵AB=AC,AD⊥BC,∴BD=CD, ∵∠BDE=∠CDF,DF=ED, ∴△BDE≌△CDF(SAS) ∴∠B=∠DCF ∴BE∥CF,即AB∥CF ∴∠AED+∠F=180° 根据三线合一可得BD=CD,进而证明△BDE≌△CDF(SAS)得出∠B=∠DCF,可得AB∥CF,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证。 课堂练习 6.如图,在6×6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顶点称为格点,△ABC的顶点均在格点上.按要求完成下列画图.(要求:用无刻度直尺,保留必要的画图痕迹,不写画法) (1)在图(1)中画出一个△ABP,使?????????????????=?????????????????,P为格点(点P不在点C处); ? (2)在图(2)中的边BC上找一点D,使点D到AB和AC所在直线距离相等. 解:如图所示 解:如图所示 P D F E 课堂练习 7.如图,在△ABC中,∠A=100°,D为AC边上一点,连接BD,BD=DC,过点D作BC的垂线,垂足为E. (1)若∠ABD=20°,求∠C的度数 解:∵∠A=100°,∠ABD=20°, ∴∠ADB=180°-100°-20°=60° ∵BD=DC,∴∠DBC=∠C=????????∠ADB, ∵∠ADB=∠DBC+∠C=60° ∴∠C=30° ? (2)若CE=5,△BDC的周长为24,求BD的长 解:∵BD=DC,BC⊥DE, ∴BE=CE=5 ∵?????????????????=BD+CD+BE+CE=2BD+2CE=24 ∴BD=7 ? 课堂小结 简化证明:快速得出角相等、线段垂直或平分关系(如:若已知高线,则同时得到中线和角平分线)。 辅助线构造:当题目缺少关键条件时,可通过添加等腰三角形的“三线”辅助线转化问题。 三线合一的应用场景 性质表述:等腰三角形中,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线三条线段互相重合(即“三线合一”)。 关键点:仅适用于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 三线均从顶角顶点出发指向底边,本质上是同一条线段在不同几何关系中的体现。 三线合一的概念与内容 ①轴对称性法:利用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为顶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直接推出对称轴上的中线和高线重合。 ②全等证明法 三线合一的证明方法 01 03 04 02 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