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2课时) 课件(共2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2课时) 课件(共21张PPT)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1.5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第2课时)
第1章
三角形的初步认识
浙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学 习 目 标
掌握SAS判定定理的内容
学生能准确表述SAS判定条件: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理解“夹角”的关键性,明确两边必须夹住对应相等的角。
运用SAS判定三角形全等
能根据题目条件(如已知两边及夹角)正确选择SAS进行证明,并规范书写推理过程。
思维与探究目标
能举出反例说明“两边及非夹角相等(SSA)”不能判定全等,强化SAS的准确性
课前复习
“同学们,在前面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利用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分别相等(SSS)即可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除了利用SSS来判断两个三角形的全等,还有其他的判断方法吗?思考一下
如图在△ABC和△DEF中,,则△ABC≌△DEF(SSS)
注意书写格式,避免被扣分
课堂引入
课堂活动:挑战拼图——限时拼合三角形
每个学生拿出不同颜色的吸管或铅笔(代表边)和量角器,要求用给定的两根吸管或铅笔(如6cm、8cm)和夹角(30°)拼出三角形。
和自己周围的同学对比一下,看你们所拼成的三角形是否能完全重合呢
将夹角(30°)改为夹角45°,边长保持不变,对比下前后两个三角形的差异
为什么同样的两边,角度不同拼出的三角形不同?什么条件下拼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
新知探究
如图,把两根木条的一端用螺栓固定在一起,木条可自由转动,因此连结另两端所成的三角形不能唯一确定。这就是说,如果两个三角形只有两条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如果固定两木条之间的夹角(即∠BAC)的大小那么△ABC的形状和大小也随之被确定。
当三角形的两个边及其这两个边的夹角固定了,那么这个三角形就确定了
新知探究
如图所示,AB=A'B',BC=B'C',∠B=∠B',将∠B和∠B'重合时,射线BA和射线B'C'必然重合,因为AB=A'B',BC=B'C',所以A和A'重合,B和B'重合,所以△ABC和△A'B'C'
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
在△ABC和△A'B'C'中,,所以△ABC≌△A'B'C'(SAS)
注意SAS中的A必须是两条边的夹角
例1 如图所示,点E在边BC的延长线上,已知DE=BC,DE∥AC,BE=AC,求证:△BDE≌△ABC
典例分析
证明:∵DE∥AC
∴∠E=∠ACB,
在△BDE和△ABC中,
∴△BDE≌△ABC(SAS)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可得∠E=∠ACB
判定定理“SAS”中的A一定是两边的夹角
变式训练
如图,点E、F在线段AC上,DF=BE,AE=CF,∠AFD=∠CEB,求证:△ADF≌△CBE
证明:∵AE=CF,
∴AE-EF=CF-EF
∴AF=CE,
在△ADF和△CBE中,
∴△ADF≌△CBE(SAS)
注意到线段中的公共部分问题
DE和BE是△ADF和△CBE中一组对应边
AE、CF不属于这两个三角形边,但是它们有公共线段,可得AF=CE
∠AFD和∠CEB是两组对应边的夹角
变式训练
如图,已知AB=AD,AC=AE,AB⊥AD,AC⊥AE,求证:△ABC≌△ADE
证明:∵AB⊥AD,AC⊥AE,
∴∠BAD=∠CAE=90°
∴∠BAD+∠DAC=∠CAE+∠DAC,
∴∠BAC=∠DAE
在△ABC和△ADE中,
∴△ABC≌△ADE(SAS)
注意到角中的公共部分问题
AB和AD是△ABC和△ADE中一组对应边
AC和AE是△ABC和△ADE中一组对应边
AB⊥AD,AC⊥AE可知∠BAD=∠CAE=90°
例2 已知:如图,AD是△ABC的中线,点M在AD上,点N在AD的延长线上,且DM=DN。
典例分析
(1)求证:△BDN≌△CDM
证明:∵AD是△ABC的中线,∴BD=CD,
∴在△BDN和△CDM中,,∴△BDN≌△CDM
解:∵∠AMC=80°∴∠DMC=180°-80°=100°
∵△BDN≌△CDM
∴∠N=∠DMC=100°
(2)若∠AMC=80°,求∠N的度数
根据中线的性质:BD=DC
注意题目中隐藏条件:对顶角相等
变式训练
如图AB=AC,AD=AE,∠BAC=∠DAE,∠BAD=25°,∠ACE=30°,连接BE,点D恰好在BE上。
证明:∵∠BAC=∠DAE,
∴∠BAC-∠DAC=∠DAE-∠DAC,∴∠BAD=∠CAE
在△ACE和△ABD中,
∴△ACE≌△ABD(SAS)
(1)求证:△ACE≌△ABD;
(2)求∠ADE的度数。
解:∵△ACE≌△ABD,∠BAD=25°,∠ACE=30°
∴∠ABD=∠ACE=30°,∴∠ADE=25°+30°=55°
注意:∠BAC和∠DAE有共同部分∠DAC
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减去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新知探究
上面我们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SAS),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其中的角必须是夹角,如果不是还能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如图所示,木条 AB,AC的长度确定,均可绕点A转动。若∠B的大小确定,则△ABC的形状、大小唯一确定吗?
∠B不是AB和AC的夹角
所以当角不是两个已知边的夹角时不能用来证明两个三角形的全等(SSA)
课堂练习
1.如图所示,AC和BD相较于O点,若OA=OD,用“SAS”证明△AOB≌△DOC还需( )
A . AB=DC B . OB=OC
C . ∠A=∠D D . ∠AOB=∠DOC
B
OA和OD是△AOB和△DOC的对应边
需要注意图中所给的隐藏条件:对顶角相等
满足SSA,但是SSA不一定能证明全等
题目的隐藏条件,目前只已知一边和一角无法证明全等
课堂练习
2.据史书记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匠人墨子用木头制成的木鸟,称为“木鸢”.后来随着造纸术的发明.人们开始用纸张和竹条制作风筝,使其更加轻便、易于放飞.在如下图所示的“风筝“图案中,AB=AD、∠B=∠D、BC=DE.则可以直接判定( )
D
A . △AEG≌△ABC B . △AEG≌△ACF C . △ABF≌△ADC D . △ABC≌△ADE
课堂练习
3.如图,△ABC中,D为BC边上一点,CD=AB,∠CDE=∠A,AC=DE,连接CE,若∠B=110°,∠A=50°,则∠ACE= 。
解:∵在△ABC和△DCE中
∴△ABC≌△DCE(SAS)
∴∠DCB=∠B=110°,
∵∠B=110°,∠A=50°,∴∠ACB=180°-∠B-∠C=20°
∴∠ACE=∠DCB-∠ACB=90°
90°
根据这三个条件即可直接证△ABC≌△DCE(SAS)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知对应角相等
课堂练习
4 .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若AB=5,AD=8,则AC的取值范围是( )
解:延长AD至点E,使得DE=AD=8,则AE=16
∵AD为BC边上的中线,∴BD=CD,
在△ADC和△EDB中,∴△ADC≌△EDB(SAS)
∴BE=AC,∵AE-AB<BE<AE+AB
∴16-5B
A . 16<AC<20 B . 11<AC<21 C . 16<AC<21 D . 11<AC<20
利用三角形的形成条件: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课堂练习
5.如图,D、E是△ABC外两点,连接AD、AE,有AB=AD,AC=AE,∠BAD=∠CAE=40°.连接CD,BE交于点F,则∠BFD的度数为 .
解:设AB交CD于点G,∵∠BAD=∠CAE=40°
∴∠BAE=∠DAC=40°+∠BAC
在△BAE和△DAC中,
∴△BAE≌△DAC(SAS)
∴∠ABE=∠D,
∠BFD=∠BGD-∠ABE=∠BGD-∠D=∠BAD=40°
∠BAC是∠DAC和∠BAE的公共角
已知两组对应边相等
40°
课堂练习
6.如图,△ABC中,D是BC延长线上一点,满足CD=AB,过点C作CE∥AB且CE=BC,连接DE并延长,分别交AC、AB于点F、G。
(2)若∠B=60°,∠D=22°,求∠AFG的度数
证明:∵CE∥AB,∴∠B=∠DCE
在△ABC与△DCE中
∴△ABC≌△DCE(SAS)
解:△ABC≌△DCE,∠B=60°,∠D=22°
∴∠ECD=∠B=60°,∠A=∠D=22°
∴∠CED=180°-∠D-∠ECD=180°-22°-60°=98°
(1)求证:△ABC≌△DCE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课堂练习
7.如图,△ABC中,AD⊥BC于D,若BD=AD,FD=CD
(1)若线段CD=3cm,AF=4cm,则BD= .
解:∵AD⊥BC,∴∠BDF=∠ADC=90°
在△ADC和△BDF中,∴△ADC≌△BDF
∴DF=CD=3cm,∴BD=AD=AF+DF=4+3=7cm
(2)求证:BE⊥AC
证明:∵△ADC≌△BDF,∴∠DBF=∠DAC;
∵∠DBF=∠DAC,∵∠BFD=∠AFE,
∴∠DAC+∠AFE=∠DBF+∠BFD=90°
即∠AEF=90°,∴BE⊥AC
隐藏条件:∠AFE=∠BFD对顶角相等
课堂小结
① 找出两组对应相等的边;
② 确认这两条边的夹角对应相等;
③ 写出全等结论并标出对应边/角。
证明步骤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及其夹角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边角边”或SAS)。
SAS判定定理的定义
两边对应相等:必须是两组边的长度分别相等。
夹角相等:必须是两边所夹的角(其他角相等不适用)。
SAS的必备条件
01
02
03
04
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